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3.39.19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3/29 17: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秀琴
研究生(外文):Hsiu-Chin Kao
論文名稱:數位教材與小老師協同教學融入小一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e-Learning Materials and Peer Tutoring on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First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葉乃靜葉乃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ei-Ching Y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數位教材小老師補救教學
外文關鍵詞:E-Learning Materialspeer tutoringremedial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21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8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為數位教材與小老師協同教學融入小一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研究者服務學校之11位小一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高年級學生擔任小老師,利用週一到週四的早自修時間,共進行八週的補救教學。透過訪談、觀察、小老師會議、研究日誌及省思札記等質化資料,並輔以注音符號診斷測驗及注音檢測卷蒐集量化資料。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運用數位教材及小老師進行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實施歷程、所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二、應用數位教材於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可行性;三、適用於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教學模式;四、建立小老師協同教學進行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成效。
研究結論發現:
一、補救教學的工作最好與原班級課程同步實施,可促使低成就學童對學習更有自信。
二、由高年級的小老師擔任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輔導工作是可行的方式,且他們對研究對象而言,且有正向的引導作用,是最佳的增强物。
三、利用教學光碟及網路上的數位教材進行補救教學,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提升學童的學習意願。
四、補救教學工作應結合行政、教師、家長及其他協助者,運用團隊的力量共同為這些有需求的學童提供支持與協助,促使這群學童得到真正的幫助。
The action research integrated e-learning materials and peer tutoring into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first-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Higher graders conducted as peer tutors helped eleven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The course consisted of four lessons every week and lasted for eight weeks. Data were collected by interview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utor meetings, diary ,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pretest and post tes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1.The process of e-learning materials and peer tutoring on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remedial instruction. 2. The practicability of e-learning materials and peer tutoring on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remedial instruction. 3.The suitable teaching models of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remedial instruction. 4.The effectiveness of peer tutoring on Chinese Phonetic Symbols remedial instruction.
Some findings were found as follows:
1.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will gain more confidence if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is carried out in their own class.
2. Using higher graders as peer tutors is a good way to help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can get more encouragement from peer tutors.
3. E-learning materials can increase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4.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will get more effective and suitable help i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ers, parents and other assistants can work together to do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摘要 ii
Abstract iii
謝誌 i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注音符號教學與相關研究之探討 9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探討 26
第三節 鷹架理論融入教學與相關研究之探討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7
第二節 教學設計 39
第三節 研究歷程 47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5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4
第六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61
第七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66
第八節 研究倫理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歷程之結果分析 69
第二節 注音符號補救教學實施的困難與解決方法 91
第三節 應用數位教材於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可行性 104
第四節 有效的注音符號補救敎學模式 113
第五節 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的成效 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結論 145
第二節 建議 147
參考文獻 151
附錄 160
附錄一:一年級注音符號補救教學轉介表 160
附錄二:注音符號補救教學小老師推薦表 161
附錄三:測驗使用同意書 162
附錄四:注音符號補救教學觀察表 163
附錄五:研究日誌及省思 165
附錄六:小老師座談會議記錄 166
附錄七:前導訪談逐字稿 167
附錄八:非正式訪談稿 170
附錄九:教師訪談逐字稿 172
中文部份
尹玫君(2001)。資訊融入國小各科教學的實施模式。洪碧霞等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新思維,頁195-209。
王川銘(2004)。國民小學義工老師進行轉介前輔導模式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為例。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教育(80),頁23-31。
王琬婷(2007)。國民小學生活主題統整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王筱涵(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曉璿(1988)。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頁7-12。
