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English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訪客IP:216.73.216.20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謝嘉琪
論文名稱:
余光中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
指導教授:
江寶釵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3
中文關鍵詞:
余光中
、
文化認同
、
現代詩
、
現代主義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6
點閱:2548
評分:
下載:366
書目收藏:5
本文希望藉由觀察余光中在書寫文化符號(中西文化)、地理圖像、社群的轉變,來窺探其身份認同的裂變與癒合。文化符號、地理圖像、社群的書寫可在其現代詩及散文的創作中尋得,而余光中曾經參與過的論戰:現代主義論戰 、與邱言曦的論戰、天狼星論戰,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為其中透露出他對中西文化以及中國傳統與現代的一些見解。在歷史情境不停變動之際,余光中的心情也隨之起伏變化,其中總是不斷生發出矛盾與掙扎,在裂變中茫茫不知自己的余光中,一次又一次嘗試尋找自己的定位。本文嘗試找出他在文化認同上所發生的裂變過程,這包括了他在傳統與現代間的徘徊,以及在中國與台灣的認同上;最後解讀他的定位/就位是否是裂變後的縫合。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之回顧與檢討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從旅居到定居─余光中生平概觀
第一節 大陸啟航,初抵台灣 12
第二節 海天遊蹤 16
第三節 結論 27
第三章 接軌西方,東方裂變─文化交衝下余光中詩中的現代性與傳統變
第一節 五四、到臺的余光中的創作傾向 29
第二節 台北時期─現代性的發韌 38
第三節 余光中與現代主義 51
第四節 結論 81
第四章 中國結與台灣情─余光中詩中身分認同的轉移
第一節 中國傳統的重新探索 85
第二節 余光中與台灣 92
第三節 結論 106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一、余光中作品(依寫作年代排序) 112
二、學術論文(依日期排序) 113
三、評論專書(依日期排序) 114
四、期刊單篇論文(依日期排序) 115
五、其他 126
參考書目
一、余光中作品(依寫作年代排序)
詩集
1. 《舟子的悲歌》,台北,野風出版社,1952年。
2. 《藍色的羽毛》,台北,藍星詩社發行,1954年。
3. 《天國的夜市》,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4. 《鐘乳石》,台北,中外畫報社出版,1960
5. 《萬聖節》,台北,藍星詩社出版,1960年。
6. 《五陵少年》,台北,大地出版社,1981年。
7. 《天狼星》,台北,洪範書店,1976年。
8. 《蓮的聯想》,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年。
9. 《敲打樂》,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
10.《在冷戰的年代》,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11.《白玉苦瓜》,台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
12.《與永恆拔河》,台北,洪範書店,1979年。
13.《隔水觀音》,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14.《紫荊賦》,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15.《夢與地理》,台北,洪範書店,1990年。
16.《安石榴》,台北,洪範書店,1996年。
17.《五行無阻》,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18.《高樓對海》,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散文集
1. 《左手的繆思》,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再版。
2. 《掌上雨》,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再版。
3. 《逍遙遊》,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再版。
4. 《望鄉的牧神》,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年再版。
5. 《焚鶴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2年。
