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ETtoday 東森新聞雲(2012)。疏離的低頭族-海大學生拍微電影《溫度》被狂點。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404/36674.htm
上善若水(2009)。三個重要的觀念-黑格爾【無名小站】。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liuty/20698977
王秀伯(2010)。臉書上的你是真實的你。健康世界,292,14。
內政部戶政司(2013)。現住人口數資料。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5月20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11.xls。
王惠昭(2008)。失業家庭青少年雙親教養方式知覺、壓力因應策略及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甘子美(2013)。國中學生臉書使用與班級及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24,261-274。
吳宏斌(2009)。高中職班級經營、師生關係品質與組織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沈佳翰(2011)。北部某國小高年級不同性別學童嘲笑風格、創造傾向與社交地位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宋孟芬(2010)。繪本教學應用於改善國小二年級學童同儕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鴻(2011)。新北市一所國小高年級學童臉書使用情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何玟慧(2013)。新移民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業成就及其家庭背景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東區某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冠成(2012)。臉書社群網站廣告效果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臺北市。何英煒(2013年8月19日)。臺灣人瘋臉書,名列前茅。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
李柏勳(2010)。疏離感和寂寞感對網路社群使用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辛莉萍(2010)。以網路社群使用者的知覺價值探討持續使用行為意向: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李雅婷(2005)。國小學童的性別及社交地位與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及友誼品質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世哲(1995)。大專院校疏離感量表編製研究。國立屏東商專學報,3,183-191。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怡君(2011)。Facebook輔助高中美術教學之效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松勇(2005)。學童出身背景、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以臺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佩蓁(2009)。臺北縣國民中學特教教師與學校組織疏離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重仁(2013)。高職新生線下與線上人際網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林彥呈(2011)。Facebook使用者生活型態與使用動機對廣告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林祐鳳(2011)。臺北市高中職視障學生社交地位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湘玲(2011)。臉書對國中學生團隊發展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邱穗中、黃連祺(1995)。雙向度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方法之比較-以國小學生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18,19-50。
林麗琴(1995)。國民小學教師領導型態與學生疏離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柯文生(2003)。學童網咖沉迷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洪淑媛(1988)。北市平宅社區青年家庭背景、疏離感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中市。姚嘉如(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社群網站Facebook動機、行為與隱私設置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洪儷瑜、涂春仁(1996)。Coie & Dodge社會計量地位分類公式之修正。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103-114。孫大川(譯)(1990)。人的潛能和價值(原作者: Maslow, A. H.,& Fromm, E.)。臺北市:結構群文化。
馬立秦(1984)。社會學上疏離之研究(上)。中國論壇,208,59-64。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凌筠婷(2011)。上班族的另一張「臉」-解讀臺灣上班族使用Facebook(臉書)的心理狀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翁嘉珮(2000)。高中學生班級氣氛、學業成就與疏離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秦夢群(1991)。學生疏離感、學校組織氣候類型、與學生學業成就與性向之關係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4, 141-176。高儀文(2012)。兒童的性別、年級以及社交地位對其社會情緒反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張小蓓(2013)。臺北市國小學童網路、臉書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梁丹卉(2005)。疏離‧無腦-身體與空間的閱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張正芳(2012)。探討臉書環境下之激勵策略機制對於電腦課程輔助學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教育部(2013)。國民中學校別資料。教育部統計處各級學校基本資料。2013年12月19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752&Page=17284&Index=7&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張文哲(譯)(2013)。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原作者:Robert E. Slavin)。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張世昌(2012)。合作學習體育課學生間人際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張其高(1999)。高雄縣國中小學教師職業疏離與人際衝突的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宛新(2005)。生命教育與青少年生命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陳怡靜(2013)。社群平台與使用者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陳亭吟(2013)。國中特殊教育學生使用Facebook 在網路學習社群應用之知覺價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盈志(2014)。不同家庭背景因素對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主編)(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展嘉(2013)。影響臉書資訊分享隱私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陳家儀(2009)。Facebook使用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陳惠文(2013)。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臉書對其人際關係與學習動機之交互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張凱鈞(2011)。Facebook與Google的實際使用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許慈雅(2011)。社交網站與組織內人際關係改變之關聯性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憶菁(2012)。社交網絡服務網站的使用者動機與負面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許瓊文(2012)。按「讚」=無聲陷阱!臉書五地雷,你踩到了嗎?Cheers雜誌,140。取自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376。
陳嬿茹(2008)。不同社會計量地位國中生疏離感、依附關係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瓊斐(2012)。Facebook的使用對高職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莊麗存(2013年8月21日)。民眾瘋臉書,我活躍用戶勝美日。大紀元電子日報。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
