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以出版先後為序)
一、古代典藉
1. (清)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2.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3. (晉)干寶:《搜神記.三王墓》,台北:里仁書局,1970年4月。
4. (宋)羅泌撰:《路史》,《四部備要》史部,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5.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2年1月。
6. (清)焦循、焦琥撰:《孟子正義》,《新編諸子集成》第一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7. (清)唐楊倞注:《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二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8. (晉)郭象注:《莊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第三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9.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10. (漢)高誘注:《淮南子》,《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11. (漢)王充撰:《論衡.談天篇》,《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10月。
12. (晉)郭璞注:《山海經校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11月。
13. 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2月。
14.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七略出版社,1991年9月。
15. 顧寶田、陳福林注釋:《左氏春秋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8月。
16.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撰:《論語》,《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17. (清)馬驌纂:《繹史》,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18. 王叔岷:《莊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二、專書
(一)作者著作
1. 魯迅:《古小說鉤沉》,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11月。
2.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下附錄〈漢文學史綱要〉,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3. 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
4.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5.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二)參考專書
1. 王孝廉:《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9年2月。
2. 李桑牧:《《故事新編》的論辯和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2月。
3. 魯迅研究學會《魯迅研究》編輯部編:《魯迅研究》第九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8月。
4. 姜德明:《活的魯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5. 袁珂主編:《中國神話》,北京: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7年。
6. 袁珂:《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7.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8.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9. 錢理群:《心靈的探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
10. 魯迅研究學會《魯迅研究》編輯部編:《魯迅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11.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年。
12. 王瑤:《中國現代文學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13. 楊義:《中國敘事學》,《人文叢書》第五集,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14. 〔俄〕波兹德涅耶娃著/吳興勇譯:《魯迅評傳》,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15. 王吉鵬、于九濤、荊亞平著:《魯迅民族性的定位──魯迅與中國文化比較研究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16. 佛期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17. 何夢覺編:《魯迅檔案:人與神》,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
18. 程帆主編/胡少卿、鄭闖琦、沈傳新作:《我聽魯迅講文學》,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9月。
19. 矛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5年。
20. 吳穎、吳二持:《 魯迅《故事新編》研究及其他》,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5年。
21. 鍾宗憲:《中國神話基礎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2月。
22.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許壽裳回憶魯迅全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
23. 王富仁:《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24. 隋清娥:《魯迅小說意象主題論》,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1月。
25. 皮述民、邱燮友等合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高雄:駱駝出版社,2008年2月。
26. 吳中杰:《魯迅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26. 祝宇紅:《「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27. 李怡:《魯迅的精神世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三、期刊
1. 李允經:〈愛情「危機」的藝術再現-讀〈奔月〉〉,《魯迅研究月刊》,1992年6月,頁23-30。
2. 皇甫積慶:〈歷時創作中的變異與持恆-《故事新編》創作心理解讀〉,《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2月,頁33-41。
3. 高旭東、聶廷生:〈魯迅與墨子〉,《理論學刊》,1995年5月,頁78-82。
4. 周成平:〈論魯迅的弗洛伊德觀〉,《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63-67。
5. 許琇禎:〈古今錯綜的新命題與模式──魯迅《故事新編》探賾〉,《北市師院語文學刊》第三期,1996年5月,頁191-217。6. 柯貴文:〈論魯迅對老莊思想的批判〉,《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7年1月,頁72-78。
7. 湯晨光:〈魯迅與墨俠精神〉,《魯迅研究月刊》,1997年1月,頁22-28。
8. 秦弓:〈《故事新編》解讀〉,《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期,頁79-82。
9. 李怡:〈魯迅人生體驗中的《故事新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3月,頁235-252。
10. 錢振綱:〈對儒、道、墨三家「顯學」的揚棄──從文化角度解讀魯迅後期五篇歷史小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頁54─59。
