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Acquisti, A., & Gross, R. (2006).Imagined Communities: Awareness,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Privacy on the Facebook. The 6th Workshop on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 UK:Cambridge.
Arens, William,F. (2005)。當代廣告學,丁俊杰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Armstrong, A. & Hagel, J.(1997). The Real Value of Online Communities. Harvard Bussiness Review. 76(3), 134-141.
Bock, G. W., Zmud,R. W.,Kim ,Y. G., & Lee,J. N. (2005).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 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 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Mis Quarterly, 29 (1),87-111.
Briggs, R. & Holis, N. (1997). Advertising on the web: is there response before click through?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37(2),33-45.
Bruner, G.C., & Kumar, A. (2000). Web Commercials and Advertising Hierarchy of Effec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40(112),35-42.
Burgoon,M. (1989). Messages and Persuasive Effects. Message Effect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 129-159.Newbury Park,CA: Sage.
Cereja Technology (2013)。亞洲地區的Facebook使用人數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cereja.co.jp/press_release20130408.pdf
CheckFacebook (2013)。檢索日期:2013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checkfacebook.com/
Daft, R.L., & Lengel, R.H. (1984). Information Richness:A New Approach to Managerial Behavior Organization Desig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Behavior, 6, 191-233.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13(3),319-340.
Dholakia,U. M., & Durham, E. (2010). One Cafe Chain's Facebook Experiment March 2010. Harvard Bisiness Review,88(3), 26.
Dodds, W. B., Monroe, K. B. & Grewal, D. (1991). Effects of Price,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3), 307.
Ducoffe, R. H. (1996). Advertising Value and Advertising on the Web.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6(5), 21-35.
Elliott, M. T., & Speck, P. S. (199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advertising clutter and its impact across various media.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8(1), 29-41.
eMarketer (2010). Social Fans More Likely to Buy.eMarketer Digital Intelligence. http://www2.emarketer.com/Article.aspx?R=10075683
Facebook (2013)。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說明。檢索日期:2014年2月15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help/www/281592001947683/
Facebook (2013)。Facebook粉絲專頁條款。檢索日期:2014年2月15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age_guidelines.php
Facebook Investor Relation (2014)。第四季財報。檢索日期:2014年2月15日,取自http://investor.fb.com/events.cfm?CalendarID=4
Facebook官網,檢索日期:2013年4月15日,取自http://zh-tw.Facebook.com/
Gamoran, J. (2007). Virtual Brand Equity: When Brand signals disappear, will consumers pay a premium for brand image? Economics Honors Thesis, Washintgton University. Retrieved June 05,2013, from http://teconomics.wustl.edu/conference/Honors/GAMORAN_Virtual%20Brand%20Equity.pdf
Hair, J. F., William, C. B., Barry, J. B.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7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633-688.
Hellier, P. K., Geursen, G. M., Carr, R. A. & Rickard, J. A. (2003). Customer Repurchase Intention: A Genera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7(11), 1762-1800
Hoffman, D. L., & Novak, T. P. (1996), New Metrics for New Media:Towardthe Development of Web Measurement Standards. Retrieved March 25,2013, from http://ecommerce.vanderbilt.edu/papers.html
Kassaye, W. W. (1999). Sorting out the practical concerns in World Wide Web adverti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8, 339-361.
Kaufman, H. F. (1959). Toward an international conception of community. Social Forces, 38(1), 8-17.
Kierzkowski, A., Mcquade, S., Waitman, R., & Zeisser, M. (1996). Marketing to the Digital Consumer. The Mckinsey Quarterly, 3, 5-21.
Ko, H., Cho, C., & Robers, M. S. (2005). Internet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4(2), 57-70.
Lannon, J., & Cooper, P. (1983). Humanistic advertising: A holisticcultur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 195-213.
Levy, S. J. (1959). Symbols for sal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7(4), 117-124.
Li, H., & Leckenby, J. D. (2004). Internet advertising formats and effectiveness. Center for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Retrieved May 25,2013,from http://champtec.googlepages.com/ad_format_print.pdf
Mackenzie, S.B., Lutz, R. J., & Belch, G.E. (1986). The Role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s a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A Test of Competing Explan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2), 130-143.
McAlexander, J. H., Schouten, J.W., & Koenig, H. F. (2002). Building Brand Commun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6(1), 38-54.
