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2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7/26 02:1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蔡雅蕙
研究生(外文):
Ya-HuiTsai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傳統彩繪匠司民宅作品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Taiwa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of Craftsmen in Hous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徐明福
指導教授(外文):
Min-fu Hsu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
建築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
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
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0
中文關鍵詞:
傳統建築彩繪
、
日治時期
、
匠司
、
建築裝飾
、
民宅
外文關鍵詞:
Traditional paintings
、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Craftsmen
、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
Houses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2953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6
臺灣於17世紀開始大量湧入漢人,直到清中葉以後,由於政經明顯發展,來臺人口大量增加,因此也帶動廟宇及富紳宅第的興建。及至日本殖民的1910年代,因農經改革有成,促使另一波營建風氣的興起,同時從唐山禮聘知名匠司也成為建築加分的象徵。依據文獻及田野調查歸納,臺灣的傳統建築彩繪發展約可分為明清時期、日治時期以及戰後至今三個主要時期,而這三個時期的彩繪作品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也呈現各具特色的樣貌。其中,若以目前作品的數量來看,尤以1910-30年代是日治時期建築彩繪發展最為興盛且多樣化的時期,在此基礎下,本研究以「匠司」作為切入點,並以民宅中的彩繪作品為主,探討此時期臺灣傳統建築彩繪之特色,其研究方式除參考文獻史料外,多以實際田野調查的方式進行,其重點包括:一、整理日治時期彩繪匠司的譜系、傳承特色及作品分布。二、分析裝飾性圖案之特色。三、探討傳統及當代彩繪圖像之來源。
臺灣傳統建築彩繪的研究可包含師承、分工體系、彩繪主題內容、裝飾圖案、材料技術及保存修護等議題,其範圍可說相當廣泛。本研究藉由匠司訪談、建築田野調查及各種文獻資料的輔助,除了逐步建立較完整的傳統建築彩繪匠司譜系及其作品資料庫外,從研究中亦可發現以往以閩客背景歸納其作品特色或以作品特徵斷定匠司來歷並不符合實際情況。不同的傳承系統呈現出不同的彩繪樣貌與匠司籍貫並無絕對關係,同時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及主流美術界的畫風也的確影響傳統建築彩繪甚多。而本研究的成果將有助於擴大研究傳統藝術的變遷與脈絡,及作為建構臺灣傳統建築裝飾特色之基礎。
Since the 17th Century, Han immigrants moved to Taiwan. Census augmentation largely contributed to th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te Chi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imported craftsmanship from the Mainland was perceived as a symbol of building quality. As a result, it became a norm to hire craftsmen from mainland to build temples and mansion for the upper class and the rich. After 1910, successful agricultural and economic reform by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ontributed to a prosperous and stable society. As a result, the prospect of the building industry went from the gloom during this time.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re are three major peri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architectural painting: (1)Ming and Ching Dynasty (2)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3) Post-War to the Present, and the architectural painting works also display many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times and areas. From the works existed at present, the most prosperous development time of the architectural painting was during 1910’s and 1930’s under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So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painting’s in Taiwan during the time on the “craftsmen” and “house paintings”, the contents are emphasized on the follows: (1)Reorganizing the craftsmen’s genea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2)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3)Investigating the sources of the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paintings
Studies on painting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aiwan may set on broad perspectives, such as apprenticeship, collaboration networks, artistic themes, decorative patterns, painting procedure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etcs. This study has undertaken interviews with craftsme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collection of historic materials to gradually establish craftsmen’s genealogy and works database in Taiwan. It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in context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form a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問題 1-11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23
