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230.4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02: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香伶
研究生(外文):Hsiang-lin Lai
論文名稱:走自己的路!一條台灣左翼工運路徑的回看
論文名稱(外文):A Reflection on my Political Journey in a Left-Wing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
指導教授:黃德北黃德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e Pei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台灣工運政治民主化廢票運動主體性探究政治性行動研究慢政治
外文關鍵詞:Taiwan's labor movement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None of above Movementthe Subjectivity InquiryPoliticalAction Scienceslow poli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43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這篇論文是我反省與面對運動困境的行動之一,以二千年政黨輪替後經驗到台灣藍綠政治結叢、族群政治的壓制性,焦慮著工運力量的消退、左翼階級運動的難以突圍,我感受到自己身上帶著一個強烈的情緒包裹,推著我在運動中找一個答案、一個方向。這個答案是什麼?至今我隱約察知是一個運動者與台灣階級運動的歷史根源,不是主流政治詮釋的本土╱台灣人意識,也不是民族主義的大中華文化歷史情感,而是一個受壓迫者的生命連帶,在解殖的歷史敘事中應該重新出土與被看現。
This paper is my reflection on labor movement difficulties faced by one of the actions in order to experience the 2000 after the change to Taiwan's political blue-green node cluster, ethnic politics, repressive, anxiety dissipated power of the labor movement, left-wing movement in the class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I could feel my body wrapped with a strong sentiment, pushing me to find an answer, a direction. What is the answer? So far I vaguely detectable in Taiwan is a movement in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the class movement, not a mainstream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ive / Taiwan consciousness, nor a nationalist history of the great Chinese culture and emotion, but a life of the oppressed, jointly and severally, in the solution Narrative history of colonization should be re-excavated and is seen now.
目 錄
前 言:「反抗」太容易被拿走!........................................1
第一章 社運實踐讓我重新認識自己...................................7
第一節 我的「慢政治」運動視框………………………………………………7
1.1.1 「政治性」的出土探究………………………………………7
1.1.2 「社會學習過程」與「慢政治」.……….…………………..8
第二節 我的社運歷程回觀…………………………………………………..10
1.2.1 階段一:勞動意識的生成與社會運動的理解……………..11
1.2.2 階段二:體制「內╱外」的實踐路徑與權力辨識………….11
1.2.3 階段三:階級╱客家與族群政治歷史的自我解殖.……….12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13
第四節 章節安排…………………………………………………………..…14

第一篇:反身性探究:解讀自身的政治歷史……………………………………..17
第二章 一個運動者的生成與改變……………….……………….......................17
第一節 引線:親密關係與意識啟蒙……………...…………………………17
第二節 看見差異:實踐中認識「自己」………….……………………….19
2.2.1 對勞動關係的另類解讀………………………………….....19
2.2.2 「抗爭是最好的勞工教育」……….…………………………20
2.2.3 與政策交鋒─在貨運站工會初試啼聲………...………….. 21
第三章 政治性出土─權力與體制內╱外的歷練….……………………………29
第一節 在體制中繼續行動 …………………...……………………………29
3.1.1 成為”有機”的行政協同者…………………..………………30
3.1.2 作事有原則,勞工局同仁挺腰桿……………………………31
3.1.3 老鄭辭職風波,馬市長也得認………………………………32
3.1.4 「可以用但不能靠」,對工會的警語………………………33
3.1.5 權力的兩面性:負責任使用權力的「範型」………………34
第二節 上到工運前線的挑戰………………………………………...……36
3.2.1 政黨輪替後的社運處境……………..………………………36
3.2.2 挑戰藍綠政治─廢票運動的複雜性,超乎我的想像………37
3.2.3 在情緒中理解自身的壓抑…………………………..………37
3.2.4 生命如河流!循線接起自身的歷史政治……………...…...40
3.2.5 再見。父親!…………...……………………………………41
第四章 女性運動者的家庭經驗……….………………………………………….43
第一節 佃農╱茶園╱我的「原生家庭」…………...………………………43
4.1.1 側記百年「茶園」的消失………….…………………………44
4.1.2 茶農們爭到處分的權力……….……………….……………45
4.1.3 半農半工的勞動家庭………….………………….…………46
4.1.4 種洋菇,全家總動員!…………..…………………………47
4.1.5 小城「工業化」來了…………………………..………………49
第二節 另一個家╱都市無產的「夫家」…………………………...………51
4.2.1 從扛家計的婆婆談起………….………………….…………51
4.2.2 第一次與公公爭吵……………………….…….……………53
4.2.3 公公發病,孩子成禁臠!…………………...………………54
4.2.4 放下纏鬥的怨,我的「悟」與認受……….……….…………55
第二篇:工運與政黨政治:工委會的轉型(╱進)歷程探究……………………….57
第五章 工委會的實踐路線………………………………………………………57
第一節 從工運自主性談起……………………….………………………58
5.1.1 順法鬥爭到工人立法………...……………...………………60
5.1.2 階級優先╱統獨其次……………………………………..…61
5.1.3 抹紅、藍綠二分,民進黨的鬥爭技倆…………...…………63
5.1.4 「政黨附庸」vs.「等距交外」………………...…………………65
第二節 政黨輪替後「秋鬥」的轉型……………………………….………68
5.2.1 勞動彈性化變本加厲……………………...………..……….69
5.2.2 公共服務「商品化」……………………………….…………70
5.2.3 「垃圾」政府,工人幹譙………………………………………71
5.2.4 藍綠比爛,公投法被玩爛……………………………………72
5.2.5 總統投廢票,公投拒領票 ..…………………………………74
5.2.6 等距斷交、分別算帳…………………………………………75