McCracken, G. (1989). Who is the celebrity endorser?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the endorsement proces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6 (December), 310-321.
McGuire, W. J. (1978).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In Davis, H. L., & Silk, A. J. (Eds.), Behavioral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in Marketing (pp.156-180). New York: Ronald.
Mckinney, V., Yoon,K., & Zahedi, F. M. (2002). The measurement of Web-customer satisfaction :An expectation and disconfirmation approac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3), 296-315.
McWilliam, G. (2002). Building Stronger Brands through Online Communities. SloanManagement Review, 41(3), 43-54.
Muniz, J. A. M., & O’Guinn, T. C. (2001). Brand Communit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7(4), 412-432.
Narrative (1999). What Is Rich Media Advertising. Retrieved March 25,2013, from http://www.narrative.com/technology/richmedia.htm
Nordlund, J.(1978). Media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5, 150-175.
Palmgreen, P., Wenner, L. A., & Rayburn, J. D.(1985). Uses and Gratification Research: The Past Ten Years. In Rosengren K. E., Wenner, L. A., & Palmgreen, P. (Eds.),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Current Perspectives, Newbury Park. CA: Sage
Perry,C.(2010). Are You Investing In Facebook Fans or Just Collecting Them? - The 10 New Rules to Get Fans Working For You Brand. Retrieved June 6,2013, from http://adage.com/article/digitalnext/investing-facebook-fans-collecting/144980/
Richins, M. L., & Teri, R. S. (1988). The role of involvement and opinion leadership in consumer Word-of-Mouth: An implicit model made explici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5(1), 32-36.
Ridings, C. M., Gefen, D., & Arinze, B. (2002). Some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f Trust in Virtu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11, 271-295.
Roberts, M. L. (2007). Integrating Online and Offline Strategies. Internet Marketing. (pp.266). NY:McGraw-Hill
Rodger, S., & Thorson, E. (2000). The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Model: How Users Perceive and Process Online Ad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1(1). Retrieved March 25,2013, from http://jiad.org/voll/nol/rodgers/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2010). Consumer Behavior(10th ed.). NJ:Prentice Hall.
Schiffman, L. G., & Leslie. K. (2000).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Wisconsin: Prentice Hall Inernational.
SheSpeaks (2009). Annual Social Media Study (2 th ed.). Retrieved March 25,2013, from http://www.slideshare.net/ shespeaks/she-speaks-2009-social-media-study
Strauss, J. & Frost, R. (2002). E-Marketing. NJ: Prentice Hall.
Sysomos (2009). Inside facebook page. Retrieved March 25,2013, from http://www.sysomos.com/insidefacebook/
Thorsten, H. T., & Walsh, G. (2003). ElectronicWord-of-Mouth: Motives for and consequences of Reading Customer Articulations on the Intern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ch, 17(4), 454-462.
UM Taiwan (2010)。品牌社群化,你準備好了沒?。檢索日期:2013年4月15日,取自http://newsletter.tw.umww.asia/?p=437
UM Wave5 (2010)。The Socialisation of Brands。Retrieved June 08,2013, from http://www.slideshare.net/fred.zimny/uu-report-wave-5-the-socialisation-of-brandsreport
Wertime, K., & Fenwick, I. (2008)。數位行銷-新時代行銷人的必修課,臺灣奧美互動關係行銷公司譯。台北:天下雜誌。
Windahl, S. (1981).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In C.G wilhoit & H.De Bock(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2nd ed.). (pp. 174-185). Beverly Hills, CA:Sage
Zeff, R., & Aronson, B. (2000)。廣告Any Time:網際網路廣告,詹佩娟譯,台北市:漢智電子商務。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s: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3), 2-22.