第六節 民宅彩繪之空間及部位 1-24
第七節 名詞解釋 1-26
第八節 研究架構 1-29
第二章 日治時期的建築彩繪匠司 2-1
第一節 背景 2-2
第二節 來源及師承 2-4
一、日治時期之前來臺的中國匠司 2-6
二、日治時期來臺的中國匠司 2-13
三、臺灣本地匠司 2-29
四、文人書畫家 2-46
五、其他 2-47
第三節 傳承狀況 2-48
一、中國匠司之傳承 2-49
二、臺灣本地匠司之傳承 2-49
第四節 建築彩繪作品之實況 2-50
一、類型及數量 2-50
二、區域分布 2-56
第三章 民宅彩繪之裝飾圖案及樣式 3-1
第一節 裝飾圖案的類型及樣式 3-2
第二節 壁堵裝飾圖案及樣式 3-7
一、屋架類型 3-8
二、隔斷牆之壁堵裝飾圖案及樣式 3-9
第三節 門板裝飾圖案及樣式 3-18
一、幾何圖框的裝飾樣式 3-19
二、書卷裝飾樣式 3-19
三、吉祥瓜果之裝飾樣式 3-23
四、其他裝飾圖案及樣式 3-24
第四節 樑枋裝飾圖案及樣式 3-26
一、樑枋裝飾之來源 3-26
二、樑枋裝飾類型及樣式 3-28
第五節 小結 3-40
第四章 民宅彩繪作品之圖像來源 4-1
第一節 仿自傳統 4-1
一、由落款字號分析 4-2
二、仿自書畫家之作品 4-5
第二節 源自當代 4-31
一、人物 4-33
二、交通工具 4-38
三、日常生活 4-45
四、風景畫 4-50
五、落款簽名 4-61
第三節 小結 4-62
第五章 結論 5-1
參考書目
附錄
參考書目
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譯《藝術社會學》,雅典出版社,臺北,1998。
H.W. JANSON著,曾堉、王寶蓮譯《西洋藝術史 4 現代藝術》,幼獅文化出版社,臺北,1980。
Ione Bell, Karen M. Hess, Tim R. Matison著,曾雅雲譯《藝術鑑賞入門》,雄獅出版社,臺北,1984。
[明]黃成 著,[明]揚明 注,長北 校勘、譯注、解說《髹飾錄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山東,2007。
[清]周碩勛纂修《廣東省潮州府志》,臺北,成文書局,1967。
〔清〕徐沁《明畫錄》,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2009年。
〔清〕盛叔青輯《清代畫史補錄》,明文書局,臺北,1985。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中國方志叢書》47,成文出版社,臺北,1983。
〔清〕蔣寶齡《墨林今話》,《清代傳記叢刊》73藝林類9,明文書局,臺北,1985。
九思齋主輯選《三希堂畫寶,仕女、翎毛花卉》,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1995。
三好一《広告マッチラベル,大正 昭和》,紫紅社文庫,京都,2010。
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集成,民國厦門市志》,上海書店出版社,上海,2000。
大輿出版社編著《中國大陸分省旅遊圖集》,大輿出版社,臺北,1994。
山內章、李麗芳、林彥良《臺南市三級古蹟興濟宮彩繪保存修護研究》,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臺南,2002。
不著撰者《歷朝名畫觀音寶相》,大乘文化出版社,臺北,1882。
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新竹縣定古蹟北埔姜氏家廟彩繪暨解體調查研討會》,新竹縣文化局,新竹,2006。
尹建中主持《民間傳統技藝調查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臺北,1980。
尹建中主持《民間技藝人材生命史研究,第六年度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臺北,1988。
文化部文物保護科研所編《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2003。
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文訊雜誌社,臺北,2007。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南天書局,臺北,[1921]1994。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眾文圖書出版社,臺北,1993。
王士彥《廟宇現代化過程中建築裝飾演變之研究-以高雄市寺廟彩繪為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2008。
王之敏《傳統吉祥圖案的意象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2001。
王文良〈朱錫甘,澎湖宮廟裝飾藝術的大師〉,「澎湖研究第十屆學術研討會」,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澎湖,2010。
王行恭編《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臺展第一~十回、府展第一~六回》,出版者不詳,1992。
王行恭編《臺灣畫家西洋畫圖錄,臺展第一~十回、府展第一~六回》,出版者不詳,1992。
王秀雄《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1998。
王建柱《鹿港手工藝》,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彰化,1982。
王美雪《日治時期傳統民宅彩繪風格研究-以麻豆黃矮師徒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2005。
王貞富主持《古蹟、歷史建築彩繪施作材料調查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臺北,2011。
王嵩山〈臺南地區藝能與技藝調查報告〉,《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調查報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臺北,1982。
王慶臺主持《第三級古蹟修復工程建築裝飾藝術調查計畫,大溪齋明寺》,齋明寺,桃園,2005。
王樹村编《百齣京劇畫譜》,黑龍江美術出版社,黑龍江,2001。
王鴻楷主持《臺灣霧峰林家,建築圖集》,自立報系,臺北,1988。
王鐵介編著《大埔風光》,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2008。
古武南《北埔民居》,新竹縣文化局,新竹,2008。
左漢中編著《中國吉祥圖像大觀》,湖南美術出版社,湖南,1998。
石淑棻《臺灣廟宇敘事性雕繪題材分析,以桃竹苗地區廟宇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2002。
伊東忠太《中國古代建築》,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1968。
江韶瑩〈臺灣民間工藝發展史略〉,《1901-2000中華文化百年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1999。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客家委員會,臺北,2011。
何俊壽、王仲杰編《中國建築彩畫圖集》,天津大學,中國,1999。
何政廣主編《清代臺南府城書畫展覽專集》,臺南觀光年推行委員會臺南,,1976。
何培夫《臺南市寺廟門神彩繪圖集》,臺南市政府,臺南,1986。
何淑娟《地方民居彩繪中的生活世界-日治時期大林地方民居彩繪之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嘉義,2010。
