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仕茹、李文瑞、黃恆獎(2007)。管理學概論。臺北市:華泰文化。
王怡雰(2004)。電腦溝通媒介與任務型態對媒介認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王淑俐(1995)。為師最樂:現代師生倫理與溝通技巧。台北市:南宏。
王淑俐(2005)。情緒管理 : 祝你健康快樂。臺北市:全華。
何麗君(2005)。溝通媒介認知、人際溝通能力、溝通滿足對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電子資訊業與銀行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李柏蓉(2006)。高雄縣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溝通行為與教師工作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嘉奇(2001)。國民小學教職員工採用的溝通媒介類型與組織溝通滿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雨潔(2010)。溝通媒介與溝通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學校行政人員與教育行政機關之溝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吳雁門(無日期)。親師合作「衝突管理策略」。2005年六月12日,取自http://guidance.ylc.edu.tw/index8.php?proc=notepad&gc_id=693(轉載自嘉義大學家庭教育中心手冊)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 , 97-114。吳潮聰(2011)。向焦慮、恐慌說Bye Bye。臺北市:元氣齋。
吳秀麗、許志賢、鄭志成(2008)。工作壓力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2008(6),88-103。
汪慰椿(2012)。新北市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主任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林心怡(2011)。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桓立(2006)。國中導師溝通型態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珍宇(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林怡菁(2010)。花蓮縣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林惠真(1999)。海闊天空開放教育 家長篇:家長資源的整合與運用。台北市:國際村文庫書店。
邱書璇譯(1995)。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台北市:揚智。
施冠慨(1985)。國民教育實際問題之探討。台北市:水牛。
徐修德(2007)。管理中的溝通媒介與溝通效率研究。東方論壇,2007(1),119-126。
涂怡如(2000)。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專論】,國教之友,51(4),14-22。柴文娟、楊曉峰(2007)。和諧人際關係中的非語言符號使用,2007(6),128-129。
梁記雯(2005)。高社交焦慮者的自傳式記憶特性--關於記憶清晰度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徐修德(2007)。管理中的溝通媒介與溝通效率研究。東方論壇,2007(1),119-126。
陸升業(2012)。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討論中的溝通媒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廣西省。
陳文進、楊麗玲(2005)。教育行政溝通。Journal of Institute of Technology,33,139-155。
陳仕宗(1997)。溫馨的雙向互動-談親師溝通。班級經營,2(1), 15-20 。陳皎眉(2013)。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儀珊(2003)。地方記者組織內部溝通媒介運用之研究—以桃竹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陳聯(2010)。教師非語言行為的感召力。CEPT中國電力教育,2010(34),24-25。
陳麗真(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
張曉雲(2008)。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振成(1996)。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諮商與輔導,123,42-44。郭素文(2004)。運用班級通訊電子報促進親師溝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彭于壽(2006)。商務溝通。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心怡(2007)。即時通訊軟體使用對溝通滿足與個人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黃昆輝、張德銳(2000a)。平行溝通。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4年5月18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879/
黃昆輝、張德銳(2000b)。雙向溝通。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4年5月18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249/?index=10
黃昆輝、張德銳(2000c)。非語文溝通。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4年5月2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140/
黃雅慧(2003)。班級經營運用電腦輔助溝通效果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5。2014年1月22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35/35-14.htm
溫明麗(2008)。教育哲學:本土教育哲學的建構。臺北市:三民。
萬淑娟(2002)。幼兒園園長運用溝通媒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楊淑雅(2013)。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復原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楊聰財(2014)。腦健康力下降 恐罹廣泛性焦慮症。2014年12月31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8%85%A6%E5%81%A5%E5%BA%B7%E5%8A%9B%E4%B8%8B%E9%99%8D-%E6%81%90%E7%BD%B9%E5%BB%A3%E6%B3%9B%E6%80%A7%E7%84%A6%E6%85%AE%E7%97%87-074900813.html
葉子明、楊健炘、白凢芸(2011)。彰化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2(2),125-137。楊國德(1996)。各類教育。載於黃光雄編:教育導論,(頁 161-181)。台北市:師大書苑。
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劉鎮歐(2003)。邁向傳播神學的新建構。2014年1月22日取自http://life.fhl.net/Culture/tend/trans.htm
劉濟民(1992)。人類非語文傳播行為之研究。復興崗學報,48,223-248。劉雅惠(2011)。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72,77-98。
蔡志勇、薛義誠(2009)。溝通媒介、溝通特性與溝通滿足關係之探討:以社福慈善基金會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2(1),1-28。
蔡淑敏(2001)。企業內溝通媒介、員工溝通滿足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臺灣電子資訊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管理學院,臺南市。鄭月香(2003)。國中教職員溝通媒介的使用與溝通滿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冠駿(2005)。由溝通媒介的選擇,探討個人人格特質對於其溝通滿足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歐慧敏、曾玉芬(2009)。學前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研究,1,141-178。歐陽誾(1988)。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盧玉燕、陳佩宜、鄭孟淳(無日期)。親師溝通。2015年12月28日取自班級經營資訊網http://class.heart.net.tw/article26.shtml
鍾育琦(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的觀點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鍾晃華(2009)。好說?好說!師友月刊,510。94-96。
蘇美玉(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覺知與情緒管理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Loxa教育網,2016/01/09輔導休息站http://www.loxa.edu.tw/classweb/webView/index2.php?m_Id=12866&m_Type=1&m_Sort=1&webId=16110&teacher=ttc-tt04&stepId=10418&page=1
二、英文部分
App, M. C. , & Grinde, J. C. (1997). Families and education: An educator ’ s resource for family involvement. Madison: Wisconsin State Dept. of Public Instruction.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ns. R. C. (1993). Parents and school: From visitor to partners. Washington D.C.: Nea School Restructuring Series.
Daniel, T. D., & Spiker, B. K. (1987).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Ithaca, NY: W. C. Brown.
Erlandson, D. A., Harris, E. L., Skipper, B. L., & Allen, S. D. (1993). Doing naturalistic inquiry: A guide to methods. Thousand Oaks: Sage .
Epstein, J. L. (1990). School and family connections: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ng sociologies of education and family.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15, 99- 126.
Gestwicki, C. (1992).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 Albany, NY: Delmar.
Hsu, C. Y. (2002).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Habermas, J. (1981).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Kyriacou, C. (1987).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29, 146-152.
Litt, M. D., & Turk, D. C. (1985). Sources of stres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experienced high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3),178-185.
McCroskey, J. C. (1984). Th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perspective. In J. A. Daly, & J. C. McCroskey (Eds.), Avoiding communication: Shyness, reticence, and communication. (pp. 13-38).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Mehrabian, A. (1968). Communication without words. Psychology Today, 2, 53-55.
Moracco, J.,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549-552.
Scott, C. R., & Timmerman, C. E. (2005). Relating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s to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se in the workplac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2(6), 683-725.
Tellenback, S., Brenner, S., & Löfgren, H. (1983). Teacher stress: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6(1), 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