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興祥(2007)。敘說分析:如何分析他 / 她敘說的故事。質性資料分析的理念與實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方永泉(2011)。壓迫者教育學內涵初探。市北教育學刊,38,71-96。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卅週年版)(原作者:Paulo Freire)。臺北市:巨流。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 K. Riessma)。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原作者:M. W. Apple)。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丘延亮(譯)(2004)。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原作者:Oscar Lewis)。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59)
成虹飛(2012)。生命敘說作為一種相遇的知識 (演說稿)。慈濟大學 2012 第三屆【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5-7。
朵朵(2002)。朵朵小語-輕盈的生活。臺北市:大田。
何秋蓮(200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吳佳樵(2005)。破繭—一位女性教師生命敘說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吳武典、周天賜(1980)。國中文化貧乏學生身心特質之調查研究。測驗年刊,27,9-22。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原作者:A. Lieblich, R. Tuvel-Mashiach, & T. Zilber)。嘉義市: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吳清山、林天祐(2002)。補償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7。
呂曉佩(2013)。從”弓” 到 ”認受” 一個高職教師面對中輟學生的反身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高雄縣。李文玫、丁興祥(2008)。剪斷肚臍帶,要做大人樣:一位客家女性生命處境中的「困」與「尋」。應用心理研究,39,121-164。李奉儒(2003)。P. Freire 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49(3),1-30。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林如蘭(2009)。離島教師的夢:一位幼教老師追尋自我主體與社會實踐的旅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雪萍(2007)。哭泣的駱駝—解放母職.解放自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曉芳(2004)。認知取向技術在焦慮兒童與青少年之治療。輔導季刊,40(1),48-55。邱天助(2004)。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桂冠。
邱燕屏(2005)。迎戰社會建構的卑微:從看見自我到理解他人。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金樹仁(譯)(2012)。敘事治療的實踐—與麥克持續對話(原作者:Michael White)。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阿布(2013)。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臺北市:天下文化。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原作者:P. Abbott & C. Wallac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90)
宣安男(2012)。錯誤的期待。新北市:廣智文化。
洪蘭(譯)(2004)。記憶的秘密(原作者:R. Rupp )。臺北市:貓頭鷹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孫珮珊(2013)。我與「問題」學生互動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23-57。張旭(譯)(2010)。不平等的童年(原作者:Annette Lareau)。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3)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5-58。張美惠(譯)(2007)。萊恩的願井(原作者:Herb Shoveller)。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張茂芸(譯)(2013)。太多幸福(原作者:Alice Munro)。臺北市:木馬文化。(原著出版年: 2009)
張鴻玉(2011)。中年的叛逆:走出人生的框架,活出精采人生。臺北市:商周。
莊明貞(2010)。從知識論出發-課程領域教師敘事探究的發展及其效度評析。載於莊明貞(主編),敘事探究:課程與教學的應用(1-20頁)。臺北市:心理。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黃毅志(2003)。教育改革的論述、實踐與反省-知識轉型、社會階級、課程改革實踐與教師角色(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2-2413-H-032-008-FG),未出版。
陳俐綸(2013)。十位中產階級家庭主婦的教育圖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陳淑絹、宋明順(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3年9月2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07/
陳超明(2013)。超強英語力:讀英詩,培養批判性思考。臺北市:書林。
陳雅慧(2011)。逆向飛行—在敘說探究中「回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陸洛、楊國樞(2005)。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概念分析與實徵初探。本土心理學研究,23,3-69。黃宜雯(2003)。Paulo Freire 之對話教育學。社教雙月刊,116,34-41。黃愛蓮(2004)。渙瘓換喚奐煥∼一位國小女性教師的自主與衝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嘉惠(2010)。國中生焦慮知多少。家庭教育雙月刊, 26 ,56-66。
楊欣怡(2007)。教育改革中教師之角色—一個批判教育學的觀點。網路社會學通訊,60。2013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0/60-17.htm
楊滿玉(2002)。bell hooks 的「交融教育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葉小燕(譯)(2011)。井出老師的奇蹟教室(原作者:梶山壽子)。臺北市:高寶。
熊同鑫(2005)。寫出生命的菩提。應用心理研究,26,28-35。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玲君(2005)。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老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劉美慧(主譯)(2009)。教學越界:教育即自由的實踐(原作者:bell hooks)。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1994)
劉貞蘭(2008)。繭—一段尋求蛻變的生命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潘雅媚(2010)。野百合也有春天—一位國民小學原住民教師之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故事(原作者: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編著(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市:鼎茂。
鄭善福(2000)。弗雷勒對話教育在社區成人基本教育上的應用—以上楓社區成教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鄭翠娟(1993)。高、低焦慮兒童認知與適應行為之評估研究。嘉義師院學報,7,19-75。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原作者:P. McLaren)。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98)
賴沛青(2007)。一位「非主流」學生的生存策略-看見、反思與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謝宏福(2007)。受壓迫者教育學之我感。網路社會學通訊,67。2013年8月28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7/67-37.htm
蘇芊玲(2006年1月2日)。大年初一回娘家。女性電子報。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203-1.htm
英文部分
Apple, M. W. (1979).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London, UK: Routledge.
Bernard, H. R. (2006). 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 Oxford, UK: AltaMira Press.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 NY: Bergin & Garvey.
Kohn, M. L. (1969). Class and Conformity: A study in values.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