何肇喜主持《彰化縣花壇李宅木雕彩繪復原計畫》,彰化縣文化局,彰化,2004。
佘城編著《中國書畫 1.人物畫》,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87。
余彩屏《臺中西屯張廖家廟的彩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11。
吳小虹、應大偉《鐵道歲月,臺灣鐵道寫真》,田野影像出版社,臺北,1997。
吳友如《吳友如畫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08]2002。
吳友如等《清末浮世繪,點石齋畫報精選集》,遠流出版社,臺北,2008。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灣學生書局,臺北,1991。
吳杏雪《潘麗水門神彩畫施作及修復研究-以鹽水鎮護庇宮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2007。
吳佳蓉〈宜蘭城隍廟彩繪研究〉,「2008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6日,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臺北,2008。
吳佳蓉《宜蘭曾氏家族彩繪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10。
吳佳蓉《宜蘭曾萬壹彩繪師傅家族建築彩繪圖稿集》,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出版,臺北,2011。
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遠流出版社,臺北,2000。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草根出版社,臺北,1995。
吳聰敏、高櫻芬〈臺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年至1986年〉,《經濟論文叢刊》,19:1,23-71,1991。
呂柏瑩《臺澎地區國定古蹟廟宇邊框裝飾設計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2009。
呂紹理〈日治時代臺灣機械鐘錶市場的發展1895-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85-105,1996。
李允斐〈由南北產業的差異看客家民居形式〉,收錄於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美濃鎮志 上冊》,美濃鎮公所,高雄,1996。
李允鉌《華夏藝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明文書局,臺北,2000。
李天鐸《臺灣傳統廟宇建築裝飾之研究-木作雕刻彩繪主題之意義基礎與運用原則》,東海大學碩士論文,臺中,1987。
李汪燦《土城的藝術執著》,土城市公所,臺北,1998。
李奕興〈臺灣傳統建築彩繪藝術概說〉,《藝術家》,第37卷(3),238-246,1993a。
李奕興〈臺灣傳統彩繪藝術的類型式樣〉,《藝術家》,第37卷(5),336-347,1993b。
李奕興《彰化節孝祠彩繪藝術》,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彰化,1994。
李奕興《臺灣傳統彩繪》,藝術家出版社,臺北,1995。
李奕興《竹山地區林圯埔彩繪》,竹山鎮公所,南投,1998a。
李奕興《第三級古蹟鹿港天后宮彩繪》,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彰化,1998b。
李奕興《元昌行木雕彩繪藝術》,凌漢出版社,彰化,1999。
李奕興〈失落史頁笑雲傳說-傳統彩繪畫師柯煥章生平與作品探源〉,《臺灣傳統彩繪先賢柯煥章畫師百歲紀念展暨座談會手冊》,財團法人鄉土藝術文教基金會,彰化,2000a。
李奕興《第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五門彩繪》,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彰化,2000b。
李奕興《第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正殿建築彩繪」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1。
李奕興《府城‧彩繪‧陳玉峰》,雄獅出版社,臺北,2002。
李奕興〈臺灣傳統建築彩繪〉,《臺灣文獻》,第61期(2),291-318,2010。
李奕興〈山頭林立、遍地插旗-臺灣傳統建築彩繪匠派的生成與行跡(1830~1980)〉,《臺灣美術》,第80期,4-25,2010。
李政隆執行《南瀛古早建築》,臺南縣政府,臺南,1996。
李香蓮《圖像與意義之關連性研究-透過臺灣一、二級古蹟廟宇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2000。
李乾朗〈臺灣古廟的漳泉風格及各派匠司〉,《房屋市場》,第80期,105-109,1980a。
李乾朗〈廟宇建築及其裝飾藝術(上)〉,《房屋市場》,第84期,93-97,1980b。
李乾朗〈廟宇建築及其裝飾藝術(下)〉,《房屋市場》,第85期,93-97,1980c。
李乾朗〈臺灣的廟宇建築及匠司流派之研究〉,《建築師》6(10),15-25,1980d。
李乾朗〈剪粘與彩畫藝術〉,《房屋市場》,第89期,101-102,1981。
李乾朗《傳統營造匠司派別之調查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 1988。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樑架彩畫運用包巾圖案之繪法〉,《第四次古蹟修護技術研討會專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1992。
李乾朗《臺灣傳統建築彩繪之調查研究,以臺南民間彩繪畫師陳玉峰及其傳人之彩繪作品為對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1993。
李乾朗《澎湖天后宮》,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99。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彩繪,莊武男畫師作品研究》,燕樓古建築出版社,臺北,2001a。
李乾朗《臺灣廟宇裝飾》,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臺北,2001b。
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公司,臺北,2003。
李進發《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1993。
李路珂《營造法式彩畫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南京,2011。
李德生《煙畫中國,昔日摩登女郎》,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2009。
卓玲妃《彰化民居彩繪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2003。
周 成《中國古代漆器》,藝術圖書公司,臺北,1994。
岡村繁《岡村繁全集 第六卷 歷代名畫記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2。
松尾弘〈臺灣と支那人勞働者(上) : 右に關する一つの調查報告書〉,《南邦經濟》,第4卷第2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典藏,1937。
松尾弘〈臺灣と支那人勞働者(下) : 右に關する一つの調查報告書〉,《南邦經濟》,第5卷第1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典藏,1937。
林 松、周宜昌、陳清和主修《新竹市志 卷八 藝文志》,新竹市政府,新竹,1997。
林文昌《彰化縣美術發展調查研究,繪畫篇》,彰化縣文化中心,彰化,1998。
林文龍《臺灣史蹟叢論 中冊 人物篇》,國彰出版社,臺中,1987。
