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1.王振寰(1995)。立委選舉中的派系、階級與省籍。載於蕭新煌(編),考驗臺灣命運(246-249頁)。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
2.邱貴雄(1996)。屏東縣-國民黨張林對壘 民進黨蘇邱爭雄。載於張昆山、黃政雄(編),地方派系與臺灣政治(261-268頁)。臺北市:聯合報社。
3.郭正亮(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郭正亮(2000)。新政治出發。臺北:高寶國際。
5.施威全(1996)。地方派系。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臺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載於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編),地方社會(31-67頁)。臺北市:聯經。
7.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8.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市:巨流。
9.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10.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11.黃玉振(1996)。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四種互動關係。載於張昆山、黃政雄(編),地方派系與臺灣政治(9-18頁)。臺北市:聯合報社。
12.彭威晶(1996)。民進黨與地方派系-政治明星各擁魅力山頭。載於張昆山、黃政雄(編),地方派系與臺灣政治(19-32頁)。臺北市:聯合報社。
13.趙永茂(1978)。臺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之關係。高雄:德馨室。
14.趙永茂(2002)。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市: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
司。
15.廖忠俊(1998)。臺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 。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6.廖忠俊(2001)。臺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7.蔡明惠(2007)。澎湖的政治生態。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
18.鄭明德(2004)。一脈總相承:派系政治在民進黨。臺北市:時英出版社。
二、論文
1.王金壽(1994)。國民黨候選人選舉機器的建立與運作。未出版,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2.王樹圍(2009)。臺灣基層選舉鄉鎮市長勝選因素之研究-屏東縣高樹鄉個案。未出版,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專班碩士論文,高雄。3.王振漢(2007)。宗族因素對金門縣選民投票行為之影響:以第一至第四屆金門縣長選舉為例。未出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金門。4.李賢祥(2005)。黑道在選舉中所扮演角色之研究-以民國87年及90年臺北縣立法委員選舉為例。未出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5.范姜坤火(2006)。板橋市地方派系政治之研究-結盟、分化與式微。未出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6. 林文斌(2008)。選舉制度改革對地方派系的影響:臺灣高雄縣的個案研究。發表於「地方自治與民主發展:2008年選後臺灣地方政治」研討會,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辦,臺中,(2008年6月15日)。
7. 林金宏(2005)。地方幫派與地方派系互動之研究。未出版,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中。8. 林奕成(2006)。網絡政治:農會、派系與地方公職選舉—竹蘭鄉個案研究。未出版,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嘉義。9.苗蕙敏(1991)。臺灣地區地方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未出版,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0.孫國慶(2004)。地方派系與縣長選舉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第十三屆縣長選舉為例。未出版,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1.柯貴元(2001)。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中。12.高永光(2001)。政黨輪替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基隆市的個案分析。國科會90年補助研究計劃,未出版。
13.陳彥慈(2005)。地方派系與黑金政治之關係—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中。14.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臺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未出版,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5.陳寬忠(2004)。屏東縣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1981~2001年縣長、立法委員及省議員選舉分析。未出版,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6.陳璿仁(2002)。民進黨與地方派系勢力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17.唐賞蓉(2002)。地方派系與民進黨結盟互動之探討:以嘉義縣九十年縣長與立委選舉為例。未出版,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中。18.游景玩(2002)。取消鄉鎮市級自治選舉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龜山鄉公所與臺北市士林區公所為例。未出版,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19.程俊(1994)。臺灣地方派系與政黨聯盟關係之研究 -屏東縣個案分析。未出版,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葉甫和(2003)。新竹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研究。未出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21.葉明祓(2004)。臺灣鄉鎮層級地方派系之研究-以屏東縣鹽埔鄉為例。未出版,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22.葉東舜(2002)。臺北縣地方派系與自治選舉之研究。未出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23.曾權林(2006)。地方派系組織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區為例。未出版,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24.黃郁琇(1999)。