第六章 召喚藍綠之外的「人民性」運動………………………………………..77
第一節 廢票運動的政治性………………………..…………………….…77
6.1.1 廢票運動的歷史前身……………………...…...……………79
6.1.2 與「泛紫聯盟」的差異………………………………………80
6.1.3 工運團體立場各異、越辯越明……….…….………………85
第二節 廢票運動的穿透性……………….…………….……….……..…..87
6.2.1 二種「輪替說」─拉你下台、選比較不爛的…………….…87
6.2.2 媒體對廢票的二種定性─罔顧弱勢or公民反撲?….…….89
6.2.3 運動的另類嚐試─網路對話、推爛蘋果、登廣告……….…90
第三節 廢票運動的人民性………………….……………………………..95
6.3.1 開票之夜∼33 萬張廢票…………...………………...……..95
6.3.2 “藍軍” 嗆聲了………………………………………………97
6.3.3 「民主不是甚麼」…………………….……………………100
第七章 人民老大運動─「直接民代議制」……………………………………103
第一節 廢票後∼藉選舉、搞組織!…………………………………….. 104
7.1.1 研發「直接民權代議制」…………………….……………105
7.1.2 參選實驗,翻轉「主僕」關係………………………………106
7.1.3 找出”民主頭家”,兩種實驗方法..…………………………107
7.1.4 人民老大運動的自我檢討…………………………………112
第二節 廢票後∼人民對話之「秋鬥」…………….………………..………118
7.2.1 高捷泰勞抗暴,引發七七七行動….………………………119
7.2.2 人民對話之「秋鬥」………………….……………………121

第三篇 展望「慢政治」:階級性的公民政治運動……………………………126
第八章 公民政治性初探……………………………….……………………….126
第一節 紅杉軍之役─火大行動之反省.……………...…………...………127
8.1.1 暴力路線的兩面刃…………………….………...…………127
8.1.2 黨外衝族─遇到朱世紀老前輩………….…………………131
8.1.3 群眾:「要搞暴力再來找我!」………...…………………132
8.1.4 朱世紀老伯死了!…………………………………………136
第二節 政客大贏,人民大輸?─論公民自體性((citizenship)..………136
8.2.1 步調不一的倒扁指揮系統...…………………………….…137
8.2.2 公民自主性的「實體」再現…………………………………138
8.2.3 實質民主的展現……………………………………....……139
第三節 罷免行動─在地公民的組織………………….……………..…..141
8.3.1 反貪罷「許」!火大行動的在地經驗……………………141
8.3.2 「外地人」的在地政治學……………………………………145
第九章 「慢政治」的進行式…………………….……………………………….152
第一節 「慢政治」是的一解放探究……………………………………152
9.1.1 「慢政治」行動探究的發現…………………………………153
9.1.2 碎片與重組∼解殖的歷史「差╱撞」…………………….155
第二節 攻佔市民社會的陣地戰省思…….……………………………...157
9.2.1 勞動意識與分配正義………………………………………157
9.2.2 階級性的公民權建置與開創………………………………159
後記:我與論文書寫……………………………………………………………….162

表1 香伶家鄉「茶園」記事與三義小城變遷事件整理……………………….50
表2-1 工委會曾經如何鬥選舉…………………………………………...……….66
表2-2 其他勞工團體的行動………………………………………………………67
表3 2000年政黨輪替後工委會主辦之「秋鬥」………………………………76
表4 廢票運動工委會拜會各團體代表人物記錄(2003.9-10月份) …………...81
表5 人民老大的推動過程:從不清楚到有些輪廓…………..………………114
表6 2006-2008火盟舉辦之世代系列論壇…………………………………….186
圖1 「直接民權代議制」的基本架構.................................106

