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著作類
(一)司馬光《家範》版本
1.[宋]司馬光:《家範》,[明]萬曆丙申(1596)西吳沈氏忠恕堂刊本。
2.[宋]司馬光撰,[明]吳時亮序、司馬露跋:《家範》,明天啟丙寅(1626)夏縣司馬露刊本。
3.[宋]司馬光撰,[清]朱軾評點:《溫公家範》,清乾隆二年(1973)高安朱氏刊本。
4.[宋]司馬光:《家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6冊。
5.[宋]司馬光撰,[清]莫友芝批校:《家範》(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委員會,1978年),用明天啟六年司馬露校刊本影印。
6.[宋]司馬光撰,吳承幹校:《司馬溫公家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用民國九年(1920)至十四年(1925) 吳興劉氏留餘草堂刊本影印。
7.[宋]司馬光撰,[清]莫友芝批校:《家範》(臺北:廣文書局,1995年),用明天啟六年司馬露校刊本影印。
(二)司馬光著作
1.[宋]司馬光:《司馬文正公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2.[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3.[宋]司馬光:《溫公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本),第8冊。
4.[宋]司馬光:《書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2冊。
5.[唐]玄宗注:《孝經指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82冊,以[宋]司馬光、范祖禹之說合為一本。
6.[宋]司馬光:《潛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3冊。
(三)司馬光相關史料文獻、評述
1.[元]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新校標點本)。
2.[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3.[明]馬巒,[清]顧棟高編著,馮惠民整理:《司馬光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4.[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67年)。
5.[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6.陳克明:《司馬光學述》(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7.宋衍申:《司馬光評傳: 忠心為資治 鴻篇傳千古》(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8.李昌憲:《司馬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四)古籍專書(含古籍整理本)
甲、經部
1.[魏]王弼、韓康伯注,[唐] 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2.[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3.[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4.[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5.[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6.[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7.[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8.[魏]何晏等注,[宋]刑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9.[唐]玄宗御注,[宋]刑昺疏:《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10.[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11.[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12.[漢]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3.[漢]戴德撰,[北周]盧辯註:《大戴禮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8冊。
1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15. [宋]陳彭年等,林尹校定:《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乙、史部
(一)正史類
1.[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新校標點本)。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新校標點本)。
3.[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新校標點本)。
4.[南朝•宋]范曄撰,[唐 ]李賢等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新校標點本)。
5.[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新校標點本)。
6.[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 年新校標點本)。
7.[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新校標點本)。
8.[唐]房喬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新校標點本)。
9.[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新校標點本)。
10.[唐]李延壽等撰:《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新校標點本)。
11.[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新校標點本)。
12.[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新校標點本)。
13.[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新校標點本)。
14.[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新校標點本)。
15.[宋]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新校標點本)。
(二)其他
1.[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2.[漢]劉向撰:《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3.[唐]高彥休:《唐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
4.[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5.[宋]李昉編撰:《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6.[宋]趙汝愚編:《宋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32冊。
7.[宋]晁公武:《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8.[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9.[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10.[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冊。
11.薛梅卿點校:《宋刑統》(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丙、子部
1.[魏]王肅注:《孔子家語》(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
2.[晉]干寶:《搜神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3.[北齊]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4.[漢]賈誼:《新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5.[宋]劉清之:《戒子通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3冊。
6.[宋]朱熹撰,[明]陳選集註:《御定小學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9冊。
7.[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0冊。
8.[宋]王應麟撰,[清]閻若璩、何焯評註:《困學紀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54冊。
9.[宋]王應麟:《小學紺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48冊。
10.[宋]邵博:《聞見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39冊。
