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天下雜誌(2007)。教出品格力: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管教。臺北市:天下。
方志華(1999)。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市:洪葉。
王家福(2004)。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合作學習研究-以國小四年級
短跑訓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文慈(1993)。槓桿認知能力發展的評量與學習遷移的歷程分析:動態評量的
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沈六(1993)。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水牛。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625,2-16。
何素華(1996)。國小普通班和啟智班兒童合作學習效果之研究。臺北市:文景。
何琦瑜(2007)。品格教育大調查:教與罰的掙扎。教出品格力—零體罰
時代,孩子怎麼管教。臺北:天下雜誌。
李 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李慧敏(2011)。國小學童知覺教師家長式領導與品格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131
李巍(2010)。你的孩子被霸凌了嗎?守護你的孩子遠離校園暴力。臺北市:驛
站。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市:五南。
但昭偉(2006)。教師的教育哲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若女(2005)。你不可忽視的校園霸凌:誰來救救孩子?康健雜誌,84,164-178。吳俊生(2008)。合作學習策略在嘉義縣國民小學扯鈴教學習成就及互動行為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素真(1999)。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適應欠佳兒童社交技巧
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財福(2005)。國民中學道德教育調查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5)。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130,143。
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臺北市:臺灣學生。
吳寶珍(2003)。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邱茂盛(2009)。合作學習模式融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巧固球學習成效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紹一、李介至(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120,44-52。
易文雲(2010)。合作學習於體育課中對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132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教學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宏室(2010)。體育課程與教學專業。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建智(2005)。合作學習教學法融入國小高年級體育課之動作技能表現、批判
性思考與社交技巧研究。臺北縣:三思堂。
周慧菁(2003)。品格教育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58-64。林玉体(1993)。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正中。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核心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教師
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93,171-193。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孫易新(2007)。心智圖法創造思考訓練方案對激發企業人士創造力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徐岳聖(2007)。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籃球技能表現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徐斐雪(2009)。國小學童知覺校園關懷氣氛與其品格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高麗英(2011)。國小教師執行零體罰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網站: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133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9)。品德教育實施策略-學校品德核心價值調查結果。取
自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網站:www.edu.tw/news.aspx?news_sn=2575&pages=1 –
136k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2)。101 年度施政方針。取自教育部秘書室網站:
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7519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2)。101 年度施政計畫。取自教育部秘書室網站:
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6
陳啟明(2007)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與資料研究,75,71- 82。
陳銘偉(2004)。「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高職學生合作學習與批判性思考
歷程與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陳騏龍(2009)。面對校園霸凌氾濫的真相與省思。師說,212,43-47。張春興(1976)。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培基文教基金會(1999)。品格第一。載於北區技專院校八十八學年度「品格第
一」班級經營策略研討會手冊。
許義雄(2012)。國民體能常模報告書。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http://www.sac.gov.tw/publication/publication.aspx?type=7&ap=0&wmid=355
黃信諺(2005)。被忽視的品格教育。師說,184,27-29。黃建瑜(1998)。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2011)。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134
黃筱卉(2010)。合作學習介入國中體育課之實驗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單文經、汪履維(1989)。道德發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
任目標取向及班及社會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臺北市。
楊淑娟(2004)。力倡品格可貴。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市:
天下雜誌。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詹棟樑(2004)。德育原理。臺北市:五南。
詹棟樑(200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力。教育研究月刊,113,
118-130。
葉學志(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5-13。
隆‧克拉克(2004)。優秀是教出來的。臺北市:雅言。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12)。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GD5PYZ/result
鄭一菁(2004)。家庭擁抱孩子的心靈。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著:品
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臺北市:天下雜誌。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市:揚智。
135
劉秀美(2010)。花蓮縣公立國中師生對校園零體罰實施後的意見調查(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劉芯綺(2009)。運用合作學習法來介入融合式體育教學對國中生接納智能障礙
同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錫麒(1993)。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證研究。教育研究資
訊,1(5),16-25。
賴青蘭(2004)。合作學習對融合班級中視覺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及習癖動作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賴瑞霞(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闕月清(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玉姿(2005)。合作學習介入融合式體育對智能障礙學童師生與同儕互動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寶鳳(2008)。師生關係與人格發展關係的運用。品格與創新教學。花蓮市:
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彙編。
蘇嫈娟(2007)。國小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品格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英文部分
Berger, E. (1996). 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2 (2), 3-4.
Bulach, C. R. (2002). Implementing a charac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assessing its
Impact on student behavior. Clearing House, 76, 79-83.
Gibbs, L., & Early, E. (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Phi
Delta Kappa Festback (Whole No. 362). Retrieved October 29, 2006 from
http://cortland.edu/c4n5rs/12pnt_iv.asp.
Hooper, S. (1992). Effects of peer interaction duringcomputer-based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5(3), 190-189.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9). Cooperation and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 D. W., & Johnson, R. T. (1994). The New Cirlesof Learning Cooperationin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SCD.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ty, 10(1), 1-3.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06
from: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fullcit/9945895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Pearson,Q.M., & Nicholson, J. I. (2000).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rategies for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counselors.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8(4),243-251.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138
Ryan, K., & Bohlin, K. E.(2001).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lavin , R. E . (1990). Cooperative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