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Andrew R. & Ernest A. (2003)。大師談遊戲設計(胡為君譯)。台北:上奇科技。
王元良(2009)。2009歐洲魔圍棋挑戰臺灣職業棋士邀請賽成果報導。棋道圍棋月刊,(166),89-93。
王昶閔(2008,12月12日)。線上遊戲玩上癮 就像吸毒難自拔。自由時報電子報。[On-line],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12/today-health1.htm
中華民國圍棋協會(2008)。升段準則。同作者。 [On-line], http://www.weiqi.org.tw/BulletinDetail.asp?BType=2
史良昭(1992)。博弈遊戲人生。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多九公(1998)。IGS和NNGS的關係。飛揚圍棋網。[On-line], http://www.flygo.net/wenzhang/igsnngs.htm
池青玫(2006)。國中生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南。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9)。九十八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朱銘源(1991)。中國棋藝。台北市:正中書局。
江聲久、馬衛華(2005)。大學圍棋教程。中國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
李宗倫(2004)。個人創造力歷程之研究-動機理論之整合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何英煒(2009,2月1日)。今年遊戲產值上看180億元。工商時報,A5版。
吳清源(2004)。中的精神—圍棋之神吳清源自傳。台北:聯經。
宋會群(2002)。圍棋起源新證。韶關學院學報,23 (8),74-79。
林子凱(2002)。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末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旻沛(2004)。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台南。林亞偉、林孟儀(2004)。黑白學。商業周刊。842期。
林唯斯(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周文(2007)。韓國的圍棋故事。棋道圍棋月刊,(147),86-91。
周榮(1996)。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胡淑美(2006)。公務人員從事網路休閒行為、休閒阻礙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彰化市公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專班,台中。弈棋-書呆弈的網站(2009)。棋戰列表。同作者。〔On-line〕, http://www.yigo.org/godata/gomenu.php
馬西屏(2001)。圍棋風雲錄。新竹市:理藝出版社。
夏念慈(2008,1月1日)。學生迷「網」失常 虛實分不清。中國時報 C3/南部綜合。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殷偉(2005)。再話圍棋的故事。台北市:雲龍叢刊。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永安(2007)。圍棋參與者消費行為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大學及高中圍棋社社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彰化。陳怡安(2003)。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南華社會所。嘉義:復文。陳冠中(2003)。「天堂」遊戲參與者之動機、沉迷與交易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陳國文(2007)。高中學生族群網路使用行為、成癮及戒減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花蓮。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 (3), 279-294。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台北:淑馨出版社。
陳靜芳(2008)。以統計方法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線上遊戲之動機-以臺北縣永和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新竹。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輿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
張春興(1983)。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倖瑞﹙2009﹚。中國圍棋思想之文化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文學系,嘉義。張曉茵、王銳、燕十三(2008)。世界圍棋版圖,棋道圍棋月刊,(162),66-71。
許怡雯(2008,3月10日)。樹林市長盃圍棋賽緊張有趣。中國時報,C2/北縣新聞。
傅鏡暉(2003)。線上遊戲產業Happy書。臺北:遠流。
黃雅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之成癮性、使用行為與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彭郁歡(2004)。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新浪體育網(2006,12月6日)。國象人機大戰克拉姆尼克告負 獲得50萬美元獎金。同作者。〔On-line〕, http://sports.sina.com.cn/go/2006-12-06/13082615133.shtml
馮嘉玉(2003)。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葉怡屏(2007)。網路遊戲參與者之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台中。葉重新(1999)。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
葉智魁(1995)。工作與休閒–提升生活素質的反省。戶外遊憩研究,8(2),31-46。趙元芝(2008)。國中學生網路休閒行為、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中縣立清水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觀光事業組,台中。臺灣棋院棋城網(2009)。升降級規則。同作者。〔On-line〕, http://www.9star.com.tw/soft.asp
蔡偉祺、潘杏惠(2008,12月8日)。學生流失,1/3圍棋教室虧損。中國時報,C4/北縣都會新聞。
廣州日報大洋網(2006,2月23日)。圍棋規則難以一統天下。同作者。〔On-line〕, http://gzdaily.dayoo.com/gb/content/2006-02/23/content_2415827.htm
鄭旭宏(2007)。線上遊戲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魔獸世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台中。鄧瑞源(2007)。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學校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新竹。
歐聖榮(1998)。休閒遊憩概論。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編著。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賴光庭(2004)。台灣線上遊戲消費者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台北。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6)。95年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8)。九十七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戴秀津(2003)。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戴嘉伸﹙2006﹚。多媒體式圍棋教學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台北。蕭嘉靖(2006)大學住宿生網路休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台北。羅欣貞(2008,7月25日)。網路成癮症 1人5電腦上網。自由時報電子報。〔On-line〕,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l/25/today-south3.htm
羅依理(2007),國中小教師網誌使用行為、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台中。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之初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
蘇政泓(2006)。以社群之觀點探討線上遊戲使用者參與線上遊戲之動機。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資訊科學系,台北。英文部份: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411-417).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3rd ed.). Dubuque: Brown & Benchmark.
Bratter, T. E. & Forrest, G. G. (1985). Alcoholism and substance abuse: Strategies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Garcia, I., Giuliani, F. & Wiesenfeld, E. (1999). Community and Sense of Community: The Case of an Urban Barrio in Caraca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7(6), 727-740.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Psychology of Cyberspace. [On-line]. http://www-usr.rider.edu/~suler/psycyber/supportgp.html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Gackenbach J.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pp.61-75).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Hatterer, L. J. (1994). Addictive Proces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Y: John Wiley & Sons.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11-17.
Kelly, J.R. (1990). Leisur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nne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461-473). State Collage, PA: Venture.
Neulinger, J. (1987) .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l.:Charles C. Thomas. NY: The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