王志平(2008)。網路行銷導論。台北:全華圖書。
王鴻國 (2003)。國內網路行銷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行銷專家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新竹市。白滌清、楊雲光(2003)。參與動機、互動類型與忠誠計劃對虛擬社群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管理科學研究,1(1),1-18。朱國明(2007)。網路社群社會資本與成員間助人行為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4(2),169-202。江子儂(2004)。廣告圖像、產品類別、消費者生活型態對橫幅廣告效果之影響,未出版博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台北市。江靖貴(2008)。網路廣告使用者之使用行為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何耀宗(1982)。平面廣告設計,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余瑞妤(2001)。大學生使用電視台網站的動機與行為-以中國文化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吳孟展(2011)。虛擬社群中使用者互動及資訊分享行為之探討。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北市。吳冠成(2012)。臉書社群網站廣告效果之實證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吳冠緯(2009)。社交網路服務的顧客價值、滿意度與口碑傳播之關聯探討,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吳書婷(2010)。網路廣告之訴求與互動性對廣告效果的影響,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吳富傑(2010)。企業利用FACEBOOK平台經營粉絲專頁社群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台北市。吳銘峻(2011)。以社會資本探討虛擬社群成員交流互動行為特性-Facebook與Mobile01之初探,未初版博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台北市。呂允中(2008)。互動式多媒體的特性對於廣告價值廣告態度及購買意願的影響,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南市。呂偉群 (2011)。網路廣告版面配置對眼動軌跡影響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95。檢索日期:2013年3月19日,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95/A25.htm
呂諒如(2009)。消費者信任對拍賣網站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網站品牌形象、網站技術能力與個人信任傾向之應用,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所,台中市。李育璇(2013)。2013年1月企業粉絲團觀測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3 月12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6389
李思儀(2007)。消費者虛擬社群成員的參與動機對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屏東縣。李夢麗、徐春和(1998)。廣告學:策略與管理。台北:五南。
沈宗逸(2011)。企業運用社群網路之行銷模式探究:以臉書粉絲專頁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谷雅惠 (1996)。資訊呈現方式對網路行銷廣告效果之研究—以實驗法探討WWW網路購物情境。未出版之博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
卓光凝(2012)。品牌社群成員滿意度及品牌態度影響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商業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台北市。周世惠(2011)。行銷實戰臺灣臉書效應。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社。
林嘉容(2010)。社群網站使用者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嘉容(2010)。社群網站使用者行為模式之研究-以臉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全球運籌管理研究所,花蓮縣。林榮觀(1991)。商業廣告設計。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林鴻斌(2008)。網路行銷實務攻略。台北市: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波仕特線上市調(2012)。日常生活資訊來源及其代言人的影響。檢索日期:2013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pollster.com.tw
邱瀅憓(1996)。看一次多少錢?從寶鹼和Yahoo!的合作談網路廣告計價方式。廣告雜誌,64,104-111。侯辰霖(2011)。探討微網誌Facebook之社群信任對購買意願的影響-以網路口碑、訊息信任為中介變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台北市。姜漢儀、王季芬、戴群達 (2011)。2011-2012 臺灣數位生活型態與消費趨勢報告—萬人大調查。台北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宣佩涵(2011)。Facebook使用行為、使用者愉悅對忠誠度之影響,未出版博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台北市。施偉哲(2011)。從孤獨的消費者到成群結隊的網路粉絲團─消費者參與網路粉絲團的動機、行為與滿足,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洪士耕(2011)。社群媒體之關係行銷研究-以7-Eleven之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者為例。未出版碩士,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台北市。洪寧(2010)。Facebook上消費者類社會互動對品牌關係的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市。孫傳雄 (2009)。孫傳雄的中時部落格:社群行銷 (Social Media Marketing) 的定義。檢索日期:2013年5月5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tomsun/archive/2009/10/20/442458.html
徐佳綾(2011)。公部門利用社群網站從事活動行銷之效果研究:以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徐綉雯(2008)。虛擬社群成員互動情形與網站品牌忠誠度之關係-以臺灣地區交友網站為例,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高雄市。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翁珮玲 (2008)。網路廣告代理商創業策略評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翁婉如(2004)。網路廣告設計呈現方式對廣告價值、廣告效果的影響-以產品涉入與廣告涉入為干擾效果之探討,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高毓屏、李宗薇(2008)。訊息設計之動機原則於國小低年級道德教學之應用,未出版博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台北市。張帆(2003)。豐富式媒體型態網路廣告設計屬性之效益分析—產品創新性之干擾效果,未出版博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張紹勳 (2001)。企業對消費者電子商務之關係品質模式。廣告學研究,16,55-81。許安琪、邱淑華(2004)。廣告創意:概念與操作。台北:揚智。
許順富(2000)。網路廣告特性類型與廣告效果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陳卉茹(2009)。影響置入性網路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桃園縣。陳名璋(1998)。網站廣告呈現方式對廣告效果之影響,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陳明華(2003)。傳送式電子報之廣告效果分析研究,未出版博碩士論文。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陳瑞陽(2006)。網路行銷。台北:學貫行銷。
陳耀竹、楊志弘、邱琪瑄(2011),網路廣告媒體選擇之研究。廣告學研究,16,1-30。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1)。創市際月刊報告書2011年4月。檢索日期:2013年4月15日,取自http://zh.scribd.com/doc/56694775/InsightXplorer-Monthly-Report-201104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2)。Media Metrix網路流量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4月5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12_21_2_12.html
曾昭傑(2010)。Facebook微網誌使用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新竹市。湯雅淳(2011)。Facebook粉絲專頁特性與顧客價值對顧客忠誠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市。湯嘉恆(1999)。消費者之網路購物資訊環境態度、購買涉入、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購物意願之影響探討-以國立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北市。黃子潔(2006)。代言人網誌日記形式廣告之溝通效果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
黃妙如(2002)。網路使用者之媒體使用習慣與網路使用動機對網路廣告效果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市。黃俊英(2003)。第二版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天下文化.
