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丁嘉琳(2007)。借鏡國際-臺灣閱讀出了什麼問題。天下雜誌,387,220-222。
天下雜誌編輯部(2007)。愛上閱讀,只需晨讀十分鐘。天下雜誌,382,8-18。
文建會http://www.cca.gov.tw/main.do?method=find&checkIn=1
方子華(2004)。國小學生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方麗芬(2000)。國小學童與家長對科學類兒童讀物觀點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仁宏(2003)。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補校成人學生閱讀理解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王秀梅(2009)。國小學生家庭閱讀環境、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怡云(1995)。從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看幼兒的同儕互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昭月(2007)。高雄市高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以高雄中學與高雄女中學
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曉慧(2000)。高雄市國小學童家庭文化環境、英語學習方法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燦珍(2009)。新住民子女家庭環境因素與閱讀理解能力。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瓊慧(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校刊閱讀行為的探討。南華大學出版事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古秀梅(2005)。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閱讀行為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相
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民法(1996)。親屬篇第六章-家(第122,123 條)。
朱作仁主編(1993)。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江季真(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推動學校共讀計畫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
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江嘉惠(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與其閱讀行為之研究─以臺中縣豐原市葫蘆墩國小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何秀珍(1996)。臺中市信義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課外讀物調查研究。進修暨推廣部學士學位進修班獨立研究專輯,5,95-114。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彰化。吳宜貞(2002)。家庭環境因素對兒童閱讀能力影響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4(1),1-20。吳宜貞、黃秀霜(1998) 家庭環境變項、認字、語意區辨及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21,357-380。吳宜貞、黃秀霜(1998a)。認字薄弱群體之閱讀能力與相關變項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203-224。吳宜貞、黃秀霜(1998b)。家庭環境變項、認字、語意區辨及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21,357-379。吳明隆 (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及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 (台灣),37,35-54。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吳貞蓉(2007)。國小學童外在酬賞經驗、酬賞歸因與閱讀動機、閱讀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悅如(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77-215。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65-104。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裕益(1994):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南師初等教育學報,6,1-31。
吳翠真、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市:巨流。
吳憲昌(2002)。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語文背景、閱讀行為與心得寫作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憲昌(2004)。臺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語文背景、閱讀行為與心得寫作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呂玫真(2008)。東南亞籍新臺灣之子與非新移民幼兒家庭閱讀環境與語言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呂素娥(2009)。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呂淑華(2009)。分享是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亞玲(2006)。外籍配偶幼兒的家庭閱讀環境與語文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李宜真(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課外讀物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宛容(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少年小說閱讀行為及其與社會真實認知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宛真(2003)。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俐婉(2006)。高雄市國小一般智能資優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李美月(2003)。高中生課外閱讀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玲(1984):台灣地區離婚的社會性狀差異研究。中國社會學刊,8, 23-46。
李美玲(1994):二十世紀以來台灣人口婚姻狀況的變遷。人口學刊,16, 1-15。
李美玲、楊亞潔、伊慶春(2000):家務分工-就業現實還是平等理念。台灣社會學刊,24,59-88。
李美鈴(1997)。多元文化教育在班級中的落實。教師之友,38,3,45-48。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李胤儀(2001)。電子報閱聽人生活型態及閱讀行為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素足(1999)。臺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李連珠(1995)。台灣幼兒之讀寫概念發展。幼教天地,11,37-68。李連珠(2006)。全語言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源長(譯)(1993)。Staton,T.F.著。讀書方法(How to Study)。台北市:聯經圖書出版公司。
李瑟(2002)。澳洲不用課本,培養一流公民。天下雜誌,263,72-79。
李燕妮(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錫文(2005)。澎湖縣國小學童閱讀兒童讀物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李嘉琪(2007)。國小學童學習風格、學習策略與語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麗綺(2002)。國小低年級學童詞彙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李寶琳(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閱讀文化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佳蓉(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態度、家庭文化資源與閱讀能力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阮綠茵、林益群(2006)。國小高年級閱讀行為與學業成績相關性之研究。教育社會學通訊,68,12-23。周均育(2001)「探討台灣公共圖書館推動兒童閱讀之現況」。花蓮師範學院編,頁2-4。周均育(2002)。兒童圖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閱讀行為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周芷誼(2005)。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周倩如(1993)。公共圖書館如何推廣兒童閱讀運動。書苑,44,48-56。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明道中學—文薈閱讀網(2010.11.7)。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條件─曾志朗─【網站文字資料】。取自
