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俊鑫(2009)。少年交付社會福利或教養機構安置輔導處遇之研究:司法與社福系統之媒合。(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臺灣。何思穎(2011)。少年獨立生活之研究:以北部地區安置機構社工員觀點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縣,臺灣。何昶鴛、尤智隆、黃淑琴、賴盈孝(2015)。自行車環臺之價值:價值基礎動機之階層分析。大專體育學刊 ,17(4),383-402。吳佳純、施以諾(2009)。臺灣近十年來音樂治療論文分析以1999年到2008年 為例。臺灣老人保健學刊,5(2),93-104。吳念瑾(2014)。團體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高年級泛自閉症兒童的情緒調適和社交技巧輔導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臺灣。李三益、張瑋庭,(2013,11月)司法與社政安置輔導機構安置措施對少年自立生活之影響[摘要]發表於一路有你,夢想未來~CCSA第三屆兒少安置機構與自立服務論文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李浩昀(2015)。觸法少年成年後重回社會之正向主觀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臺灣。李品麒(2011)。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學童與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臺灣。邱汝娜(2003)我國少年福利政策推行現況與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4-15。法務部司法官學院(2015)。犯罪狀況及其分析2015犯罪趨勢關鍵報告。臺北市: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
林蕙平(2016)。安置機構照顧者與兒少發展依附關係之經驗探討(未出版碩士輪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臺灣。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學研究。11,25-43。
侯崇文(2003)。青少年犯罪問題與政策現況。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6。洪齡襄(2009)。舞蹈才藝補習班學員參與動機之調查研究--以臺北市某舞蹈補習班為例。舞蹈教育。9,30-39。胡中宜(2013a)。少年司法安置輔導內涵與成效之內容分析。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學刊,5(1),1-34。
胡中宜(2013b)。安置青少年自立生活能力量表之發展與驗證。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1(2),63-86。孟維德(2011)。犯罪分析與安全治理(第三版) 。臺北市:五南。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臺北市,臺灣。張紉(2000)。青少年安置服務福利屬性之探討。臺大社工學刊。2,194-215
張嘉閔(2013)。從少年小說《我們叫它粉靈豆》探討社會支持系統對自我認同的影響。師說。234,37-42。張淑芬(2012)。少年觀護所收容對少年再犯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臺灣。張婌文(2007)。臺北市少年機構安置服務之研究-以中長期安置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臺灣。張蕙慧(1995)兒童音樂教育與心理學關係析論。新竹師院學報,8,137-164。許春金(2013)。犯罪學(修訂七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許春金 、洪千涵(2012)。犯罪青少年持續犯罪歷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5,183-212。陳思燕(2015)。音樂治療對改善失智症長者躁動行為頻率之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臺中市,臺灣。陳貞蓉(2012)。護生憂鬱情緒與中國五行音樂治療的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花蓮縣,臺灣。陳聰文、陳佳琪(2000)。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預防策略。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3,113-128。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 ,249-268。陳秀華(2006)。家庭結構與學生知覺之家庭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的影響研究—以基隆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臺灣。陳曉進(2007)。生命歷程理論:個體犯罪行為的持續和變遷。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9,85-111。陳亭瑋(2013)。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與學校的作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臺灣。陳毓文(2008a)。國內安置少年自殘行為之探究:自殘方式、理由與解釋因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1),145-188。陳毓文(2008b)。國內接受機構安置少年憂鬱情緒之探究:問題陳顯與解釋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75-101。陳玫伶、李自強 (2009)。安置輔導少年重返家庭與資源連結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26期, 381-394。陳珮青(2014)。觸法少年安置結案後生活經驗之探討-以再犯少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臺灣。黃曉芬(2006)。終止犯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臺灣。彭淑華(2007)。安置機構:保護他(她)?傷害他(她)?-兒童少年工作人眼中之機構虐待圖像。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6),1-36。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郭靜晃(2000)。我國少年對少年福利措施的需求與使用之現況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2,333-345。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復文書局。
