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 書
(一)工具書方面
周文駿主編,圖書館學情報學詞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鄭恆雄,中文參考資料。台北市:學生書局,1994。
詹德優,中文工具書導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國立編譯館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台北市: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5。
陳社潮,文史參考工具書指南。台北市:明文書局,1995。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增修辭源。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二)古代類書方面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台北市:新興書局,1971。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徐堅輯,初學記。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
〔宋〕李昉,太平御覽。台北市:新興書局,1959。
〔宋〕王應麟,玉海。台北市:華聯出版社,1964。
〔宋〕祝穆,新編古今事文類聚。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2。
〔明〕鄭若庸,類雋。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明〕俞安期,唐類函。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清〕張英,淵鑑類函。台北市:新興書局,1967。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市:文星書局,1964。
(三)類書研究方面
鄧嗣禹,中國類書目錄初稿。台北市:古亭書屋,1970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台中:東海大學,1971。
崔奉源,藝文類聚引史部圖籍考。台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3。四川省圖書館學會編印,類書的沿革。四川:四川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1981。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
莊芳榮,中國類書總目初稿。台北市:學生書局,1983。
張滌華,類書流別(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劉葉秋,類書簡說。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94。
彭邦炯,百川匯海-古代類書與叢書。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四)目錄方面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市:台灣商務,1965。
(五)中國古籍文獻方面
潘樹廣,古典文學文獻及其檢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張傳璽主編,中國歷史文獻簡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張大可、王繼光合編,中國歷史文獻學。陝西:人民嘉音出版社,1991。
潘樹廣主編,中國文學史料學。合肥:黃山書社,1992
馮浩菲,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曹之,中國古籍編撰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六)分類法、主題法方面
馬張華、侯漢清合著,文獻分類法主題法導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傅榮賢,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9。
(七)史書方面
〔漢〕班固,漢書。台北市:明倫出版社,1972。
〔後晉〕劉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76。
〔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市:台灣商務,1981。
〔後晉〕劉昫等撰、黃永年譯注,舊唐書。台北:錦鏽出版社,1992。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八)儒學方面
趙吉惠等主編,中國儒學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謝祥皓、劉宗賢合著,中國儒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許凌雲,中國儒學史-隋唐卷。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曾振宇、范學輝合著,天人衡中-《春秋繁露》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馬振鐸等著,儒家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王健主編,儒學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九)思想方面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的透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楊儒賓、黃俊傑合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市:正中書局,1996。
(十)索引方面
錢亞新,索引與索引法。台中市:文宗出版社,1972。