6. 《聽聽那冷雨》,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年。
7. 《青青邊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
8. 《分水嶺上》,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
9.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
10.《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11.《憑一張地圖》,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12.《隔水呼渡》,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
13.《井然有序》,台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
14.《日不落家》,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15.《藍墨水的下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二、學術論文(依日期排序)
1. 陳秀貞,《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論,1993年。
2. 張嘉倫,《以余譯『梵谷傳』為例論白話文語法的歐化問題》,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1993年。
3. 陳玉芬,《余光中散文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碩論1993年。
4. 湯玉琦,《詩人的自我與外在世界--論洛夫,余光中,簡政珍的詩語言》(英文題名: The poet-self and the world : a study on the poetic languages of Lo Fu,Yu Kwang-chung and Chien Cheng-chen),清華大學文學所外文組碩論,1994。(內容為英文)
5. 冷蜀懿,《余光中之『理想丈夫』》(英文題名:A study of Yu Kuang-chung''s translation of wilde''s An Ideal Husband eng),淡江大學西洋語文所碩論,1998年。(內容為英文)
6. 林文婷,《評王爾德『理想丈夫』二中譯本》(英文題名:A Criticism of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Oscar Wilde''s An Ideal Husband),輔仁大學翻譯學所碩論,2000年。
7.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 ,台灣師範大學中文所碩論,2000年。
三、評論專書(依日期排序)
1. 紀弦,《紀弦論現代詩》,雲林,藍燈出版社,1970年。
2. 邱言曦,《言曦散文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75年。
3.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現代詩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
4. 黃維樑,《火浴的鳳凰─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
5.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曾文出版社,1982年。
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3年。
7. 黃維樑,《璀璨的五采筆─余光中作品評論集(1979-1993)》,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8.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年。
9. 廖炳惠主編,《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510.年。
10.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11.迪克.赫布迪齊(Dick Hebdige)著、張儒林譯,《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12.陳清僑編,《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13.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14.陳光興著、唐維敏編譯,《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元尊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8月。