林世超《澎湖地方傳統民宅裝飾藝術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1997。
林松緯《臺灣地區粵籍彩繪畫師擂金特色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10。
林家治《民國商業美術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2008。
林登讚總編輯《漆彩新視界,漆藝大師王清霜85回顧暨薪傳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南投,2006。
林會承《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遠流出版公司,臺北,2011。
林會承主持《傳統建築手冊》,藝術家出版社,臺北,1995。
林會承主持《彰化縣鹿港古蹟保存區丁家大宅調查研究》,彰化縣政府,彰化,2001。
林會承主持《石岡彩繪司傅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CS 90-2211-E-119-001,2002a。
林會承主持《新竹縣北埔姜式家廟彩繪研究》,新竹縣政府,新竹,2002b。
林會承主持《歷史建築資料庫分類架構暨網際網路建置第一期委託研究工作計劃》,文建會中部辦公室,臺中,2003。
林會承主持《臺灣傳統彩繪匠司譜系之調查研究及相關書目蒐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211-E-119-001,2004。
林福春《清代噶瑪蘭寺院之研究》,巨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1993。
林福春《清代噶瑪蘭古厝寺院之匠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7-2415-H-197-002,1998。
林福春《清代蘭地傳統古厝藝作研究》,巨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2001。
林翠鳳〈田中蘭社百年史,一個區域文學史的史料建構實例〉,《東海中文學報》,第16期,345-408,2004。
邱有良編《邱氏宗譜》,非出版品,1998。
邱有良編《致和樓玉坡公家譜》,非出版品,2009。
姚村雄,陳俊宏,邱上嘉〈日治時期美術設計的「臺灣圖像」符號分析〉,《設計學報》,第13卷2期,69-86,2008。
姚村雄〈日治時期臺灣美術設計中的「臺灣女性圖像」研究〉,《設計學報》,第7卷2期,117-136,2002。
姚村雄《臺灣廟宇石雕裝飾藝術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991。
姚玳玫〈從吳友如到張愛玲,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海派媒體“仕女插圖的文化演繹〉,《文藝研究》,2007卷1期,134-146,文藝研究雜誌社,北京,2007。
施翠峰《臺灣民間藝術》,臺灣省政府新聞處,南投,1977。
柳五杪〈一個被遺忘的臺灣畫家,柳德裕〉,《藝術家》,第253期,386-389,1996。
柳宗悅《工藝美學》,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93。
洪文雄主持《臺中縣縣定古蹟筱雲山莊調查研究規劃報告書》,臺中縣文化局,臺中,2003。
洪文雄主持《臺閩地區傳統工匠之調查研究(第一期),傳統漆工及建築彩繪》,內政部,臺北,1992。
洪文雄計畫主持《臺中縣歷史建築裝飾圖樣調查紀錄,以大甲瑞蓮堂、烏日順德堂、清水黃宅為例》,臺中縣文化局,臺中,2004。
洪致文〈二戰時期日本海陸軍在臺灣之飛行場〉,《臺灣學研究》,第12期,43-64,2011。
胡力人《日治時期臺灣煙草專賣制度下葉煙草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2008。
胡書銘《和美彩繪師-陳穎派彩繪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7。
胡郯卿《醉墨軒畫稿》,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25]1978。
述 鼎《民間藝術,彩繪》,藝術圖書有限公司,臺北,1993。
倪再沁《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藝術家出版社,臺北,2007。
倪晶瑋〈范姜老屋建築彩畫中之文化意涵〉,《建築學報》68,223-248,2009。
唐家路、孫磊《中國吉祥裝飾》,廣西美術出版社,廣西,2000。
唐曉蘭《臺灣寺廟繪畫藝術》,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1992。
孫淑彥主編《陳成光作品選》,揭陽博物館,廣東,2007。
孫幗英〈70歲的美少男 畫師宋森山〉,「大紀元時報」臺灣生命力 B3版,2006年11月3日,2006。
席德進《臺灣民間藝術》,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74。
徐七冠《潘麗水寺廟門神畫作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1997。
徐明福、蕭瓊瑞主持《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1996。
徐明福、蕭瓊瑞等編著《雲山麗水,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之研究》,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臺北,2001。
徐明福主持《國定古蹟霧峰林宅宮保第木作彩繪調查研究》,臺中縣文化局,臺中,2009。
徐金基《客家鄉鎮市發展與臺灣公路交通之關係-以臺灣北部桃竹苗地區為探討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4。
徐書城《繪畫美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臺北,1993。
徐國庭《粵籍畫師邱鎮邦彩繪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9。
留啟群〈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畫家的「現代」想像〉,《藝術論衡》,復刊號第2期,103-127,2009。
袁巧珊《粵籍畫師劉沛彩繪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13。
財團法人鹿江文化藝術基金會《彰化縣傳統建築修復匠司普查案》,彰化縣文化局,彰化,2007。
馬鏡江《詩中畫》,榮寶齋出版社,北京,[1885]1986。
高大偉等編著《頤和園建築彩畫藝術》,天津大學,中國,2005。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臺北,2004。
高啟斌《新竹李、傅彩畫匠派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8。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壁畫修復研習,笨港水仙宮壁畫清潔與加固》,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臺南,200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編《黃麗淑與臺灣漆藝》,中國時報系時廣企業有限公司生活美學館,臺北,200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吳錦源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1998。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丹青憶舊,臺灣早期先賢書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200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書香茶花,日本漆藝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2007。