黃榮華(2010)。Facebook行銷模式研究─以7-Eleven粉絲專頁個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EMBA班,台北市。楊智先 (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董彥欣(2010)。探討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意圖及其對品牌形象、購買意願之影響:以kkbox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市。資策會(2012)。我國家戶寬頻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報告。數位知識閱刊,37,1。檢索日期:2013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lib.ncku.edu.tw/journal/FIND/file/ipub_201307_ncku.pdf
資策會、數位時代編輯部(2014)。2014年1月粉絲團觀測報告。檢索日期:2014年2 月15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1155
鄒姝瑜(2009)。社交網站Facebook使用現況與人際關係問題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教學科技碩士班,台東縣。檢索日期:2013年4月1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04.htm
廖英翔(2007)。部落格廣告商業模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熊坂仁美(2012)。超有效臉書集客術,蕭雅文譯,台北:天下雜誌出版社。
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 (2013)。2012年臺灣網路廣告量統計報告。台北市。檢索日期:2013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dma.org.tw/Resource/Trend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2)。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台北市。檢索日期:2013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20709d.pdf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3)。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北市。檢索日期:2014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30926e.pdf
劉佳妍(2009)。社群網絡口碑傳播與使用者行為關聯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劉柏修(2011)。事件行銷類型、資源投入程度對企業經營粉絲專頁行銷效果之影響-以臺灣Sony Ericsson Facebook粉絲專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新北市。劉慧文(2001)。電視廣告「效果」再論:語言遊戲的觀點。新聞學研究,66,97-125。
數位時代(2009)。Facebook以遊戲找回失散的朋友。檢索日期:2013年3 月12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10554
數位時代(2009)。台灣Facebook使用人數成長率世界第一。檢索日期:2013年3 月12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11975
潘弘愿(2011)。品牌與社群因素對Facebook書店粉絲團成員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台北市。潘明君(2004)。購物前停看聽,網路是左右買氣的重要購物資訊管道。資策會ACI-FIND,檢索日期:2013年3 月1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focus/0105_focus_disp.asp?focus_id=274
蔡岳吟(2007)。以價值網路觀點探討Web2.0平台價值創造-以Facebook社群網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資訊科技與管理學系,台北市。鄭堃益(2011)。網路新聞之社群經營研究-以facebook「粉絲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台北市。鄭緯笙(2009)。擁抱世界的Facebook,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黎裕元(2008)。虛擬品牌社群加入動機與使用創作態度、參與意圖及社群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盧希膨(2009)。電子商務(二版)。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賴建都(1998)。網際網路廣告訊息設計。廣告學研究,31,19-36。賴建都(1998)。網際網路廣告訊息設計之研究。廣告學研究,11,57-72。謝易珊(2008)。品牌社群關係對忠誠度與購買意願之影響-以社群認同、知覺風險為中介變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謝進興(2002)。整合式行銷之研究-以華允生物科技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管理學院,高雄市。簡士超(2010)。成年前期男性之寂寞因應行為研究-以Facebook使用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台北市。闕源辰(2011)。Facebook 粉絲頁滿意度對企業滿意度與企業整體權益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彰化市。羅美玲(1999)。電子報讀者之動機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桃園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