15.馮翰士、廖炳惠主編《文學、認同、主體性─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出版,1998年。
16.傅孟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
17.陳貽寶譯,《文化研究》,台北,立緒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文字:Ziauddin Sardar、漫畫:Borin Loon)。
18.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00年4月。
19.陳學明,《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00年12月。
20.葉振輝,《讓春天從高雄出發─余光中教授專訪》,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1。
21.胡芝瑩,《霍爾Stuart Hall》,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01年8月。
22.徐曙玉等編,《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23.Graeme Tume著、唐維敏譯,《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四、期刊單篇論文(依日期排序)
詩集的評論
《舟子的悲歌》
梁實秋,〈舟子的悲歌〉,《自由中國》6:8,1952年4月,頁30。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天狼星》
洛夫,〈天狼星論〉,《現代文學》9期,1961年7月。收於洛夫《詩人之鏡》(台北,大業出版社,1969年5月),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節錄)。
陳芳明,〈回望天狼星:余光中作品專論之五、續完〉,《書評書目》49、50期,1977年 5月、6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蓮的聯想》
盧令(吳宏一),〈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海洋詩刊》,1964年1月。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張健,〈由余光中「蓮的聯想」到「或者所謂春天」〉,《大華晚報》,1967年5月15日。收入《中國現代詩論評》(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8年)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楊晉,(宋淇)〈紅蓮、瑞士錶、尺八、年紅燈〉,香港《文林》,1973年10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馮雲濤,〈聯想的聯想:余光中的詩讀後感〉,《中華日報》,1974年2月21日。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江萌,〈論三聯句─關於余光中的《蓮的聯想》〉,附錄於余光中《蓮的聯想》。
《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
鍾玲,〈余光中的「火浴」〉,《現代文學》32期,1967年8月,收入鍾著《赤足在草地上》,志文出版社,1978年。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顏元叔,〈余光中的現代中國意識〉,《純文學》7卷5期,1970年5月,收入顏著《談民族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李元貞,〈試論余光中的「或者所謂春天」〉,《新潮》,20期,1970年6月。
笠詩社同人,〈名詩選評〉,《笠》42期,1971年4月15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節錄片段。
劉邵銘,〈戰爭和愛情:安諾德、艾略特、余光中〉收於余光中《滿田的鐵絲網》,1971年,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陳芳明,〈冷戰年代的歌手〉《龍族》6期1972年5月又收入陳著《鏡子和影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凝凝,(黃國彬)〈余光中的「臘梅」〉香港《詩風》3期,1972年8月,又收入黃著《從蓍草到貝葉》(香港,詩風,1976年)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篇名改為〈析「臘梅」〉。
李有成,〈余光中詩的火焰意象〉《中外文學》3:4,1974年9月,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陳芳明,〈拭汗論火浴〉《龍族》12期,1974年7月。又收入陳著《詩和現實》,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2月。
