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方永泉(2006)。批判取向教育哲學的發展、議題與展望。載於李錦旭、王慧蘭
(主編),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24-57頁)。臺北市:心理。
王派仁(譯)(2007)。肯定多樣性:社會政治情境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原作者:
Sonia Nieto)。嘉義市:濤石文化。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王素蓮(2008)。家長最怕的3種恐夫子。【部落格文字資料】取http://blog.yam.com/
gogo0111/article/20189082
王雅玲(2000)。圓一個另類學習的夢:我陪一個學習困難學生成長的故事。新
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1-33。
王曉春(2006)。問題學生診療手冊。大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原作者:Michael W. Apple)。臺北縣:
桂冠。
成虹飛(2006)。【行動與敘說研究的個人筆記】。未初版之原始資料。
李玉華(2001)。解開生氣的鎖鍊:一個小學女老師的探索實踐之路(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李奉儒(2006)。Paulo Freire 批判教學論的探索與反思。載於李錦旭、王慧蘭
(主編),批判教育學─臺灣的探索(97-136頁)。臺北市:心理。
阮繼沂(民101年5月7日)。讓問題學生不再是問題。【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cz.jxteacher.com/rjy/column24627/c841e56d-71ab-465b-86d2-ee15d253
ede2.html
阿香(民100年11月16日)。網上調查的各類型的「問題老師」。【部落格文字
資料】取自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058/archives/2011/1560060.shtml
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原作者:James A. Banks)。臺北市:
心理。(原著出版年:1994)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台北市:親子天下。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Leiblich,
Tuval-Mashiach & Zilber)。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Patton, M.Q)。臺北
縣:桂冠。
武秀韻(2011)。我與亞斯伯格資優生共舞:自然科學課程中師生互動歷程之敘
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美芝、何禮恩(譯)(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原作者: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Jack Whitehead)。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
1996)
吳慧玲(2006)。花婆婆─一位新手教師陪伴孩子的行動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周慧玲(2005)。在部落與學校之間:我與布農族少年一同學習的故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佳佳(2009)。穿越族群與階級的邊界─我與原住民學生師生互動之敘事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原作者: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陳美如(1998)。多元文化學校的知識革命與教師重構─從「潛在課程」談起。
教育研究集刊,41,171-192。
陳漢森(1997)。失控教室:教室管理心法與技巧。新北市:稻田。
陳儒晰(譯)(2007)。教師是知識份子(原作者:Henry A. Giroux)。臺北市:
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88)
許芳菊(2011)。親師大戰為何一觸即發?親子天下,29,154-161。
湯仁燕(導讀)(2007)。意識型態與課程(原作者:Michael Apple)。載於甄曉
蘭(主編),課程經典導讀(379-394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秋生(民101年5月15日)。對「問題學生」的思考。【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www.jxteacher.com/fzlc/column12554/5c38bf49-4ec7-4595-ada1
-ea9e3f7e8883.html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柏叡、廖貞智(譯)(2005)。批判教育學─來自真實世界的記錄(原作者:Joan
Wink)。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0)
楊惠婷(2006)。從陪伴中體認「互為主體」:我與兩位家庭背景懸殊小男孩的故
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煩老師(民101年9月24日)。看見問題學生,還是學生問題?【部落格文字資
料】取自http://blog.udn.com/hercules7511/2244441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明富(2008)。「情」「行」有GO棒─情緒與行為問題學生輔導實戰手冊。高
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劉美慧(2010a)。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
編),多元文化教育(1-37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美慧(2010b)。多元文化學校環境之營造。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
編),多元文化教育(351-378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
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
2000)
鄭閔澤(2009)。初任教師重塑教師信念的行動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東市。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原作者:Peter
McLaren)。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98)
英文部分
Apple, M.W. (1979).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London: Routledge.
Giroux, H.A.(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 Bergin & Garvey.
Nieto, S. (2004). From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2nd ed.). Boston: Ally & Bacon.
Wink, J. (2000). Critical pedagogy: Notes from the real world(2nd ed.). New York: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