11.[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5冊。
12.[宋]鄭玉道撰、彭重剛續、應俊補:《琴堂諭俗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5冊。
13.[宋]陸游:《老學庵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5冊。
14.[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丁、集部
1.[宋]蘇軾:《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07冊。
2.[宋]汪藻:《浮溪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本),第1128冊。
3.[宋]趙鼎:《忠正德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8冊。
4.[宋]樓鑰:《攻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3 冊。
5.[宋]熊禾撰、熊秉編:《勿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8冊。
6.[元]劉詵:《桂隱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95冊。
7.[元]吳澄撰、吳當編:《吳文正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97冊。
8.[元]蕭奭斗:《勤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95冊。
9. [清]蔣廷錫、[清]陳夢雷撰等編著:《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6)。
二、現代專著類
1.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新華書局,1990年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
1928年出版影印本)。
2.王德瓊:《家政學》(臺北:正中書局,1958年)。
3.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4.陳立夫:《人理學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
5.李甲孚:《中國古代的婦女生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6.熊鈍生主編:《辭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上冊。
7.楊懋春:《中國家庭與倫理》(臺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81年)。8.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年)。
9.朱瑞熙:《宋代社會研究》(開封:中州書畫社,1983年)。
10.李美枝:《女性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1984年)。
11.韋政通:《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
12.楊知秋選注:《歷代家訓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黃迺毓:《家庭教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14.陳大齊:《平凡的道德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年)。
15.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16.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17.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18.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19.趙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20.劉昭仁:《應用家庭倫理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21.楊國樞,余安邦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集病理篇(一九九二)》(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22.畢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23.劉毓秀主編:《臺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24.楊國樞主編:《親子關係與教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25.周愚文:《宋代兒童的生活與教育 》(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6年)。
26.高振鐸:《古籍知識手冊》(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3冊。
27.徐梓:《家範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8.馮爾康:《中國的家法族規》(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29.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30.游惠遠:《宋代民婦的角色與地位》(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
31.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32.周何:《說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33.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34.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9年)。
35.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公司發行,2000年)。
36.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7.柳立言主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與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38.蘇芊玲:《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39.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40.林素英:《禮學思想與應用》(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1.張邦煒:《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42.游惠遠:《宋元之際婦女地位的變遷》(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3.鄒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44.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3年)。
45.林淑玲校閱:《家庭教育學》(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46.徐西森:《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7.黃迺毓等編著:《家庭生活教育導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年)。
48.教育部主辦,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承辦:《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發行,2004年)。
49.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心理教育出版社,2004年)。
50.邢鐵:《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51.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52.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53.朱明勛:《中國家訓史論稿》(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
54.楊茂義:《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簡論》(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
55.張盈堃:《兒童/童年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年)。
56.伊沛霞:《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三、學位論文類
