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會談技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成功的關鍵。教育研究月刊,201,28-38。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方吉正(2003)。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345-402)。臺北市:心理。
方美金(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王忠信(2007)。學校領導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4(2),113-120。朱盈叡(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資本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臺北市。江芳盛(譯)(2004)。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原作者:Sykes, G.)。載於K. S. Louis & J. Murphy 主編(王如哲等譯):教育行政研究手冊。臺北市:心理。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
何欣怡(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團體動力對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技術學院,臺中市。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1-30)。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百祿(2006)。知識經濟時代的領導理論。學校行政雙月刊,43,20-33。吳百祿(2009)。教師領導:理念、實施、與啟示。國民教育學報,23,53-80。吳百祿(2011)。教師領導研究。高雄市:復文。
吳依純(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互動式電子白板導入五年級數學科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
吳婉甄(2011)。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吳清山(2008)。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10)。從教師MP3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營造。教師天地,169,12-19。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10a)。教育名詞-分布式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5,149-150。
吳清山、林天祐(2010b)。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吳清山、賴協志(2007)。知識領導理念及實施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9,60-69。吳清基、陳美玉、楊振昇、顏國樑(2006)。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杜美慧(2011)。國小教師發展多元文化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研究─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沈靜濤(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94-113。林天祐(主編)(2009)。教育行政學。臺北市:心理。
林水波(2008)。參與式領導。人事月刊,47(4),2-14。林志成、葉青青(2011)。以教師領導塑造優質學風的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02,23-35。
林京霈(2008)。新教師專業主義意涵之檢視。中等教育,59(1),36-55。林明地、連俊智(2008)。學校領導社群的意涵與塑造。教育研究月刊,171,16-27。林欣儀(2009)。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俊杰(2005)。桃、竹、苗四縣市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林思伶(2009)。校園經營的領導美學-僕人/服務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88,91-99。林梅琴(2008)。學校領導人實踐服務領導作法的探究。教師天地,152,18-25。武文瑛(2007)。學校專業領導的策略分析。教師之友,48(4),28-35。施心梅(2010)。臺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作者:S. M. Roberts, & E. Z. Pruitt)。臺北市:心理。
胡錦芳(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秦夢群(1999)。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27,9-12。秦夢群(主編)(2005)。教育概論。臺北市:高等教育。
高又淑(2010)。教師於營造學校合作文化中的領導角色。教育科學期刊,9(1),143-161。
高博銓(2011)。教師社群發展的問題與因應。教育研究月刊,201,39-48。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文祺(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張杏如(2009)。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2011年9月26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4.htm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博裕(2011)。國小校長專業學習社群與省思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王瓊珠(2011)。臺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教育研究月刊,201,5-27。
張德銳(2010)。喚醒沉睡的巨人-論教師領導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81-110。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駐英國臺北代表處文化組(2011)。英國政府正重新審視何謂「教師專業」。教育部電子報,472。2011年9月17日取自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8069
許雅玲(2010)。高雄市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許興華(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連安青(2011)。經營數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以國立東華大學附小國數社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1,49-60。
連俊智(2007)。學校建立領導社群的思維探討:領導的多元架構與整合觀點。2011年10月14日取自:http://nutnr.lib.nutn.edu.tw/bitstream/987654321/6822/1/學校建立領導社群的思維探討:領導的多元架構與整合觀點-_連俊智_-.pdf
連德盛(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專業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郭小蘋(2010)。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郭怡君(2011)。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教師領導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郭真善(2010)。基隆市國民教育輔導團教師領導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基隆市。郭碧玄(2009)。以教師專業展為徑建構學校學習社群。竹縣文教,39,99-101。郭騰展(2007)。臺北縣國民小教師領導與學校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陳世佳(2007)。學校領導與教學改善。教育研究月刊,153,5-17。陳玉桂(2006)。學校革新中不可忽視的面向:談教師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45,26-46。陳佩英(2008)。教師領導之興起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1,41-57。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8。陳柔妘(2 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學習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素貞(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淑君(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教師領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登隆(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領導對教師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碧惠(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單小琳(2001)。建構式的領導初探:以兩所教育實驗國小的關鍵領導人為例。教育學刊,17,181-197。游曉芳(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黃乃熒(2003)。後現代思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1-23。
黃光雄(2004)。教育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坤錦(1995)。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從教師專業論教師評鑑(頁229-246)。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宗顯等人(2010)。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秋鑾(2010)。教師進修的另一管道-以「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北縣教育,6,29-36。
黃鳳俞(2009)。情境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啟示。北縣教育,69,60-63。
