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說原著(按筆劃排列)
天然癡叟,《古本小說集成:石點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西湖醉心月主人,《思無邪匯寶.弁而釵》(台北:大英百科出版,1995年)。
-------,《中國歷代禁燬小說海內外珍藏密本集粹.弁而釵》(台北:雙笛出版社,1996年)。
-------,《思無邪匯寶.宜春香質》(台北:大英百科出版,1995年)。
京江醉竹居士,《思無邪匯寶.龍陽逸史》(台北:大英百科出版,1995年)。
陳森,《品花寶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湯顯祖,《牡丹亭》(台北:里仁出版社,1995年)。
馮夢龍,《古本小說集成:情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檇李煙水散人,《思無邪匯寶.桃花影╱春燈鬧》(台北:大英百科出版,1994年)。
二、古籍資料
孔子,《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出版年不詳,十三經注疏 8 )。
司馬遷,《二十五史.史記》(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史玄,《舊京遺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
朱彧,《萍洲可談》(台北:商務印書出版社,1975年,四庫全書珍本別輯236)。
佚名,《山海經》(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佚名,《太上感應篇釋錄》(台南:和裕出版社,2002年)。
佚名,《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出版年不詳,十三經注疏2 )。
佚名,《檮杌閒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宋楙澄,《九籥別集》(中國: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177冊)。
李卓吾,《開卷一笑》(台北:天一出版社,出版年不詳,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54輯)。
李延壽,《二十五史.南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沈約,《二十五史.宋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沈德符,《敝帚軒剩語》(台北:廣文出版社,1970年)。
---,《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1976年)。
汪道昆,《太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1346.集部.別集)。
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孟子,《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出版年不詳,十三經注疏 8 )。
房玄齡,《二十五史.晉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侯官高、兆固齋,《啟禎宮詞》(清道光癸巳世楷堂刊,吳鼐編,昭代叢書419-422)。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徐充,《暖姝由筆》(明萬曆丙午( 34年 )江陰李如一刊藏說小萃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微捲248.08389)。
徐獻忠,《吳興掌故集》(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晏嬰,《晏子春秋》(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班固,《二十五史.漢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高誘,《戰國策》(台北:新陸書局,1962年)。
張廷玉,《二十五史.明史》,(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張海鵬編,《宮詞小纂》(台北:商務印書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陸容,《菽園雜記》(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陶榖,《清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楊繼盛,《楊忠愍公遺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出版年不詳,叢書集成新編33)。
葉聖,《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詡久夫甫,《宋氏家要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61)。
劉義慶,《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
韓非子,《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魏收,《二十五史.魏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三、近人專著
方生,《後結構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王同億,《語言大典》(海南:三環出版社,1990年)。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社,2001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話》(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71年)。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陳獻章、王守仁、李贄》(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王維東、楊彩霞譯,馬克夢原著,《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司有倫,《當代西方美學新範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6年)。
矛鋒,《人類情感的一面鏡子-同性戀文學》(台北:笙易出版社,2000年)。
--,《同性戀美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同性戀文學史》(台北:漢忠文化出版社,1996年)。
杜若愚,《語言學名詞辭典》(台北:名山出版,1986年)。
何春蕤編 ,《同志研究》(台北:巨流出版,2001年)。
余安邦編,《情、欲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年)。
---、熊秉真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叡人譯,班納迪克.安德森原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
李小江編,《主流與邊緣》(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
李幼蒸,《語義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文化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哲學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人文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李忠明,《十七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修山、趙義山,《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李時人,《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漫話》(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9