http://www.mingdao.edu.tw/readclub/
林士郁(2002)。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天祐(2001)。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現代教育論壇,38,12-15。
林文寶(2000)。台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建會,41-54。
林玉庭(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公共圖書館利用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秀玲(2008)。發問策略教學對學生提問能力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與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秀娟(2009)。故事結構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見瑩(2002)。高雄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課外讀物閱讀情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佳玟(2008)。交互教學法對偏遠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蓉(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讀寫環境及閱讀行為與寫作能力之相關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孟春(2004)。社會階層化與數位學習--以網路閱讀認證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桃園。林武憲(2000)。怎樣推行兒童閱讀運動─從美、英、日的經驗談起。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15-18。
林武憲(2001)。親子共讀四月天--兼談<三人行>與<閱讀的十個幸福>。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16-18。林玟慧(1995)。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中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姿君(1999)。同儕互動中閱讀策略使用歷程之探討─以國小四年級國語科小組討論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冠雯(2006)。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電腦系統為研究輔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建平(1994)。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臺北市立師範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學院學報,26,267-294。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林美和(2001)。閱讀是永久性歷程,建構閱讀環境應從家庭出發。社教雙月刊,101,15-16。
林美琴(2008)。兒童閱讀新識力-兒童讀書會與班級共讀。台北:天衛。
林美鐘(2001)。屏東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振春(2001)。閱讀方法與閱讀能力的培養。社教雙月刊,101,40-43。林益群(2009)。國小學童對課外讀物的閱讀行為與國語文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 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林清山譯(1997)。Richard.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清山(1997)。有效學習得方法:教學心理學的新趨向。臺北:教育部。
林逸媛(1991)。家庭環境與子女創造性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蓉敏 (2004)。書談閱讀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慧娟(2007)。國小二年級幼童家庭與文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憲治 ( 2004 ) 國小學童的家庭環境與閱讀態度對於寫作表現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57-58。邱天助(2002)。閱讀,從家庭共讀開始。載於親子共讀魔法 DIY(頁4-15)。台北:匡邦。
邱兆偉(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利盈(2002)。國小一年級疑似閱讀障礙學童其家庭閱讀背景因素預測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金瑞芝(2000)。親子共讀圖畫書之歷程:三歲與五歲組的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193-208。
信誼基金會(1990)。幼兒閱讀現況調查研究。台北: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柯華葳(1986)。由兒童會錯意的字分析探討兒童認字的方法。華文世界,39,25-32。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輯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應用性學習心理學。台北:心理。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的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63-67。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施測說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9年11月5日)。閱讀的關鍵,在思考。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五-0~15歲閱讀力實戰關鍵,20-25。
柯華葳、游婷雅(譯)(2001)。M.Susan,Peg Griffin, and Catherine E.Snow,NRC編輯
群原著。踏出閱讀的第一步。台北:信誼。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報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2009 年10 月26 日,取自
http://140.115.78.41/PIRLS_Report.htm
洪月女譯(1998)。Kemmeth S. Goodman 著。談閱讀。台北:心理。
洪雅惠(2009)。故事結構教學對偏遠地區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及識字能力之影響。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蘭(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洪蘭2004)。講理就好Ⅲ:知書達理。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蘭(2004)。閱讀決定思想。教師天地,129,40-41。洪蘭(2007)。閱讀不能重量不重質。學前教育,369,8-9。洪蘭(2008)。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學前教育,31(1)。24-25。洪蘭(2008)。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臺北市:遠流。
洪蘭(2010)。好書傳家寶。國語日報,12版。
洪蘭,曾志朗(2002)。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現代教育論壇,6,592-595。胡秀蘭(2005)。臺南縣高中職生閱讀興趣調查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胡悅倫(1996)。兒童壓力評量之方式及其爭議。新竹師院學報,10,93-119。胡悅倫(1997)。兒童壓力源的文獻探討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初等教育學報,5,1-54。唐榮昌(1994)。個人變項及家庭環境變項對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唐建雄 (2004)。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徐秀碧(2008)。新移民子女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能力之相關研究--以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桃園縣政府(2008)。2020年桃園國際航空城教育計畫書。桃園縣:作者。
