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 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 4-11。王振德(2004)。情緒智力理論及其在資優教育的應用。「2004 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專題
演講」,臺南市。
王佳玲(2004)。大學生情緒智力信念,創造力信念與情緒智力、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王以仁、吳芝儀、林明傑、黃財尉、陳慧女(譯)(2004)。學校輔導與諮商(原作者:Schmidt, J.)。嘉義縣:濤石。
1111 教職網(2014)。歷屆全國各縣市公立國中教師甄試相關統計資料【網站資料】。2014 年6 月14 日取自http://teacher.1111.com.tw/instruct.asp
內政部警政署(2013)。統計資料:警政統計通報102年第45號【網站資料】。2014 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ct?Item=67176&ctNode=12594&mp=1
石佳音(2011)。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江金山、吳佩玲、蔣祥第、張廷政、詹福賜、張軒庭、溫坤禮(1998)。灰色理論入門。臺北市:高立圖書。
吳漢雄、鄧聚龍、溫坤禮(1996)。灰色分析入門。臺北市:高立圖書。
吳昭儀(2014)。國民中學輔導工作實施之個人省思。諮商與輔導,337,2-3。吳昭儀(2013)。國民中學輔導教師之議題。諮商與輔導,329, 20-24。吳芝儀(2005)。我國中小學校輔導與諮商工作的現況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134,23-40。吳芝儀(2008)。學生輔導法的研擬與影響。輔導季刊,44(3), 34-44。余宗晉(2008)。國中輔導教師之中輟防治角色知覺、困境及其支援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6)。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市:復文圖書。
宋珮佩(2005)。臺灣金控公司併購前後績效研究-灰關聯與利潤函數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杜淑芬(2013)。WISER學校輔導工作模式於關係霸凌輔導之應用。輔導季刊,49(2), 17-26。呂重毅(2010)。花蓮地區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成就動機、情緒智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李瑞玲、張美惠、黃惠真(譯)(1998)。EQII:工作EQ(原作者:Goleman)。臺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1998)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4)。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網站資料】。2014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686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31-178。林書瑀(2013)。運用舞蹈治療概念提升國中生情緒智力和反思能力之研究─以八年及表演藝術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林俊德(2005)。中學輔導工作困境之我見-從威脅激勵雙因素論之不利因素談起。學生輔導,96, 37-53。林妏砡、陳盈穎、李玠錞、黃敬傑(2012)。談輔導教師在學校諮商中的多重關係之困境及因應。諮商與輔導,313, 7-11。林金生(2003)。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周宗民、王文良、陳彥銘(2011)。以灰關聯分析探討臺灣IT 產業競爭力。資訊科技與應用期刊,5(3),132-139。
周春蘭(2008)。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評估-以臺灣和南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柯雅瓊、許維素(2011)。學校輔導教師督導模式初探。輔導季刊,47(1),30-41。柯進傳(2013)。情緒管理技巧之研究。藝見學刊,5, 61-70。柯彤文(2010)。護理人員情緒智力課程的重要性排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沈秋宏(2011)。國中學生情緒智能、性別角色態度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教育部(2009)。國民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教育部(2012)。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置國中小輔導教師實施要點【網站資料】。2014 年6 月17 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100
教育部 (2013)。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教育部。
教育部(2014)。教育部102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統計分析報告(簡版)【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資訊網網站資料】。2014年6月17日取自https://csrc.edu.tw/FileManage。
黃志傑(2010)。中等學校輔導工作現況初探與未來展望。諮商與輔導,294, 2-7。陳佳雯(2012)。教師情緒管理之探討。教育研究論壇,3(2), 127-140。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61-81。陳雙蕊(2005)。員工情緒智能對組織氣氛及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張偉哲、溫坤禮、張廷政(2000)。灰關聯模型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立圖書。
張麗鳳(2008)。輔導教師專業組織發展與學校輔導工作。輔導季刊,44(3), 45-51。張佩娟(2004)。國中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其輔導角色實踐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定版)。臺北市:東華。
張素媚(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張家瑞(2000)。建位臺灣地區瀝青路面網級養護管理系統-以公路局中壢工務段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張茂芸譯(C.諾斯寇特.帕金森)(2012)。帕金森法則:管理課上教不到的人性工作學。臺北:大寫出版。
連乙璇(2011)。空服員情緒智力、職業倦怠與生活品質相關因子研究─以臺灣地區航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許憶雯(2011)。國中輔導人員情緒智能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恆山(譯)(2002)。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原作者:K.T.Strongman)。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1996)
鄧聚龍(2000)。灰色系統理論與應用。臺北市:高立圖書。
鄭珍怡(2007)。臺灣地區上市航運業經營績效評估—灰關聯分析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謝曜任(2013)。從WISER模式談專任輔教師的角色與功能。輔導季刊,49(3),13-18。詹家和(2009)。建構多指標數列及灰關聯演算法及其在決策分析之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溫坤禮、趙忠賢、張宏志、陳曉瑩、溫惠筑(2009)。灰色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圖書。
