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政元(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柏壽(1986)。父母與同儕對青少年作決定的影響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管教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淑娟(2006)。國中生之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王瑋婷(2012)。人格特質、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兒童憂鬱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文)。國立師範大學,高雄市。李依純(2006)。低收入戶家庭國小學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李佳霙(2009)。高中生親子關係、性別平等觀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李美枝(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文笙書局。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李詩萍(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拜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李駱遜(1997)。兒童的同儕關係-老師怎麼說。國家教育研究院,新北市。線上檢索日期: 2013年12月1日。網址:http://www.naer.edu.tw/files/16-1000-1864.php
吳明隆(2011)。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
吳明隆(2013)。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晃彰(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吳靜芳(2005)。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林兆偉(2014)。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昆輝、蔡馥如、鄧秀珍、許淑蓮(2005)。國小學生十大生命難題之探討。安寧療護雜誌,10(2),110-124。林佳融(2012)。國小學童正向思考、人格特質與創造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林宗鴻(譯)(2003)。人格心理學(原作者:Burger, J. M.)。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1997)
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雯菁(2001)。國小兒童社會計量地位與自評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Shaffer, D. R.)。臺北市:心理。
林慧美(2010)。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經驗、人格特質及解釋風格對其同
儕互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科技大學,臺南市。
林慧姿、程景琳(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77-193。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兒童福利聯盟(2009)。臺灣兒童快樂生活大調查報告。臺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洪雅雯(2001)。國小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2013)。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Gerald Corey)。臺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12)
陳李綢(2008)。中學生個人特質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2),323-340。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陳秀卿(2008)。青少年刺激尋求動機、同儕關係、休閒阻礙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陳秀娟(2009)。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陳秀慧(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親子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厚仁(2003)。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若男(1993)。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客宏(2012)。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網路素養與網路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陳美馠(2010)。不同原生國籍母親之國小學童親子依附類型,自主性對同儕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科技大學,臺南市。陳思縈(2012)。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09)。心理學。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燕珍(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學習壓力因應策略與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陳曉真(2010)。國小高年級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張俊紳、陳美馠(2011)。母籍、孩童依附類型、自主性對同儕關係之分析與相關探究。輔導季刊,47(4),10-19。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簡明版)。臺北市:東華。
張素秋(2008)。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啟泰(2012)。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命意義感、與旁觀者的霸
凌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嘉義市。
張鳳燕、楊妙芬、邱珍琬、蔡素紋(譯)(2002)。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原作者:Liebert, R. M., & Liebert, L. L.)。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4)
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郭惠玲(2009)。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市。
郭德盛(2012)。人格特質對國小學童社群網站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龍井區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嘉義縣。許雅嵐(2002)。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榮喜(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女性子女家庭背景及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陸洛、吳珮瑀、施建彬、高旭繁、翁崇修、陳欣宏(譯)(2006)。人格理論(原作者:Schultz, D. P. & Schultz, S. E.)。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2005)
黃宏仁(2009)。國小學童害羞、社交技巧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黃希庭(2002)。人格心理學。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黃牧仁(譯)(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原作者:Erwin, P.)。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8)
黃秉浤(2013)。新住民子女親子溝通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黃挺毅(2003)。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黃振賢(2011)。國小學生班級同儕關係與霸凌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黃堅厚(2002)。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筱雯(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生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德祥(200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葉光輝(譯)(2012)。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原作者:Pervin, L.A. &Cervone, D.)。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10)
葉佳蓁(2012)。國小六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同儕關係與霸凌角色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市。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楊文金(1998)。同儕互動的社會本質。屏師科學教育,8,2-11。
楊函倞(2012)。國小學童網路使用、人格特質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楊清源(2009)。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楊惠玲(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活動量、健康體適能、同儕關係之相關探究─以彰化縣田中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楊惠婷(2005)。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詹秀葉(2000)。兒童人際經驗意義化研究—以被拒絕情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詹淑如(2010)。拖延行為在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壹亘(2006)。國小學童不同同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蔡麗雪(2006)。國民小學學生內外控傾向、學生能力與外表吸引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社交技巧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虹吟(2012)。主要照顧者後設情緒理念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互動關係之影響─以知覺主要照顧者支持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劉春錦(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教養方式及其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劉蕙晴(2005)。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理性信念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謝雅麗(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顏碧伶(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羅怡華(2007)。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分享行為與同儕互動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建文(1991)。家庭與個體發展。臺北市:心理。
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蘇英玫(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蘇玲媛(2006年11月)。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8,42-45。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8/58-28.htm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貳、英文部分
Beck, S., & Collins, L. (1985). Children’s sociometric groups: Developmental andstability issu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60810
Berk, L. E. (1997).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Burger, J. M. (2008).Personality. (7th Ed.).C.A.: Thomson Wadsworth.
Cassidy, J., & Asher, S. R. (1992). 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3, 350-365.
Cattell, R. B. (1965). The science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Baltimore: Penguin.
Cervone, D., & Pervin, L. A. (2013) Personality Psychology. (12th Ed.) .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Coie, J. D., Dodge, K. A., & Coppotelli, H. (1982). Dimensions and Types of Social
Status: A Cross-Ag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8(4), 557-570.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92). Neo PI-R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396, 653- 655.
Erwin, P. (1998).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NY: John Wiley & Sons.
Furman, W., & Bierman, K.L. (1984).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friendship: A multimethod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5), 925-931.
Gifford-Smith, M. E., & Brownell, C. A. (2003). Childhood peer relationships: Social acceptance, friendships, and peer networks. Journal of SchoolPsychology, 41, 235-284.
Goldberg, L. R. (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9(6), 1216. 2013.12.14取自http://projects.ori.org/lrg/PDFs_papers/Goldberg.Big-Five FactorsStructure.JPSP.1990.pdf
Harris, J. R. (1995).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458-489.
Hartup, W. W. (1983). Peer relations. In E. M. Hetherington(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103-196. NY: John Wiley&Sons.
Jowett, S., & Lavallee, D. (2008). Social psychology in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Ladd, G. W., & Profilet, S. M. (1996). The child behavior scale: A teacher-report measure of young children’s aggressive, withdrawn,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32(6), 1008-1024.
Lair, J. (1984). Change induction groups,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roups, peer counseling.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l2, 493-494.
Corey, G. (201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9th Ed.). Belmont. CA: Brooks/Cole Cengage Learning.
Liebert, R. M., & Liebert, L. L. (1994).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McCrae, R. R., & Costa, P. T. (2008). The five-factor theory of personality. In Oliver P. John, Richard W. Robins, Pervin L.A.,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3rd Ed.). (pp159-181).NY: Guilford Press.
Merriam- 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2014). 2014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peer
Papalia, D. E., Olds, S. W., & Feldman, R. D. (2002). A child''s world: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9th Ed.). Boston: McGraw-Hill.
Pervin, L.A., &Cervone, D. (2010).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11th Ed.). N Y: John Wiley.
Pervin, L. A., & John, O. P. (2001).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8th Ed.).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Selman, R. L. (1980). The growt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nalys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haffer, D. R. (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3rd E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chultz, D. P., & Schultz, S. E. (2005).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8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Y: N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