翁嘉智(2007) 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翁聰慧(2004)。學童閱讀活動及其家庭兒童圖書消費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翁麗鵑(2006)。教師朗讀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郝明義、朱衣(譯)(2003)。Adler 著(1940)。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台北商務。
馬信行(1985) 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政治大學學報,51,139-165。馬笑霞(1997)。閱讀教學心理學。石家莊:河北教育。
高蓮雲(1992)。國小學生運用圖書館及課外閱讀實況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89-234。涂芳瑜 (2005) 國小學童閱讀兒童讀物現況調查研究-以台中市國小中年級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國科會(2007)。台灣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2010年12月5日。取自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7659&ctNode=39&mp=1
張文彬(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世彗、楊坤堂(2004)。閱讀理解測驗之編製報告。國小特殊教育,37,1-11。張世彗、楊坤堂(2004)。閱讀理解測驗指導手冊(適用國小一年級學生)。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印行。
張世彗、楊坤堂(2005)。國小一年級閱讀理解測驗。台北:心理。
張必隱(1992)。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張杏如(1991)。幼兒讀物消費狀況調查研究。台北市: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張怡婷(2002)。個人認知風格、班級閱讀環境與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郁屏(2008)。交互學習法對國小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張修維(2010)。合作策略閱讀教學法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振芬(2006)。親.親閱讀。學前教育學前教,28(11),16-26。
張真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行為之研究-以臺北縣蘆洲地
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張苙雲等,1993,《社會組織》。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張淑梅(2009)。家庭閱讀環境、班級閱讀活動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行為關係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張貴琳、黃秀霜、鄒慧英(2010)。從國際比較觀點探討臺灣學生PISA2006閱讀素養表現特徵。課程與教學季刊,13(1),21-46。
張麗芬(2008)。高山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閱讀行為之比較研究。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麗雲、葉兆祺 ( 2006 ),「縣立高中學生閱讀與圖書館利用情形之研究-以旭光高中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 , 9, 107-112。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1a)。全國兒童閱讀週閱讀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1b)。閱讀四季:親子共讀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焦點三百閱讀三年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6)。94年度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補助作業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a)。閱讀計畫持續推動,全國國中小圖書設備經費將分年補助。台
北:教育部電子報。2008 年 11 月 25 日,取自
http://www.edu.tw/eje/news.aspx?news
教育部(2007b)。97課程綱要之國語文學習領域。2008年11月20日,取自國民教育社群網
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年起實施)。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悅讀101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2010.11.10。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E8%8B%B1%E8%AA%9E970526%E5%AE%9A%E7%A8%BF%EF%BC%88%E5%96%AE%E5%86%8A%EF%BC%89.pdf
教育部(2008b)。教育部中程實施計畫草案(98至101年度)。2010.11.14。取自:
http://www.feu.edu.tw/center/eec/ethic_web/service/new_page_2/23.pdf
教育部(2009)。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取自 http://www.openbook.moe.edu. tw
莊佩玲 (2002)。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國小學生閱讀動機及班級閱讀氣氛影響之比較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啟榮(2000)。國小高年級閱讀理解後設認知量表之編製。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莊啟榮(2002)。QARs閱讀理解的後設認知策略。國教新知,48(3),32-38。莊雅雯 (2002)。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閱讀漫畫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國小為例。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君穗(2009)。晨讀十分鐘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許育健(2005)。遇見閱讀:我們如何閱讀?─閱讀的心理學基礎。2010 年1 月29日,
取自
http://enews.url.com.tw/enews/33142
許素梅(2000)。加強閱讀指導,提升資訊運用能力。師友月刊,400,79-83。
許敏華(2004)。閱讀工作坊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許淑玫(2003)。談閱讀理解的基模理論。國教輔導,42(5),58-63。許惠瑾(1984)家庭內聚型態與兒童自尊, 行為困擾, 性別角色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許榮喜(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背景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碧勳(2001)。國小中高年級兒童閱讀習慣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42,40-51。許麗鈞(2009)。家庭閱讀環境、學校閱讀環境與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能力及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春玉(200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動機及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郭靜姿(1992 )。閱讀理解訓練方案對於增進高中學生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成對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郭靜姿(1994)。不同閱讀能力學生成敗歸因方式、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差異比較。師大學報,39,284-325。陳文吉(2007)。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師說,199,49-50。陳文安(2006)。國小學生摘要策略之教學研究─以六年級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世杰(2005)。國小學童閱讀理解策略與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數學文字題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世麟(2009)。屏東縣國小學童知覺學校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怡如 (2003) 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明來(2000)。臺北市公立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彥(2001)。國小學童語言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俊全、李美玲(1997)。婚姻狀況對平均餘命的影響,人口學刊,18(3): 19-38。
