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2007年國中基測研發成果媒體交流茶會特稿(2007年12月25日)。飛揚雙月刊,49。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97annuals/flying49-3.html
2012年多益測驗全球考生資料統計報告(2013)。TOEIC 出版季刊-Newsletter,32。取自http://www.toeic.com.tw/newsletter/sub_list.jsp?nid=N20131014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23。高雄市:麗文。
王亭茵(2002)。師範院校師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王秋香(2008)。翻滾吧!臺灣英語教育。臺灣教育,652,50-53。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王彩鸝(2012,6月22日)。英語雙峰現象 恐蔓延到高中。聯合晚報。取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397890
王彩鸝(2012,6月29日)。李家同:英語教育落差大,窮小孩愈窮。聯合晚報。取自http://mag.udn.com/mag/beijing2008/storypage.jsp?f_ART_ID=399217
王韻齡、張瀞文(2014)。12年國教的下一步:比高分低就更重要的3件事。親子天下,58。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579
毛佩琦(譯)(2003)。英語教學法大全(原作者:Diane Larsen-Freeman)。臺北市:師德。(原著出版年:2000年)
孔祥英(2012)。花蓮縣國小英語教育的實施困境、解決策略及相關措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行政院(2003)。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92.1.6修訂版。取自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01570#.VK1T1yuUcbj
行政院(2008)。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總結報告: E世代人才培育。取自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10257&key=&ex=%20&ic=#.VJVGUArOk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取自http://www.cles.mlc.edu.tw/~cerntcu/099-curriculum/Compulsory%20education/Education_Reform_1996.pdf
朱耀明、孫露華、陳敏志、閻世玲(2004,11月)。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2004國際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454-459),高雄市。
何金針(2004)。教育研究的效度問題探討。社會科學學報,12,47-82。
何琦瑞、賓靜蓀、張瀞文(2012)。國中生學習力大調查-搶救「無動力世代」,親子天下,33,136-143。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台北市:天下雜誌。
李文瑞(2007)。初探臺灣英語教育之現況與困境。語文與國際研究,4,95-107。李侑珊(2015,6月13日)。華東臺校生 英文A級成績逾4成。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13000954-260301
李家同(2004)。為什麼英語有雙峰現象。EJEE英語教育電子月刊。取自http://engsite.ncu.edu.tw/database/showfeature.asp?CO_no=74
李晏如(2012年6月29日)。國中小教師缺 今年要開2700名。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mag/vote2005/storypage.jsp?f_ART_ID=399029
李振清(2007)。大學英文指考凸顯的英語教育問題。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28643
李振清(2012)。臺灣英語教育的演進與前瞻思維。臺灣教育雙月刊,674,31-40。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2012)。十二年國教新挑戰:搶救「無動力世代」,親子天下,33。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634
呂孟宜(2009)。合作學習法對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沈依瑩(2011)。合作閱讀策略教學對國二學生英文閱讀表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周中天(2003)。基測英語科成績兩極化的省思。飛揚雙月刊,19。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flying/flying11-20/flying19-6.htm
吳俊憲(2007)。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知能—教室觀察。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4,8-10。
林人芳、張郁琦、陳中興、陳景清(2015,6月11日)。城鄉差距大 會考英數成績雙峰化。國語日報。取自https://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93529
林志穎(2005)。杜威的社會論教育理念之探討。南大學報,39(1),41-62。
林宏澤(2010)。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和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縣。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和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林國瑞、江澤群、李一聖、劉海鵬(2001,6月)。臺北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教師效能信念及教學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之「2001國際高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0-194),臺北市。
林婕婷(2009)。國中生英語寫作合作學習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林慧聆(2010)。國中英語會話活動合作學習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林慧菁(2006)。全球化對臺灣英語教育之挑戰:臺灣的大學,英語教室裡全球化的討論話題。英語教育電子月刊。取自https://www.academia.edu/2614768/
林曉雲(2013,8月15日)。荒唐!5000名國中小代課師無教師證。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05240
林聰明 (2012)。英語力仍是國際化的重要關鍵。English Career期刊,36,42-45。
林騰蛟(2014)。十二年國教是改變的契機 專訪新北市教育局長林騰蛟。取自http://www.geat.org.tw/?p=6634
邱克豪、邵慧綺(2003)。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應用。臺東特教,18,32-38。邱麗娟(2010)。合作學習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學習動機及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以英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時新英(2005)。溝通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中英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高俊傑(2004)。合作學習理論的教學理念。馬偕學報,4,133-144。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網站(2013)。102年基測問與答。取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documents/102QA.pdf
國中教育會考網站(2014a)。成立背景。取自http://cap.ntnu.edu.tw/background.html
國中教育會考網站(2014b)。英語科考試內容。取自http://cap.ntnu.edu.tw/test_4_3.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a)。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國民教育。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b)。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教育改革。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7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c)。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多元入學。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3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1)。「我國外語政策之檢討與展望」政策建議書。取自http://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NTY0NC8zMjg2LzAwNTg5NjhfMS5wZGY%3d&n=MjAxMjAyMjkxNDA2NTg5NzcxNDcxLnBkZg%3d%3d&icon=..pdf
