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王石番(1990)。傳播內容分析法 理論與實證(初版)。台北市:幼獅文
化事業公司。
2.王怡菁(1998)。休閒能力、涉入程度與休閒利益關係之研究-以自行車參與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3.王怡菁、施慧珉、張國振(2008,5月)。影響休閒活動因素之研究~以自行車環島運動為例。2008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彰化市。
4.田哲榮(2007)。帶著男身去旅行─男性自助旅行體驗及其性別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台北市。5.行政院經建會(2008)。全國自行車道系統計畫。台北市:劉敬宗。
6.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環台英雄榜。2010,檢自:
http://www.cycling-lifestyle.org.tw/Certify/hero_list.php
7.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環島故事先睹為快。2010,檢自:
http://www.bikelane.org.tw/bikelane/cycle_taiwan-news-02.asp
8.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雲林縣。
9.吳佩玲(2008)。屈臣氏女性保養品體驗價值之研究。餐旅暨家政學刊,5(3),295-310。
10.李佳蓉(2008)。女性自助旅行者動機、體驗與旅行後之改變。旅遊管理研究,8(1),21-40。11.李瑋琪(2007)。單車旅遊者之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台中市。12.李蕙貞(2001)。休閒活動之海外自助旅行-以紐西蘭為例。國立雲科大體育學報,4,39-43。13.沈青慧(1995)。半自助旅遊產品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定點旅遊為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14.周義隆(1993)。國人出國自助旅行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觀光研究所,台北市。15.林金韻(2008)。生態旅遊地遊客體驗與價值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16.林建堯(1998)。自行車專用道環境屬性重要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台中市。
17.林勤豐、葉明義、邱兆民(2000)。探討消費者「屬性-結果-價值鏈」之建構特性。輔仁管理評論,7(2),21-48。18.邱魏頌正、李梅菲(2002)。行動電話購買行為研究—「方法-目的鏈」之運用。傳播與管理研究,1(2),213-237。19.姚建佑(2006)。觀賞戲劇表演之體驗價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縣。20.洪震宇、林慧淳(2007,8月)。單車悠遊風,現在最流行。康健雜誌,愛地球Fun Life專刊,12。
21.徐冬曲、游士正(2005)。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體驗之探討。休閒運動期刊,4,61-67。22.徐永億(2006)。室內游泳池體驗價值與購後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2),130-148。23.張光華(2004)。自行車遊客行為特性之研究-以北海岸風景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新竹市。24.張聿如(2007)。自助旅遊者之旅遊風險意識與動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台北市。25.張國振(2007)。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台北市。26.張馨文(2003)。臺灣發展自行車觀光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9(1),107-122。
27.張馨文(2004)。各國發展自行車遊憩經驗之研究。都市交通季刊,19(1),1-10 。28.張鐸瀚、蔡漢忠(2009)。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自行車環台之行為意圖。
2009 服務業行銷研討會論文集(頁442-456)。台中:國立中興大學。
29.許筠娸(2008)。特色民宿之顧客價值探索:世代與新奢華體驗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縣。30.郭藺萩(2008)。演唱會之臨場體驗價值階層探索-世代、演唱會類型與臨場感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縣。31.陳心怡(2004)。自行車騎乘者專業化程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大度山區騎乘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台中市。32.陳勁甫、古素瑩(2006)。海外自助旅行者動機、知覺價值與市場區隔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9(4),1-23。
33.陳姿君(2008)。Blythe的異想世界-御宅族(otaku)之顧客價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縣。34.陳柏如(2008)。夢想因實現而偉大-單車環島total solution。自行車環島完全手冊,2008年7月增訂版(三刷),12。
35.陳姵君(2008)。因為你,所以我快樂-療傷系玩具顧客價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縣。36.陳梅君(2008)。自行車參與者遊憩動機、深度休閒與遊憩專門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中縣。37.陳瑞娟(2008)。休閒農場遊客的價值認知-方法目的鏈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市。38.陳德立(1987)。如何準備自助旅行。台北:青年經濟旅行俱樂部。
39.陳錫平、蔣孝美(2008,5月)。自行車活動愛好者深度休閒特質之研究。2008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彰化市。
40.陳懷恩、黃健和(2007)。單車環島練習曲。台北市:大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1.凱絡媒體企劃組(2008/8/18-2008/8/24)。單車旋風來襲,休閒大不同。凱絡媒體週報,446,14-26。
42.曾光華、陳貞吟、張永富(2004)。以方法目的鏈探討旅客懷舊體驗的內涵與價值。戶外遊憩研究,17(4),43-69。43.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台北市。44.黃啟榮(2002)。生活型態需求與附加價值創造關聯發展之研究:以登山自行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45.黃淑君、薛毓屏、林育慧(1999)。遊憩單車使用者對單車活動的實質環境屬性偏好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2(4),43-60。46.黃淑琴、陳姿君(2007)。租書休閒活動之顧客價值內涵:區域與性別觀點。管理與系統,14(4),603-621。47.黃淑琴、廖淑如、黃文星(2008,10月)。見證平民偶像的崛起:歌唱選秀實境節目收視價值之跨世代比較。第五屆流通與全球運籌論文研討會,台中市。
48.黃淑琴、賴志松(2008)。手感產品之價值與利益評價力分析。聯大學報,5(1),159-179。49.黃顗芳(2002)。自行車觀光客環境偏好之研究─以新竹縣峨眉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新竹市。50.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台中縣。51.楊國樞(1997)。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東華書局。
52.楊國勳(2005)。台灣青年出國自助旅遊者之渡假生活型態與旅遊產品購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台北市。53.葉允棋、陳美燕(2007)。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自行車休閒運動為例。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331-364。54.廖佾晨(2008)。生活型態、遊憩動機對自行車道環境偏好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潭雅神綠園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台中市。55.廖明豐(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嘉義縣。56.劉金標口述、藍麗娟採訪整理(2007)。我的環台夢 劉金標的73歲自行車環島日記。台北市:天下雜誌。