陳俊良、桂田愛、吳伶芳、吳浚碩(2008)。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研究,遠東學報,3(25)。陳奎熹(1992)。談「學生次文化」。南市文教,復刊號,19-22。
陳奎熹(1992)。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三民。
陳海泓(2001)。Booktalks:增進學生閱讀和討論的有效班級閱讀教學。兒童閱讀教育,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陳珮慈(1996)。成人閱讀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永春分館讀者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18,41-61。
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雁齡 (2002)。地區推行閱讀活動及國小學童參與閱讀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究所碩士論文。陳翠華(199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慧容(2010)。提問教學策略對不同閱讀態度之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能力與閱讀理解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靜如(2010)。摘要策略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靜慧(2004)。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識字能力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麗妃 (2005)。TIMSS 2003 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數學成就關係之比較分析:以七國為例。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彭淑娟(2010)。心智繪圖結合繪本電子書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立即閱讀動機影響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位學習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曾志朗(1990)。閱讀是多元智慧成功的基本條件。教師天地,106,4。曾靜瑛(2001) 泰雅族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游敏玲(2003)。大學生後設認知閱讀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湯平治(2000)。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湯滿(2006)。學前閱讀量與國小語文能力相關研究。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程炳林(1995)。自我調整學習的模式驗證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1),67-92。
程貴聯(2006)。圖像化概念構圖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馮秋萍(1998)。臺灣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課外閱讀行為:以國立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學校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馮秋萍(2000)。兒童課外閱讀行為探究。新竹市:玄奘學報。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黃秀霜(1999)。不同國語成就學生認字能力及其他認知能力之關係。國立台南師院學國立台南師院報,32,27-59。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指手冊。台北:心理。
黃秀霜、鄒慧英、蔡玲婉(2010)。國語文能力指標的解讀與教學設計,載於洪碧霞(主編),呼應能力指標的教學與評量設計。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秀霜(2010)。家庭閱讀環境、學校閱讀環境與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能力及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黃育君(1998)。青少年閱讀行為與公共圖書館服務探討:以雲林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閱覽室青少年讀者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26,54-78。黃卓琦(2003)。不同社經地位親子共讀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未出版。
黃宗培(1996) 從閱讀理解之認知探討教材內容編撰。教育研究雙月刊,64,49-64。黃明煌(2007)。國小外籍配偶子女與非新移民配偶子女先備知識、注音符號能力、識字量、閱讀流暢與閱讀理解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黃金茂(1999):開啟國小兒童的閱讀習慣。師友月刊,390,60-63。
黃美湄(2008)。培養中文力跟著閱讀列車出發。學前教育,371,36-37。黃家瑩(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嶸生(2002)。整合式閱讀理解策略輔助系統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和策略運用的結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國將 (2003)。台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敏秀(2001)。學前一般兒童與發展遲緩兒童閱讀行為及其家庭閱讀環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淑君 (2002)。國小學童聽覺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舒勤(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菁芳(1994)。城鄉地區學前兒童親子互動與語言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意文(1999)。如何提昇孩子的閱讀能力。教師之友,40 (5),63-67。黃雅倪(2008)。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行為及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未出版。黃靜芳(2001)。概念取向閱讀教學對閱讀動機、閱讀策略、閱讀理解與概念性知識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黃齡瑩 (2002)。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黃齡瑩、林惠娟(2004)。家庭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2),1-56。黃瓊儀(1996)。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楊子嫻(2008)。運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於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怡婷(1994)。兒童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芷芳(1994)。國小不同後設認知能力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 115-140。楊淑娟(2005)。芬蘭,用家庭教育贏過世界。天下雜誌,335,56-58。
