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永善(2006)。國小六年級學生在Logo環境中學習多邊形概念之研究。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臺(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國川(2008)。國小中年級學生以Scratch學習程式語言設計之研究。佛光大
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王萬清(1988)。兒童的LOGO問題解決課程設計及效果分析。臺南師院學報,21,117-206。臺南:臺南師範學院。
王曉璿、王麒富、林建伸(2009)。應用直觀式Scratch軟體輔助國小學童問題
解決合作學習教學設計初探。GCCCE2009第十三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
大會。973-976。
江梅燕(2006)。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為基礎之創意學習平臺。國立交通大學電
機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何秀美(2010)。創造思考技法融入國小Scratch程式設計教學之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何榮桂(1996)。電腦輔助教學的現況與發展趨勢。臺灣區網際網路(TANET’
96)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呂素雯 (2002) 。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
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吳惠娟(2006)。電腦程式Logo環境在四邊形補救教學成效─國小四年級數學低
成就學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
論文。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臺北:臺灣書店。
李德高(1992)。創造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偉旭(1999)。電腦遊戲學習軟體與內在動機因素-以英語幼教光碟的學習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畇龍(2007)。引導合作學習對於國小學童學習Logo程式設計之影響。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幸臺 (1974)。創造性思考教學對才賦優異創造力發展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臺、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幸臺(1998)。創造智能。資優教育教師專業智能研討會-多元智能與成功智
能的理論。
林盈芳(2010)。國小電腦課與表演藝術之協同教學:以Scratch程式設計與聲
音表演藝術之結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美娟(2008)。國中小實施程式設計教學之適切性探究。中等教育,59(4)
,58-77。
林裕雲(2002)。實施電腦LOGO程式設計教學對臺灣國小學生解題能力之影響─
國小六年級學生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文東(200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52-62。
洪榮昭 (199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洪榮昭、康鳳梅、林展立(2003)。傑出科技創作學童創造特質分析-以機器人
競賽為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2),239-254。
唐偉成、江新合(1998)。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屏師科學教育,8,12-28。
范秀汝(2007)。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於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崔夢萍(1999)。電腦程式語言Logo和電腦多媒體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思
考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209-227。
張世彗(1988)。創造性問題解決方案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
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張文奇(2009)。視覺化程式設計對國小兒童高層次思考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湯偉君、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CPS)的沿革與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223,2-20。
許維倫(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教學對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以
社會科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乙婷(2011)。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分析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
書電磁學概念單元的活動設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
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宏彰(2006)。國小學童LOGO語言程式設計思維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士豪(2011)。同儕教學法對國小學生學習Scratch程式設計之影響。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郭秀蓮(2010)。Scratch互動式故事敘說評量。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
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陳勝利(1989)。Logo繪圖自學課程對兒童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屏師附小國
民教育輔導叢書。
陳佳評(1994)。多媒體遊戲的劇本企劃及快速產生雛形環境。國立中央大學
資訊及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電視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師院
學報,19,115-147。
陳龍安(2000)。創造思考教學。臺北:師大。
陳仁煌(2007)。國小學生電腦遊戲態度量表之編製。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
曾俊鋒(2007)。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
度、創造力、後設認知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普通班中的資優生為例。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市。
曾繁鈞(2001)。社會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
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之影響。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屏東市。
黃佩芬(2006)。以LOGO程式語言探討國小聽障兒童平面幾何解題歷程的改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廖仁年(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游詩蒂(2002)。兒童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科學創意競賽
活動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榮欽科技(2003)。遊戲設計概論。臺北:碁峰。
楊坤原(2001)。創造力的意義及其影響因素簡介。科學教育月刊,239,3-12。楊書銘(2008)。Scratch程式設計對六年級學童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及創造力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資訊組
碩士論文。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市:五南。
詹秀美、吳武典(2007)。新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心理出版
社。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臺北:桂冠。
劉正吉(2011)。以Scratch同儕程式設計提升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玲(2004)。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及科學創造力之個案研究~以創造性
問題解決融入自然科教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蔡福興、游光昭、蕭顯勝(2008)。從新學習遷移觀點發掘數位遊戲式學習之價值。
課程與教學季刊,11(4),237-278。
蔡孟憲(2010)。Scratch程式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幾何概念及邏輯推理能力
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
班碩士論文。
蔡宗霖(2009)。不同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國小生程式設計學習表現及學習態度
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鍾一先(1997)。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於國民中學生活科技之實驗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信輝(2010)。Scratch程式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問題解決
能力及後設認知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
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賴阿福、蔡孟憲(2010)。國小高年級學生對電腦遊戲之感知。GCCCE2010
第十四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1008-1016。
賴健二(2004)。兒童視覺化中文程式語言之開發與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亞錚(2009)。機器人輔助程式設計學習之學習成效與學生心智模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幸如(2005)。數位遊戲設計之教學模式建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簡幸如,劉旨峰(2008)。專題導向數位遊戲製作教學模式之個案探討。人文暨
社會科學期刊,5(2),113-130。
豐佳燕、陳明溥(2008)。國小學生學習電腦程式之研究-以 Stagecast
Creator創作遊戲為例。發表於第十二屆全球華人電腦教育應用大會。
115-122。
蘇惠玉(2007)。以問題解決導向數位學習遊戲探究國小學生認知能力。
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Amabile, T. M. (1983).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31.