黃維樑,〈誰嫁給舊金山?─重讀余光中的「敲打樂」〉(香港)《大拇指半月刊》,1978年4月16日,又刊於聯合報1978年6月15、16日,題為〈重讀余光中的「敲打樂」〉;又收入黃編《火浴的鳳凰》,題為〈重讀「敲打樂」〉。
流沙河,〈回頭遙看現在─余光中「當我死時」〉(大陸)《文譚》2期,1982年6月。
奚密,〈雙人床與現代詩的挑戰〉《聯合文學》14卷12期,1998年10月。
《白玉苦瓜》
陳鼎環,〈詩的四重奏─從余光中的「鄉愁」談起〉,《台灣時報》,1972年3月29、30日。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梅新,〈余光中的「民歌手」〉,《中華日報》,1972年4月7日
陸健鴻,〈望鄉的牧神與碧海的摯鯨手:余光中《白玉苦瓜》評介〉,(香港)《詩風》,33、34 期,1975年2、3月。又節錄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黃維樑,〈詩:不朽之盛事─析余光中《白玉苦瓜》並試論詩人之成就〉(香港)《明報月刊》119期,1975年11月;又收入黃編《火浴的鳳凰》。
掌杉,〈評余光中的「白玉苦瓜」〉,《中外文學》42期,1975年11月,48─60頁。
凝凝,(黃國彬)〈「在時間自焚」─細讀余光中的《白玉苦瓜》〉,(香港)《詩風》,42、43期,1975年11、12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賴碧玲,〈一盤怎樣的苦瓜?〉,《新潮》31期,1976年1月。
江湖,〈苦瓜的青澀與不朽〉,《當代文藝》1976年4月。
夜半客,〈試解余光中的「白玉苦瓜」〉,《當代文藝》,1976年4月。
王灝,〈品瓜錄─讀余光中先生詩集「白玉苦瓜」〉,《詩脈季刊》1期,1976年7月25日。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篇名改為〈余光中伸向鄉土的民謠詩〉。
弦外音,〈剖切余光中「白玉苦瓜」的心境〉《臺灣日報》,1976年8月4日。
溫任平,〈析余光中的「長城謠」〉,(香港)《詩風》54期,1976年11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篇名改為〈析「長城謠」〉。
羅青,〈析「守夜人」〉,《大華晚報》1977年11月20日,收入羅著《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李元貞,〈評戴望舒「災難歲月」的三首詩--兼評余光中的「白玉苦瓜」〉《夏潮》,4卷3期,1978年3月。
蕭蕭,〈愛國詩選註─「海棠紋身」〉,《幼獅文藝》308期,1979年8月。
李元洛,〈海外遊子的戀歌─讀余光中的「鄉愁」與「鄉愁四韻」〉,(大陸)《名作欣賞》6期,1982年;收入《李元洛文學評論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流沙河,〈溶哀愁於物象〉,(大陸)《文譚》6期,1982年。
陳聖生,〈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余光中「白玉苦瓜」等詩漫評〉,(大陸)《台港文學選刊》7期,1985年10月。
流沙河,〈兩類反諷─瘂弦「上校」,余光中「長城謠」〉,收入流著《隔海說詩》1985年
楊然,〈神思縱橫吟苦瓜─余光中「白玉苦瓜」賞析〉,(大陸)《名作欣賞》5期,1985年
劉功業,〈悠悠的懷鄉曲─談「當我死時」和「鄉愁」〉,吳開晉、王傳斌主編《當代詩歌名篇賞析》,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
李長瀏,〈一曲鄉愁家國情──讀余光中的詩「鄉愁」〉,《語文月刊》3期,1987年。
蕭蕭,〈鄉愁四韻〉,《文藝月刊》225期,1989年1月。
李浩,〈不滅的中國情結─讀「」民歌〉,1989年10月,為王宗法,馬德俊主編《當代台港文學名作賞析》之一節,(大陸)海峽文藝出版社。
林繼生,〈流暢生動的「車過枋寮」〉《中央日報》 ,1998年2月19日。
秦嶽,〈車過枋寮現美景-評介余光中的「車過枋寮」〉,《書香處處聞》,1999年6月中市文化。
《與永恆拔河》
何福仁,〈城市的靈視〉,(香港)《羅盤》詩雙月刊,2期,1977年2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篇名改為〈略評「沙田之秋」和「旺角一老媪」〉。
楊升橋,〈余光中的「北望」和「九廣鐵路」〉,(馬來西亞)《蕉風》,1977年6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黃維樑,〈余光中的「慰一位落選人」〉,《聯合報》1977年8月8日,又收入黃編《火浴的鳳凰》。
陳克環,〈余光中的「獨白」〉,《明道文藝》29期,1978年8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蕭蕭,〈與永恆拔河的詩人─余光中作品「獨白」鑑賞記錄〉,《臺灣時報》/1980年7月19日。
李瑞騰,〈談余光中的一次敗筆〉,《文壇》251期,1981年5月。
秀實,〈余光中的「水晶牢─詠錶」〉,《藍星詩刊》18期,1989年1月。
秀實,〈一首談鯊的詩〉,(香港)《星島日報》,1991年8月14日,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篇名改為〈余光中的「海祭」〉
