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伯頎(1990)。基層員警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王淑娟(2002)。資訊系統採用行為之研究-以某大學資訊系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王鳳美(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童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宋明順(1990)。休閒與工作-大眾休閒時代的衝擊,戶外遊憩研究,3(4),31-46頁。
李湧清(1982)。台灣地區警民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李玉璟(1991)。談大眾休閒文化,社教資料雜誌,(159),14-20頁。
李湧清(1995) 。警察人員於職務上使用槍械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
李晶(2002)。抒解工作壓力的休閒活動參與特性與工作壓力感受之關係。中華民國體育協會九十一年度學術論文發表會手冊。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李佳玲 (2008)。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中彰投地區國小學童休閒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何琪瑜(1994)。警察養成教育:血汗中打造硬漢,天下雜誌,(125),125-130頁。
沉湘縈(1991)。警察職業倦怠之實證研究,警政學報,(22),73-102頁。
林錦坤(1997) 。臺灣地區基層警察人員自殺傾向預測模式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6 卷,第341 -372頁。林錦坤(2001)。壓力、緊張與警察之自殺傾向--臺灣地區基層員警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 38 卷,第7 期,第137-154 頁。
林禹良(2003)。基層警察人員休閒阻礙之現況研究。大專體育,第五卷第一期。49-61 頁。
林禹良(2003) 。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休閒滿意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吳學燕(1995) 。警察的壓力與管理,警學叢書, 25 (4),3 -21頁。
吳明隆(1999)。SPSS 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圖書出版社。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邱家範(2000)。高雄市家戶資源回收行為整合模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邱皓政(2006)。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書局。
邱朋潭(2008)。台南市警察人員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周勵志(1997) 。警察壓力分析。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報告。
周勝方(2003) 。影響警察工作疏離和休閒活動參與因子之研究-以台中市警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范莉雯(2002)。大學生參與生態旅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東海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孫碧津(2004)。警察人員休閒運動阻礙及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梁文嘉 (1996) 導遊及領對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女子大學,台中縣。高懿楷(2005)。基隆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狀況和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翁萃芳(2002a)。台灣地區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書,第32 卷第5 期。33-66 頁。
翁萃芳(2002b)。台灣地區警察人員休閒活動參與及相關因素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3 卷第3 期。25-60 頁。莊慧秋(1994) 。樂在工作之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張老師出版社。
黃中天(1991)。生涯與生活,桂冠圖書公司。
黃翠紋(2000 ) 。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7,99- 124頁。葉國樑(1996)。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分類行為意圖研究,衛生教育雜誌,16,1-19頁。葉旭榮(1997)。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募的應用-以老人福利機構志工招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許秀琴(1986)。台北市警察家庭生活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官學校,桃園縣。許朝治、陳恆正、蔡政賢、歐俊男(1994) 。警察人使用違禁藥物之研究,警察學專題研究(一),145-161頁。
許瑛玲(1994)。女性公務人員休閒生活之研究╱以某一事業單位女性職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台北市。許哲彰(1998)。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圖、行為預測及影響因素之探討─驗證計畫行為理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許辰維(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冒險性遊憩活動參與者之行為意向-以登山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縣。陳中雲(1990)。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立中(1991)。警察行政法,128-131頁,裕文:台北市。
陳明傳(1993) 。論警察工作壓力,警學叢刊 (24) 1,139-153頁。陳振貴(1996)。大學生的休閒活動與現任價值觀的確立,訓育研究,35(1),67-70頁。陳葦諭(2003) 。台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台北市。陳姿萍(2004)。職業軍人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 ―以憲兵司令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張曉春(1983) 。專業人員工作疲乏研究模式以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思與言,21(1),69- 79頁。張春興(1986) 。張氏心理學辭典,135-146頁。東華書局。
張坤鄉(1991) 國中教師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60期,129-169 頁。張文禎(2001)。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趙信賓(1999)。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 究─以臺中縣國小學童參加休閒運動育樂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楊國展(1995) 。警察工作壓力與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官學校。桃園縣。楊貞志(1998)。警察術科課程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縣。楊書銘(2001)。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對民眾資源回收行為之影響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劉泳倫(2003) 。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蔡德輝、吳學燕、蔡志忠、許秀琴、鄧煌發(1991)。基層員警生活適應及工作適應,台北:正中書局。
蔡萬來(2002)。警察人員壓力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蔡元戎(2004)。警力高齡化對警察人力資源管理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台中市。賴美娟(199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1 期。203-226 頁。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鐘瓊珠(1996)。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桃園縣。嚴詠智(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體育教育學系,臺南市。行政院主計處(199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時間運用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出版。
警政署(1996),計畫八-警察人員常年訓練實施計畫,內政部警政署(85)。
警政署(2000),內政部警政署強化警察人員常年訓練實施計畫,內政部警政署(89)警署教字第117165 號函。
警政署統計室(2006)。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mp,上網日期:2006年7月21日,台閩地區員警自殺人數狀況分析,內政部警政署。
警政署統計室(2007)。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mp,上網日期:2007年7月19日,台閩地區員警因公死亡人數狀況分析,內政部警政署。
彰化縣警察局組織編制圖(2008)。http://www.chpb.gov.tw/info/index3.jsp,警局組織編制圖。上網日期:2008年10月19日。
民視新聞網(2006)。http://news.ftv.com.tw/,2006,06,13。
貳、英文部分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Inc.
Ajzen, I. &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Ajzen, I. (1988). From Intention to Actions. Attitudes,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112-150. Chicago: Dorsey Press.
Ajzen, I.(1991).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 Driver, B.L. (199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leisure cho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3), 207-224.
Ajzen, I. (2002).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 665-683.
Bande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Caplan, R. D. ( 1980). Job demand and worker health : Main effcts and occuPationaldi diffrence . AnnArbor , Mich . :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3.
Charles, R. S.(1988 ). Police Administration-Structures, Processes, and Bshavjor. New York: Macmillan.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French, J.R. (1975). A Comparative Look at Stress and Strain in policeman, edited by Kroes, W.H. & Hurrell, J.J., 60-72.
Gmeich, W. (1982), “What stresses school administrator and how they cop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Kirkham, G. L. &Wollan, L. A. (1974). From professor to patrol. Journal of Police Science & Administration, 2(2), 127-129.
Kroes, W. H. & Margolis, B. (1974) .Job stress in police adminnistrators. Joumal of Police Science and Aqnlinistration (2) , 381-397
Kroes, W. H. (1976). Society’s victim-the police: An Analysis of Job Stress in Poolicing.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Kirkham,G.L.&Wollan,L.A.(1980).Introduction to Law Enforcement. 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 Inc, 368-388.
Metzelaars , G . J . ( 1995 ) .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satisfaction , leisure satisfaction ,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aduIt college students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Nash, J. B. (1960).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Dubaque, Iowa:Willia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Neulinger, J.(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Thomas.
Parker, S. R. (1983). Leisure and Work.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Ragheb , M . G . & Beard, J . G . ( 1982 ).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m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155-167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Y: McGraw-Hill.
Taylor, S. & Todd, P. (1995). Decomposition and crossover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tudy 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2, 137-155.
Triandis, H.C. (1977). International Behavior .Monterey,CA:Brooks/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