王麗卿(2002)。提昇學習困難的學生之學習能力個案問題的探討及個別化教學之規劃。臺中師院特殊教育論文集,(頁27-48)。臺中市。
包龍驤(2004)。注音符號鍵盤輸入策略對國小資源班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桂(200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臺、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教育雜誌(81),1-6。
何翠華編(1992)。注音符號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余民寧(2008)。精熟學習、測驗診斷、與補救教學。2012年7月31日擷取自http://scholar.googleusercontent.com/scholar?q=cache:mTcM5TUddvYJ:scholar.google.com/+%E7%B2%BE%E7%86%9F%E5%AD%B8%E7%BF%92%E3%80%81%E6%B8%AC%E9%A9%97%E8%A8%BA%E6%96%B7%E3%80%81%E8%88%87%E8%A3%9C%E6%95%91%E6%95%99%E5%AD%B8&hl=zh-TW&as_sdt=0&as_vis=1
呂淑娟(2004)。小老師分組教學之初探。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數理研究所。
吳佩芬(2002)。注音符號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嘉義市: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
吳秉蓁(2010)。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增進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注音符號拼讀能力成效之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順麗(2008)。同儕英語教學鷹架式語言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巫宜靜(2007)。同儕教導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
李芷穎(2009)。CAI與傳統教學對國小普通班一年級輕度智能障礙學童注音符號之學習成效研究。花蓮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劃撰寫。臺北市:五南出版。
李美穗(2009)。你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談補救教學的重要性。北縣教育(67),73-79。
李園會(1999)。協同教學法。臺中市:李園會。
李燕菁(2006)。同儕教導方案對增進資源班學生普通班級適應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沈偉中(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三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司基與幼兒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孟瑛如(2009)。拼音教學行不行? 學障生的入學挑戰。2012年7月24日擷取自國語日報: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686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1),頁71-75。
林香利(201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之影響-以「日晷」為例。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義、呂祖琛、蔡義雄、陳迺臣(1992)。初等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策略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政皓(2004)。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邱淑惠(2006)。這是我要的軟體嗎?由消費者的觀點看幼教軟體市場。教學科技與媒體(76),頁4-19。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頁3-9。
施文玲(2007)。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數位化教學策略。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2)。
洪玉玲(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現況研究。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儷瑜(1996)。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之迷思概念與檢討。屏師特殊教育(4),頁1-9。
胡永崇(2004)。學習障礙學童的注音符號教學。屏師特殊教育(9),頁108。
倪建民(2008)。國小同年級跨班同儕教學對學童數學領域學習的影響。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唐介華(2004)。從日本的小學資訊教育來看我國目前積極推動的「資訊融入教學」。2012年8月17日擷取自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7/37-06.htm
徐美惠(2011)。CAI搭配電子白板融入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花蓮市: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頁63-73。
翁淑華(2009)。應用數位教材於國小低年級低成就學童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台北市:五南書局。
常又仁(1998)。注音符號教學新法-「精緻化教學法」教學活動設計(教材本)。高雄:復文。
常雅珍(2006)。注音符號教學新法-精緻化教學法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4-2411-H-166-003。
張文嘉(2003)。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以南投縣國中為例。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所碩士論文。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頁87-120。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頁2-9。
張清濱(1999)。怎樣實施協同教學?。師友(387),頁43-47。
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載於王家通主編之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補救教學方案研習會。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2012年3月19日擷取自http://www.nknu.edu.tw/~edu/web/doc/Learning/learning%20thesis/learning%20thesis-2/learning%20thesis-2-2/learning%20thesis-2-2-1.html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頁85-106。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16),頁163-191。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陳柏齡(1999)。國中學生學習困難之補救教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聽力學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wiki(2011)。鷹架理論。2012年7月27日擷取自教育wiki: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9%B7%B9%E6%9E%B6%E7%90%86%E8%AB%96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臺北市: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核定本。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國民小學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臺北市:教育部。
梁寶苓(2012)。確保基本學力迎接國中會考~談國小國語文補救教學~。2012年7月22日擷取自臺中市教育電子報:http://www.tc.edu.tw/epaper/index/view/id/327/
許珮儀(2008)。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之研究。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修訂版)。臺北市:五南。