許麗美(2009)。國中生同儕關係、自我傷害行為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創市際市場研究機構(2010)。上網行為篇。取自創市際市場研究機構: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2010_03_19.htm。
創市際市場研究機構(2012)。上網行為篇。取自創市際市場研究機構: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2012_03_19.htm
游志偉(2013)。國中學生facebook使用與網路安全意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黃宗賢(2013)。國中生Facebook使用情形及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曾昭傑(2009)。Facebook微網誌使用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游淑盈(2013)。高中生使用Facebook維繫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高中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黃國濠(2012)。國中學生臉書的使用與影響:人格特質、家庭文化資本與人際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陽琪、楊金寶、陳寶芳(1992)。國立臺北護專學生疏離感之研究。國立臺北護專學報,9,219-250。黃惠惠(1996)。自我與人際溝通。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陽琪、楊金寶、陳寶芳(1992)。國立台北護專學生疏離感之研究。國立台北護專學報,9, 219-250。
童筱斐(2012)。桃園縣國中生Facebook使用與網路安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曾盟證(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社會資本、疏離感、網路使用類型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黃德祥(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之研究。測驗年刊,38,53-69。黃燕琪(2009)。大學生社會疏離與兩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麗凰(2010)。綜合活動方案對國中生人際關係改變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黃麗滿(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彭寶瑩(1992)。青少年疏離感與犯罪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溫文君(2010)。高職生使用社群網站Facebook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草屯商工進修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楊彥秀(2005)。以ERG理論探討我國產業對產學合作之需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楊期泰(2002)。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需求滿足與疏離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廖俊逞(2012)。阿爾比新版《動物園》 探討人際隔閡疏離—果陀劇場創團作-廿五年後重裝再搬演。PAR表演藝術雜誌。取自: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427894(於2012年12月12日)
維基百科(2013)。臉書。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5月20日。網址: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Facebook。
廖啟雄(2004)。國民小學教師領導與學生疏離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蔡宜蓁(2012)。Facebook使用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劉佩宜(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臉書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親子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劉信吾(2007)。組織與管理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劉姵希(2011)。社群網站使用動機與行為意圖之探索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蔡淑慧(2005)。不同社交地位之大學生孤立感、依附關係、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賴俊廷(2011)。影響虛擬社群使用者黏著度因素之探討-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魏心怡(2001)。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應維新(2012)。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盧一伶(2010)。內外向人格特質與Facebook使用動機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謝雨儒(2013)。國中學生自戀特質與臉書使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謝雅琪(2010)。影響Facebook使用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謝龍卿(2012)。青少年臉書成癮、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簡嘉盈(2010)。同儕對高中生利社會行為之影響:以同理心、友誼特性與同儕相似性為調節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羅聿廷(2002)。影響單親青少年疏離感與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蘇素惠(2012)。臉書上的人際電子監視:浪漫關係的不確定性與潛在競爭者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貳、英文部分
Barnes, S. B. (2003).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Human to human 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Internet.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Checkfacebook(2013). Facebook Statistics of Taiwan.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checkfacebook.com/。
Coie, J. D., & Dodge, K. A.(1988).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on Social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the School : A Cross-Age Comparison. Child Development, 59(3), 815-829.
Coie, J. D., Dodge, K. A., & Coppotelli, H. (1982). Dimensions and Types of Social Status : A Cross-Age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8(4), 557-570.
Davids, A. (1955). Alienation, Social Apperception, and Ego Structure.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19, 21-27.
DeVellis R. F. (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Moreno, J. L. (1934). Who shall survive?: A new approach to problem of
human interrations. Washington, D.C.: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Publishing Co.
Newcomb, A. F., & Bukowski, W. M. (1983). Social impact and social preference as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peer group statu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6), 856-867.
Newcomb, A. F., Bukowski, W. M., & Pattee, L. (1993).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pular, rejected, neglected, controversial, and average sociometric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1), 99-128.
Perry, J. C. (1979). Popular, Amiable, Isolated Rejecte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ometric Status in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0(4), 1231-1234.
Seeman, M. (1959).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4, 783-791.
Yang, T. (1985). Alienation and self-reported devia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 An empirical study. Disses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46(8), 224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