國教署(2014)。「開啟活化教學、有效學習的金鑰匙~分組合作學習」記者會暨成果發表會新聞稿。取自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24165&Index=0&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
教育部(2001)。90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0.php
教育部(2003)。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2.php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教育部(2012a)。國民中小學教師授課節數訂定基準 (民國101年1月20日修正版)。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27214&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2012b)。分組合作學習-新型態教學方式開始流行。教育部電子報,541。取自http://epaper.edu.tw/old/epaper.aspx?period_num=541
教育部(2013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手冊。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85
教育部(2013b)。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取自http://www.coop.ntue.edu.tw/download.php?np=7#
教育部(2014a)。分組合作教學理念與實踐方案。取自http://www.coop.ntue.edu.tw/download.php?search=1&np=3#
教育部(2014b)。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8949&KeyWordHL=&StyleType=1
教育部(2015)。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實施要點( 民國104年05月25日修正版 )。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1120&KeyWordHL=&StyleType=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至中(2014,2月7日)。臺教師荒 擬增2600員額。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4/2/7/n4077284.htm臺教師荒--擬增2600員額.html
陳怡靜(2012,3月5日)。臺灣中學生英文表現亞洲第五名,自由時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臺灣中學生英文表現-亞洲第五名-202451192.html
陳俊亨(2006)。合作學習最佳分組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錦芬(2004)。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之探討與建議,教育研究月刊,127,130-142。陳蓉(2008,9月19日)。托福∕多益臺灣排名落後 學者:從國高中調整,中央社。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9/19/n2269064.htm
許綺婷(2002)。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之表現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惠茹(2013)。國中一年級英語科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許禎元(2004)。社會科學信度與效度的檢定及其關聯性。醒吾學報,27,1-23。梁彩玲(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實施及成效(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梁鳳珠(2012)。教師教學信念之影響因素分析。教育研究論壇,3(2),157-172。張文哲(譯)(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原著者:Slavin R. E.)。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年)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4.htm
張武昌(2003)。我國的國中英語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2),113-130。
張武昌(2006)。臺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29-144。張武昌(2014)。臺灣英語教育的「變」與「不變」:面對挑戰,提升英語力。中等教育,65(3),6-17。
張奕華、許正妹(2010)。質化資料分析。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巿:東華。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原著者:Matthew B. Miles & A. Michael Huberman)。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4年)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湘君(2003,10月24日)。孩子學習英語怎麼學得那麼慢。國語日報周刊。取自http://eschool.ylkc.com.tw/Parental.asp?sID=1081&fid=3&tid=211
張新仁(2014)分組合作學習--改變課堂教學生態的希望工程。師友月刊,559,36-43。張錦弘(2014)。國中會考英數雙峰化 33%學生待加強。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913/480274
張益勤、陳雅慧(2014)。老師自我革命,啟動新教改。親子天下,60,158-163。
張銘峰(2005)。國中英語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曾守得(2004,5月)。理想必須面對現實:兼談如何走出英語教室的困境。載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2004年兩岸英語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1-200)。嘉義市。
曾國鴻、廖居治(2003,6月)。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2003國際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443-450)。高雄市。
黃光雄(2004)。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珮棻(2013)。合作學習實施於國中八年級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黃誼芬(2009)。回顧我國引進外籍英語教師相關政策與問題探析。學校行政雙月刊,62,149-168。黃雅鈴(2013)。國民小學專家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黃榮村(2003)。挑戰二○○八:e世代人才培育的策略與願景。研考雙月刊,27(3),11-20。湯志民(2003)。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之檢討與改進。理論與政策,16(4),89-107。游婉琪(2012,3月5日)。臺灣英語能力 小學生遜大陸 中學生輸南韓,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iltea.org/news20120305.htm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新北市101學年度學習共同體先導學校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csjh.ntpc.edu.tw/upload/AAasWYer.pdf
楊泰和(2008,8月)。以深度訪談法探究金融購併環境下影響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變數。論文發表於中國江蘇大學舉辦之「第十一屆兩岸中華文化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江蘇省。
楊堇華(2008)。國中英語科全方位學習之行動研究-溝通式教學法與合作學習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楊雅惠(2004)。合作學習法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與學習態度上的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賓靜蓀(2012)。給對方法,沒有孩子學不會。親子天下,33,150-152。
