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宏益、黃德祥、魏麗敏(2014)。國小教師運動參與、情緒智力與工作壓力關
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4),88-102。
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文惠慧(2006)。國小兼任行政職務女教師情緒智力、親子關係與家庭生活滿
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白家儀、賴志峰(2014)。私立高級中等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學校行政雙月刊,93,185-209。
幼托整合100學年度全面實施(2011)。金門縣政府。2015年7月8日取自
http://www.kinmen.gov.tw/Layout/main_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85629&frame=17&LanguageType=1
朱敬先(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江佳玫(2008)。國中已婚教師工作壓力、家庭承諾與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雪齡(2016)。教師的短缺和因應。師友月刊,2,37-41。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5年5月25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0
李青松、陳若琳(1999)。幼兒保育人員工作壓力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1(2),146-161。
李再發(2003)。高雄縣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
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蘭萍(2011)。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淑惠、吳明隆(2014)。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正向心理、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
度之相關研究。美和學報,33(1),195-216。
余思科(2008)。工作價值之契合對工作士氣與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利翠珊、張妤玥、鄧皓引(2014)。育兒階段夫妻工作家庭壓力調適:系統界限
的定位與轉變。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1),37-72。
幸福台灣指標平台(2012)。生活滿意度vs. GDP。2015年8月3日取自
http://wellbeingindex.blogspot.tw/2012/01/vs-gdp.html
金門日報社論--對金門教育心願景之期待(2015)。中央日報網路報。2015年7
月6日取自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
=103166369
林怡欣(2005)。國小教師A型性格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心怡(2011)。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幼稚園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林芳菁(2009)。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屏東教
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65-100。
林怡菁(2010)。花蓮縣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職
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婉茹(2006)。退休教師生活形態、自我尊榮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世賢(2011)。幼稚園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美玲(2012)。新北市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幸福感之關
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林麗君(2014)。教保服務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高雄
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于萱(2010)。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度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邱懷萱、李麗日(2012)。教師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國民
小學教師為例。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3,193-244。
邱惠娟、童心怡(2010)。教師幸福感內涵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7,168-180。
邱皓政(201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台北市:
五南。
吳美珍(201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阻礙對休閒運動參與及生活滿意度影響之
研究(為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吳美珍、林房贊(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阻礙因素及生活滿意度量表編
製與發展。2013年國際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34-45。
吳慧英(1989)。中年國小教師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柯澍馨、簡聿悊(2011)。國中教師壓力、家庭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學校行
政雙月刊,75,64-82。
范美華、黃娟娟(2012)。國小教師工作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高應科大體育學刊,11,65-75。
洪晴萱(2004)。幼稚園教師組織氣氛、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知覺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洪鈺琁、陳嘉彌(2014)。幼兒園教師自我覺察身心健康異常原因之個案研究。育
達科大學報,137,95-118。
洪婷琪(2010)。學前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高鳳霞、鄭伯壎(2014)。職場工作壓力:回顧與展望。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4,77-101。
孫立葳(2000)。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學報,13,265-279。孫頌賢、修慧蘭(2002)。家族治療理論的家庭系統觀。輔導季刊,38(3),41-47。翁敏芳、賴志峰(2014)。國民小學教師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相
關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3,210-232。
幼托整合100學年度全面實施(2011)。金門縣政府。2015年7月8日取自
http://www.kinmen.gov.tw/Layout/main_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85629&frame=17&LanguageType=1
侯承旭(2011)。《數字會說話》四成七教師認為壓力大。自由時報。2015年8月
4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527265/print
侯堂盛、楊孟華(2014)。體育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行為、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壓力
之研究-以雲、嘉地區體育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1-20。
許利綸、賴韻涵(2013)。已婚特教教師工作壓力量表編製及其信、效度之檢驗。
家庭教育雙月刊,43,54-70。
許耀文、鐘志強、蔡瑋娟、黃孟立(2010)。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對身心健康的
影響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幼教師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4),80-105。
許耀文(2010)。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幼