1.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8月)。2.蔡永新:《大學男性性別角色衝突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3.黃美華:《司馬光《書儀》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7月)。4.陳莉婷:《宋代家訓之女子教育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5.鐘豔攸:《明清家訓族規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6.姚政男:《家訓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意義與價值》(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7.朱明勛:《中國傳統家訓研究》(成都:四川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4年3月)。
8.葉威伸:《從宋人筆記、家訓看宋代士人的家庭教育》(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9.馮志珣:《論《司馬溫公家範》》(西安: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10.張曉敏:《《溫公家範》主體思想研究》(青島:青島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8年6月)。
11.劉文升《司馬光家庭教育思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教育史碩士論文,2010年4月)。
12.邱淑婷:《司馬光《家範》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四、期刊論文類
1.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上〉,《大陸雜誌》第22卷第2期(1961年1月),頁1-5。
2.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中〉,《大陸雜誌》第22卷第3期(1961年2 月),
頁22-28。
3.周法高:〈家訓文學的源流下〉,《大陸雜誌》第22卷第4期(1961年2月),
頁13-18。
4.陳大齊:〈倫理哲講話-如何做子女〉,《中央月刊》第1卷第2期(1968年12月),頁45-60。5.熊伶:〈評《溫公家範》的家庭倫理思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8年2月),頁25-29。
6.陳谷家、張啟輝:〈論《司馬溫公家範》的家庭倫理思想〉,《求索》第5期(1994年10月),頁25-29。
7.王龍風:〈宋明儒學對於中國家訓的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期(1995年3月),頁51-60。8.曾凡貞:〈中國傳統家訓起源探析〉,《廣西右江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報》第11卷第4期(1998年10月),頁21-23。
9.曾凡貞:〈傳統家訓及其現代意義〉,《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4期(1998年12月),頁63-67。
10.周曉薇:〈含英咀華 長宜子孫-中國古代的家訓〉,《歷史月刊》第140期(1999年9月),頁 86-90。11.利翠珊:〈已婚婦女與上一代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第28期(1999年12月),頁31-46。12.莊明貞:《性別平等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上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7期 (1999年5月),頁87-96。13.周麗玉:〈兩性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時代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7期(1999年8月),頁97-101。14.莊明貞〈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8期(1999年5月),頁55-61。15.尹旦平:〈《周易》的生存智慧與中國家訓文化〉,《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2期(2001年1月),頁83-103。16.曾春海:〈宋明理學家的家訓〉,《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28期(2001年7月),頁 51-78。17.陳延斌:〈論司馬光的家訓及其教化特色〉,《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1年7月),頁24-29。
18.李錫全:〈宋代士人的教育理念-以家訓(範)為中心的探討〉,《歷史教育》第8期(2001年12月),頁199-209。19. 林如萍:〈女性代間交換:婆婆?媽媽?〉,《生活科學學報》第7期(2001年,11月),頁181-208。20.陳怡華:〈多元家庭型態下的兩性關係新發展〉,《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6期(2001年12月),頁46-49。21.林如萍:〈我國家庭教育發展之展望-知識體系之建構〉,《家政教育學報》第5期(2003年5月),頁121-154。22.李貴生:〈傳統家訓與現代兒童教育〉,《國文天地》第20卷第2期(2004年7月),頁23-32。23.周愚文:〈司馬光的家訓內涵及其對宋代家族教育的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 第50卷第2期(2005年10月),頁1-12。24.陳惠馨:〈《性別平等教育法》-臺灣性別教育之繼往與開來〉,《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30期(2005年2月),頁115-126。25.溫毓詩:〈中國「貞節觀」文化對婦女的影響兼論心理特質探討〉,《華梵人文學報》第6期(2006年1月),頁33-76。26.王玲莉:〈中國傳統家訓誠信思想初探〉,《中國文化月刊》第304期(2006年4月),頁58-69。27.朱海琳、陳旭:〈宋代為人母的民事法律地位〉,《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8年4月),頁110-113。
28.謝小岑、李淑菁:〈性別教育政策的形成:從行政院教改會到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研究臺灣》第4期(2008年6月),頁117-144。
29.張曉敏:〈《溫公家範》中的家庭倫理思想〉,《棗莊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6月),頁53-54。
30.楊茜評:〈Bourdieu的文化再製意涵與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示〉,《北縣教育》第66期(2009年2月),頁44-48。31.趙亞娜:〈諺語中女性傳統觀念及其歷史地位的變遷〉《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2010年3月),頁132-135。
32.柳立言:〈宋代明州士人家族的形態〉,《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第81本第2分(2010年6月),頁293-309。
33.汪懷君:〈傳統家庭倫理的現代價值〉,《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2010年8月),頁71-75。
34. 馮志珣:〈試析《溫公家範》成書的原因〉,《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卷第3期(2010年11月),頁93-97。
五、網路文獻類
1.楊建宏:〈論宋代家訓家範與民間社會控制〉,《船山學刊》第1期(2005年1 月),60-62頁,於2012.8.15取自「唐宋史研究網」,網址:
http://tangsong.blog.hexun.com.tw/2787906_d.html
2.孔令慧:〈論司馬光家訓特色及當代啟示〉,《運城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8年1月),頁24-27,於2012.8.17取自《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網址: http://hong.ycu.edu.cn/Index.asp
六、網站與電子資源類
1.國民教育司網站 http://www.edu.tw/eje/index.aspx
2.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 http://law.moj.gov.tw/
3.國家圖書館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
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frameset4.htm
4.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古籍資料庫
http://npmhost.gov.tw//tts/npmmeta/RB/RB.html
5.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6.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資料庫,網址:http://ctext.org/zh
7.日本「全國漢籍データベース」網站
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query=%E5%AE%B6%E7%AF%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