堀込憲二〈日治時期使用於臺灣建築上彩磁的研究〉,《臺灣史研究》,第八卷第二期,2001。
崔詠雪《在水一方,1945年以前臺灣水墨畫》,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04。
康敏平〈廟宇的彩繪藝術,從壁畫、門神談起〉,《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第四年報告書》,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臺北,1986。
康紹榮《臺南縣古蹟廟宇人物彩繪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2007。
康諾錫《臺灣古厝圖鑑》,貓頭鷹出版社,臺北,2011。
張 昕《晉系風土建築彩畫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南京,2008。
張天開主持《全國古蹟修護技術人才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1985。
張玉如《日治時期迄今臺灣香菸包裝設計形式特色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11。
張沛誼〈年畫與戲曲故事對李霞人物畫之影響〉,《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36期,71-94,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2007。
張孟珠《六堆地區廟宇彩繪畫師研究,以內埔地區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411-H-276-001,2004。
張惇惠《古籍中禮制等級與住屋規制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1999。
張淑卿《剪黏司傅何金龍研究-在臺期間之事蹟及作品》,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1。
張瑞和《員林興賢吟社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2007。
張德南、陳惠姝、陳麗汀編《李秋山紀念畫集》,新竹市文化局,新竹,1998。
張曉凌、凍月主編《惲南田畫風》,重慶出版社,重慶,1995。
張燕風《老月份牌廣告畫》,漢聲出版社,臺北,1994。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北,2002。
梁思成著、何仲伊校補《新訂清式營造則例與算例》,明文書局,臺北,1985。
莊 嚴主編《清宮舊藏歷代花鳥集珍》,成文出版社,臺北,1983。
莊伯和《民間美術巡禮》,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80。
莊芳榮主編《臺灣先賢丹青書畫展圖錄》,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2010。
莊裕光、胡石主編《中國古代建築裝飾.彩畫》,江蘇美術出版社,南京,2010。
莊耀棋《在臺惠安峰前村蔣氏打石匠司群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2。
許正和、邱創勳《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史,躍上峰頂的臺灣鐵馬》,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2007。
許雪姬、賴志彰編撰《彰化民居》,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彰化,1994。
許雪姬主持《臺中縣建築發展,民宅篇 田野調查總報告書》,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1992。
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四)一九三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北,2000。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遠流出版公司,臺北,2004。
郭 因《中國古典繪畫美學》,丹青圖書有限公司,臺北,1984。
郭怡佩《臺灣北港朝天宮枋心畫作史實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2011。
郭明亮,葉俊麟《一九三0年代的臺灣》,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2004。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丹青圖書有限公司,臺北,1990。
野崎誠近著、古亭書屋編譯《中國吉祥圖案》,眾文圖書公司,臺北,1994。
陳介成編著《大埔客家人物》,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2008。
陳永源主編《1901-2000中華文化百年論文集II》,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1999。
陳如楓《陳玉峰廟宇彩繪藝術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2004。
陳志華、李秋香《梅縣三村》,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2007。
陳佩玉《鹿港十宜樓一樓後廳牆面彩繪清洗研究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北,2002。
陳亭儒《從符號學角度詮釋傳統吉祥圖案之研究,以蝙蝠吉祥圖案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2003。
陳品秀《臺南市糊紙工藝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2003。
陳威呈《臺灣道教廟宇彩繪藝術之研究-以北玄宮廟宇彩繪藝術為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2005。
陳柔縉《臺灣摩登老廣告》,皇冠出版社,臺北,2008。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社,臺北,20 11a。
陳柔縉《臺灣幸福百事》,究竟出版社,臺北,2011b。
陳美玲《鹿港郭春江(柳司)民宅彩繪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1999。
陳益源、朱鳳玉《嘉義縣文化藝術長期發展計畫,嘉義縣寺廟雕繪傳說故事之調查與研究》,嘉義縣立文化中心,嘉義,1999。
陳清香〈臺灣佛教史上的藝僧〉,《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臺北,1996。
陳清香《臺灣佛教美術(Ⅲ)繪畫篇》,藝術家出版社,臺北,2008。
陸元鼎、陸 琦《中國民居裝飾裝修藝術》,香港珠海出版,香港,1992。
麻豆鎮公所《麻豆風采》,麻豆鎮公所,臺南,1999。
傅朝卿〈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民宅建築中的西洋時尚〉,《臺灣美術》,第50期,4-11,2002。
傅朝卿主持《90年度彰化縣歷史建築清查計畫》,彰化縣文化局,彰化,2001。
傅朝卿主持《91年度彰化縣歷史建築清查計畫》,彰化縣文化局,彰化,2002。
傅朝卿主持《92年度彰化縣歷史建築清查計畫》,彰化縣文化局,彰化,2003。
傅朝卿主持《92年度台南縣歷史建築清查計畫》,台南縣政府文化局,台南,2003。
傅朝卿主持《彰化縣重大意義歷史建築調查研究》,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6。
黃 挺《潮汕文化源流》,廣東教育出版社,廣州,1997。
黃才郎主編《西洋美術辭典》,雄獅美術出版社,臺北,1993。
黃文博《李漢卿及其傳統彩繪》,臺南縣政府,臺南,2007。
黃冬富《中國美術教育史》,師大書苑有限公司,臺北,2003。
黃志環編著《大埔客家姓氏》,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2008。
