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2001),《中華民國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休閒生活與時間運用》。
內政部,(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2004),《台閩地區人口統計》。
內政部,(2005),《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
內政部,(2007a),《老人福利與政策》。
內政部,(2007b),《內政概要》,www.moi.gov.tw/outline2007/1.htm。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民國91年至140年人口推計》。
王培勳 ,(2002),<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pp.44-59。田玫、宋惠娟、洪秀吉等, (2000),《長期照護》。台中:華格那企業。
吳明儒, (2003),<從社會資本理論探討臺灣福利社區化之困境—以美國CDC與LISC為借鏡>,《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2期,pp.39-69。吳淑瓊、莊坤洋,(2001),<在地老化:臺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20卷第3期,pp.192-201。呂寶靜,(1995),<從尊嚴和自主的老年之政策目標談政策推動的原則>,《社會福利》,第120期,pp.:8-13。呂寶靜,(1998),<老人非正式和正式照顧體系關係之初探--從家人和日託中心工作員協助項目的比較分析出發>,《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2卷,第1期,pp.3-38。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4卷第2期,pp.43-90。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圖書。
李宗派,(1998),<討論老人問題與對策>,《社區發展季刊》,第84期,pp.119-134。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式>,《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pp.148-162。李欣瑩、姜逸群,(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第15期,pp.115-132。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1卷第4期,pp.311-330。
沈慶盈,(1999),<「社會福利社區化」之推動策略—以文山區老人社區照顧模式的建構為例>,《社會福利》,第72期,pp.1-5。
林勝義,(2004),<從社區評鑑探討臺灣社區發展的走向>,《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pp.:52-63。林蘭因、羅秀華、王潔媛,(2004),<動員社區資源照顧社區老人—以龍山老人服務中心下午茶外展服務方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pp.186-199。林淑萱,(2004),<從「長期照護先導計畫執行論長期照護體系的建構」>,《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pp:97-105。林秋芸、凌德麟,(1998),<社區鄰里公園老人休閒活動設施之調查>,《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pp.15-32,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煌明,(2000),<老人問題探討>,《復興崗學報》,pp:1-28。周玉慧、楊文山、莊義利,(1998),<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0卷第2期,pp.227-265。周玉慧、莊義利,(2000),<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之變遷:長期資料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2卷第2期,pp.281-317。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54期,pp.24-32。
施教裕,(1997),<福利社區化的理念與實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77期,pp.41-49。宮崎清,(1996),《內發性的鄉鎮建設》,南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徐 震,(2002)。<從虛擬社區的興起看社區發展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pp.60-68。
徐 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pp.22-31。
徐立忠,(1991),<生涯計畫與成功的老人>,《社區發展季刊》,第55期,pp.152-159。孫得雄,(1996),<人口老化與老人之需求>,《研考雙月刊》,第20卷第1期,pp:60-68。孫碧霞,(1993),<老人文康休閒活動之規畫與場所管理>,《社區發展季刊》,第64期,pp.87-90。唐啟明,(1994),<社區發展與老人福利工作之推展>,《社區發展季刊》,第65期,頁:72-76張世典,1994,《社區實質環境現況檢討及未來發展計畫:整合計畫部分》。臺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市:滄海。
翁徐得、宮岐清,(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黃清雲,(1996),<老人休閒活動需求評估的模式>,《社教資料雜誌》,第211期,pp.1-9。黃碧霞,(1999),<臺灣省社區發展三十年之回顧—兼論跨世紀社區發展應有之理念及工作方向>,《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pp.:4-9。黃定國,(1996),<從政府施政方針探討當前都市社區總體營造的課題:以臺北為例>,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P159-189,臺北:東吳大學發展處。
黃源協,(1998),<老人社區照顧的內涵與工作方法>,《社區發展季刊》,第83期,pp.157-167。黃源協,(1999a)。<福利社區化實驗計畫之評估分析—以彰化縣鹿港鎮老人及身心障礙者服務方案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3卷第1期,pp.64。黃源協,(1999b)。<福利社區化迷思與省思—以鹿港實驗計畫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pp.121-134。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服務輸送模式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4卷第2期,pp.179-219。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pp.78-87。黃富順,(1997),<高齡學習者的心理特徵>,《老人的社區經營與教育參與》,pp.119-132,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肇新,(2004),<與美國社區發展對話—參加美國社區發展協會2004年年會經驗>,《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pp.458-464。黃耀榮,(1997), <老人休閒環境特性與需求之城鄉差異探討>,《建築學報》,第21期,pp.1-20。許素鳳,(1998),<從高齡化看「老」問題>,《學生》,第4期,pp.20-22。
莊秀美,(2004),<長期照護的新趨勢—日本的「小團體單位照護」>,《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pp.150-158。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期,pp:5-7。陳淑粉,(1998),<現階段我國老人問題與因應對策>,《訓育研究》,第37卷,第4期,pp.14-19。陳燕禎,(2005),<社區老人照顧支持體系及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10期,pp.158-175。陳順宇,(2004),《多變量分析》,台北市:華泰。
陳明珍,(2005),<從資源網絡連結看社區照顧網之建構──以台南縣村里關懷中心實施運作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10期,pp.476-491。陳膺強、李沛良,(2002),<香港老年人的心境與社會網絡>,《香港社會學學報》,第3期,pp:51-69。曾竹寧,(1999),<論老人社區照顧服務體系之建構>,《社會工作學刊》,第5期,pp.141-170。曾華源,(2002),<推動志願服務以增進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pp.137-147。渡邊俊一,(1999),<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展現況與臺灣的比較>,《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研究成果交流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
廖俊松,(2004),<社區營造與社區參與:金鈴園與邵社的觀察與學習>,《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pp.133-145。鄭淑子,(1996),<高齡化社會中老人社會支持體系之探討>,《中華家政》,第25期,pp. 66-76。鄭淑子、林如萍、高淑貴,(1999),<農家老人社會網絡關係初探>,《中華家政學刊》,第28期,pp.93-109。楊孝濚,(2004),<社區營造條例、社區法與社區發展實質運作>,《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pp.32-41。葉志誠,(1998),<老人安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福利》,第134期,pp.53-58。
