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惠櫻(2009)。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學習滿意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丹芸(2014)。雲林縣國中特教學生臉書使用行為於人際關係發展與學習動機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王明傳(2013)。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王秉鈞(1995)。管理學。臺北市:華泰。
王珏今(2014)。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態度、正向情緒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王振宇(2009)。臺北市國小資優生休閒運動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王智賢(2008)。臺北市國小田徑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方炳林(1974)。聯課活動的意義、目的與功能。中國教育學會(主編),課程研究(109-128)。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田秀蘭(1999)。兒童人際關系輔導。輔導與測驗,152,3157-3159。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甘子美(2013)。國中學生臉書使用與班級及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朱偉競(2000)。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嘉義市:濤石。
江姮姬(2003)。國民小學小提琴團體課社團活動實施之探究。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訓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49-262。
江淑玲(2006)。國小未婚教師之婚姻態度、人際關係對其擇偶偏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江德怡(2007)。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呂秋慧,洪國峰(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訓育研究,41(1),34-39。
呂學智(2014)。新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家蓉(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偉斌(2012)。國小學童在班級人際友誼網絡之初探分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8,387-416。
李菁(2014)。健走運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吳秀玉(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吳忠宏、張家銘、李枝樺(2009)。臺中縣市國小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1),13-25。
吳錦鳳(1986)。心理與心理衛生。高雄市:復文。
邱皓政(2011)。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雙葉。
何金蓉(2013)。正向思考教學方案對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林郁雯(2013)。高中職學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身體意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林建興(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國泰、洪國峰(2003)。高職學生社團活動之教育功能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3,47-51。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
範學院,屏東市。
林雅卿(2010)。臺中縣國小打擊樂團學童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揚智。
林新枝(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麗真(2011)。國小學童運動舞蹈參與動機、行為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10)。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AS。臺北市:五南。
周子敬(2014)。多變量課程整理。2009年10月1日,取自http://moodle.mcu.edu.tw/
易文雲(2010)。合作學習於體育課中對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兒福聯盟(2014年7月21日)。2014年兒少交友及戀愛現況調查。2015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236。
胡心怡(2002)。大學社團帶動國小社團發展之實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洪升呈(2009)。龍華科技大學參與學生社團學生之人際關係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27,129–145。
洪秀梅(2006)。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科技大學,臺南市。洪國峰(2002)。職業學校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7,21-28。
洪潔倫(2010)。運用藝術治療於亞斯伯格症學生之人際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洪齡襄(2010)。舞蹈社團學生參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 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20。
徐西森(1998)。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徐彩淑(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瑋伶(2003)。工作動機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89-113。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月琴(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課後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玉蘭(2009)。馬祖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江松(1994)。臺北縣三重市國民小學高年級社團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93,152-180。
陳佳伶(2013)。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城鄉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陳坤厚(2012)。國中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學習成效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3),13-34。
陳建宏(2008)。臺北市國小扯鈴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美君(2014)。國小學童Facebook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陳淑芬(2009)。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陳惠文(2013)。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臉書對其人際關係與學習動機之交互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雅玲(2014)。參與運動性社團對國中生人際關係的影響。運動與觀光研究,3(1) ,
1-10。
陳慶宜(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樂樂棒球的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騏龍(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顯宗、戴遐齡(1994)。暑期進修學生體育課選修游泳項目之動機因素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279-296。
教育部(1993)。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郭吉峰(2007)。青少年網路沈迷、社團參與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國立水里高級
商工職業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張中原(2006)。國小社團運用[同儕師徒制] 方案之行動研究—以舞獅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張火木(1992)。對大專院校課外活動發展感想與展望。訓育研究,31(3),84-87。
張伯謙(2005) 。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
專體育,51,140-147。
