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Abigail Solomon-Godeau (1984). Photography After Photography. Art after
modernism: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Boston: D.R. Godine.
* Crump James., Rubinfien Leo., Moore Kevin D. (Ed).(2010)
Starburst : colorphotography in America 1970-1980. Ostfildern: Cincinnati Art
Museum.
* Elizabeth Grosz .Inscriptions and Body-Maps. Representation and the Corporeal.Feminine/Masculine/ Representation T Threadgold and A Cranny-Francis(ed.) (Allen and Unwin 1990), pp. 62-74
* Judith Golden (1988). “Judith Golden : cycles,a decade of photographs”. San
Francisco:The Friends of Photography.
* Mary Warner Marien, “Chapter Seven: Convergences (1975-present),” in
Photography: A CulturalHistory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2002)
* Flexible Images: Handmade American Photography,1969 – 2002© Robert Hirsch
2003Published in The Society for Photographic Education’s exposure, Volume 36:1,
2003, cover and pages 23-42.
*Arjun Appadurai著 (阿爾郡‧阿帕杜萊)(1996)。《消散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維
度》。上海:三聯書店(2012)。
*Bryan S.Turner著(1996),馬海良、趙國新譯(2000)。《身體與社會》。瀋陽:春
風文藝。
*(荷蘭) Douwe Fokkema and Hans BertensDouwe Fokkema and Hans Bertens著 (佛
克馬和伯頓斯),王寧、顧棟華、黃桂友、趙白生譯(1992)。《走向後現代主義》。
台北:淑馨出版。
*E.Ann Kaplan (卡普蘭)著,曾偉禎等譯(1997)。《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
性》。台北:遠流出版。
*Gisele Freund (吉澤爾‧弗倫德)著,盛繼潤、黃少華譯(1990)。《攝影與社會》。
台北:攝影家出版。
*Ihab Hassan (伊哈布‧哈山)著,劉象愚譯(1993)。《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
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John Berger (約翰‧柏格)著,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麥田出版。
*Judy Chicago (茱蒂‧芝加哥)著,陳宓娟譯(2003)。《穿越花朵:一個女性藝術家
的奮鬥》。台北:遠流出版。
*Jacques Lacan, Jean Baudrillard著(拉岡等人)。吳瓊編(2005)。《視覺文化的奇觀:
視覺文化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Linda Nochlin (琳達‧諾克林) 著,游惠貞譯(1995)。《女性、藝術與權力》。台
北:遠流出版。
*Michel Foucault (傅科)著,劉北成、楊遠嬰譯(1999)。《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
生》。台北:桂冠出版。
*Marita Sturken, Lisa Cartwright著 (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陳品秀譯
(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城邦文
化出版。
*Nead Lynda(琳達‧尼德)著(1992),侯宜人譯(1995) 。《女性裸體》。台北:遠流
出版。
*Norma Broude,Mary D. Garrard. (Ed.),謝鴻鈞等譯(1998)。《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
I》。台北:遠流出版。
*Nicholas Mirzoeff著,陳芸芸譯(2004)。《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出版。
*Pam Meecham and Julie Sheldon著,王秀滿譯(2002)。《現代藝術批判》。台北:
韋柏文化。
*Robert Sokolowski (羅伯.索科羅斯基)著,李雅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
台北:心靈工坊。
*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波娃)著(1949),陶鐵柱譯(2000)。《第二性》。台北:
貓頭鷹出版。
*Sigmund Freud (佛洛依德)著,林克明譯(1990)。《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
北:志文出版。
*Uwe Flick (伍威‧弗里克) 著,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 譯(2008)。質性研究導
論。台北:五南出版。
*蘿拉‧莫薇(Laura Mulvey)著,林寶元譯(1989)。〈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電影
欣賞》,第42期。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頁21-31。
*蘿拉‧莫薇(Laura Mulvey)著,林寶元譯(1989)。〈「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的反思—
以及金維多《太陽浴血記》一片的啟示〉。《電影欣賞》,第42期。台北:財團法
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頁44-49。
*王雅各(1998/4)。〈身體:女性主義藝術在再現上終極的矛盾〉。《婦女與兩性
學刊》,第9期。台北:台大婦女研究室,頁1-54。
*陸蓉之(1990)。《後現代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
*陸蓉之(2002)。《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出版。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
*何政廣(1994)。《歐美現代美術》(第九版,2008)。台北:藝術家出版。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 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
*游靜(1995)。〈你是你所看的--從我看你看女體構築我們的身份〉。《誠品閱讀》,
第21期。台北:誠品出版。
*張永玲(1995/05/09)。〈窺出男女不平等根源─侯淑姿切頭斷腳保留性感三點幽了
男人一默〉。《第一手報導》雜誌,第267期,頁116-118。
*黃宗慧(1996)。〈看誰在看誰?:從拉岡之觀視理論省視女性主義電影批評〉,《中外文學》,第25 期。台北:台灣大學,頁41-76。
*施凱倫(Karen Serago),游本寬譯。〈六○年代到八○年代的攝影與藝術發展
(一)〉。《現代美術》第54期。台北:北美館,頁72-78。
*施凱倫(Karen Serago),游本寬譯。〈六○年代到八○年代的攝影與藝術發展
(二)〉。《現代美術》第55期。台北:北美館,頁58-63。
*高千惠(1996/10)。〈拳頭與枕頭的藝術特區─回應九六年台北雙年展的屬性問題〉。《藝術家》,第257期,頁418-421。
*李健鴻(1992)。《身體與消費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瑛瑛(1994)。〈二十世紀後半-女權運動下的女性藝術家〉。《婦女與藝術》。台北:教育部。
*傅嘉琿(1997/08)。〈自我與身體的辨證過程—論侯淑姿女性主義之攝影作品〉。《山藝術》,第90期,頁107-109。*吳瑪悧(1998/08)。1996雙年展的幕後沒有女人味。台北:中國時報,39版。