57.劉建恆、李寧遠(1990)。單車長途旅行對身體作業能力之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2,143-158。58.鄭有利(1994)。自助旅行與出國旅遊實務。台北:萬象圖書公司。
59.鄭育雄(2003)。遊憩專門化衡量指標之研究-以自行車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台中縣。60.簡彩完(2006)。布魯樂谷與八仙海岸主題遊樂園體驗價值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2),84–100。61.嚴秀茹、李有仁、蕭丞傑、李國書(2006)。顧客關係利益之階層探析:方法目的鏈之應用。管理評論,25(1),95-119。
二、英文部分
1.Budd, R. W., Thorp, R. K., & Donohew, L. (1967).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2.Cope, A.M., Doxford, D. and Hill, T.(1998). Monitoring tourism on the
UK’s first long-distance cycle rout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6(3),
210-223.
3.Frauman, E. & Cunningham, P. H. (2001). Using means-end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greenway use.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stration, 19(3), 93-113.
4.Gula, L. (2006). Backpacking tourism: Morally sound travel or neo-colonial
conques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Canada.
5.Gutman, J. (1982). A means-end chain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46, 60-72.
6.Holbrook M. B. (1994). The nature of customer value: an axiology of
services in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 Service quality: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21–71.
7.Jansen V. M. & Van R. J. (1996). Scanning museum visitor: Urban tourism
market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2), 364-375.
8.Kassarjian, H. (1977). Content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1), 8-18.
9.Klenosky, D. B. (2002). The “pull”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A means-end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0(4), 385-395.
10.Klenosky, D., Franman, E., Norman, W., & Gengler, C. (1998).
Nature-based tourists’ use of interpretive services: A means-end investigation.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9(2), 26-36.
11.Klenosky, Gengler, Mulvey (1993).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ki destination choice:A means-end analytic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62-379.
12.Les Lumsdon, P. D., Andy Cope. (2004). Monitoring of cycle tourism on
long distance trails:The north sea cycle route.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2, 13-22.
13.Loker-Murphy, L. & Pearce, P. L. (1995). Young budget travellers:
backpackers in Austral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2(4), 819-843.
14.Lumsdon, L. (2000). Transport and tourism: Cycle tourism – a mode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8(5), 361-377.
15.Markward, A. (2008). Backpackers: The Next Generation? 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ew Zealand.
16.Noy, C. (2004). This trip really changed me:Backpackers'' narratives of
self-chan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1), 78-102.
17.Olson, J. C. & Reynolds, T. J. (1983). Understanding consumer’s
structures:Implications for advertising strategy. Advertising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1,77-90.
18.O’Reilly, C. C. (2006). From drifter to gap year tourist-mainstreaming
backpacker travel.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3(4), 998-1017.
19.Pearce, P. L. & Foster, F. (2007). A "University of Travel": Backpacker
learning. Tourism Management, 28, 1285-1298.
20.Reynolds, T. J. and Gutman, J. (1988). Laddering theory, method,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8(1), 11-31.
21.Riley, P. J. (1988). Road culture of international long-term budget travele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2), 313-328.
22.Ritchie, B. W. (1998). Bicycle tourism in the sou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 Tourism Management, 19(6).567-582.
23.Rokeach, M. J.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4.Simonsen, P. and Jorgenson, B. (1996). Cycling tourism: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al sustainability? Denmark: Bornholm Research Centre.
25.Weiss, D. & Weiss, P. W. (1990). Travel tips for the 90''s. Merrillville, Ind.:
ICS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