張孟琪(2009)。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雙親教養態度與人際智能、內省智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佳蓉(2012)。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遊戲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 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惠蘭(2007)。學童參與藝能團隊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北縣樹林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豐盛(2004)。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張瓊瑩(1986)。國民中學聯課活動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武龍(2009)。臺北市國小籃球選手參與籃球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黃天中(1995)。生涯規劃概論—生涯與生活篇。臺北市:桂冠。
黃文賢(2007)。國小排球選手參與動機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臺北市:五南。
黃淑芬(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惠琪(2007)。國小學生國樂學習對於人際關係、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國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黃麗憬(2014)。行進管樂社團學生其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夏麗鳳(2011)。澎湖縣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游宗益(2008)。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課餘社團活動動機、阻礙因素及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溫世頌(2007)。心理學導論。臺北市:三民。
楊志欽(2007)。基隆市新移民女性之國小高年級子女運動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教育大學,臺南市。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5,45-52。葉百玲(2012)。淺談夫妻婚姻衝突之婚姻教育介入。家庭教育雙月刊,32,58- 68。
葉合倩(2007)。依附關係在國小階段對兒童人際關係之影響。家庭教育雙月刊,8,93-105。葉淑華(2008)。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學童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廖燕燕(2006)。臺北市國小扯鈴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鄧崇淡(2007)。臺北地區獨立學院學生運動性社團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鄧瑞芳(2008)。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禚建茹(2000)。大學生參與社團、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就業力培養之關係研究。教
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6,1-26。
鄭冠仁(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鄭國隆(2009)。臺北市中正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與滿意度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宛庭(2009)。國民小學舞蹈社團學童參與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蔡孟訓(2011)。澎湖縣國小學生特色團隊參與態度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蔡秉儒(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蔡英美、王俊明(2010)。中部大專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的休閒態度、參與動機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雲科大體育,12,49-62。賴介洪(2011)。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生運動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劉欽敏(1991)。國中社團活動的結與解。師友月刊,286,25-27。
親子天下(2014年3月)。《親子天下》情緒力大調查:面對負面情緒,孩子束手無策。2015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6995-《親子天下》情緒力大調查:面對負面情緒,孩子束手無策/。
錢家慧(2007)。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戴宏杰(2012)。大學生參與體育性社團參與動機與身體意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巿。戴惠美(2004)。國民小學藝術社團的運作與經營-以高雄市鹽埕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薛國致(2010)。屏東地區大學生網路使用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謝東坡(2013)。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社團涉入及學習成效之探討-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謝佳珊(2006)。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學生人際關係、社會技巧以及社會自尊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盧雨芯(2009)。引起學習動機-國中歷史課導言設計。歷史教育,15,153-222。
盧俊宏(1996)。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蕭文龍(2013)。統計分析入門與應用-SPSS中文版+PLS-SEM(SmartPLS)。臺北市:碁峰。
蕭瑞亞(2012)。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蘇玲媛(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智能、父母教養方式對同儕關係影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羅華貞(2008)。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極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縣。 二、英文部分
Erikson, E. H. (1968). 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ed.). NY: Norton.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Y: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Y: Basic Book.
Gifford-Smith. M., & Brownell, C. A. (2003). Childhood peer relationships:social acceptance,
friendships, and peer network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1(4), 235-284. doi: 10.1016/S0022-4405(03)00048-7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omans, G. C. (1950). The human group. NY: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Heider, F. (1958). The Psyc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Y: John Wiley and Sons.
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4) 370–96.doi:10.1037/h0054346
Pederson, S., Vitaro, F., Barker, E. D., & Helman Borge, A. I. (2007). Early behavioral
dispositions and middle childhood peer rejection and friendship: Direct, indirect and
moderated links to adolescent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78, 1037-1051. doi:10.1111/j.1467-8624.2007.01051.x
Schutz, W. C. (1973).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Y: Holt.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Y: Norton.
Terenzini, P. T., Pascarella, E. T., & Blimling, G. S. (1999). Students’ out-of -class
experienc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 (5), 611-623. doi:10.1353/csd.200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