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王塗發 (1999),《台灣與中國經貿交流問題之探討》,收錄於黃宗樂編,台灣的危機與轉機。臺北:前衛出版社。
2.王瑛 (2004),《經濟安全-中國面臨的挑戰》。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3.王曉波 (2011),《馬英九時代的歷史見證》。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4.何維達 (2012),《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經濟安全與發展》。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5.邵宗海 (1998),《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歧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6.邵宗海 (2006),《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
7.馬維野 (2003),《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8.高長 (2009),《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第二版)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9.曹鑑燎 (2002),《制度衝突與國家經濟安全》。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0.陳叔紅 (2005),《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的國家經濟安全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1.陳明傳、駱平沂 (2010),《國土安全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12.楊開煌 (1996),《縱論兩岸尋雙贏》。臺北:歷史智庫出版。
13.路志淩 (2001),《國家經濟安全與流通》。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
14.雷家驌 (2012),《多重複雜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安全問題》。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15.蔡學儀 (2012),《兩岸經貿關係》。臺北:華視教學事業處主編。
16.鄭通漢 (1999),《經濟全球化中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17.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 (2002),《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郭樹勇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8.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2001),《權力與相互依賴》。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經濟部 (1996),《兩岸經貿白皮書》。臺北:經濟部。
(二)論文
1.王美華 (2009),《馬英九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大陸政策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江文祥 (2003),《轉折中的大陸經貿政策分析-從「戒急用忍」到「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3.吳悅撰 (2004),《我國大陸經貿政策變遷之研究-新制度論觀點之分析》。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卓秀葶 (2005),《中國經濟安全概念之發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5.張花冠 (2010),《兩岸經貿互動下的台灣前途發展研究:台灣國家主權及國家安全研究觀點》。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6.梁書寧 (2009),《台灣對中國經貿政策研究(1987-2008)》。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7.許松根 (1993),《台商與兩岸經貿發展》。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討論文8208。
8.陳志揚 (2005),《兩岸分治狀態下的台灣經濟安全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9.陳志揚 (2005),《兩岸分治狀態下的台灣經濟安全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陳革印 (2008),《中共「十七大」後對台政策之研究》。淡江大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1.陸萍 (2011),《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兩岸經貿自由化-以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論文。12.趙明義 (2008),《國家安全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時英出版社。
13.齊康玲 (2010),《馬英九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2008.5~2010.5)》。淡江大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三)期刊、研討會及報章雜誌
1.文現深 (2009),《解讀中共對台政策綱領,經濟更開放,政治更強硬》。臺北:天下雜誌,第414期。
2.李沃牆 (2010),《人民幣國際化對台灣金融市場可能的衝擊與因應》。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6卷第12期。
3.李瓊莉 (1999),《經濟安全概念在亞太地區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4.林向愷 (2004),《台、中經貿往來與國家經濟安全》。收錄於群策會編,兩岸交流與國家安全,臺北:財團法人群策會。
5.林祖嘉 (2003),《當前台灣經濟的困境與出路》。臺北:國家政策論壇。6.林祖嘉 (2012),《黃金十年與兩岸關係》。載於2012年4月海基會交流雜誌,第122期。
7.林健次 (2003),《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迎接全球化、超越2008:經濟安全研討會》。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8.林健次 (2003),《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迎接全球化、超越2008:經濟安全研討會,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9.林維熊 (2001),《戒急用忍與台灣企業競爭力》。經濟前瞻,第73期。