陳正香(2006)。我的注音符號系統教學法。擷取自http://www.ncacls.org/materials/phonetic-system.txt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臺北市:南宏圖書公司。
陳品華(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頁53-59。
陳珊如、耿育文(200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設計與教師專業成長。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及教師專業成長論文集,(頁165-188)。擷取自http://blog.ncue.edu.tw/sys/lib/read_attach.php?id=2860
陳慧娟(1998)。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頁47-55。
曾世杰、陳淑麗(2009)。注音補救教學對一年級低成就學童的教學成效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0(3),頁53-77。
童斐瑜(2010)。運用課程本位注音符號測量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習低成就學生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中壢市: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惠(2010)。國小樂團運用同儕師徒制配對策略之行動研究。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等編(2004)。質性教育研究。嘉義市:濤石文化出版。
黃秀霜、鄭美芝(2003)。國小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秋霞(2010)。淺談轉介前識字教學介入對國小一年級識字困難學童的教學反思。南屏特殊教育(1),頁71-78。
黃秋霞(2010)。轉介前識字教學介入對國小一年級識字困難學童的學習效果。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5),頁155-202。
黃梓祐(2006)。我國注音符號教學策略與回顧。特教通訊(35),頁22-28。
黃淑敏(2007)。資訊科技應用於注音符號教學。彰化: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琳惠(2009)。同儕教學對提升低閱讀能力兒童閱讀理解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貴(2011)。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繼霆(2009)。一對一同儕教學對國小學生的學習效益。屏東市: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新北市100學年度國小一年級學生注音符號學習能力檢測結果分析報告。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200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東華書局。
楊熾康、李芷穎、鍾莉娟(2010)。CAI與傳統教學對一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注音符號學習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頁85-108。
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頁90-99。
劉世雄(2001)。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臺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炳輝、劉世雄(2004)。全球資訊網融入教學與其教學設計之應用--以鷹架理論發展教學設計EXPERT模式為例。現代教育論壇(11),頁35-4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文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應用。研習資訊,22(2),頁48-55。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書局。
鄭美芝(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驗與補救教學效益之探討。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雅雯(2008)。同儕教導應用在國小融合教育之個案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翰林出版社(2012)。國民小學國語教師手冊首冊。臺北市:翰林出版社。
薛雅月(2008)。同儕交互指導融入小五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謝敏鈴(2002)。臺灣偏遠地區教育發展─從基層教師的觀點談起。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慧美(2008)。精緻化教學方案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注音符號結合韻學習成效之研究。花蓮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頁33-39。
魏伶如(2006)。同儕小組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俊欽(2004)。擴增實境應用於中文注音符號學習之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鐘素鵑(2003)。注音覺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兒童之成效分析。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21.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m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cLaughlin T. F., & Vacha, E. F. (1992). 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9, 66-68.
McTaggart, R.(1997). Guiding Principles for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In R. McTaggart(Ed.),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25-43).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orton, C. (1996). The modern land of Laputa. Phi Delta Kappan, 77(6), 400-407.
Slavin, R. E. (1989). Student at–risk for school failure. In R. E. Slavin, N. L. Karweit, & N. E. Madden (Eds), Effective programs for students at-risk (p.3-19). Boston: Allyn & Bac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教育(80),頁23-31。
2. 王曉璿(1988)。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頁7-12。
3. 何榮桂(200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臺、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教育雜誌(81),1-6。
4.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
5. 巫宜靜(2007)。同儕教導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
6. 李美穗(2009)。你就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談補救教學的重要性。北縣教育(67),73-79。
7. 邱淑惠(2006)。這是我要的軟體嗎?由消費者的觀點看幼教軟體市場。教學科技與媒體(76),頁4-19。
8.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頁3-9。
9. 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之迷思概念與檢討。屏師特殊教育(4),頁1-9。
10. 胡永崇(2004)。學習障礙學童的注音符號教學。屏師特殊教育(9),頁108。
11.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頁63-73。
12. 常雅珍(2006)。注音符號教學新法-精緻化教學法實施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4-2411-H-166-003。
13.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72),頁2-9。
14. 張清濱(1999)。怎樣實施協同教學?。師友(387),頁43-47。
15.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頁8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