黃憲璋(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黃錫隆(2003)。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錦樟、葉建源(譯)(2000)。學校與改革-人本主義的傾向(原作者:M. Fullan & A. Hargreaves)。臺北市:稻田。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新北市國中小課程與教學扎根計畫。2011年 6月27日取自http://www.ntpc.edu.tw/_file/2052/SG/26337/39634.html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1)。學校資料。2011年10月24日取自https://esa.ntpc.edu.tw/jsp/schdata/schdata_p.jsp
楊玲珠(2010)。臺北市中小學教務主任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振富(譯)(2002)。第五項修練IV-學習型學校(下)(原作者:P. Senge等著)。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溫明麗(2008)。教育101:教育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葉淑儀(譯)(2000)。教育領導-建構式的觀點(原作者:L. Lambert等人)。臺北市:桂冠。
葉興華(2008)。談現階段國小的課程與教學領導。教師天地,152,36-40。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
廖美芬(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廖英昭(2005)。國小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廖雀(2010)。共享與參與-一所國民小學進行教師領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趙宜媺(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趙廣林(2011)。國民小學分享領導、教師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歐用生(2003)。課程領導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13,5-13。
潘慧玲(2006)。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發表於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評鑑教育論壇。高雄市。蔡培村(2004)。教師專業成長的知識管理策略。教育學苑,7,1-18。蔡進昌(2011年5月)。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影響與運作策略。施明發(主持人),兩岸教育議題的回顧與前瞻。銘傳大學2011年兩岸四校教育學術研討會,桃園縣銘傳大學。
蔡進雄(2003)。論建構式領導的意涵及其對學校行政的啟示。研習資訊,20(2),99-104。蔡進雄(2004)。論教師領導的趨勢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59,92-98。蔡進雄(2005)。中小學教師領導理論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39,92-101。蔡進雄(2008)。教學領導與課程領導關係與整合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167,93-103。蔡進雄(2009)。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8,48-59。蔡進雄(2010)。論學校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的校長領導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4,44-53。
賴志峰(2010)。學校領導新議題: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秀伶(2008)。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家長參與及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鍾靜(2010)。學校層級數學教學領導者培育與專業學習社群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90,5-15。
鞠德風(2005)。領導理論綜論-一個提示性的分析。復興崗學報,85,167-188。韓桂英(2008)。增進學習領導召集人領導教學團隊能力之具體策略。教師天地,152,41-46。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403-464)。臺北市:心理。
顏國樑、倪惠軒(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成長新取向。2011年8月18日取自:http://tedf.web.nhcue.edu.tw/ezcatfiles/t018/download/attdown/0/1-%B1%D0%AEv%B1M%B7~%BE%C7%B2%DF%AA%C0%B8s%A1%D0%B1%D0%AEv%B1M%B7~%A6%A8%AA%F8%B7s%A8%FA%A6V_20100825%A6A%AD%D7%A5%BF_.pdf
羅嘉慧(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信任影響教師領導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二、英文部分
Barth, R. S. (2001a). Learning by heart.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arth, R. S. (2001b). Teacher leader. Phi Delta Kappan, 82(6), 443-449.
Cranston, N. C. (2000). Teachers as leaders: A critical agenda for the new millennium.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8(2), 123-131.
Dooley, C. (1998). Teaching as a two way street: Discontinuities among metaphors, Images, and classroom realiti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9(2), 97-107.
Forster, E. M. (1997). Teacher leadership: Professional right and responsibility.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19(3), 82-94.
Goldstein, J. (2004). Making sense of distributed leadership: The case of peer assistance and review.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2(26), 173-197.
Harris, A. (2004). Distributed leadership and school improvement: Leading or misleading?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and Leadership, 32(1), 11-24.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What are they and why are they important? Issues … about Change, 6(1), 1-8.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Jackson, B. L. (2009). The impact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itiative on the role of teacher-lead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College, Boston, Massachusetts.
Katzenmeyer, M., & Moller, G. (2001). Awakening the sleeping giant: Helping teachers develop as leader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 23-42). Thsusand Oaks, CA: Corwin.
Lambert, L. (2002). A framework for shared leadership.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8), 37–40.
Martin, J., Mckeown, P., Ranson, S., & Nixon J. (1996). Encouraging learning: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learning school.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Newmann, F., & Wehlage, G. (1995). Successful school restructuring: A report to the public and educators by the center for restructuring schools.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Northouse, P. G. (2007). Leadership: Theory & practice. Thousand Oaks: Sage.
Patterson, D. J. (2003). Teachers leading and changing: Case studies of teacher leadership in large-scale refor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Canada.
Phelps, P. H. (2006). The Three Rs of Professionalism. Kappa Delta Pi Record, 42(2), 69-71
Reeves, D. B. (2002). The daily disciplines of leadership: How to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 staff motivation, and personal organization. The Jossey-Bass Education Series. Retrieved from EBSCOhost.
Robbins, S. P. (2005). Organization behavior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ergiovanni, T. J. (1991).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Boston: Allyn & Bacon.
Sergiovanni, T. J. (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Stoll, L., & Louis, K. S. (200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Elaborating new approaches. In L.Stoll & K. S. Louis (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Divergence, depth and dilemmas (pp. 1-13). Maidenhead,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