喬衍琯,索引編製法論叢。台北市:天一出版社,1979。
鄭恆雄,中文資料索引及索引法。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0。
潘樹廣編著,古籍索引概論。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十一)日文資料方面
小島憲之,上代日本文學と中國文學-上。東京:塙書房,昭和37年。
勝村哲也,中國の科學と科學者。京都市:同朋舍,昭和53年。
遠藤光正,類書の伝来と明文抄の研究。長野縣:あさま書房,昭和59年。
南昌宏,類書の総合的研究。出版地不詳,平成8年(1996)。
源順,倭名類聚抄。京都:臨川書店,平成11年(1999)。
(十二)其他方面
張海鵬、臧宏,中國傳統文化論綱。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聞一多,唐詩雜論。北京:三聯書局,1999。
北野,中國文明論-中國古代文明的本質與原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高文漢,中日古代文學比較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二、期刊論文
(一)《藝文類聚》研究方面
李劍雄,「《藝文類聚》」。百科知識第10期(1980),頁34-36。
潘樹廣,「《藝文類聚》概說」。辭書研究第1輯(1981),頁163-173。
張國朝,「《藝文類聚》的編輯技術成就及其價值」。圖書與情報第4期(1985)
,頁59-61。
魏仲佑,「《藝文類聚》與《淵鑑類函》二書體製之比較」。東海中文學報第2期(1986),頁97-103。
凌朝棟,「試論歐陽詢《藝文類聚》的價值」。濟南師專學報(社科報)第4期
(1994),頁62-64,25。
郭紹林,「歐陽詢與《藝文類聚》」。洛陽師專學報第一期(1996),頁87-93。
力之,「《藝文類聚》的問題種種-《藝文類聚》研究之一」。古籍整理研究學
刊第4、5期合刊(1998),頁13-19。
樊義順,「評《藝文類聚》檢索古代科技文獻的作用」。高校圖書館工作第1
期(1999),頁66-67。
李捷,「李淵下令編《藝文類聚》」。圖書館雜誌第3期(1999),頁22。
(二)類書研究方面
鄭恆雄,「類書-查考古文獻的資料庫」。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第5期(1984)
,頁15-18。
路林,「唐代科舉文化、類書與目錄學」。圖書館學研究第5期(1987),
頁45-48。
賀修銘,「興盛與歸宿-試論類書的政治文化背景」。圖書館界(廣西)第3
期(1988),頁36-40。
馬明波,「類書與中國文化」。圖書情報知識第3期(1988),頁48。
郜明,「中國人傳統思維方式與類書編撰」。上海大學學報第6期(1990)
,頁82。
王晉德,「中國古代類書的興盛」。貴圖學刊第4期(1991),頁60-63。
汪雁,「唐宋類書編纂體系述略」。貴圖學刊第4期(1992),頁47-49。
步曉輝,「類書及其書名的由來」。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第2期
(1995),頁82-85。
林忠鵬,「《倭名類聚抄》與中國典籍」。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第2期(2000)
,頁83-89。
(三)類書分類方面
黃剛,「從類書看古代分類法及主題法」。四川圖書館學報第2期(1982),
頁44-48。
徐瑛、任寶禎,「《古今圖書集成》的分類體系」。四川圖書館學報第4期
(1985),頁48。
張展舒、錢健,「以《初學記》為例剖析分類目錄與主題目錄結合的類書目錄」
。圖書館學研究第5期(1985),頁62-63。
羽離子,「類書的分類和目錄」。圖書館研究與工作第4期(1986),頁25-28。
陳寶珍,「談談類書的分類體系」。津圖學刊第1期(1987),頁31-36。
馬明波,「從類書的類例透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廣東圖書館學刊第1期
(1989),頁23-28。
李守素、梁松,「試論類書的分類體系與分類技術」。大學圖書館學報第5期
(1989),頁22-28。
羽離子,「類書分析分類法的立類原則及其體系的兩重性」。圖書館雜誌第5期(1991),頁52-53。
王析,「類書立類思想與類書衰亡原因初探」。圖書情報知識第3期(1992)
,頁15-19。
夏南強,「類書分類體系的發展演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1),
頁130-138。
(四)類書索引功能方面
潘樹廣,「文獻檢索與語文研究」。辭書研究第1期(1979),頁248-259。
黃恩祝,「中外若干早期索引文獻的比較與研究」。資料工作通訊第5期(1984)
,頁45-49。
袁逸,「我國古代類書與索引-兼論我國索引之源流」。圖書與情報第4期
(1985),頁41-45。
侯漢清,「我國古代索引探源」。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第2期(1986),頁5-12。
黃恩祝,「類書是我國古代的索引」。湖北高校圖書館第3期(1986),頁64-66。
錢振新,「『類書是我國古代的索引』說質疑」。廣東圖書館學刊第3期(1988)
,頁76-78。
裴芹,「談《古今圖書集成》的“參見”」。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
第2期(1994),頁59-61。
李榮慧,「類書是我國古代索引不發達的主要原因」。文獻研究第2期(1998)
,頁39-41。
李榮慧,「我國類書、索引比較及其消長趨勢」。四川圖書館學報第5期
(1998),頁73-76,66。
(五)索引方面
蔡曙光,「索引的概念和作用」。圖書館學研究第1期(1983),頁95-98。
曹聰孫,「索引闡要」。津圖學刊第3期(1984),頁75-85。
徐建華,「索引溯源」。津圖學刊第4期(1984),頁112-115。
溫泉,「近幾年我國索引起源研究綜述」。貴圖學刊第1期(1990),頁27-29。
(六)日文資料方面
勝村哲也,「藝文類聚の條文構成と六朝目錄との關連性について」。東方學
報第62冊(1990),頁99-123
(七)其他方面
趙伯義,「論《爾雅》的學術成就」。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1997),頁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