趙衛民,〈火成岩的額頭─論余光中「與永恆拔河」〉《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1999年。
《隔水觀音》
李元洛,〈盛唐的芬芳,現代的佳構─余光中「尋李白」欣賞〉,(大陸)《名作欣賞》1期,1984年。
林泉,〈試析「夜讀東坡」〉,《藍星詩刊》19期,1989年4月。
江弱水,〈余光中的〈贈斯義桂〉,《藍星詩刊》21期,1989年10月。
《紫荊賦》
流沙河,〈多情往往入迷─(余光中「水晶牢」、「橄欖核舟」),(大陸)《文譚》,1983年6月,收入流著《隔海說詩》。
楊相耀,〈松下有人?無人?--試釋余光中的一組詩「松下有人」,「松下無人」〉,《輔苑》,29期,1985年6月10日。
周粲,〈詩人競技─讀余光中和羅門的「漂水花」〉,《藍星詩刊》4期,1985年7月。又收入陳幸蕙編《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4月
林泉試釋,〈余光中的「不忍開燈的緣故」〉《藍星詩刊5期,1985年10月。
流沙河,〈傘趣─余光中「雨傘」、「」六把雨傘〉1985年,收入流著《隔海說詩》。
秀實,〈道是無情卻有情─談詩人余光中的香港情懷〉,《藍星詩刊》6期,1986年1月。
張健,〈心仍在島上〉《聯合文學》3卷1期(25期),1986年11月。
鄧榮坤,〈天空與山也蹲下來─談余光中、羅門、向明的「漂水花」〉,《藍星詩刊》30期,1992年1月。
《夢與地理》
何侗民,〈「紙船」讀後感〉,《中國時報》1986年6月20日。
謝常青,〈情意纏綿的「珍珠項鏈」〉,(大陸)《當代文壇報》1987年9月。
流沙河,〈讀「蜀人贈扇記」〉,(大陸)《人民日報》,1987年10月6日;(大陸)《新華文摘》12期,1987年轉載。
李元洛,〈一紙詩的控訴狀─讀余光中「控訴一支煙囪」〉,(大陸)《寫作》5期,1987年。
黃維樑,〈禮贊木棉樹和控訴大煙囪─論余光中八0年代的社會詩〉,《中外文學》17卷7期(199期)1988年12月。又收於黃編《璀璨的五采筆》
劉興漢,〈巴山蜀水系鄉思─讀台灣光中「蜀人贈扇記」〉,《語文學習》6期,1988年 。
李元洛,〈大珠小珠落玉盤─讀台灣詩人余光中「珍珠項鏈」〉,(大陸)《柳絮》2期,1988年。
蕭蕭,〈余光中結臺灣結─《夢與地理》的深情〉,《藍星詩刊》25期,1990年10月。又收於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余伯泉,〈余光中「控訴一枝煙囪」〉背後的故事,《新環境月刊》12期,1990年。
吳當,〈夜雨無言人自化─試析余光中「雨聲說些什麼」〉,《中央日報》25期,2000年3月1日。
《安石榴》
陳芳明,〈余光中曾是我的鄉愁─詩集《安石榴》讀後〉,《聯合文學》12卷9期,1996年7月1日。全文亦收於陳著《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1年3月。
《五行無阻》
黃維樑,〈余光中「三生石」的讀者反應─兼述宋淇對此詩及中國新詩的看法〉,(香港)《文匯報》,1992年8月16、23日。又收於黃編《璀璨的五采筆》。
王一桃,〈永恆的主題,新穎的手法─讀余光中新作「抱孫」〉,(香港)《大公報.文學周刊》,1993年6月23日。又收於黃編《璀璨的五采筆》
《高樓對海》
吳當,〈高樓望海,文學汪洋─試析余光中「高樓對海」〉,《中央日報》1999年11月10日。
唐捐,〈南方有大國〉,《中央日報》,2000年7月17日。
趙衛民,〈詩與修辭〉,《聯合報》,2000年7月24日。
《詩的通論》
余光中,〈論新詩的大眾化〉,《文星》第6期,1958年4月。
吳萱人,(吳宏文)〈多妻的能言鳥〉,〈香港〉《中報周刊》,1969年3月7日,又收入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周伯乃,〈學者詩人余光中〉,《自由青年》41卷5期,1969年5月。
陳慧樺,〈余光中的主題〉,《大學雜誌》35期,1970年1月。
陳芳明,〈一顆不肯認輸的靈魂〉,《龍族》10期,1973年9月又收入陳著《鏡子與影子》
游社煖,〈余光中的創作道路〉,(香港)《抖擻》雙月刊,2期,1974年3月,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陳克環,〈國恨與鄉愁〉,《中華日報》,1974年11月25日,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篇名改為〈國恨鄉愁橄欖詩〉。
黃維樑,〈歐立德和中國現代詩學〉,《幼獅文藝》,1975年6、7、8月,又片段收入黃編《火浴的鳳凰》,篇名改為〈歐立德對余光中的影響〉。
陳鼓應,〈評余光中的頹廢意識與色情主義〉,《中華雜誌》172期,1977年11月。收入陳著《這樣的詩人余光中》,台北,大漢出版社,1977年12月。
陳鼓應,〈評余光中的流亡心態〉,《中華雜誌》173期,1977年12月,收入陳著《這樣的詩人余光中》
夏志清,〈余光中:懷國與鄉愁的延續〉,1977年,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蕭蕭,〈謬斯殿堂的巨人─余光中〉,蕭蕭,揚子澗著《中學白話詩選》,台北,故鄉出版社,1980年4月。
王灝,〈從激越到沈潛─細說余光中詩中的中國意識(上、下)〉《中華文藝》,115、116期,1980年9、10月。
李元洛,〈對台灣現代派詩潮的針砭─余光中詩觀遙測〉,(大陸)《當代文藝思潮》10期,1984年1月15日。又收入《李元洛文學評論選》,題為〈望遠鏡中的隔海詩魂〉
