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3.王金國(2000)。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教育研究,8,137-147。
4.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5.王佳玲(2000)。交互教學法對閱讀理解困難教學之探討。臺東特教,11,44-51。6.王亭茵(2002)。師範院校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7.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五南。
8.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9.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10.李佳琪(1997)。相互教學法之探討。高市文教,59,58-61。11.李詠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12.李永吟(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13.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14.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15.李建霖(2010)。學習滿意度之定義及相關理論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3,101-107。16.李立群(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17.李澤鋮(2016)。最有影響的名言佳句。新竹:方集出版社。
18.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78。19.吳清山、林天祐(2002)。認知學徒制。教育研究月刊,99,148。
20.吳明烈(2004)。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臺北:五南。
21.吳百祿、王財印、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臺北:心理出版社。
22.吳啟輝(2007)。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童注意力與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23.吳佳玲(2008),大學生禮儀課程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遠東學報,25(4),499-518。24.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25.林寶山(1998)。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26.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27.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28.林至彥(2007)。拼圖式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新竹。29.邱裕惠(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室之應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30.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31.紀安珍(2005)。合作學習在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新竹。32.洪新原、張麗敏、劉淑娟(2010)。應用差異理論探討資訊系統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不同使用者觀點之比較。資訊管理學報,17(2),57-82。33.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臺北:教育部。
34.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35.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36.張芳全(1997):教學法的新典範—合作學習。國教月刊,44(4)。37.張世忠(1998)。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24,30-36。38.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臺北:五南。
39.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出版社。
40.張新仁、黃永和、汪履維、王金國與林美惠(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北: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41.張世璿(2001)。國小STS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42.張文哲(2005)。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學富文化。
43.張靜儀(2005)。國小自然科教學個案研究-以 ARCS動機模式解析。科學教育學刊,13(2),191-216。44.張志偉(2005)。臺北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45.張金淑(2006)。師資培育中心評鑑之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1),25-34。46.柴康偉(2011)。探討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滿意度對服務教育課程之影響。遠東學報,28(4),439-448。47.徐學正(2002)。運用合作學習法與班級經營策略改進國中學生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48.孫賢霖(2008)。應用鷹架教學策略於網頁設計技能檢定數位學習課程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49.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50.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51.陳品華(2006)。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52.陳秀蘭(2007)。合作學習對二年級學童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53.陳雅娟(2008)。國小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東。
54.陳啓明、邱政鋒(2009)。成人參與高等回流教育學習動機之量表建構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3),93-109。
55.陳麗珠(2014)。分組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探討—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臺南。56.陳芝卉(2016)。探討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就與態度之影響。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自然科學教學碩士論文,臺北。57.陳信樺(2016)。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合作式技藝教育課程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58.陳俊榮(201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中生數學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59.郭英彥(2007)。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60.郭穗萱(2013)。運用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六年級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臺南。61.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62.許春蘭(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63.許芳菊(2007)。關鍵能力:你的孩子到底該學什麼?臺北:親子天下。
64.黃政傑、林佩璇(1992)。合作學習方法簡介。教與愛,39。
65.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66.黃政傑(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臺北:師大書苑。
67.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五南。
68.黃政傑主編、林進材著(2015)。精進教師課堂教學的藝術與想像:教學與學習的寧靜革命。臺北:五南。
69.黃詠仁(2001)。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研究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70.黃台珠等譯(2002)。科學教學和學習的研究:人本建構取向觀點。促進理解知科學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71.黃寶園、林世華(2002)。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之影響:統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34(1),21-42。72.黃琡惠(2007)。問題本位學習之設計與實施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91-114。73.黃崇維(2010)。嘉義縣國中技藝教育學生知覺教學效能、學習互動與學習動機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論文,嘉義。74.黃鈺雯(2011)。激發行為的內動力-淺談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諮商與輔導,302,61-63。75.黃永和(2013)。合作學習的教學實務議題探析。國民教育,53(5),78-88。76.黃永和(2013)。合作學習「角色安排」的意義與功能。國民教育,54(1),96-104。77.黃永和(2015)。合作學習傾聽與發表技巧的指導。國民教育,55(1),101-110。78.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中國心理學會論文。
79.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1),67-92。
80.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年刊,48,1-41。81.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74-80。82.傅秀媚(2003)融合班級中教學策略之應用(二)─交互教學法與過程本位教學法。特殊教育論文集,153-168。
83.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84.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85.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教育部計畫小組。
86.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87.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88.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學生輔導通訊,25,24-31。89.蔡克容(1998)。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啟示。課程與教學,1(3), 47-60。90.蔡敏玲(1998)。「內」「外」之間與之外的模糊地帶:再思建構論之爭議。課程教學季刊,1(3),81-96。
91.蔡逸珮(2007)。杜威在《民主與教育》一書中的「民主教育」理念。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92.賴清標(1993)。魏納的歸因理論及其教育含意。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77-90。
93.賴銳霞(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94.賴淑芬(2005)。桃園縣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及其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95.謝文芳(2007)。合作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綜合領域教學之應用。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96.謝政達(2013)。臺北市私立高職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97.蕭錫錡、梁麗珍(2001)。如何提升自我導向學習能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153-165。98.魏明堂(2002)。高職教師對國中生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實施工作滿意度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99.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100.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
二、英文部分
1.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2.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3.Bandura, A. (1989).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1175-1184.
4.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16, 297-334.
5.Cuie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 Hill.
6.Dewey, John (1997).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7.Domer, D. E., Carswell, J. W. & Spreckelmeyer, K. F.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2 600)
8.Dansereau, D. F. (1988).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C. E. Weinstein, E. T. Goetz, & P. A. Alexander (Eds.),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ssues in Assessmen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pp. 103-12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9.Ellia, A. K. (2007). Teaching and Learn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8th ed.). Boston, MA: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10.Heller, P., Keith, R. & Anderson, S. (1992).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Through Cooperative Grouping. Part 1: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Problem Solv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60(7), 627-636.
11.Gardner, Howard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
12.Gardner, Howard (1999). The Disciplined Mind: What All Student Should Understa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3.Jacob, E. (1999).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ontext. A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Everyday Classroo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4.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5.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0). Social Skills for Successful Group Wor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4), 29-33.
16.Johnson, D. W. et al. (1994). The New Circle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SCD.
17.Keller, John 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2-10.
18.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19.Maxim, G. W. (2006). Dynamic Social Studies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Inspiring Tomorrow's Social Scientists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 Prentice Hall.
20.Noddings, N. (1989).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Concerns about Small Groups in Mathematic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9(5), 607-623.
21.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ich: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Michigan.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 253-260.
22.Pintrich, P. R. & De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23.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Göttingen, Germany: Hogrefe & Huber Publishers.
24.Slavin, R. E. (1985).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Joural of Social Issues, 43-62.
25.Slavin, R. E., et al. (1989).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ing. NYC.
26.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Y.: KKY.
27.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 nd ed.).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28.Slavin, R. E. (1999). 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38(2), 74-79.
29.Tough, A. M. (1979). Major L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 Adult Education, 28(4), 253-260.
三、網站部分
1.教育百科。2017年3月24日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home/index
2.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7年3月26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
3.胡惠雯(2006)。淺談~交互教學法及其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17年3月15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9/59-22.htm
4.陳慧珍(2007)。淺談合作學習教學與成效。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16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5/65-24.htm
5.陳雅慧(2012)。「學習共同體」是什麼?。親子天下雜誌。2017年4月26日取自https://goo.gl/QVxC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