*傅嘉琿(1998)。《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女書文化。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出版。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下):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
*洪秀旻(1999)。《藝術史論述、展示子題與展出作品三者間的關係:「意象與美學
臺灣女性藝術展」之詮釋分析》。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南市。
*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章光和(2000)。《複製真實─後現代攝影創作構思系統之論述與實踐》。台北:田
園城市出版。
*王雅倫(2000)。《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地位 1880~2001》。台北:
美學書房。
*郭菉猗(2000)。〈壞女孩-九○年代的前衛女性藝術家〉。《藝術家》,第300 期,頁365-367。
*劉惠媛(2001)。《沒有圍牆的美術館》。台北:幼獅文化。
*陸蓉之(2001)。《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1945-2002》。台北:藝術家出版。
*陳瑞文(2002)。《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論》。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姚瑞中(2003)。《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北,遠流出版。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
*周憲譯(2003)。《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謝鴻均(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陰性酷語》。台北:藝術家出版。
*李維菁(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商品.消費》。台北:藝術家出版。
*王品驊(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攝影與錄影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
*周憲譯(2003)。《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陳香君主編 (2004)。《第一屆台灣國際女性藝術節:女性、藝術與科技 論文集》。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劉瑞琪(2004)。《陰性顯影》。台北:遠流出版。
*何孟娟(2004)。《我是白雪公主-我好快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俞安(2004)。《台灣當代藝術中的攝影影像-一個初步的探究》。南華大學美學與
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曼華(2004)《在隱匿與現身之間:解嚴後台灣女性藝術的身體書寫》,國立台南
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曾鈺涓(2005/04)。〈女性身體與藝術創作—從「美的象徵」到「主體意義」的呈現〉。《婦研縱橫》,第74期。台北:台大婦女研究室,頁31-42。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林伯賢(2006)。〈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七):精神分析—溫尼可與拉岡之理論與運用〉。《藝術欣賞》,2卷第10期。台北:台灣藝術大學,頁35-41。
*游崴(2006)。以他人的身體前進台灣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扮裝與擬仿。《典藏藝術》,第167期,台北:典藏出版,頁136-141。
*張儷瓔(2006)。《台灣當代女性藝術中的身體意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
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施宏儒(2007)。《視覺表現裡的凝視與權力-以西方繪畫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
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淑雅(2007)。《女體逾越:論臺灣女性藝術家攝影影像之女性身體》。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怡亭(2007)。《輕盈的碎片化身體:資訊網際社會中身體處境及狀態》。國立台
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高榮禧(2008)。兩岸當代女藝術家作品中之身體意象。《台灣美術》,第71期, 頁20-31。
*馬黎著(2009)。《視覺文化下的女性身體敘事》。成都:四川大學。
*黃文勇(2009/05)。〈情感與快感:裸體影像觀看的知覺與情境〉。《感知與體驗的
設計迴路-2009國際視覺傳達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
計系出版,頁441-450。
網路資料:
Lawrence Alloway (1958).“The Arts and the Mass Media”. Reference: http://www.warholstars.org/warhol/warhol1/andy/warhol/articles/popart/popart.html。
〈不滅的視覺─羅勃艾尼肯攝影展〉。台灣時報,1989/10/29。夏門藝廊攝影家,http://www.insighttaiwan.com.tw/?p=1190。
網路資料Petzel畫廊:http://www.petzel.com/exhibitions/2011-11-10_robert-heinecken/。
陳俊宏(2006)。〈網路自拍影像的身體政治論述〉。《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4期,網路資料: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54-02.htm。
吳金桃(無日期)。〈當代藝術中的裸體意象:崔西.艾明─或者該如何成為你自己的模特兒〉。http://www.ntnu.edu.tw/fna/arthistory/text/news/research%20achivement/news-chintao.htm。
曾曬淑。〈女性主義觀點與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評論〉。【原文〈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載於《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5期(1997/06)】。網站資料:http://www.ntnu.edu.tw/fna/gender.art/main_2.htm。曾鈺涓(2010)。〈工具、媒介、媒材?數位藝術的本質命題〉。參考自:http://www.dac.tw/event/stream/ch/discourses.html。
張正霖(2006)。〈性別政治- 台灣當代女性藝術主體性歷程的批判反思〉。世安美學論文獎,取自 http://issuu.com/avatmagazi2/docs/issue07。
葉綠屏/林佩淳(2009)。〈新媒體藝術中的女性身體意象探討〉。第一屆台灣女性藝術協會跨藝術研討會,取自http://ma.ntua.edu.tw/labs/dalab/dal-files/thesis/2009_FemaleBodyImage.pdf。
鄭慧華(2008)。〈媒體時代的「幻化身體」:台灣新世代創作中的身體〉。取自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artists/post_245.php。
黎映辰。〈論Cindy Sherman《無題電影停格》系列中的疏離化呈現及女性主義改革訴求〉。網路資料:http://society.nhu.edu.tw/e-j/90/27.htm。
國科會人文學中心-英國文學與文化教學資料庫:http://english.fj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