廖柏森(2004)。英語全球化脈絡裡的臺灣英語教育。英語教學,29(1),107-121。廖惠娟(2009)。合作學習於英語課程與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3(2),87-108。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萬世鼎、曾芬蘭、宋曜廷(2010)。國中基測英語科雙峰分配探索。測驗學刊,57(1),107-137。劉建邦(2012,8月16日)。北市推學習共同體 學生為核心。中央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loc/201208160193-1.aspx
劉威德(2002)。教師教學信念系統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州學報, 15,164-178。劉淑芬(2004)。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八位教學優良教師的成功經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劉燕青(2002)。「英語」霸權。南華大學社會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7。
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7/social/27-12.htm
葉立斌(2013,11月26日)。解決代課師太多問題 2014年國小教師增1500員額。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fifa2014/n/2013/11/26/1032102
葉彥宏(2013)。以J. Dewey「教育即生長」探討臺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0(1), 71-100。盧雪梅(2012)。國中基測英語科題組結構與學生表現之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5(1),67-96。鍾聖校(1999)。質性研究方法論的認識與再議。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2, 259-284。
鍾榮富(2002)。教學法的歷史。取自http://www2.nknu.edu.tw/thakka/item02/main02_61.htm
賴美雯(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謝豪華(2003)。運用主動性學習教學策略之合作行動研究--以國中英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羅美蘭(2014)。中學英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二位教師的心路歷程。中等教育,65(3),45-64。
蕭揚基、張鳳琴(2012)。創意教學對國中二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的初探。大
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0,71-93。
蘇順發(2003)。國民中學英語教學革新現況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貳、英文部分
Aronson, E., Stephan, C., Sikes, J., Blaney, N., & Snapp, M. (1978). The Jigsaw classroom. Ber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Clark, C. M., & Peterson, P. 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Cuseo, J. B.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vs. small-group discussions and group projects: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 2(3), 4-9.
Gardner, H., & Hatch, T.(1989). Multiple intelligences go to school.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8), 6.
Denzin, N.(1984). The research ac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Jacobs, G. M., Power, M. A., & Loh, W. I. (2002). The teacher''s sourcebook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Practical techniques, basic principles, and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6).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Science and Children, 24(2), 31-33.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0).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classroom. Edina, MN: Interna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94). Johnson, D. W. (1994).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lexandria, VA: ASCD.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2005).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8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agan, D. M. (1992).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 65-90.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oney, S. 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1056)
Pajares,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307-332.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48-57.
Riessman, C.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No. 30. Newbury Park, CA: Sage.
Sharan, S., & Shachar, H. (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Sharan, Y., & Sharan, S. (1992). Expand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rough group invstig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igel, I.E. (1985).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lavin R. E., et al. (1985).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New York: Plenum.
Slavin, R. E. (1986). Using student team learning (3rd ed.). Baltimore, MD: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al. (eds.), School and classroom organiz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Slavin, R. E. (1994). A practice guide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E. (1996).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What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know.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1), 43-49.
Stevens, Robert J., & Robert E. Slavin(1995) "Effects of a Cooperative Approach in Reading and Writing on Academically Handicapped and Nonhandicapped Student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5( 3), 241-262.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iogical processes. Translated by Cole, M., John-Steiner, V.,Scribner, S., & Souberman, 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