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Matthew B. Miles & A.Michael Huberman合著/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
丁雪茵,鄭伯壎和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王仁弘(2002)。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克先(1996)。 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沂釗(199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王純鶴(2005)高職生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相關因素之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王崔榕(2011)。基隆市新住民幼兒家庭文化資本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雅慧(2006)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齡慶(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石培欣(199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石樹培(1991)。台北縣提前入學兒童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江金貴(1988)。單親家庭的調查與輔導。輔導月刊,24(10),36-40。
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何瑞珠(2002)。家庭學校與社區協作:從理念研究到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武典(1982)。適應欠佳行為的分類與診斷。輔導月刊,12(16),67-47。
吳武典、陳秀蓉(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1,87-104。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M.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台南師院學報,24,125-160。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2-36。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呂慧敏(1997)。台商赴大陸投資的理論與實際。經濟前瞻,151(4),62-85。宋秉忠(2002)。大陸台商子女教育:兩岸的「臍帶戰爭」。天下雜誌,第261期,2002年10月15號出刊。
宋佩陵(2006)。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宋美貞(2004)。現代導師的角色與班級經營策略。E世代校園,43(1),54-59。李坤崇 (1992)。 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 25, 83-122。李坤崇(1994)。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75-94。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增倫(2007)。大陸台商子弟赴金門就學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慧強(1989)。家庭結構、母子關係和諧對子女生活適應及友伴關係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沈宣武(2011)。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與子女學習成就。逢甲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意茹(1995)。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碩士論文。林仁維(2009)。台商西進中國的策略研究-以P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林正士(2010 )。台商子女來金就學專案研究。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41-93。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的比較。臺大社會學刊,27:71-105。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清江(1988)。進一步的教育機會均等。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清江(1994)。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林勝義(1994)。臺灣家庭的結構變遷與轉型需求。社區發展季刊,68,41-44。林森富(2001)。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以臺南縣國小學童為例。南華大學教社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林進財(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正彥(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洪晟惠(2010)。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的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寶蓮(1996)。內在動機與情意學習方案之發展及其團體輔導效能。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佑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利民(1998)。前大陸教育六大熱點問題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41(3),56-66。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私立文化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復文。孫清山和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翁開誠( 2002)。覺姐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高立文(2001)。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管碩士論文。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中正學教育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 93-134 。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省。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文隆(1997)。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向葵、孫蕾、李大維、蓋笑松(2005)。教師關於兒童入學準備的觀念。心理發展與教育,21(4),73-78。
張建成(1994)。教育擴展過程中臺灣土著的教育成就。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2,3,23-37 頁。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玲榕(2009)。家庭結構、家長社經地位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研究-以新莊市某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秋雯(2007)。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酒雄(1982)。國小一年級兒童成就動機之研究。教育年刊,4,47-88。張進淮(2002)。平地學校原住民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張慧文(1985)。 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及班級適應相關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8,225。
梁淑娟(1996)。壓力、人格特質與健康交互作用之影響。諮商與輔導,124期,25- 27 頁。理柴怡(2008)。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莊千惠(1993)。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與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莊明貞(1983)。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榮俊(200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金松(2002)。大陸臺商融資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嘉容(2005)。高雄市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學校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郭丁熒(1995)。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明德(1998)。質化研究的探討與省思。教育研究,6,153-173。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向明(2003)。教師如何做質性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宜亨(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金蓮(2004)。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陳奎熹(1994)。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若琳(2005)。解構新世代的家人關係。杏陵天地,14(5),4-6。
陳曉玲(2008)。大陸與外籍配偶子女自我認知與學校適應之差異。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頁1-20。"陳鏗任、吳建華(2006)。是故鄉,還是異鄉?從東莞台校學生的學習經驗看台商子女的身分認同意象。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學術研討會。"