11. 何根海:〈月亮神話與中秋拜月的原始意涵〉,《歷史月刊》第140期,1999年9月,頁53-60。12. 胡萬川:〈嫦娥奔月神話源流〉,《歷史月刊》,1999年9月,頁48-52。13. 普布昌居:〈先驅者的寂寞與古悉-試從〈奔月〉分析魯迅二十年代先進分子的命運和心態〉,《西藏大學學報》第14卷第4期,1999年11月,頁36-37。
14. 高有鵬:〈魯迅的神話學觀〉,《魯迅研究月刊》,2000年9月,頁30-33。
15. 李仲凡:〈「無特操」的道——從〈出關〉看魯迅對儒道互補結構中的道家文化的批判〉,《安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9月,頁41-44、96。
16. 秦林芳:〈「無聊」與創造──〈補天〉新論〉,《鑒賞與探討》,2000年11月,頁94-100。
17. 鮑國華:〈論《故事新編》的消解性敍述〉,《魯迅研究月刊》,2000年12月,頁50-56。
18. 尹慧慧:〈《故事新編》:中國歷史小說的豐碑〉,《北方論叢》,2001年3月,頁100-104。
19. 姜振昌:〈《故事新編》與中國新歷史小說〉,《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頁164-175。
20. 袁盛勇、張勁松:〈〈補天〉:人與神的碰撞〉,《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1年4月,頁59-61。
21. 〔日〕松岡俊裕:〈〈不周山〉試論(上)──魯迅《故事新編》世界之一〉,《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1年6月,頁6-11。
22. 何雪英:〈神話的重構和歷史的窺破──從女性主義的角度解讀〈補天〉〉,《上海海運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1年6月,頁93-96。
23. 鄭家健:〈「文體越界」與「反文體」寫作〉,《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1月,頁28-33。
24. 劉再復:〈魯迅的復仇情結與復仇意象──重讀〈鑄劍〉〉,《明報月刊》,2001年10月,頁94─98。25. 張永軍:〈伯夷、叔齊新論〉,《語文學刊》,2002年3月,頁5-6。
26. 李茂葉:〈歷史的變形與變形的歷史──淺析〈非攻〉的結構語義〉,《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4月,頁105─107。
27. 楊箏:〈〈補天〉與魯迅的神話重建〉,《洛陽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4-16。
28. 張揚:〈荒誕人生的理性重建──魯迅〈出關〉之解讀〉,《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頁81─85。
29. 王旭:〈魯迅對弗洛伊德學說的借鑒與運用〉,《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5期,2004年9月,頁137-139。
30. 曹新發:〈淺談魯迅作品中的黑色意象〉,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2月,第17卷第4期,頁33-35。
31. 李金濤:〈「反諷」與《故事新編》的思想內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頁56-59。
32. 顏秉直:〈魯迅的《故事新編》與神話小說〉,《醒吾學報》第29期,2005年6月,頁171-183。33. 向淨:〈生命價值的重審──淺談魯迅〈采薇〉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湖南第一師範學報》第5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17-121。
34. 林逢森:〈現代小說中的神話運用──論魯迅〈理水〉〉,《東方人文學誌》第4期,2005年12月,頁229─242。35. 任廣田:〈魯迅與中國神話及傳說〉,《魯迅研究月刊》,2006年10月,頁4-12、20。
36. 陳玟惠:〈論《徬徨》、《故事新編》的創作方法及主題意識〉,《中國語文》,2006年11月,頁63-76。37. 劉春勇:〈中國的脊樑──解讀〈非攻〉、〈理水〉並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中州學刊》,2006年11月,頁196─200。
38. 蔣濟永:〈〈奔月〉的「故事」構造與意義生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2月,頁197-208。
39. 高遠東:〈論魯迅對道家的拒絕——以《故事新編》的相關小說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4月,頁135-141。
40. 董大中:〈關於〈奔月〉的寫作〉,《山西文學》,2007年6月,頁41-42。
41. 史志謹:〈魯迅小說〈非攻〉解讀〉,《陝西師範大繼續教育學報(西安)》,第2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42-45。
42. 黃清順:〈「舊瓶新裝」看〈鑄劍〉──對「魯迅式風格」的「新歷史小說」作整體觀察〉,《國文學報》第41期,2007年6月,頁133─187。43. 張軍、王澤龍:〈從寫作發生學看《故事新編》的創作〉,《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7年7月,頁21-25。
44. 楊永明:〈〈鑄劍〉與〈奔月〉:靈魂的自我審視〉,《臨沂師范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77-80。
45. 周濤:〈在「世俗」與「經典」之間-關於「重述神話」的思考〉,《民族文學研究》,2008年1月,頁91-96。
46. 楊永明:〈〈補天〉:創作與毀滅的文化批判總論〉,《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8年2月,頁69-70、77。
47. 鄧國偉:〈〈起死〉:荒誕的遊戲及所諷喻〉,《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月,頁140-144。
48. 羌帥:〈靈與肉的對峙-解讀〈奔月〉〉,《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年7月,頁106-107。
49. 詹玲:〈「棄家」模式下的神話建構-魯迅〈奔月〉的別一種解讀〉,《魯迅研究月刊》,2008年9月,頁57-59。
50. 竇曉明:〈淺談魯迅小說〈起死〉中話語衝突的起死與啟蒙〉,《湖北函授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07。
51. 漆福剛:〈《故事新編》荒誕感探究〉,《襄樊學院學報》第29卷第9期,2008年9月,頁38-41。
52. 于愛成:〈〈采薇〉重讀:經典解構與身體敘事〉,《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年5月,頁93-97。
53. 王斐:〈〈理水〉結尾重新解讀〉,《長城》,2009年5月,頁39-40。
54. 張穎超:〈魯迅與墨家的思想聯繫〉,《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5月,頁121-122。
55. 田瑛,〈理水〉多重意義的生成,《語文學刊》,2009年6月,頁114-116。
56. 薛柏成:〈魯迅的墨學觀〉,《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8月,頁40-44。
57. 舒欣:〈潛心修「理」-潛談《故事新編》之〈理水〉〉,《時代文學》,2009年9月,頁155。
58. 楊瑰瑰:〈魯迅小說〈奔月〉、〈理水〉中的黑色意象〉,《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9月,頁59-60。
59. 朱孟庭:〈為人生而藝術──魯迅的小說藝術論〉,《現代文學》,2010年1月,頁60-65。60. 姜克濱:〈荒誕與隱喻的重構-論《故事新編.起死》〉,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月,頁84-87。
61. 鍾宗憲:〈現代神話小說比較研究-以〈奔月〉、〈最後之箭〉為例〉,《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增刊,2010年12月,頁591-614。
62. 陳漢萍:〈全盤反傳統抑或改造傳統:重審魯迅與傳統〉,《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12月,頁108-121。
63. 王學謙:〈狂人莊子對庸俗莊子的顛覆──魯迅〈起死〉對莊子精神的批判與繼承〉,《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3月,頁6-10。
64. 顧曄峰:〈先秦典藉中的大禹形象〉,《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3月,頁111-114。
四、學位論文
1. 具景謨:《魯迅小說主題意識之研究》,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2. 李瑋菁:《后羿射日神話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3. 李文鈺:《嫦娥神話的形成演進及其意象之探究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4. 楊若萍:《魯迅小說人物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