戰後臺灣地方派系之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未出版,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5.黃榮慧(2005)。臺灣地方派系黑金政治之研究-以臺中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為例比較分析。未出版,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26.鄭永堂(2003)。新竹縣政黨與派系的互動之研究-以1993年以後的縣長選舉為例。未出版,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北。27.劉中興(2006)。地方政治生態對選舉影響之探討-以2001年及2005年兩屆桃園縣長選舉為例。未出版,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28.楊靜華(2002)。民進黨地方政治生態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中。29.劉佩怡(2002)。臺灣發展經驗中的國家、地方派系、信用合作社的三角結構分析。未出版,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30.羅暐勝 (2006)。地方勢力與政黨政治發展之研究:以嘉義市市長選舉為例(1982-2005 年)。未出版,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31.顏崧峻(2004)。市地重劃對臺中市地方派系之影響─以第十屆市長任期為例(1985-1989)。未出版,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32.蘇俊豪(2004)。雲林縣地方派系變遷及其與選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三、期刊
1.王金壽(2004)。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臺灣社會學,7,頁177-207。2.王金壽(2006)。臺灣的司法獨立改革與國民黨侍從主義的崩潰。臺灣政治學刊,10(1),頁103-162。
3.王金壽(2006)。臺灣侍從主義時代的結束。當代,227,頁26-37。4.王金壽(2007)。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14(2),頁25-51。5.王業立、蔡育軒、陳怡君(2007)。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25(4),頁93-135。6.王業立、蔡春木(2004)。從對立到共治:臺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叢,21,頁189-216。7.任育德(2006)。中國國民黨輔選動員機制之建立及其發展 (1950-196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5,頁71-116。8.杜慶承(2005)。中央政權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彰化縣個案研究。選舉研究,12(1),頁117-145。9.沈有忠(2001)。臺灣統治聯盟之轉型:經社環境變遷與三角統治聯盟之形成與運作。思與言,39(2),頁41-87。
10.段盛華(2008)。地方派系發展脈絡的分析。人文學報,32,頁79-94。11.胡鴻仁、林鶴玲(1981)。在地方選舉史上左右局面的-臺灣地方派系大觀。聯合月刊,3,頁12-23。12.陳祥水(1999)。屏南村的政治活動--一個南臺灣農村的個案研究。漢學研究,17(1),頁127-155。13.陳華昇、楊鈞池(2001)。民進黨派系政治與家族政治。國家政策論壇,1(3),頁47-55。14.陳華昇(2008)。臺灣地方派系相關研究之評析。2008年9月24日取自國政評論內政(評) 097-086 號,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4726。
15.徐永明、陳鴻章(2004)。地方派系與國民黨:衰退還是深化?。臺灣社會學,8,頁193-228。16.徐永明、陳鴻章(2007)。黨內派系競爭與政黨選舉命運-以民進黨為例。政治科學論叢,31,頁129-174。17.盛治仁(2008)。縣市長連任關鍵何在?影響縣市長選舉因素探討。選舉研究,15(1),頁1-18。18.趙永茂(1989)。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4(3),頁58-70。19.趙永茂(2001)。新政黨政治形勢對臺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4,頁153-182。
20.趙永茂(2004)。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臺灣民主季刊,1(1),頁85-117。21.簡錫堦(2008)。解構金權 鞏固民主。臺灣民主季刊,5(3),頁185-192。貳、外文部分
1. Belloni,Frank P.and Dennis C.Beller (eds.) (1978).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CA: Clio Press.
2. Bosco, Joseph(1992).Taiwan Factions: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s in Local Politice. Ethnology,31(2),157-183.
3. S. N. Eisenstadt, and Roniger, L. (1980). Patron-Client Relations as a Model of Structuring Social Exchang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2, 43-77.
4. Jacobs, J. Bruce (1980). 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 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Taiwan. Canberra: Contemporary China Center: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5. Nicholas, R. (1965) ”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A.S.A. Monograph 2: Political Systems and Distribution of Power. Michael Banton ed. London: Tavistock.
6. Samuel P.Huntington(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7.Wu, Nai-teh(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di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參、翻譯書籍
1.若林正丈(2004)。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洪金珠、許佩賢)。臺北:新自然主義。(原著於1992年出版)
2.Lucian Pye,(1986)。中國政治的變與常(胡祖慶)。臺北:五南書局。(原著於1981年出版)
肆、參考網站
中央選舉委員會http://www.cec.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屏東縣政府 http://www.pthg.gov.tw/
屏東縣議會 http://www.ptcc.gov.tw/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
民主進步黨 http://www.dpp.org.tw/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http://www.ly.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