年)。
李紹先、田遠,《陰霾下的芳草-中國古代性文化管窺》(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0年)。
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2年)。
---,《中國人的性愛與婚姻》(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2年)。
---,《他們的世界:中國男同性戀群落透視》(山西:山西人民出
版,1992年)。
李豐楙,《謫降與誤入-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杜書瀛,《李漁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7年)。
尚衡譯,米歇爾‧傅柯原著,《性意識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林語堂,《中國人》(香港:三聯書局,2002年)。
金源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芮逸夫,《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中國儒家思想的現代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5年)。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97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柴熙,《哲學邏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高名凱譯,索緒爾原著,《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高羅佩,《祕戲圖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大田出版社,1999年)。
---,《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
---,《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出版
社,1993年)。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出版社,1986年)。
敖軍譯,Roland.Barthes原著,《流行體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許薔薔、許綺玲譯,Roland.Barthes原著,《神話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
郭英德、過常保,《明人奇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千古文人俠客夢》(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陳佳榮,《中國歷代之興治盛衰亂亡》(香港:學津書店,1989年)。
陳美林、馮保善等,《章回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浩譯,Corase.Jacques原著,《同性戀》(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
程志民譯,理安.艾斯勒原著,《聖杯與劍-男女之間的戰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
費振鐘,《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台北:立緒出版社,1992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台北:食貨出版社,1986年)。
黃克武編,《性別與醫療》(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楊大春,《當代大師系列:傅柯》(台北:生智出版社,1995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性別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蕭兵,《老子的文化解讀》(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年)。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台北:萬年青書店,1974年)。
蒲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劉達臨,《中國文化新論叢書:性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國古代性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出版,1995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略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瞿鐵鵬譯,特倫斯.霍克斯原著,《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懷宇譯,尤瑟夫.庫爾泰原著,《敘述與話語符號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五、學位論文
王季文,〈鏡花緣神話國度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王靖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反禮教」的思潮〉(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年)。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吳聖青,〈《閱微草堂筆記》與《子不語》中兩性關係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呂覲芬,〈鏡花緣的主題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辛明芳,〈晚清狹邪小說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卓美惠,〈明代楊家將小說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周芬伶,〈西遊記與鏡花緣之比較:兩種神怪心理分析〉(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周淑屏,〈清代男同性戀文學作品研究〉(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周慶塘,〈金瓶梅背景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3年)。官廷森,〈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邱芳津,〈宋代果報小說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咸恩仙,〈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9年)。胡衍南,〈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徐淑卿,〈漢代皇帝的感情生活〉(新竹: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3年)。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之虛構意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討〉(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5年)。曾玲玲,〈建安辭賦中「婦女文本」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管中琪,〈文學中的同性戀-以德中文本為例〉Versuch über die Homosexualität in der Literatur -Am Beispiel von einigen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Texen (台北:文化大學德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劉慎言,《明清艷情小說的繼承、呈現與影響》(嘉義:南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四、期刊論文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1(2003年)。
