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報導,1951,〈台南區農會會報研討明年督導方式並商預算編造問題〉,聯合報,12/13,第五版。
一般報導,1952,〈關於農會改組問題 南縣各級農會表示反對 會員待遇應不予區別 否則可與合作社劃分〉,聯合報,1952/08/06,05版農林天地。
一般報導,1952,〈台南區農會舉行四次督導會報討論健全人事 整飾信用部業務〉,聯合報,04/04,農林天地/聯合副刊。
一般報導,1953,〈改組農會 理由有三〉,聯合報,1953/06/30,03版。
一般報導,1953,〈昨日午後蒞新竹 又發現糧政漏洞巡視南寮漁港決定補助費用今主持議會落成禮〉,聯合報,09/01,03版。
一般報導,1953,〈農會改組雖非單純 地方惡勢力不足畏 只要秉公必獲擁護〉,聯合報,1953/07/19,05版。
一般報導,1953,〈農廳長徐慶鐘解釋 農會改組意義 採權能劃分發揮效率〉,聯合報,1953/07/19,05版。
中國國民黨檔案,1952年11月13日,《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紀錄》。
中國國民黨檔案,1952年12月18日,《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紀錄》。
中國國民黨檔案,1953年07月22日,《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八次會議紀錄》。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1,《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簡報》,(自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一日至三十九年二月十五日)。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2,《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二期》,(自民國三九年七月一日至四十年六月三十日)。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3,《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三期》,(自民國四十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一年六月三十日)。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4,《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四期》,(自民國四十一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二年六月三十日)。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5,《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五期》,(自民國四十二年七月一日至四十三年六月三十日)。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6,《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六期》,(自民國四十三年七月一日至四十四年六月三十日)。
王益滔,1964,《台灣之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維璽、張維光,1955,《台灣土地改革》,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
王澤遠,2001,〈陳誠與台灣土地改革(上)〉,《中外雜誌》,頁41-47。台灣省議會,1950,典藏號:001-01-10OA-00-6-5-0-00093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次定期大會》,1950/12/16 ~ 1950/12/25。
台灣省議會,1951,典藏號:001-01-11OA-00-6-5-0-00363,《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十一次定期大會》,1951/06/11 ~ 1951/06/23。
台灣省議會,1952,典藏號:002-01-02OA-00-6-5-0-00420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定期大會》,1952/06/10~1952/08/21。
朱旭華,1992,《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與台灣土地改革(1948-195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長官公署,1946,〈電知合作社與農會財產劃分原則希遵照〉,《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冬字第4期》,10/4。
吳若予,1992,《戰後台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
李文志,1989,《美援來華(一九四六~一九四八)之政治經濟分析─歷史結構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承嘉,19951,〈土地改革對地租分配及土地問題形成的影響〉,《土地經濟年刊》第六期,頁157-174。李連春,1955,《十年來的臺灣糧政》,台北:臺灣省糧食局。李登輝編著,1985,《台灣農地改革對鄉村社會之貢獻》,台北:李登輝。
沈宗瀚,1972,《農復會與我國農業建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沈宗瀚,1975,《農業發展與政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沈時可,2000,〈土地改革工作紀實〉,《台灣土地改革文集》,台北:內政部編印。
林文益,1994,《台灣農村土地改革之政治經濟分析,1949-1953》,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炳勳等十一位編著,1989,《台灣土地改革紀要》,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林鍾雄,1987,《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柯志明,1992,〈殖民經濟發展與階級支配結構:日據台灣米糖相剋體制的危機與重建,(1925-1943)〉,《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期:頁195-258。國史館檔案。
郭敏學,1977,《多目標功能的台灣農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陳明,1994,《臺灣土地改革的故事》,台北:內政部。
陳章真,1989,〈試析臺灣重要的糧食政策〉,《經濟前瞻第十六號》,1989/10/10:51-53。陳誠,1951,《如何實現耕者有其田》,台北:正中書局。陳誠,1961,《台灣土地改革紀要》,台北市:中華書局。
彭懷恩,1992,《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湯惠蓀,1954,《台灣之土地改革》,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程朝雲,2006,〈光復初期臺灣農會與合作社分合問題〉,《臺灣研究集刊》,頁57-65,文獻出版社。
華松年,1984a,《台灣糧政史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華松年,1984b,《台灣糧政史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黃仁姿,2011,《國民黨政權與地方菁英 : 1950年代的農會改組》,台北:國史館。
黃仁姿、薛化元,2011,〈戰後臺灣精英的連續與斷裂:以農會精英為例(1945-1953)〉《臺灣史研究》,第十八卷第三期,頁93-140。
黃俊傑,1991a,《農復會與台灣經驗(1947~1979)》,台北:三民書局。
黃俊傑,1991b,《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台北:三民書局。
楊碧川,1988,《臺灣歷史年表》,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楊碧川,1996,《臺灣現代歷史年表》,台北:一橋出版社。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1986,《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省糧食局,1954,《臺灣糧食增產情形及業務概況》,台北:臺灣省糧食局。
劉士永,1996,《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台北:稻鄉出版社。
潘廉方,1965,《台灣土地改革之回顧與展望》,台北:潘廉方。
蔡進宏,1967,《台灣農地改革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台北:佳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蔣夢麟,1990,《農復會工作演進原則與檢討》,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鄧文儀,1955,《台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紀實》,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蕭全政,1984,〈台灣地區稻米政策之結構性分析1945~1973〉,《中國政治學會七十三年年會學術研討會》,1-91。
蕭錚,1980,《土地改革五十年》,台北:中國地政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