附錄一 回憶人生─香伶父親的故事………………………...…………...165
附錄二 社會變革取徑與有機知識份子的實踐論......................174
Argyris, Chris, Robert Putbam & Diana McLain Smith(2000), Action Science. 夏林清譯,《行動科學》,台北:遠流。
Sch�圢, Donald A.(2004),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夏林清譯,《反映的實踐者》,台北:遠流。
Sch�圢, Donald A.(2003), The Reflective Turn.夏林清譯,《回觀反映─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台北:遠流。
Argyris, Chris & Donald A Sch�圢(2006),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ory,Method ,and Practice. 夏林清、鄭村棋譯,《組織學習理論、方法與實踐》,台北:遠流。
Fanon, Frantz (2005), 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 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
Gramsci, Antonio (1976),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獄中札記》(譯者不詳)台北:谷風
Gramsci, Antonio (1976), LETTERE DAL CARCERE. 田時綱譯,《獄中書簡》,中國:人民出版社
Ho, Shuet Ying(1990), Taiwan-After A Long Silence, The emerging new union of Taiwan. 鄭村棋、舒詩偉譯,《台灣自主工會運動史》,台北:勞工教育資訊發展中心。
Said, Edward W.(1997),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
Touraine, Alain(2002), Le retour de I’acteur.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譯,《行動者的歸來》,台北:麥田出版社。
Wallerstein, Immanuel(1991),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hood: Racism, Nationalism, Ethnicity. 黃燕�J譯,《族群身份的建構:種族主義、國族主義、族裔身份》,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王振寰(1992),《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
王振寰(1998),《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丘延亮(2008),《實質民主─人民性的覺知踐行之對話》,台北:唐山。
邱依虹(2006),《生命如河流》,台北:巨流。
何明修(2008),《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台北:台灣工陣線。
林書揚(1993),《從二二八到五0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出版。
哈伯瑪斯(2005),《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
陳明通(2001),《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
許寶強、羅力生(2004),《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做為方法》,台北:行人出版社。
楊祖珺(2005),《我在凱達格蘭等你,2004年320-520抗爭紀實》,台北:桂冠。

論文、期刊
王醒之(2009),〈社區心理學的政治實驗室-「普通人參政」中的認識論轉化〉,國際理論心理學會(ISTP)年會研討會;中國南京。
王芳萍(2009),《女性運動者的政治性生成─台北市公娼抗爭和日日春運動紀實》,輔大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尤怡文(2005),《從後威權到多元民主─試析2004總統大選工委會「百萬廢票運動」》,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班。(未發表論文)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06),《自主公民進場:對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的觀察與展望》,台北:唐山。
台灣工運雜誌(1993)第3、4期,〈工人鬥陣節〉,《台灣工運雜誌》,台北:工委會。
台灣工運雜誌(1996),〈專題:關、失業─政府提出的政策真能解決關廠問題嗎?〉,第15期,《台灣工運雜誌》,台北:工委會。
李丁讚(2007),〈解嚴以來:二十年目睹之台灣─社運與民主篇〉,《思想》,第7期。
林惠官(2003),〈對工委會「百萬廢票」主張的回應〉,《2003秋鬥勞工高峰會》台北:廢票聯盟。
林子文(2004),《秋鬥─台灣勞工運動的儀式性集體行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永毅(2009),《運動在他方:一個基進知識份子的工運自傳》,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所(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博士論文。
吳永毅、陳素香(1996),〈以上皆非工人不分區立委〉,《台灣工運雜誌》,第13.14期,頁30。
吳永毅(1995),〈工人、政黨、工運路線〉,《台灣工運雜誌》,第9期,頁26。
吳永毅(2003),〈工人投廢票、走己的路〉,《2003秋鬥勞工高峰會》台北:廢票聯盟。
吳維豐(2007),〈思想第四期─何謂主體性?〉,《思想》,第7期,頁73。
夏林清(2008),〈角落、暗處與陰影∼發展文明空間的拮抗力量〉,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輔仁大學“文化、社會與心理”學術論壇。
夏林清(2006), 〈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用心理研究》,第31期,頁201-239。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 辨試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第23期,頁131-156。
夏林清(1999),〈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應用心理研究》,第1期,頁33-68。
葉俊榮(2004),〈行政院組織再造的目的與影響〉,《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7期,頁110-114。
郭明珠(1996),〈1995秋鬥工人鏘聲大遊行〉,《台灣工運雜誌》,第13.14期,頁2。
陳政亮(2008),〈社會保險的失敗:從勞基法到勞工退休金條例〉,世新大學勞工研究研討會:台灣勞工研究匯聚再出發大會手冊。
孫窮理(2004),〈社運政治行動─泛紫與廢票〉,《工運年鑑》,台北:苦勞網、世新社發所。
張育華(2006),《移動的疊影─我在低地蜿蜒前行的實踐歷程》,輔大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通賢(2006),〈倉運聯工會組織的歷史發展與困境〉,台灣倉儲運輸工會聯合會95年度會員勞教手冊。
董榮福(1994),〈機場營運,工人衝在老板前面〉,《台灣工運雜誌》,第8期,頁22。
黃德北(2003),〈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與勞工關係變化之研究〉,台灣政治學會主辦,《台灣政治學會2003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東吳大學,2003年12月14日。
黃德北(2007),〈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大陸社會組織的發展與公民社會的前景〉,中國政治學會主辦,《中國政治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義守大學,2007年9月29日。
黃華新、唐禮勇(2003),〈社會科學知識的“反身性” 兼與自然科學知識反身性的比較〉,《浙江大 學學報》,第35卷第2期,http :// www. journals. zju. edu.cn/ soc 。
黃泰山(2005),《中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台灣政治論述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香伶(1995),〈民營化BOT-機場貨運站民營化案例〉,《台灣工運雜誌》,第12期,頁67。
顧玉玲(1994),〈全民健保立委投票記錄大公開〉,《台灣工運雜誌》,第8期,頁74。
鄭村棋、吳永毅、顧玉玲等(1995),〈工人、政黨、工運路線〉,《台灣工運雜誌》,第9期,頁9-22。
鄭村棋(1993),〈統獨跟工人什麼關係?〉,台灣工運雙月刊,台北:工委會。