顏元叔,〈詩壇祭酒余光中〉,《中國時報》,1985年10月2日。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劉裘蒂,〈論余光中詩風的演變〉,《文訊》25期,1986年8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劉學工,〈余光中鄉愁詩的民族意識感斷議〉,(大陸)《學術研究》1期,1986年。
呂正惠,〈一個當代詩人的歷史自覺─小論余光中〉,《自由青年》78卷2期(696期)1987年8月。
李元洛,〈隔海的謬斯─論余光中的詩藝〉,《藍星詩刊》15期,1988年4月。又收入李著《謬思的情人》,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流沙河,〈詩人余光中的香港時期(上、下)〉,(香港)《香港文學》,1988年12月,1989年1月、2月連載;又收於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陳芳明,〈死滅的,以及從未誕生的-評余光中、陳映真道路的崩壞〉,《新文化》2期,1989年3月。
林傑洛,〈笑忘書─評「這樣的詩人余光中」〉,(馬來西亞)《蕉風》,1989年12月。
蘇丁,〈甦醒的中國意識─余光中詩觀述評〉,(大陸)《文藝報》,1990年9月29日。
思果,〈文章範本〉,《中華日報》,1991年3月9日。又收於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黃坤堯,〈余光中的香港詩〉,(香港)《香港文學》,1991年3月,又刊於《中央日報》,1991年5月23日
錢學武,〈余光中的詩傳播色情主義?〉,(香港)《潮流月刊》,1991年9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簡政珍,〈余光中:放逐的現象世界〉《中外文學》20卷8期(236期)1992年1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雅丹,〈鄉愁情結,遊子心曲─余光中鄉愁詩解讀〉,(大陸)《台港文學選刊》,1992年4月號
徐學,〈詩心史筆─余光中文學批評風格論〉,(大陸)《江南大學學報》7卷1期,1992年8月,又刊於《台港文學選刊》,1993年8月;又載於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沈冬青,〈讓我攀升:與永恆拔河不休的詩人余光中〉,《幼獅文藝》,1994年2月。
陳金國,〈回歸與反叛─余光中、洛夫詩歌創作的相互疏異〉,(大陸)《台港文學選刊》,1994年5月。又刊於《藍星詩學》,2000年12月。
王晉民,〈余光中的詩〉,《台灣當代文學史》,廣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焦桐,〈台灣心和中國結─余光中詩作裡的鄉愁〉,《幼獅文藝》,1996年6月。
龍協濤,〈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余光中作品鄉國情的文化解讀〉,《現代中文文學評論》5期,1996年6月。
陳素雲,〈余光中詩中的台灣關懷─民國七十四年定居高雄之後(上)、(下) 〉,《國文天地》12卷2期、3期,1996年7月、8月。
黃維樑,〈情采繁富,詩心永春─試論余光中各時期詩作的特色〉,《聯合文學》,14卷12期,1998年10月。
陳芳明,〈詩的光澤〉,《聯合文學》,14卷12期,1998年10月。
李瑞騰,〈余光中的高雄情─以詩為例〉,《聯合文學》14卷12期,1998年10月。
歸人,〈毫末之中見大千─余光中的文學性質〉,《文訊》,1999年3月
陳芳明,〈在冷戰與後冷戰的年代〉,《中國時報》,1999年4月24~26日。又收入陳著《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
劉慎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3月。
梁敏兒,〈懷鄉詩的完成:余光中的詩與香港〉,《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1999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黃曼君,〈余光中現代詩學品格論〉,《藍星詩學 》,2001年端午號。
蕭蕭,〈儒家美學特質與余光中詩作的體現〉,《藍星詩學》,2001中秋號。
散文集、評論集的評論
《逍遙遊》
張道穎,〈評介余光中的散文〉,《台大青年》,1970年3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篇名改為〈非常過癮的事─讀余光中的「逍遙遊」〉。
《望鄉的牧神》
鄭明娳,〈評余光中「地圖」的結構〉,《文壇》200期,1977年2月。
《焚鶴人》
鄭明娳,〈從「蒲公英的歲月」談余光中的中國意識〉,《幼獅文藝》45卷6期,1977年6月。
《聽聽那冷雨》
鄭明娳,〈從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談散文的感覺性〉,《文壇》202期,1977年4月。
張放,〈詩意浩蕩,情采飛揚─余光中散文「山盟」欣賞〉,(大陸)《名作欣賞》1期,1986年。
《青青邊愁》