葉滿足,(1998),<迎接高齡化社會>,《中國統計通訊》,第9卷第3期,pp.2-12。萬育維,(1996),《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施》,台北:三民書局。
劉麗雯、關華山,(2001),<社會網絡理念與機構式老人居住空間設計>,《當代社會工作學刊》,第4期,pp.56-92。詹火生,(1993),<人口高齡化問題之對策----政府、家庭與民間的分工>,《研考雙月刊》,第174期,pp:30-36。蔣玉蟬,(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pp.241-251。
蔡文輝,(2003),《老年社會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蔡淑瑩,(2001),《台北市居家老人生活空間與環境體驗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蕭玉煌,(1999),<組織再造—社區組織工作省思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pp.16-34。蕭玉煌,(2002),<內政部推展社區發展工作之成果與新方向>,《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pp.5-14。蕭金源,(2004),<推動台南縣新大同社會社區照顧網的另類人力資源:運用社會役之芻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pp.285-301。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洪葉文化。
賴兩陽,(2004),<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服務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pp.68-78。賴爾柔,(1997),<如何營造理想的老年生活環境>,《中華家政學刊》,第26期,pp.68-75。蘇麗瓊、黃雅鈴,(2005),<老人福利政策再出發—推動在地老化政策>,《社區發展季刊》,第110期,pp.5-13。蘇美玲、林晏州,1998,<都市公園使用者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pp:55-74,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西文部分
Adams, V. H. III and Jackson, J. S., (2000), “The Contribution of Hope to the Quality of Life among Aging African Americans: 1980-199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0(4):279-295.
Baggott, R., (1998), Health and Health Care in Britain, (2nd e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Barker, R. L., (1991),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 (2nd ed.), Washington: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Bowling, A., (1997), Measuring Health: a review of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scales, (2nd ed.), Buckingham ;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Brownell, A., & Shumaker, S. A., (1984), Social Support: An introduction to a complex phenomen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9.
Bulmer, M., (1987), The Social Basis of Community Care, London: Allen and Unwin.
Burt, R, S., & Minor, M. J. (eds.), (1983), Applied network analysis: A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Cohen, S. and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310-357.
Egan. G.., (1986), The Skilled Helper. Chicago: Brooks
Gladstone, D., (1995),“The Welfare State and the State of Welfare”, in D. Gladstone (ed.), British Social Welfar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1-27. London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ress.
Kahn, R. L. and Antouncci, T. C.,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s, 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Baltes, P.B. and Brim, O.G.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p. 253-28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in, N., et al. (1979), “ Social Support,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Illness: a Model and an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0:108-119
Litwak, E., Jessop, D.J., & Moulton, H.J., (1994), “Optimal us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ystems over the life course”, In E. Kahana, D.E. Biegel, & M.L. Wykle (Eds.), Family caregiving across the lifespan, (pp. 96-130). Thousand Oaks, CA: Sage.
Parrott, L., (1999). 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 East Sussex: Gildredge Press.
Rosenfield, S. and Wenzel, S., (1997), “Social Networks and Chronic Mental Illness: A Test of Four Perspectives”, Social Problems, 44(2):200-216.
Sainsbury, S., (1995), “Disabled People and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 in D. Gladstone (ed.), British Social Welfar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 183-194. London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ress.
Sherbourne, C. D. and Stewart, A. L., (1991), “The Mos Social Support Surve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32(6):705-714.
Shore, B., (1985), “Extended kin as helping networks”, In W, J. Sauer & R, T. Coward (eds.),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pp:108-120).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Silverman, Philip, Laura Hecht, and J. Daniel McMillin, (2000), “Modeling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Aged: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5(4):289-305.
Thoit,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wa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Wellman, B., and Wortley Scot., (1990), “Different strokes from different folks: Community ties and social sup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6(3):558-588.
Wood, V., and Robertson, J. F., 1978,“Friendship and Kinship Interaction: Differential Effect on the Morale of the Elder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0:3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