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許靜琴(2012)。幼兒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郭生玉(1989)。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心厭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63-79。
郭靖晃主編(2007)。社會問題與適應。臺北市:楊智。
陳惠智(2013)。現今國小教師所面對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析。台灣教育,
682,44-47。
陳淑芳、孫世嘉、魏玉卿(1999)。台東地區幼教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及
其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佩汝(2002)。臺北地區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國泰(2003)。幼兒教師的困擾問題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幼兒
保育學刊,1,185-213。
陳密桃、陳玲婉(2006)。國小學童母親的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
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0),1-20。
陳綉香、許志賢、黃于庭(201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研究。
運動與遊憩研究,7(4),138-159。
陳嘉鳳、周才忠(2012)。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應用倫理評論,52,83-113。
陳慧芳(2006)。女性軍訓教官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美鳳(2013)。臺灣地區公立學校附設幼兒園教保員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許利綸、賴韻涵(2013)。已婚特教教師工作壓力量表編製及其信、效度之檢驗。
家庭教育雙月刊,43,54-70。
康志明(2009)。臺北市國小兼任行政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即生活滿
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莊紋松(2011)。行員工作價值觀、休閒參與與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以L銀
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莊惠敏(2002)。雙生涯家庭婦女角色衝突、工作負荷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國民幸福指數統計(2014)。行政院主計總處。2015年7月16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6399&ctNode=5624
黃長發、簡彩完、黃彥翔、戴位仰(2014)。教師工作壓力對規律運動的影響。
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2(1),23-35。
黃淑容(2003)。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黃心珍(1995)。嘉義市老年婦女的自我概念對其生活滿意度及參與學習意願
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蕙娟、林曉君、張維志(2015)。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生活
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33-50。
張子嫻、曹純瓊(2013)。嘉義縣學前特殊需求幼兒與一般幼兒主要照顧者的教
養態度、問題與親職壓力差異之探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1,21-41。
張志銘、陳南琦、林憲聰(2012)。國小教師休閒運動滿意度、工作壓力與工作
倦怠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1),45-61。
張凌瑜(2008)。幼兒園已婚女教師工作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淑貞(2007)。台中市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文賢(2007)。國民電腦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中等教育, 58(2),52-79。
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
楊倩華(2010)。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葉榮椿、盧美束、陳宜聖、林怡倩(2014)。教師情緒智力、工作壓力與工作滿
意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現國民中學教師為例。美和學報,33(1),
177-194。
詹武翊、李孟隆(2014)。教師運動習慣與工作壓力之影響與啟示。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6),90-94。
蔡璧煌(1989)。國民中小學教師壓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報,34,
75-114。
蔡長清(1998)。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活滿意度之關係。國科會研究報
告,計劃編號:NCS86-2417-H151-001。
蔣淑女(2015)。高雄市楠梓區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
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蔣姿儀、李文意、林季宜(2014)。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壓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幼兒教育年刊,25,141-161。
鄭伯壎、高鳳霞(2014)。職場工作壓力:回顧與展望。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4(1),77-101。
鄭賀文(2010)。探討台灣離島幼稚園教師休閒活動、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
、關係之研究-以金馬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金門縣。
鄭靜妹(2012)。幼兒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劉雅惠(2000)。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家庭衝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劉雅惠(2011)。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究。學校行政,72,77-98
劉雅惠(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量表」之編製。學校行政雙月刊,
74,60-78。
潘淑珍(2009)。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賴駿朋、黃永寬(2013)。幼兒運動遊戲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及情緒管理方式之研
究。幼兒教育年刊,24,175-201。
賴爾柔(1998)。台灣鄉村老人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
NCS86-2412-H002-013。
歐陽麗雲(2012)。桃源縣幼兒園教保員工作壓力與托育服務效能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魏美惠、謝濰潞(2015)。幼托整合下公立幼兒園教保員角色知覺與工作滿意度之
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5,1-32。
謝淑珺(2010)。花蓮地區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顏幸雅(2013)。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汐
止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臺北市:幼師文化事業。
羅瑞鳳(2012)。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兼任主任的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
工作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lison, L. K., & Berthesen, D. C. (1995). Preschool teachers’s experiences of
stress.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11(4) ,345-357.