小紫(黃綺瑩),〈余光中的「青青邊愁」〉,(香港)《香港時報副刊》,1978年2月23日。又收入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篇名改為〈余光中對台北的深情─讀「青青邊愁」〉
李漢呈,〈讀介:「青青邊愁」〉,《台灣時報》 1978年3月23日。
《分水嶺上》
黃維樑,〈語言大師─從「分水嶺上」初論余光中的文學批評〉,《中華日報》,1980年7月29日。又收入黃著《香港文學初探》,香港,華漢出版社,1985年。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沈謙,〈左手的散文魔術─讀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幼獅少年》,1984年9月。
《憑一張地圖》
蘇其康,〈攀越散文的另一稜線─評余光中的「憑一張地圖」〉,《聯合文學》5卷7期(55期),1989年5月。
《散文的通論》
游之夏(黃維樑),〈余光中:最出色最具風格的散文家〉,(香港)《中國學生周報》,1968年12月27~1969年3月7日,共六篇。又收於黃編《火浴的鳳凰》。
思果(蔡濯堂),〈飄然思不群〉,《中國時報》12期,1974年4月9日。又收於黃維樑編《火浴的鳳凰》。
溫瑞安,〈散文的意象:雄偉與秀美─略論余光中、葉珊的散文風格〉,《幼獅文藝》44卷1期,1976年7月。
溫任平,〈現代散文的革新者余光中〉,1977年。本文為黃維樑節錄自溫著《黃皮膚的月亮》自序中的一部份,題目為黃所加,並收入黃編《火浴的鳳凰》。
鄭明娳,〈從余光中的散文理論看其作品〉,《中華文藝》13卷6期,1977年8月。
吳貴和,〈余光中的散文〉,收入夏祖麗編《風簷展書讀》,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1月。
黃維樑,〈采筆干氣象─初論余光中的山水遊記〉,《中外文學》14卷6期,1985年11月。
鄭明娳,〈余光中散文論〉,收入鄭著《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10月。
鄭明娳,〈從「青青邊愁」到「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小論余光中近期散文〉,《自由青年》78卷2期(696期)1987年8月。
何龍,〈奇妙的文字方陣──余光中散文藝術評介〉,(大陸)《台港文學選刊》3期,1987年。又以〈代序〉收入《鬼雨─余光中散文集》,花城出版社,1989年5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雷銳,〈在文字的風火爐中煉丹─論余光中散文的幽默特色(上、下)〉,《中華日報》,1992年7月18日、19日。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馮友軍,〈奇喻巧擬著文章─余光中散文中的比喻與比擬〉,(大陸)《名作欣賞》5期,1992年。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五、其他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論文藝》,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夏祖麗,〈去國千日談感觸─余光中訪問記〉,《握筆的人》,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
楊牧,〈關於紀弦的現代詩社與現代派〉,《現代文學─現代詩回顧專號》,第46期,1972年3月。
余光中,〈詩運小卜─中外文學詩專號前言〉,《中外文學》,第3卷第一期,1974年6月。
李昂,〈酒醒的戴奧耐塞斯─訪詩人余光中先生〉,《幼獅》,第258期,1974年8月。
蕭蕭,〈紀弦與現代詩運動〉,《燈下燈》,東大圖書,1980年。
李牧,〈新文學運動歷程中的關鍵時代─試探50年代自由中國文學創作的思路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文訊》,第9期,1984年3月。
周伯乃,〈西方文藝思潮對我國60年代文學的影響〉,《文訊》,第13期,1984年8月。
蕭蕭,〈奔流的生命─談余光中〉,《自由青年》,1987年1月。
林耀德,〈雙目合 視乃得─專訪余光中〉,《自由青年》,1987年8月。
鄭照順,〈訪余光中教授談文學與人生〉,《高市文教》,1987年12月。
柯素芬,〈阿波羅的書房─作家余光中專訪〉,《幼獅文藝》,1998年10月
柯素芬,〈阿波羅的書房─作家余光中專訪〉,《幼獅文藝》,1998年10月
王德威,〈翻譯現代性〉,《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沒有晚清,何來五四─被壓抑的現代性〉,《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文學與政治─小說的世紀,政治的世紀〉,《聯合文學》,第179期,1999年9月。
楊牧,〈現代與文學─永遠的現代詩〉,《聯合文學》,第16卷第5期,2000年。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推文
推文
推文到facebook
推文到plurk
推文到twitter
Google bookmarks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
2.