楊惠真(2008)。國小學童親子共讀、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榮昌(2001)。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楊麗秋(2008)。書談閱讀教學及其對國小五年級國語科低成就學童閱讀動機與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萬瓊月(2002)。國小學生兒童讀物之閱讀興趣、閱讀態度及閱讀推動方案隻研究------以龍峰國小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玉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閱讀環境與學業成就,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佳樺(2005)。閱讀策略提示機制對學童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葉凌秀(2008)。國小六年級學童學校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能力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廖晉斌(2003)。國文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增進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策略運用及學業成就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維基百科(2010.11.7)。弗蘭西斯•培根【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C%97%E5%85%B0%E8%A5%BF%E6%96% AF%C2%B7%E5%9F%B9%E6%A0%B9
趙維玲(2001)。Booktalk 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之成效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齊若蘭(2002)。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天下雜誌,263,頁52-61。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麗等(2002)。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天下雜誌。
齊若蘭(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62-71。
劉兆文、陳怡欣(1999)。從閱讀的認知歷程談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02,78-85。劉孜珉(2009)。臺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行為、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劉佩雲、簡馨瑩和宋耀廷(2003)。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6),135-158。劉和然(2008)。台北縣閱讀電子報創刊辭。台北縣閱讀滿天星電子報。2008年7月10日,取自:
http://lll.tpc.edu.tw/epaper/?page_id=2
劉怡慧(2010)。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閱讀態度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
劉金山(2005)。從芬蘭經驗談我國教育發展之取徑。師友,452, 52-54.。劉雅筑 (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劉瓊慧(2000)。國中補校成人學生閱讀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蔡依玲(2006)。嘉義縣市國民中學學生的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孟燁(2009)。國小低年級兒童音韻覺識、詞素覺識發展及其對讀寫能力預測之縱貫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宗穆(2006)。資訊融入繪本教學於閱讀與認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政勳(2006)。父母對國民小學學童閱讀之態度與學童閱讀行為、閱讀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蔡美蓉(2005)。學校和家庭閱讀環境與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淑玲(200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班級閱讀環境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順良(198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39-264。蔡銘津(1997)。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蔡麗霜(2007)。臺北市幼兒家庭之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其子女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鄭靜欣 (1997) 。父母如何推展家庭閱讀活動。台北市立圖書館訊,15(1),20-27。鄭麗珠 (2004)。台南市國小兒童閱讀現況及推動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麗卿 (2005)。國民小學閱冠王之閱讀行為及其對閱讀活動之滿意度研究—以臺北市國小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甌仁榮(2003)。家庭環境、家庭結構對高職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富元(2007)。芬蘭教育 世界第一。天下雜誌 ,384,52-58。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賴保禎(1994)。家庭環境診斷測驗。台北:千華。
賴苑玲(2000)。讓我們來參與閱讀運動。社教資料雜誌,269,1-3。
賴苑玲(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家庭、班級及學校圖書館閱讀環境與其閱讀態度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1,47-84。
賴清標(1992)。如何安排有益兒童學習的家庭環境。幼兒教育年刊,5,71-79。應冬梅(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彩瑤(2001)。台東師院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謝孟潔(2003)。英語閱讀理解策略之探討-以三位國中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謝繼昌(1982)。中國家族研究的探討。載於楊國樞、文崇一主編,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鍾屏蘭(2002)。閱讀的功效-從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的培養談起。國教天地,147,31-37。
鍾雅婷(2000)。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鍾添騰(2002)。國民小學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1),161-187。簡馨瑩、曾文慧、陳凱筑(2005)。閱讀悅有趣:開發孩子閱讀策略的書。臺北:幼獅。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鄒美華(2003)。閱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自我效能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顏美鳳(2002)。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若映(1993)。先前知識在閱讀理解上之認知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6,385-412。
魏麗敏(1992):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初等教育研究集刊,2,149-176。
蘇怡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
PISA國家研究中心(2008)。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閱讀素養應試指。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取自
http://pisa.nutn.edu.tw/dowaoad/publishing/pisa-read-guide.pdf
英文文獻
Alexander, J. E., & Heathington, B. S.(1988). Assessing and correcting 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s. Glenview, Illinois: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1985).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D. Pears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reading (pp.55-291). New York: Longman.