王浩威,〈書寫、死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合文學》卷13期4(1997年)。王鴻泰,〈《三言二拍》中的情感世界-一種「心態史」趣味的嘗試〉,《史原》期19(1993年)。矛鋒,〈斷袖-漫談紅樓夢、品花寶鑑中的同性情愛〉,《聯合文學》卷13期4(1997年)。何志宏,〈明清男同性戀現象初探-以筆記小說為主要建構〉,《史苑》期58(1998年1月)。吳存存,〈明中晚期社會男風流行狀況敘略〉,《明清史》期5(2001年)。
---,〈清代士人狎優蓄童風氣敘略〉,《中國文化》,1997年12月。
吳瑞元,〈在情慾的視野中發現同性情慾歷史-情慾歷史的特色與古代同性情慾歷史的建構〉,《史匯》期2(1997年)。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1(2003年)。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業〉,《明清史》期1(2002年)。
李孝悌,〈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慾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1年9月。李龍潛,〈試論明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明清史》期3(2002年)。
周勵志,〈正視同性戀〉,《台灣醫界》卷36期11(1993年)。
林慧芳,〈由《龍陽逸史》看「網巾」在晚明小官階級的使用意義〉,「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系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成功大學舉辦(2002年)。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卷5期2(1992年)。侯杰,〈明清時期的商人與儒家思想觀念〉,《明清史》期3(2001年)。
施曄,〈明清的同性戀現象及其在小說中的反映〉,《明清小說研究》期1,總期63(2002年)。
段江麗,〈善書與明清小說中的果報觀〉,《明清小說研究》期1,總期63(2002年)。
孫秋雲、陳寧英,〈由美色、美人談古人的審美觀〉,《歷史月刊》,1998年12月。徐曉望,〈從《閩都別記》看古代東南的同性戀問題〉,《歷史月刊》, 1999年2月。常建華,〈中國娼妓史研究概述〉,《歷史月刊》,1996年12月。郭玉雯,〈《紅樓夢》與魏晉名士思想〉,《漢學研究》,卷21期1(2003年)。陳益源,〈明末流行風-小官當道:明代的三部同性戀小說〉,《聯合文學》卷13期4(1997年)。---,〈「紅樓夢」裡的同性戀與世界對話-甲戌年(一九九四)世界紅學會議〉,《國文天地》,卷10期11(1995年)。
陳翠英,〈明清情色關懷的多重面向-以《金瓶梅》評點為中心的考察〉(台灣:中央研究院,2001年,「情欲明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未刊修定稿)。
黃克武,〈明清諧謔世界中的身體與情欲〉(台灣:中央研究院,2001年,「情欲明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未刊修定稿)。
---、李心怡,〈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析〉,《漢學研究》,卷19期2(2001年12月)。
張瀛太,〈照花前後境,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5月)。趙志軍、苗田,〈李贄自然論與俗文學的關係〉,《明清小說研究》,期2,總期64(2002年)。
劉書成,〈明清猥褻小說中「縱欲—頓悟—出家」情節模式的佛教文化根基〉,《西北師大學報》,卷36期2(1999年)。
劉達臨,〈春宮畫:中國古代性文化園地的一朵奇葩〉,《歷史月刊》, 1998年9月。劉曉東,〈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社會的分化〉,《明清史》,期4(2002年)。
---,〈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明清史》,期5(2001年)。
潘建國,〈明清艷情小說結局模式的宗教分析〉,《中州學刊》,期4(1997年)。
潘健,〈從經濟效益的角度看「三言二拍」傳播社會規範與嚮往追求社會資源的矛盾〉,《明清小說研究》,期4,總期66(2002年)。
蔣竹山,〈評介Sex,Law,and Society in Law Imperial China〉,《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9(2001年)。
鄭宗義,〈論明末泰州學派的情欲觀〉(台灣:中央研究院,2001年,「情欲明清」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未刊修定稿)。
鄭培凱,〈晚明士大夫對婦女意識的注意〉,《九州學刊》,卷6期2 (1994年7月)。---,〈湯顯祖的文藝觀與《牡丹亭》曲文的藝術成就〉,《九州學刊》,卷6期3(1994年12月)。
---,〈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 1987年9月。
蕭駟,〈中國古代的節娼〉,《歷史月刊》,1998年3月。--,〈明清勸善書中的戒娼〉,《歷史月刊》,1998年12月。
閻愛民,〈斷袖之歡-歷史上娼妓中的男色〉,《歷史月刊》,1996年12月。頼素玫,〈敘事的有效性-六朝志怪夢故事之敘事技巧〉,中興大學中文系「第十八屆中興湖文學獎」作品評論組第一名(2001年)。
六、外文專著
小川陽一(日),《日用類書による明清小說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5年)。
----,《三言二拍本事論考集成》(東京:新典社,1981年)。
大木康(日),《明末のはぐれ知識人:馮夢龍と蘇州文化》(東京:講談社出版,1995年)。
酒井忠夫(日),《增補.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株式會社書刊行會,1999年)。
Chandler,Daniel (2002) Semiotics:The Basics. London:Routledge.
Greimas,Algirdas Julien (1990) Narrative Semiotics and Cognitive Discourses. London:Pinter.
---------- (1987) On Meaning :Selected Writings in Semiotic Theory.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Allwood,Jens & Andersson,Lars-Gunnar & Dahl,Osten(1977) Logic in Linguistics.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Woodward,Kathryn(1997)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