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王麗容(2010)。性騷擾的實證意涵與形成因素之分析。醫療品質雜誌,4(3),頁68-72。吳志光(2016)。教師性騷擾情節非屬重大與變更身分之關聯性─北高行104訴276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88,頁181-187。
吳志光(2010)。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及處理之正當法律程序及實務困境(上)。環球法學論壇,8,頁1-31。吳志光(2011)。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及處理之正當法律程序及實務困境(下)。環球法學論壇,10,頁16-52。吳志光(2007)。性別議題與教學的專業倫理—從師生戀中的權力控制vs.情慾自主談起。輔仁大學九十五學年度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師-生/教-學」的專業倫理,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專業倫理課程委員會主辦。
吳志光(2005)。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調查結果之執行─以教師法之相關規定為核心。全國律師,9(9),頁76-86。李建良(2010)。行政法:第十一講 行政裁量與判斷餘地。月旦法學教室,98,頁34-49。何慧卿(2008)。性別平等教育法下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調查之後續懲處、處理與追蹤之探討。玄奘社會科學學報,66,頁133-166。周志宏(2002)。校園性騷擾性侵害事件之處理機制。月旦法學,84,頁179-195。
柯今尉(2009)。性別平等教育法在大專院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校園性騷擾事件為處理範疇。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領導學系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高鳳仙(2001)。性騷擾之法律概念探究。法令月刊,52(4),頁24-44。莊國榮(2016)。教師性侵害行為的懲處,未刊稿。
莊國榮(2014)。行政法(增訂二版)。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黃囇莉、畢恆達(2002)。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申訴案件處理之社會文化脈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3,頁91-139。黃囇莉(2014)。十年樹人:性騷擾防治與調查人才的培育及展望。婦研縱橫,101,頁54-60。黃煥榮(2008)。工作場所戀情與性騷擾關連性之理論探討。公共行政學報,27,頁161-186。陳向明(201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素秋(2009)。女性主義轉移法律公、私界線之實踐台灣的性騷擾立法探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6,頁7-55。
陳敏(2009)。行政法總論(第六版)。臺北市:新學林。
郭慧龍(2013)。學校人員應瞭解的通報制度與違法責任相關問題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88,頁160-206。
曾孆瑾、古允文(2010)。到底應主觀還是該客觀:從性騷擾防治法的實務執行解讀性騷擾的樣貌。臺灣社會福利學刊,9(1),頁165-212。焦興鎧(2007)。我國校園性騷擾防治機制之建構-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條文之剖析。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2,頁41-90。焦興鎧(2006)。我國防治性騷擾法制之建構。法令月刊,57(5),頁4-27。焦興鎧(2001)。大專校園性騷擾所引起之法律爭議及其防治之道-美國經驗所提供之啓示。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頁3-36。
蔣駿(2013)。透視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處理之團體盲思。中華行政學報,12,頁103-121。蕭昭君(2007)。性別權力與校園性騷擾。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謝易達、邱麗娟(2012)。《玫瑰的戰爭》:校園性騷擾爭議個案之反思。慈濟技術學院學報,18,頁267-282。闕河嘉(2013)。性騷擾能構成不適任教師的認定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2),頁48-49。羅燦煐(2005)。政策面VS.執行面: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之政策分析、現況檢視及實務雛議。國家政策季刊,4(1),頁101-140。羅燦煐(2005)。當師生戀變成性騷擾。師友月刊,451,頁0-5。羅燦煐(2003)。大專院校校園性騷擾事件調查處置之反思與前瞻。婦研縱橫,66,頁6-15。
羅燦煐(2001)。《各級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實施之評鑑報告》。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蘇滿麗(2013)。校園性別事件:理論概說與處理實務。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嚴國樑、簡安茹(2006)。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背景、過程、內涵及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46,頁279-299。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專區,上網日期2016年6月29日,檢自:http://www.gec.ey.gov.tw/Content_List.aspx?n=F4D8BA36729E056D
貳、外文文獻
Fitzgerald, L. F., S. L. Schullman, N. Bailey, M. Richards, & J. Swecker (1988). The Incident and Dimensions of Sexual Harassment in Academia and the Workpla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2, 152-175.
Gruber, J. E. (1992). A Typology of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Sexual Harassment: Resear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1990s. Sex Roles, 26(11/12), 447-464.
參、統計資料
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疑似校園性騷擾案件數統計,上網日期2015年7月19日,檢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973&Page=27881&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疑似校園性騷擾事件當事人關係統計,上網日期2015年7月19日,檢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973&Page=27881&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全球資訊網,調查專業人才庫說明,上網日期2016年6月29日,檢自:https://www.gender.edu.tw/web/index.php/m7/m7_05_01_polices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疑似校園性騷擾事件當事人關係統計,上網日期2016年6月6日,檢自: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2QxjoR5pBTmoKuEs9l6hAA%3d%3d&d=x6hHAJy%2f6kd5%2fI2WaRjP4Q%3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