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內政部,2007年,96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頁161–190。
江明修,1996年,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51期:41--52。李宗勳 ,2000年,社區安全聯防的屬性與治理體制。中國行政評論,第九卷第四期,台北: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
李宗勳,2001年,從「新公共服務」及「組際學習」新視野檢視台北市社區、學區安全聯防行動方案。國家研究報告:憲政(研) 090-043 號。
李宗勳(2002),社區管理與社區安全的「中觀視野」初探。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 091-006 號。
李增祿,1995年,論社區意識、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期:21-24。李柏諭,2005年,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16期:59–106。
邱天助,1996年,社區組織在社區成人教育中的角色。社會教育學刊,25 期:209-232。林勝義,2004年,從社區評鑑探討台灣社區發展的走向。社區發展季刊,107期:52–63。林振春,1994年,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整建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8期:117-129。林振春,1995年,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期:25-39。林瑞欽,1994年,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一期:1-21。林瑞欽,1994年,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區發展研究季刊,31 期:1-21。
林瑞穗,1978年,都市社區鄰里關係社區團結與社區發展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5期:38-62。柯于璋,2005年,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116期。
施教裕,1999年,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念省思。社會福利,141期:16-39。
徐震,2002年,從虛擬社區的興起看社區發展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00期:62–67。徐震,1995年,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期:4–9。徐震,2004年,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期:22–29。陳欽春,2000年,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第十卷一期,台北:中華民國行政學會。陳欽春、江明修,2005年,台灣資本現況與社會意涵。第三部門學刊,第四期:89–132。
陳其南,1998年,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期:5-7。黃協源,2004年,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期:78–87。
黃暖晴、胡淑貞 譯,Jackson Suzanne 著,2006年,社區能力之測量。健康城市學刊,第四期:187–191。
楊瑩,1999年,社區工作模式在福利社區化過程中之運用─以鹿港實驗計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7期:35-51。劉弘煌,1999年,都市型社區的社會福利社區化─以臺北市文山區的經驗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7期:58-71。蔡祈賢,1996年,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 期:21-26。中文專書:
王衍芬等,1996年,社區文化建設。台北: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
丘昌泰,2007年,鄰避情節與社區治理: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台北:
韋伯出版社。
白秀雄,1992年,社會工作。台北:三民書局。
李宗勳,2008年,網絡社區與安全治理。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李天賞,2005年,台灣社區與組織。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大榮譯,Edvinsson, Leif & Michael S. Malone 著,2001年,知識經濟大趨勢。臺北:時報文化。
林振春、王淑宜,2004年,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財團法人陽昇教育基金會。
林瑞穗、林萬億,1996年,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瑞欽,2000 年,社區居民現代性與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頁234-259。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萬億等,2001年,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效益評估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明儒、陳竹上,2005年,台灣社區發展組織政策變遷途徑之探討,收錄於李天賞主編,台灣的社區與組織,台北︰揚智文化:130-168。
官有垣,2000年,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北市:亞太圖書公司。
徐 震,1996年,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高寶華,2006年,非營利組織經營策略與管理。台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向明,2002年,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陶蕃瀛,1992年,社區發展實務之研究。台北:力行書局。
陶蕃瀛,2000年,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與方法,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頁79-103。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富順,2000年,加強社區活動參與,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社區成人教育,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頁44-590。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黃瑞琴,2003年,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進宏,2005年,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盧偉斯、黃新福,2006年,非營利組織與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蕭新煌等,2005年,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Sir John Egan 著,李永展 譯,2005年,建構永續社區的技能。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學術論文:
白瑪麗,2004年,臺灣社會企業研究報告,臺灣公益資訊中心。
李宗勳、鄭錫鍇,2001年,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治理模式-歐陸「新治理」觀點,「中華國家競爭力研究學會」,假政大公企中心舉辦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學術研討會論文。
李宗勳,2003年,「全球化」、「社會資本」下的政府再造-兼論海峽兩岸政府職能之轉換,海峽兩岸行政改革研討會論文:1-25。
宋念謙,1997年,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 – 以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周錦宏,2008年,社會企業觀點下的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以台中縣兩個生產合作社為例,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林玉雯,2008年,透視地方政府在建構公民社會中的政策角色與功能:以南投縣的社區政策為例,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欽春,2004年,民主治理與社會資本:台灣地區公民信任實證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欽春,2004年,社會資本途徑下之當代治理發展,多元環境下公共治理的新定位學術研討會論文。
黃源致,2000年,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深耕,2006年,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趙志明,2003年,人力資本、知識工作者管理對創新績效影響之相關性研究—生物技術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定焜,2005年,資訊科技、知識資本、生產力與外溢:台灣製造業的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劉哲榮,2002年,知識經濟時代的治理模式:科層、市場與社群模式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西文:
Bhattacharyya,J.(2004),Theoriz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Journal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ety, 34(2), 5-34.
Bourdieu, Pierre (1992),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arvis,D.Hogge,J.,& Mcmillan,D.(1986),Sense of community through Brunswick''s lens: A first look. Joru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4),24-40.
Coleman,J.(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 Cambridge :Harvard Uni. Press.
Coleman, James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Davenport, T.H. (1999), Human Capital: What Is It and Why People Invest I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velopment, 53, 71-78.
Doolittle,R.J. & MacDonald, D. (1978). Communication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A Factor Analytic Examin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6(3), 2-7.
Hunter,M. (1975). The Loss of Community:An Empirical Test Through Repl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0),537-552.
McMillan,D.W.(1996).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4(4), 315-325.
Ohmer, M., & Beck, E. (2006).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s in poor communit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eighborhood and organizational collective efficacy. Ja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32(1), 179-202
Ohmer, Mary L.(2007).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Volunteers'' Self-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Sense of
Community. Social Work Research, 31 (2),109-120.
Putnam, R.D.(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Princeton Unv. Press.
Putnam,R.D.(2000).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Rubin, H. J. & Rubin, I. S. (1992).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Development. Massachusetts: Ally and Bacon Press.
Valerie H. Hunt(2007).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Lessons from a Case Study in the Arkansas Delta. 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34(3),9-35.
Wilson, G., & Baldassare, M. (1996). Overall“Sense of Community”in a Suburban Region The Effects of Localism, Privacy,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8(1), 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