Baker, L., & Brown, A.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In P.D. Pearson, R. Barr, M.L. Kamil, & P. Mosenthal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 353-394).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Bielby, W. T. (1981). Models of status attainment. In D. J.Treiman, & R. V. Robinson, (Eds.)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sfication and mobility, 1(p.10).Greenwich, CT: JAI.
Bobel, J. J. (1981). The attitudes and preferences of thirty-eight intermediate grade readers toward their recreational reading habits and a profile of their pre-school reading readi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00926)
Brown, A.L. (1980).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reading. In R.J. Spiro, B.C. Bruce, & W.F. Brewer (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453-481. Hillsdale, NJ: Erlbaum.
Brown, A. L.(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Eds.), Metacognition,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pp.65-115).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hall, J. S.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Chamot, A. U., Kupper, L., & Impink-Hernandez, M. V. (1988). A stud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Finding of longitudinal study. McLean, VA: Interstate Research Associates.
Chambers, R. and G.R. Conway. 1991.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DP 296, 1991. University of Sussex: Brighton.
Chamot, A. U., O’Malley, J. M., Kupper, L., & Impink-Hernandez, M. V. (1987). A
stud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First year report.
Washington, DC: Inter America Research Associates.
Cherian, V. I.(1991). Parental Interes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Xhosa children.Psychological reports, 69, 183-188.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 (1994).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apital. In T. Husen & T. N.Postlethwaite(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2272-2274).Oxford: Pergamon
Press.
Cook, L.K.,& Mayer, R. E.(1983).Reading strategies training for meaning learning
from prose. In M. Pressly& J. R. Lewin(Eds), 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Educational applications(pp.87-131). New York:Spring -Verlay.
Cook, L., & Mayer, R. (1988). Teaching reader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4), 448-456.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Downing,J.& Leong,C.K. (1982 ).Psychology of reading.London:Machmillan Publishing co , Inc.
Eanet, M. & Manzo, A.V.(1976). REAP: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reading, writing, study skills. Journal of reading, 19, 647-652.
Erve J. Chambers (1991),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ourism in Thailand: A Curriculum and Study Guide, Department of Career Sciences, Kasetsart University, Bangkok, Thailand, (134 pp.)
Evans, S. S., Evans, W. H., & Mercer, C. D. (1986). Assessment for instruction. Boston: Alley and Bacon. Epstein JL 1987. Towards a theory of family-school connections. In Hurrelmann K & Kaufmann Losel F (eds). Social intervention:potential and constraints. New York: DeGruyter.
Forrest, D. L & Waller, T. G. (1980), What do children know about their reading and study skil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oston.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2nd ed.).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agne, E. D.(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arner, R. (1987). Meta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Goodman, (1985) ''Unity in reading'' in Singer, H. & Ruddell, R. (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Newark, Delawar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Goodman,Y.M.(1986) Children Coming to Know Literacy. In Teale W.H., &Sulzby E(. Eds.). Emergent literacy:Writing and reading.(1-14). Norwood, N.J.: Ablex.Hatt F.
Goodman (1996). Ken Goodman on reading.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Gough, P. B. (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 In J. F. Kavanaugh & I. G. Mattingly(Eds.), Language by ear and ey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ech and reading (pp.331-358). Cambridge, MA:MIT Press.
Guthrie, J. T., Schafer, W. D., Wang, Y. Y., & Afflerbach, P. (1995). Relationships of instruction to amount of reading: An exploration of social, cognitive, and instrucional connection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0(1), 8-25.
Guthrie, J. T., & Wigfield, A. (2000).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 in reading. In M. L. Kamil, P. B. Mosenthal, P. D. Pearson, & R. Barr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New York: Longman.
Harris and Hodges. (1981). A Dictionary of Reading and Related Terms, 74.
Harris, W. J., & Schutz, P. M .B. (1986).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 program. Columbus: Merrill.
Harris, A.J.& Sipay, E.R. (1980), How to increase reading ability, New York: Longman.
Just, M. A., & Carpenter, P. A. (1980). A theory of reading: From eye fixations to comprehen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7(4), 329-354.
Hart, B. H. (1967). Strategy. New York: Praeger.
Herrmann,B. A. (1988). Two Approaches for Helping Poor Readers Became More Strategic. The Reading Teacher,46,24-28.
Just, M. A., & Carpenter, P. A. (1980). A theory of reading: From eye fixations to comprehen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7(4), 329-354.