曾華源、胡中宜、陳玫伶(2006)。法院裁定少年轉向安置機構輔導服務之研究。台中: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
楊士隆、林健陽(2007)。犯罪矯正-問題與對策。臺北:五南。
董華貞(2009)。國小兒童樂團經營之研究:以花蓮縣樂樂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臺灣。蔣友良(2010)。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臺北縣醫誌,(9),37-38。
劉豐榮(2013)。藝術主體性之心理與精神性層面及其在學院藝術創作教學之意涵。藝術研究期刊,9 ,1-25。鄭如均(2009)。影響轉向制度安置機構少年偏差行為因素之研究 : 以社會控制理論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臺北市,臺灣。蔡德輝、楊士隆(2008)。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蘇佩君(2009)。探討藝術課程對青少年自我認同之影響。舞蹈教育。9,56-62。Babbie, E . (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陳文俊,譯)。臺北市:雙葉書廊。
Levitin, D. J.(2013)。迷戀音樂的腦(王心瑩,譯)。新北市:大家。
Miles, M. & Huberman A.m.(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臺北市:雙葉書廊。
Storr, A.(1999)。音樂與心靈(張嚶嚶譯)。臺北市:知英文化。
Silverman, D. (2009)。解析質性研究法與分析。(田哲榮、司徒懿,譯),臺北市:韋伯。
Tunstall, T.(2013)。改變生命-委內瑞拉「系統教育」音樂改革社會的力量(陳婷君、歐陽瑞瑞,譯)。臺北市:漫步文化出版社。
Wolcott, H. F.(2011)。質性研究寫作第三版(李政賢,譯)。臺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Anderson, K., McNeill, F., Overy, K., & Tett, L. (2011). Young Offenders and the Arts: A review of three Inspiring Change arts projects at HMYOI Polmont, Scotland. Ppison service journal. 197, 47-52.
Anderson, K., & Overy, K. (2010). Engaging Scottish young offenders in education through music and a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ty Music, 3(1), 47-64.
Baker, S., & & Homan, S. (2007). Rap, Recidivism and the Creative Self: A Popular Music Programme for Young Offenders in Detention.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10(4), 459-476.
Cohen, M. L. (2007) Prison Choirs: Studying a Unique Phenomenon. The Choral Journal. 48( 5), 47-50.
Daykin, N., Viggiani, N, D., Pilkington, P., & Moriarty, Y. (2013). Music making for health, well-being and behaviour change in youth justice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Healt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8(2), 197-210.
Djurichkovic, A. (2011). Art in Prison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Philosophies and Impacts of Visual Arts Programs for Correctional Populations. Salisbury East. Arts Access Australia, 6(1).
Decalo, A., & Hockman, E. (2003). RAP Therapy: A Group Work Intervention Method for Urban Adolescents.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26(3), 45-59.
Goddard, G. (2005) Fair!: An evaluation of a Music in Prisons' and National Youth Theatre collaboration at HMP YOI Bullwood Hall. London: The Irene Taylor Trust.
Silber, L. (2005) Bars behind bars: the impact of a women's prison choir on social harmony.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7(2), 251-271.
Laiho, S. (2004).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of Music in Adolescence. Nordic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 13(1), 47-63.
McNeill, F., Anderson, K., Colvin, S., Overy, K., Sparks, R. & Tett, L. (2011). Inspiring Desistance? Arts projects and ‘what works?’ Justitiele verkenningen,37(5), 80-101.
Saarikallio, S., & Erkkila¨, J. (2007). The roles of music in adolescents’ mood regulation. Psychology of Music, 35, 88 –109.
網路資源:
台中地方法院(2010)。安置輔導介紹。少年司法專區。
http://tcd.judicial.gov.tw/2014tcd/NewsType1_Content.aspx?id=86&page=1&type=23。
花蓮地方法院(2010)。少年(兒童)犯罪事件處理流程。法制人文學習網。
http://hld.judicial.gov.tw/jvc/jvcrime_d.htm。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3)。司法統計。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79。
Music in Prisons (2010) Homepage.
https://irenetaylortrust.com/
TEDxTaipei(2013)。陣頭教父許振榮
http://tedxtaipei.com/talks/2013-chen-jung-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