黃佳慧《許連成門神彩繪之研究》,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3。
黃信彰《臺灣空運文化的立體新世界》,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2007。
黃琪惠《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2012。
黃義明《蔡草如彩繪藝術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2002。
黃漢民《福建土樓,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三聯書店,北京,2003。
黃瀅蓁《柯煥章傳統建築彩繪風格-從傳統設計美學的觀點》,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2011。
黃瀛豹編《現代臺灣書畫大觀》,現代臺灣書畫大觀刊行會,新竹郡,1930。
黃蘭翔〈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型態的特徵〉,《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4期,223-285,2011。
楊 逸《海上墨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2009。
楊仁江主持《臺灣傳統民居建築(二),摘星山莊》,臺北市建築師公會出版,臺北,1984。
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新莊慈祐宮調查研究與修護》,新莊慈祐宮管理委員會,臺北,1994。
楊永源《盛清臺閣界畫山水之研究》,臺北市立美術館印行,臺北,1987。
楊孟哲《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教育》,前衛出版社,臺北,1999。
楊美麗《陳壽彝的作畫生涯與作品分析》,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4。
楊堅平編著《潮汕工藝美術》,汕頭大學出版社,汕頭,2003。
楊堅平編著《潮州木雕》,嶺南美術出版社,廣州,2008。
楊敏楓《臺灣香菸包裝之視覺設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2012。
楊雲山編著《大埔陶瓷》,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2008。
楊奮幹編著《大埔華僑》,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2008。
楊鴻勳〈鳳翔出土春秋秦宮銅構-金釭〉,《考古》,第2期,103-108,鳳翔縣文化館、陝西省文管會,陝西,1976。
溫振華〈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1期,253-274,1983。.
萬煜瑤《傳統工藝輯錄‧木雕卷‧鹿港施鎮洋傳統木雕藝術》,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宜蘭,2001。
萬煜瑤〈民間雕刻之描述論點初探,雕刻文本脈絡、藝術場域與社會機制〉,《藝術教育研究》,第10期,25-52,2005。
葉 子《中國歷代畫家簡明圖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2010。
葉永韶〈頭城文風社區報〉第1+2期,燦景古建築研究工作室,宜蘭,2010。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60期,224-273,2009。
董國金、蔡育林《彰化縣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建築彩繪修復研究》,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臺南,2002。
賈雅卉《傳統建築彩繪匠師劉沛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2012。
賈德江主編《古代名家線描人物精品•改琦》,朝華出版社,北京,2000。
廖怡錚《傳統與摩登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的珈琲店與女給》,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11。
廖新田《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典藏出版社,臺北,2008。
漢寶德主編《民藝名家》,嘉義縣政府,嘉義,1985。
福建省地圖出版社編著《福建省地圖冊》,福建省地圖出版社,福州,2009。
臺南市立文化中心編印《峰如彝偉 丹青傳承,府城彩繪世家陳玉峰家族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臺南,2008。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傳統建築彩繪技藝保存與傳習計畫第一階段報告書》,臺南市立文化中心,臺南,1998。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室《澎湖天后宮彩繪》,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1985。
臺灣美術三百年作品展專輯編輯委員會《臺灣美術三百年作品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1990。
臺灣教育會編著《臺灣教材寫真集解說書》,臺灣教育會,臺北,1934。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自動車に関する調査》,臺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臺北,1932。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灣時報發行所,臺北,1928。
劉三豪〈臺灣日劇時代民間性畫家潘春源〉,《藝術家》,第3期,99-104,1977。
劉映廷《當代藝師劉家正先生門神作品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11。
劉秋琴《藝師李漢卿之「佛寺彩繪」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2002。
劉淑音〈“歲供體例在臺灣傳統建築裝飾圖稿的運用〉,《藝術學報》,第75期,39-54,2004。
劉淑音《臺灣傳統建築吉祥裝飾-集瑞構圖的表現與運用》,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2。
劉織超修溫廷敬等纂《民國新修大埔縣志 三十九卷 首一卷》,上海書店,上海,[1943]2003。
廣東省地圖出版社編製《大埔縣交通遊覽圖》,廣東省地圖出版社,廣州,2007。
廣東旅遊出版社、梅州市旅遊局合編《梅州市旅遊交通圖》,廣東旅遊出版社,廣州,2006。
樓慶西《中國傳統建築裝飾》,南天書局,臺北,1998。
潘岳雄等編《臺灣寺廟彩繪藝術畫會專集》,寺廟彩繪畫會,雲林,2002。
潘彥之《臺灣地區廟宇彩繪畫師傳承研究-以臺南春源畫室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2004。
潘載和纂修《民國潮州府志略》,上海書店,上海,[1933]2003。
蔡雅蕙、徐明福〈1910-30年代臺灣傳統建築彩繪匠司譜系之探討〉,《民俗曲藝》,第169期,89-145,2010。
蔡雅蕙、徐明福〈鹿港郭氏家族在傳統厝屋彩繪作品之人物圖像來源研究〉,《民俗曲藝》,第179期,1-76,2013。
蔡雅蕙《彩藝風華,以客籍邱氏彩繪家族為主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傳統彩繪之源流》,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新竹,2012。
《鹿港郭新林民宅彩繪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0。
蔡龍保〈日治時期公路運輸之興起與交通體系之變遷(1910-1936)〉,《近代中國》,第156期,88-121,2004。