Aryee, S., Srinivas, E., & Tan, H. (2005). Rhythms of life: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work-family balance in employed par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0
(1) ,132-146.
Atchley, R. C. (1988). Social force and aging. California: Wadsworth.
Brouwers, A., & Tomic, W. (2000).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eacher burnout and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6, 239-253
Cannon, W. B. (1932). The wisdom of the body. New York: W Norton & Co.
Chang, Z. S. (2011). Die Frühf.rderung durch das Programm Kleine Schritte und Yoga
in Familien mit Kindern mit Autismus Spektrum Störung (ASS), eine
Interventionsstudie in Taiwan und Deutschland. Hamburg: Verlag Dr. Kovaç.
Haddad, L. (2002).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Diener, E., Emmons, R. A., Larso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 71-75.
Edginton, C. R., Jordan, D. J., Degraaf, D. G., & Edginton, S. R. (2001).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s(3rd ed.). McGraw-Hill.
French, J. R. P., & Caplan, R. D. (1973). Organizational stress and individual strain.
In A. J. Murrow(Ed.), The failure of success: 30-66. New York: AMACOM.
Friedman, D. (1998). Survey of work/Life Initiatives. New York: Bright Horizons.
Friedman, M., & Rosenman, R. (1974).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
Knopf.
Greenhaus, J., & Beutell, N. (1985). 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 76-88.
Gregg, J. P. (1996).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personal percept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 for adults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Iverson, R. D., & Maguire, C. (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and life satisfaction:
Evidence from a remote mining community. [Electronic versio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WPDM, 14, 2-25.
Jamal, M. (1990).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type-A behavior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psychosomatic health problems and
turnover motivation. Human Relations, 43, 727-738.
Kobasa, S. C., Maddi, S. R., & Kahn, S. (1982). Hardiness and health: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1-11.
Kristof, A. (1996). Person-organizational fi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 Personnel Psychology,49,
1-49.
Kyriacou, C. (2000). Stress-busting for teachers. UK:Stanley Thornes.
Kyriacou, C., & Sutcliffe, J. (1978b). A model of teacher stress. Educational Studies,
4(1), 1-6.
Krause, N. (2004). Lifetime trauma, emotion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The Gerontologist, 44(5), 615-623.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tt, M. D., & Turk, D. C. (1985). Sources of stres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experienced
bigh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8(3), 178-185.
McGrath, J. E. (1976). Stress and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al . In M. D. Dunnette (Ed.),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IL:Rand
McNally.
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1). Principals and counselors: Collaborative roles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NASSP Bulletin, 10, 41-46.
Moracco, J. C., & McFadden, H. (1982). 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549-552.
Needle, R. H., Griffin, T., Svendsen, R., & Berney, C (1980). Teacher stres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02, 96-99.
Scholarios, D., & Marks, A. (2004). Work-life balance and the software work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14(2), 54-74.
Steers, R. M. (1988). Work and stress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Performance, 32, 160-177.
Tellenback, S., Brenner, S., & Lofgren, H. (1983). Teacher stress: 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6, 19-33.
Travers, C., & Cooper, C. (1993). Mental Health, job satisfaction and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UK teachers. Work and Stress 7, 203-219.
Thompson C. A., Andreassi, J., & Porttas, D. (2003).Work-family culture and climate.
Visser, F., & Williams, L. (2006). Work-life balance: Rhetoric versus reality?
London: The Work Foundation.
UNESCO (2002) . Early childhood and family policy seriesn3 October 2002.
Retrieved July 4, 2015, from http://www.ctc-health.org.cn/file/2008052700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