楊國如(2013)。校園輔導團隊之WISER模式運作:案例實務簡介。輔導季刊,49(2),12-16。蔡政峰、戴吟芳(2012)。輔導工作者在校園危機事件的挑戰與轉機。諮商與輔導,322, 7-11。蔡宜燁(2014)。國小教師班級時間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鐘穎(2012)。中學輔導教師專業職能知覺之重要程度與個人符合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趙慧芳(2010)。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專業承諾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臺北市:五南圖書。
魏東凱(2010)。情緒智力與職場疲勞對壓力調適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藍翠娸(2010)。情緒智能特徵與適應性績效之研究–以兩岸客戶服務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盧祖康(譯)(1996)。留更多時間給重要的事。(原作者:Seiwert, L. J.)。臺北市:大村文化。
英文部分
Akerjordet, K., & Severinsson, E. (2009).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art 1: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s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11(1), 58-63.
Bar-On, R. (1997).Bar-On Emotion Quotient Inventory (EQ-i): Technical manual. Toronto, Canada: Multi-Health Systems.
Bar-On, R. (2000). Emotional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Insights from the Emotion
Quotient Inventory. In R. Bar-On &J.A.D. Parker(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p. 363-388).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Davies, M., Stankov, L., & Roberts, R. D. (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search of an exclusive constru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5,989-1015.
Dunn, R. L. (2004). Th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of effective school counselor supervision.(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
DeVellis R. F. (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 Bantam Book
Goleman, D. (1998). Work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Bantam, New York, NY.
Ju-Long Deng, 1998 (1988).Essential Topics on Grey System: Theory And
Application, China Ocean Press.
Koczwara, A., & Bullock, T. (2009).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General Practice Update, 2(5), 47-50.
Low, G. R., & Nelson, D. B. (200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role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 academic excellence. The Texas Magazine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Mayer, J. D., Slavoey, P., & Caruso, D. (2001).The Mayer- 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MSCEIT). Toronto, Canada: Multi-Health Systems.
Min, Jennifer*, Tang, H.W., & Yin, M. S. (2011). Prioritising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needs of undergraduates in Taiw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and Tourism Education (JoHLSTE)
Nelson, D. B., & Low, G. R. (2003).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chieving academic and career excellen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Salovey, P.,&Mayer, J. D.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plication for educators (pp. 3-31).New York: Basic Book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3), 185-211.
Schuttle, N., & Malouff, J. (1999).Measuring Emotion Intelligence and Related Constructs. NewYork:The Edwin Mellon Press.
Tang, H.W., Yin, M.S., & Nelson, D.B. (20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eadership practice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academic leaders in Taiwan and the USA.Journri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5(8), 899-926.
Tang, H.W., * & Yin, M. S. (2011).Prioritiz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raining needs using optimal globalizatio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Journrialin of Modelling Management
Thornddike, R. L. (1920). Intelligence and its uses.Harper’s Magazine, 140, 227-235.
Wong, C. S., Law, K. S., & Song, L. J. (2004). The Construct and Criterion Validity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ts Potential Utility for Management Studie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9(3), 48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