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近代舖設道路的演進及其發展〉,《第二屆白沙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7。
蔣廣全《中國清代官式建築彩畫技術》,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中國,2005。
鄭雅文《臺南府城畫師陳玉峰彩繪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8。
蕭瓊瑞《臺南市藝術人才暨團體基本史料彙編,造型藝術》,臺南市立文化中心,臺南,1995。
蕭瓊瑞《府城民間傳統畫師專輯》,臺南市政府,臺南,1996。
蕭瓊瑞《豐美 彩繪 潘麗水》,藝術家出版社,臺北,2011。
賴志彰編撰《臺灣霧峰林家留真集》,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臺北,1989。
賴曉萍《丘逢甲潮州詩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臺中,2002。
閻亞寧主持《臺閩地區傳統工匠之調查研究(第二期)》,內政部,臺北,1994。
閻亞寧主持《桃園縣歷史建築呂宅著存堂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1996。
應大偉《一百年前的臺灣寫真》,圓神出版社,臺北,1995。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下卷》,文岡圖書公司,臺北,[1905]1979。
薛 琴主持《桃園縣第三級古蹟大溪齋明寺調查研究暨整體修復計畫》,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桃園,2002。
薛雅惠《臺灣傳統彩繪裝飾意涵之研究-以臺南地區畫師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2000。
謝如劍編著《大埔客家民俗》,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2008。
謝里法〈日治時代1895-19425臺灣美術運動史,第一部 新美術的黎明時代〉,《藝術家》1(6),62-67,1975。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臺北,,1998。
鍾心怡建築師事務所《雲林縣張廖家廟崇遠堂修復先期調查研究計畫》,雲林縣政府,雲林,2009。
鍾淑敏〈臺灣總督府的「南支南洋」政策-以事業補助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149-194,2004。
韓興興主持《第三級古蹟鹿港城隍廟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記錄》,彰化縣政府,彰化,2000。
顏亨達《臺灣傳統廟宇裝飾題材與建築空間之關聯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01。
顏君穎《許連成彩繪畫派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2012。
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1998。
顏娟英《風景心境 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北,,2001。
羅文祥主持《彰化縣國定古蹟馬興陳宅彩繪調查與施作計畫書》,彰化縣文化局,彰化,2009。
羅傳雄編《客家箏派 本源論萃》,中國文聯出版社,北京,2008。
嚴 峻、章明編著《大埔客家源流》,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2008。
報紙資料
「臺南新報」,版漢5,1922年11月23日、11月28日。
「臺灣日日新報」,版漢4,1928年5月23日。
羅文祥〈時間,挽留了瀧見寺彩繪〉,「臺灣日報」17版,2004年5月12日-13日。
網站資料
Baidu百科,http://baike.baidu.com/
Hudong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
日治時代臺灣小公學校美術教科書數位典藏收集計畫,http://taiwan-arts.ntue.edu.tw/DCWeb/index.php
世紀風華臺灣美術,http://twart100.ntmofa.gov.tw/
李奕興的鄉土藝術工房,http://tw.myblog.yahoo.com/jw!IRIVYuCLGR88TOiv89wZ10Cdtw--/
典藏,數位,臺灣!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http://www.ndap.org.tw/
屏東崇蘭蕭氏家廟,http://www2.kfcdc.edu.tw/media/2007_NDAP/chonlang_hsiao/main.htm
財政部財政史料陳列室,http://www.mof.gov.tw/museum/
高雄老照片數位博物館,http://220.130.246.112/oldphoto/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http://www.nstm.gov.tw/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電子報,http://www.nmth.gov.tw/Portals/0/epaper/
國光劇團〈鐵弓緣〉劇本,http://www.kk.gov.tw/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
廈門集美大學,http://arts.jmu.edu.cn/
新竹市文化局,http://www.hcccb.gov.tw/
漢典,http://www.zdic.net/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臺中市文化資產管理中心,http://www.tchac.taichung.gov.tw/home.aspx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臺灣文獻叢刊,http://dblink.ncl.edu.tw/taiwan/Catalog/bookcatalog.asp?bookno=4
臺灣日日新報檢索資料庫,http://140.133.6.14/twnews_im/index.html
臺灣古蹟知識庫古蹟年表,http://service.wordpedia.com/wordpedia_m/Chron.aspx
臺灣美術年表,http://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html/ah-f.htm
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event/dye/03/03_2.htm
臺灣貨幣,http://my.so-net.net.tw/taiwannote/index.htm
臺灣歷史年表,http://www.history.com.tw/indexidv.htm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digitalarchives.tw/
訪談記錄
2000年01月26日訪談陳穎派
2000年02月10日訪談郭泱
2000年02月10日訪談李棟樑
2001年06月、2002年03月25日、2003年09月15日訪談劉昌洲
2002年07月24日訪談邱瑞祥
2002年09月01日訪談邱顯榮
2002年10月28日訪談邱瑞發
2002年11月12日、2007年10月15日訪談李奕興
2003年07月16日訪談黃士博
2003年09月09日、2004年04月13日訪談莊武男
2003年10月02日訪談陳石連
2003年10月14日訪談林廣信
2004年03月04日訪談陳炎正、廖清玉
2004年05月08日訪談黃友謙
2009年04月01日訪談蘇宗和
2009年04月02日訪談邱有良
2010年12月11日訪談陳壽彝
2013年01月30日訪談黃阿祥
2013年03月27日訪談吳錦勝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從符號學角度詮釋傳統吉祥圖案之研究-以蝙蝠吉祥圖案為例
2.