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 : 1949-1999
3.
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
4.
詩人的自我與外在世界:論洛夫、余光中、簡政珍的詩語言
5.
余光中詩研究
6.
國民中學現代詩選文之鑑賞教學研究
7.
評王爾德《理想丈夫》二中譯本
8.
余光中散文研究
9.
以余譯<<梵谷傳>>為例論白話文語法的歐化問題
10.
余光中之《理想丈夫》
11.
王鼎鈞及其散文研究
12.
余光中遊記研究
13.
余光中文學理論研究
14.
臺灣校園民歌文化的建構與轉化
1.
黃維樑,〈歐立德和中國現代詩學〉,《幼獅文藝》,1975年6、7、8月,又片段收入黃編《火浴的鳳凰》,篇名改為〈歐立德對余光中的影響〉。
2.
李元洛,〈隔海的謬斯─論余光中的詩藝〉,《藍星詩刊》15期,1988年4月。又收入李著《謬思的情人》,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3.
陳慧樺,〈余光中的主題〉,《大學雜誌》35期,1970年1月。
4.
余光中,〈論新詩的大眾化〉,《文星》第6期,1958年4月。
5.
黃維樑,〈禮贊木棉樹和控訴大煙囪─論余光中八0年代的社會詩〉,《中外文學》17卷7期(199期)1988年12月。又收於黃編《璀璨的五采筆》
6.
陳芳明,〈余光中曾是我的鄉愁─詩集《安石榴》讀後〉,《聯合文學》12卷9期,1996年7月1日。全文亦收於陳著《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1年3月。
7.
蕭蕭,〈余光中結臺灣結─《夢與地理》的深情〉,《藍星詩刊》25期,1990年10月。又收於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8.
劉裘蒂,〈論余光中詩風的演變〉,《文訊》25期,1986年8月,又收入黃維樑編《璀璨的五采筆》。
9.
王灝,〈從激越到沈潛─細說余光中詩中的中國意識(上、下)〉《中華文藝》,115、116期,1980年9、10月。
10.
鄧榮坤,〈天空與山也蹲下來─談余光中、羅門、向明的「漂水花」〉,《藍星詩刊》30期,1992年1月。
11.
周粲,〈詩人競技─讀余光中和羅門的「漂水花」〉,《藍星詩刊》4期,1985年7月。又收入陳幸蕙編《七十四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年4月
12.
林泉,〈試析「夜讀東坡」〉,《藍星詩刊》19期,1989年4月。
13.
秀實,〈余光中的「水晶牢─詠錶」〉,《藍星詩刊》18期,1989年1月。
14.
李元貞,〈評戴望舒「災難歲月」的三首詩--兼評余光中的「白玉苦瓜」〉《夏潮》,4卷3期,1978年3月。
15.
掌杉,〈評余光中的「白玉苦瓜」〉,《中外文學》42期,1975年11月,48─60頁。
1.
余光中詩研究
2.
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
3.
余光中與中國古典詩歌
4.
余光中臺灣詩研究
5.
余光中文學理論研究
6.
余光中與洛夫「傳統回歸」之研究
7.
余光中鄉愁詩修辭美學探析
8.
余光中《蓮的聯想》中國典故意象研究
9.
台灣現代詩「鄉愁」意象研究──以余光中、席慕蓉容為例
10.
余光中高雄時期現代詩創作之研究
11.
「余光中詩園」研究
12.
余光中幽默詩創作之研究
13.
余光中詩中的臺灣書寫研究
14.
現代散文風貌研究~余光中散文新探~
15.
余光中及其詩的意象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