曾清一(1988)。教師教學信念、學生主觀知覺對學生學校適應之預測模式研究--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 恆(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黃千毓(2008)。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士杰(2002)。台商中小企業派駐馬來西亞經理人海外適應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月美(199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玉枝(1993)。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立賢(2005)。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黃立賢(1996)。國民小學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85,8,129-149。
黃明華(2006)。異國婚姻家庭父母管教態度與其子女生活適應、創意生活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保勝(1995)。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堅厚(1979)。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 期,1-14 頁。黃婉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論文。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靖雯(2006)。學習自主--父母信念與兒童知覺教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肅棟(民88)。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聯性之追蹤調查研究─以台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憲明(198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詹馨(1984)。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0(6),6-7。趙素貞(2002)。高雄市都市原住民社區參與和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佳玫(2001)。導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勝驥(1990)。大陸學校教科書中政治思想教育內容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3(9),29-35劉勝驥、楊慧文(2002)。臺灣學生留學大陸之現況研究。中國大陸研究,45(6),50。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宜珍(2004)。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明宏(1995),「本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中駐外人員的培育問題—社會學習理論之試探與應用」,商業職業教育季刊,第六十期,pp.25-35。蔡美意(2009)。閩南地區台商子女轉赴金門就讀高中之校園生活適應探究-六名台商子女的故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衛民(2008)。台商與台商政策:打造兩岸關係的鎖鑰。東亞論壇季刊,460,38-41。鄭雅婷(2007)。跨文化家庭中主要照顧者之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表現之探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台中市。盧秀芳(2003)。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薛靜如(2005)。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謝佳妙(2010)。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學校適應對選手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鍾鳳嬌(1988)。母親就業、性別角色、事業觀、生活滿意度與國中生性別特質、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文吟、伊慶春(2001)。臺灣家庭的動態發展:結構分裂與重組。人口學刊,23,1-47。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頁63-86。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研所集刊,28,1-90。顏秀真(1999)。受歡迎與被拒絕國小一年級兒童之行為特質與父母教養行為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雅莉(2007)。新移民家庭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交育學系碩士論文。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創造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譚亮(2002)。影響高職輪調式建教訓合作班技術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鐘鳳嬌(1989)。母親就業、性別角色、事業觀、生活滿意度與國中生性別角色、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erndt, T. J., & Keefe, K. (1995). Friend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6, 1312-1329.
Black, J.S. and Mendenhall M.E.(1990),’’The U-Curve Adjustment Hupothesis Revis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Second Quarter ,pp.226-247.
Gill, S., & Reynolds, A. J.(1999).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of urban African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 403-424.
Harkness, S., Super, C. M., & Keefer, C. H. (1992). Learning to be an American parent:How cultural models gain directive force. In R. D’ndrade & C.Strauss(eds.), Human motives and cultural model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vey, J. M., & Dodd, D. K.(1995). Children of alcoholics,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early experimentation with drug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3, p.305-317.
Kohn, M. L. (1963). Social clas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 An interpret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8, 471-480.
Ladd, G.W.(1989). Toward a futher understanding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hild development. In T. J. Brendt & G. W. Ladd (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 1-14). New York:Wiely.
Lewis, J. W. (1995). Self-evaluation as mediators of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onchildren’s adjustment. Paper from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Degree: PHD. (DAONO . AAC9531058)
Maccoby,E.E.,&Martin,J.(1983)Socializait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Handbook fo child psychology.New York:John Wiley &Sons.
Parker, J.G., & Asher, S.R.(1987). 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adjustment: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at risk? Psychological Bullentin, 102, 357-389.
Parker, J.G., Rubin, K.H., Price, J., & DeRosier, E.(1995). Peer rel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A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perspective. In D. Cicchetti., & E. Cohen, (Eds.),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 (Vol. 2). Risk, disorder, and adaptation(pp.96-161). New York: Wiley.
Rossman,G.B.&Rallis,S.F.(1998) . Learning in the 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Simons-Morton, B. G., & Crump, A. D. (2003). Associ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with school adjustment and engagement among sixth graders.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3(3), 121-126.
Zettergren, P. (2003). Schoo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for previously rejected, average and popular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 2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