Bennett, O. G.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s of creative experience in
drama upon the creativity, self concept, and achievement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 GA: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Bransford, J. D., Sherwood, R., Vye, N. &; Rieser, J. (1986). Teaching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078-1086
Costikyan, G. ( 1994). I have no words &; I must design. Interactive Fantasy 2. Last
retrieved on July 27, 2005. http://www.crossover.com/~costik/nowords.html.
Du Boulay, B., O’Shea, T. and Monk, J. (1981). The black box inside the glass box:
Presenting computing concepts to novices, International J. of Man-Machine
Studies, 14, 237-244.
Foster, K. M. (1979). A Guide for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in the Gifted Classroom. San Diego City Schools, Calif,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5 771).
Funkhouser, C. P. (1993). The influence of problem solving software on student
attitudes about Mathematic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5(3), 339-346.
Gee, J. P. (2004). Learning by design: Games as learning machines. Interactive
Educational Multimedia, 8, 15-23.
Gee, J. P. (2005). Good video games and good learning. Phi Kappa Phi Forum, 85 (2),
33-37. Retrieved from http://www.phikappaphi.org/web/Publications/PKP_
Forum.html
Isaksen, S. G. &; Treffinger, D. J. (1985).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The basic course.
Buffalo, New York: Bearly.
Isaksen, S. G., &; Treffinger, D. J. (1987).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Three components
and six specific stages. Unpublished instructional handout. Buffalo, NY: Center for
Studies in Creativity.
Isaksen, S. G., &; Treffinger, D. J. (1992).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 Introduction.
Center of creative learning, Inc.
Martin, C. K. (1999).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Science Concepts through Programming
by Example:A study teach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mputer science using Stagecast
Creator. Retrieved January 15,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ldt.stanford.edu/ldt1999/Students/ckmartin/pdf/Creator.pdf
Merrill, P. H. (1992). Problem solving, simulations, and games. Computer in educational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28(11) , 8-12.
Nezu, A., &; D’Zurilla, T. J. (1981). Effects of problem definition and formulation on the
generation of alternatives in the social problem-solving proces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6, 265-271.
Osborn, A. F.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 New York: Scribner.
Parnes, S. J. (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New York: Prentice-Hall.
Papert, S. (1980). Mindstorms: Children, computer, and powerful ideas. New York:
Basic Books.
Peppler, K., &; Kafai, Y. (2005). Creative coding: The role of art and programming
in the K-12 educational context.Retrieved August 10,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scratch.wik.is/Research.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Reese, H. W., &; Parnes, S. J. (1970). Programming creative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41, 413-423.
Resnick, M. John Maloney, Andr#westeur042#s Monroy-Hern#westeur034#ndez, Natalie Rusk, Evelyn
Eastmond, Karen Brennan, Amon Millner, Eric Rosenbaum, Jay Silver,
Brian Silverman, &; Yasmin Kafai (2009). Scratch: Programming for All.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52(11), 60-67.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In S.G.Isaken(Ed.),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p.216-222). New York: Bearly Limited.
Rollings, A. &; Adams, E. (2003). Andrew Rollings and Ernest Adams on Game Design.
New RidersPublishing, USA.
Salen,K &; Zimmerman, E. (2004). Rule of play: Game design fundamentals.
London: The MIT Press.
Solso, R. L. (1988). Cognitive Psychology(2n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Tan, P. H., Ling, S. W., &; Ting, C. T.(2007). Adaptive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Framework.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interactive media in entertainment and arts, 142-146.
Torrance, E. P. (1962).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Torrance, E. P. (1976). Can we teach children to think creatively?, In A. M. Biondi,
&; S. J. Parnes (Eds.), Assessing creative growth: Measured changes-book two,
131-168, New York: The 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Taylor, R., Ed. (1980). The Computer in the School: Tutor, Tool, Tute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Vernon, P. E. (1989). The nature-nuture problem-solving in creativity. In J. A. Glover,
R. R.Ronning, &; C.R.Reynolds(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93-110. NY:
Plenum Press.
Wakefield,J.F. (1992). Creative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skill and the arts
orientation. NJ:Ablex Publish.
Wallas, G. (1926). The arts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 Brace and World.
Wheatley, G. H. (1991).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Science Education, 75(1), 9-21.
Zagal, J. P., Nussbaum, M., Rosas, R.(2000). A model to support the design of
multiplayer games. Presence: Teleoperators &; Virtual Environments, 9(5),
44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