台灣傳統建築吉祥裝飾─集瑞構圖的表現與運用
3.
傳統吉祥圖案的意象研究
4.
台灣傳統彩繪裝飾意涵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畫師為例
5.
臺灣寺廟繪畫藝術
6.
台灣傳統廟宇建築裝飾之研究
7.
陳玉峰廟宇彩繪藝術之研究
8.
潘麗水寺廟門神畫作之研究
9.
臺灣廟宇石雕裝飾之研究
10.
員林興賢吟社研究
11.
鹿港郭春江(柳司)民宅彩繪研究
12.
藝師李漢卿之「佛寺彩繪」研究
13.
澎湖地方傳統民宅裝飾藝術之研究
14.
在臺惠安峰前村蔣氏打石匠師群之研究
15.
圖像與意義之關連性研究~透過臺灣一、二級古蹟廟宇為例
1.
姚村雄〈日治時期臺灣美術設計中的「臺灣女性圖像」研究〉,《設計學報》,第7卷2期,117-136,2002。
2.
姚村雄,陳俊宏,邱上嘉〈日治時期美術設計的「臺灣圖像」符號分析〉,《設計學報》,第13卷2期,69-86,2008。
3.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臺北,,1998。
4.
鍾淑敏〈臺灣總督府的「南支南洋」政策-以事業補助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149-194,2004。
5.
謝里法〈日治時代1895-19425臺灣美術運動史,第一部 新美術的黎明時代〉,《藝術家》1(6),62-67,1975。
6.
蔡龍保〈日治時期公路運輸之興起與交通體系之變遷(1910-1936)〉,《近代中國》,第156期,88-121,2004。
7.
蔡雅蕙、徐明福〈鹿港郭氏家族在傳統厝屋彩繪作品之人物圖像來源研究〉,《民俗曲藝》,第179期,1-76,2013。
8.
蔡雅蕙、徐明福〈1910-30年代臺灣傳統建築彩繪匠司譜系之探討〉,《民俗曲藝》,第169期,89-145,2010。
9.
劉淑音〈“歲供體例在臺灣傳統建築裝飾圖稿的運用〉,《藝術學報》,第75期,39-54,2004。
10.
劉三豪〈臺灣日劇時代民間性畫家潘春源〉,《藝術家》,第3期,99-104,1977。
11.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60期,224-273,2009。
12.
萬煜瑤〈民間雕刻之描述論點初探,雕刻文本脈絡、藝術場域與社會機制〉,《藝術教育研究》,第10期,25-52,2005。
13.
黃蘭翔〈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型態的特徵〉,《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4期,223-285,2011。
14.
傅朝卿〈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民宅建築中的西洋時尚〉,《臺灣美術》,第50期,4-11,2002。
15.
張沛誼〈年畫與戲曲故事對李霞人物畫之影響〉,《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36期,71-94,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2007。
1.
台灣傳統彩繪裝飾意涵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畫師為例
2.
鹿港郭新林民宅彩繪研究
3.
陳玉峰廟宇彩繪藝術之研究
4.
臺灣中部傳統彩繪發展研究
5.
傳統建築彩繪匠師劉沛研究
6.
彰化民居彩繪之研究
7.
鹿港郭春江(柳司)民宅彩繪研究
8.
台灣傳統建築彩繪藝術研究
9.
潘麗水寺廟門神畫作之研究
10.
和美彩繪師-陳穎派彩繪研究
11.
日治時期傳統民宅彩繪風格研究-以麻豆黃矮師徒為例
12.
粵籍畫師劉沛彩繪之研究
13.
臺南畫師蔡草如傳統建築彩繪之研究
14.
臺灣傳統彩繪匠師林仁和作品之研究
15.
台灣傳統建築吉祥裝飾─集瑞構圖的表現與運用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