Kavale, K. A.(1988). Learning disabilities: State of the art and practic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Kellaghan, T., Sloane, K., Alvarez, B., & Bloom, B. S. (1993). The home envionment and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Jossey-Bass.
Manzo, A.V.(1969). The ReQuest procedure. Journal of Reading, 13, 123-126 Robinson, F.P.(1964). Effective study. New York: Harper & Row.
Mayer, R. E. (1996).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making sense out of expository text: The SOI model for guiding three cognitive processes i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Educatonal Psychology Review, 18(4), 357-371.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y: Cognitive approach. 中譯本,林清山 (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Mayer, R. E., & Wittrock, M. C. (1996). Problem solving transfer. In D. C. Berliner & R. C. Calfee (Eds.), Th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p.47-62). New York: Macmillan.
Mckeachie, W. J. (1987).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o.
McKeachie, W. J. (1987). The new look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nd thinking. In E.D. Corte, H. L. Wijks, R. Parmentier, & P. Span (Ed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pp.443-456). NY: Pergamon Press.
McKenna, M.C. (2002). Help for struggling reader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Morris, R. K., Rayner, K., & Pollatsek, A. Eye guidance in reading: The use of parafoveal information. Presented at the Mid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May, 1989.
Palincar, A. S., & Brown, A. L. (1984).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2),117-175.
Paul, R. W. (1984). Critical thinking: Fundamental to education for a free socie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September, 4-14
Paris, S. G., Lipson, M. Y., & Wixson, K. K. (1994). Becoming a strategic reader. In R. B. Ruddell.
Paris, S. G., & Wixson, K. K.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cy: Access, acquisition,
and instruction. In D. Bloome (Ed.), Literacy, language, and schooling. Norwood,
NJ: Ablex.
Pearson, P.D., & Johnson, D.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erfetti, C. A., & Curtis, M.E. (1986). Reading. In F.D. Dillon, & J.S. Sternberg (eds.) ,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London : Academic Press.
Pressley, M. (2000).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A quarter-century of researchprogress. In B. M. Taylor, F. F. Graves, & P. Van Den Broek (Eds.), Reading for meaning: Foster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middle grades.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Pressley, M.,Woloshyn, V., &Associates. (1995).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that
really improves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2nd ed.). Cambridge, MA:
Brookline Books.
Pressley-Forrest, D. L., & Gillies, L. A. (1985).Children’s flexible use of strategies during reading. In M .Pressley, & J. R. Levin ( Eds. ), 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pp. 158-181),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Rasinski,T.V.( 1994 ) Fast Start: A Parental Involvement Reading Program for PrimaryGrade Students. ERIC: ED 378 544.
Rayner, K., &Pollastsek A.(1989).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yan,E.B.,& Semmel,M.L.(1969). Reading as a constructive language process.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5,59-84.
Ryan,E.B.(1981). Identifying and remediating failur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Toward an
instructional approach for poor comprehensioners.In T.G. Waller & G.E.MacKinnon (Eds.),Reading research:Advance in theory practive (Vol.3,pp.223-261).New York:Academic Press.
Rubin, D. (1991).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 (2nd ed.).
Rumelhart, D. (1985)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inger, H. & Ruddell, R. (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Newark, Delawar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umelhart, D. E. (1991). 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In W. Kessen, A. Ortony, & F. Craig (Eds), Memory, thoughts, and emotions: Essays in honor of George Mandler (pp. 257-275). Hillsdale, NJ: Erlbaum.
Rumelhart, D. E. (1985).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H. Singer & R. B. Ruddell(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3rd ed 722-750). Newark, Delawar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yan, E.B., & Semmel, M.I. (1969). Reading as a constructive language proces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5(1), 59-83.
http://dx.doi.org/10.2307/747160
Spodek,B.(1985).Teaching in early years. N.J.:Prentuce- Hall,Inc.
Stephen, K.R.(1988). 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 Califonia:Brooks /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Teachman D.J.(1987),〈Family Background , Educational Resource ,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Trelease, J. (1985). The read-aloud handbook. New York: Penguin Books.Vandergrift, K. (1965). Reading aloud to young children. In L. B. Jacobs (Ed.), Using literature with young childre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Von Neumann, J. and Morgenstern, O. (1947).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gfield, A. (1997). Reading motivation: A domain-specific approach to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2, 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