媒體文章
丁勻婷(2004),〈站鬥陣、戰同線〉勞工陣線二十週年,勞動者電子報,http://labor.ngo.org.tw/weekly。
王芳萍(2007),〈性工作者要除罪,民主制度要改革座談會〉,智邦公益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enews/44960
司徒洪彬(2007),〈第三勢力的新政治能新到哪裡去?〉,苦勞網,公共論壇,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2156。
丘延亮(2006),【新國際】辦公室「公民不服從」對談座談會會議實錄,http://intermargins.net/Headline/graft/Activity_03.htm 。
任潔(2008),〈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研究〉,烏有之鄉,www.wyzxsx.com。
朱嘉英(2009),〈給臺北市勞工權益基金委員的一封信〉,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9156
何東洪(2007),〈給第三社會黨的信〉,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2130。
何燕堂(2004),〈階級運動不是插旗子比賽-回應楊偉中〉,苦勞網。
何俊輝(1999),〈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正在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寫在跨入廿一世紀之前〉,http://theme.cepd.gov.tw/aproc/html/links1/ch/21c.doc
李易昆(2007),〈學運世代的另類抉擇─往上爬或向下走?〉,www.nobnog.org.tw。
李筱峰(2000),http://www.jimlee.org.tw/article。
房怡諒(2008),〈臺灣社會運動向馬共取經我國多元文化有參照意義〉,馬來西亞獨立新聞在線,http://www.merdekareview.com
徐國淦(2004),〈勞退金條例舊制,年資保留不保證領得到〉,聯合報/A6版,2004/5/28。
陳長文(2009),〈端正選風,改為絕對多數決制〉,聯合報/A15版,2009/11/02 。
陳長文(2009),〈觀念平台-樂見深度思辯的選制改革討論〉,中國時報/A14版,2009/11/10。
孫慶餘(2003),〈回歸「新中間路線」〉,台灣日報。
孫慶餘(2003),〈被遺忘的中間選民〉,中國時報。
孫窮理(2005),〈社運政治行動-泛紫與廢票〉,《工運年鑑(2003.06-2004.05)》,台北:苦勞網、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頁213-219。
郭明珠(2007),〈普通人選立委對話記〉,www.nobnog.org.tw。
楊偉中(1996),〈國公營工人鬥陣行,專訪徐慶國、曾銘恩的秋鬥感想〉,《台灣工運雜誌》,第13.14期,頁17。
楊宗興(2007),〈改革選制,社運團體推「以上皆非」選項〉,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054 
黃瑞明(2002.4.15),〈前來埋葬台灣「新中間路線」的紀登斯〉,中國時報
簡錫��(2003),〈重回體制外改革〉,《勞工運動與政治參與》,高雄市政府勞工局,頁90。
賴香伶(2006),〈民主運動的接班人〉,中國時報,2006/9/8。
賴香伶(2006),〈政客大贏,人民大輸〉,蘋果日報,2006/10/12。
鄭村棋(2003),〈講座三:左與右?─國家政黨與勞工〉,「執政,不滿及焦慮」台灣沙龍系列座談,http://labor.org.tw/news/2003-4-left-right-forum.htm。

新聞、文宣
工委會(2003),〈工人鬥總統,走出咱的路〉,《百萬廢票》台北:廢票聯盟 。
中國時報,〈政見悖離環保,彰縣環盟籲投廢票〉,2009/12/03C1/中部都會。
工委會(2003),〈工委會無力獨自承擔組黨大任,但別廢了「百萬廢票」工人走自己的路的機會〉苦勞網。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