10.邵育群 (2006),《對2004年以來美國不支持台獨政策的分析評述》。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和平與發展的展望。臺北: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
11.城邊 (2004),《中共不可能對台經濟制裁,台灣關係法是台灣經濟安全的保單》。財訊,第268期。12.柳金財 (2001),《論九○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的持續與變遷》。共黨問題研究,第27 卷,第4 期。13.范世平 (2006),《大陸出境旅遊與兩岸關係之政治分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14.范世平 (2010),《當前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致理技術學院、亞太和平基金會主辦,2008年10月23日。
15.唐永紅 (2011),《ECFA與兩岸雙向產業投資》。ECFA簽署週年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主辦,2011年6月12日。
16.孫紹正 (2004),《中共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9期。17.徐曉迪 (2013),《ECFA簽署與台灣經貿戰略的發展走向》。國際研究,第5卷。
18.翁明賢、莫大華等 (2006),《建構21世紀台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學術研討會》。青年日報,95年3月5日第6版。
19.馬英九、蕭萬長 (2007),《治國:台灣贏的新策略》。臺北,《商周出版》。
20.高希均 (2005),《從創造和平與繁榮的歐盟到縛手縛腳的大中華經濟圈》。遠見雜誌,第199期。21.張宗智 (2008)。《北京開始務實美學者:兩岸發展樂觀政府終將對談》。聯合報,第9版。
22.陳麗瑛 (1995),《開創兩岸產業分工新局-分產業分重點區域執行兩岸經貿交流》。經濟情勢暨評論,第1卷,第2期。23.馮啟人 (2002),《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臺北:海峽學術,初版。
24.馮啟人 (2002),《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臺北:海峽學術。
25.黃兆仁 (2004),《試析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與台灣定位》。台灣經濟論衡,第2卷,第12期。
26.黃鎮台 (2001),《由全球化看產業赴大陸投資》。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2期。
27.雷立芬 (2009),《兩岸經貿關係之回顧與展望》。海峽評論,第217期。28.蕭萬長 (2003),《台灣應做為台商的籌資中心》。商業週刊,第811期。
29.鍾琴 (1999),《兩岸資源互補未必產業互利》。經濟前瞻,第61期。
30.譚溯澄 (1978),《政治科學與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第18卷,第1期。
31.台灣新經濟簡訊 (2008),《推動兩岸經貿務實開放鬆綁》。台灣新經濟簡訊,第91期。
32.行政院陸委會 (1993),《對中共「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的看法-只有「中國問題」,沒有台灣問題》。
33.國家安全會議 (2006),《2006國家安全報告》,2006年5月1日。
34.經濟部工業局 (2008),《兩岸經貿政策調整對我國產業的影響》。臺北:經濟部。
(四)網路資料
1.王孟倫 (2006),《台灣投資中國比重全球居首》。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6/9/24/n1464545.htm/,(瀏覽日期:2013年4月1日)。
2.王春新 (2010),《ECFA對區域經濟合作的影響》。中國銀行(香港),中銀經濟月刊, http://www.bochk.com/,(瀏覽日期:2013年1月6日)。
3.王若穀 (2006),《馬英九的「三個情結」和他的「五不五要」》。今日新聞,http://www.nownews.com/2006/03/28/162-1921959.htm/,(瀏覽日期:2013年3月10日)。
4.王塗發 (2012),《台灣的中國政策與亞太區域和平》。台灣獨立建國聯盟,http://www.wufi.org.tw/,(瀏覽日期:2013年3月21日)。
5.王銘義(2013),《大陸涉台專家徐博東:藍綠平等交往不能讓馬吃定大陸》。中時電子報,http://news.msn.com.tw/dailynews?partner=10/,(瀏覽日期:2013年3月21日)。
6.石正方 (2012),《2012兩岸經濟合作成績和問題並存-回眸2012系列之七》。華廣網,http://big5.chbcnet.com:82/pl/content/2012-12/24/content_446891.htm/,(瀏覽日期:2013年4月19日)。
7.吳孟道 (2012),《台灣人才流失問題評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3/10686/,(瀏覽日期:2013年5月16日)。
8.李欣 (2012),《2012年兩岸金融往來新突破》。華夏經緯網,http://big5.huaxia.com/tslj/jjsp/2012/12/3127668.html/,(瀏覽日期:2013年4月1日)。
9.杜震華 (2011),《ECFA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合作之協商》。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2/9414/,(瀏覽日期:2013年4月27日)。
10.沈冠亞 (2013),《新年序幕展開之際談台灣觀光旅遊的回顧與展望》。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11906/,(瀏覽日期:2013年5月16日)。
11.辛炳隆 (2012),《兩岸簽署ECFA對台灣勞動市場的影響與因應》。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11806/,(瀏覽日期:2013年5月16日)。
12.周信佑 (2010),《兩岸簽訂ECFA對台灣的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2/7761/,(瀏覽日期:2013年2月6日)。
13.林向愷,柳嘉峰 (2008),《從國家經濟安全的觀點檢視馬政府的財經政策》。林向愷教授部落格,http://kslintw.wordpress.com/,(瀏覽日期:2013年3月25日)。
14.林濁水 (2007),《冷眼看胡錦濤對台政策》。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25/today-o2.htm/,(瀏覽日期:2013年3月30日)。
15.邱金蘭 (2013),《兩岸金融業務金額 再創新高》。聯合新聞網,2013.04.29,http://udn.com/NEWS/FINANCE/FIN4/7862335.shtml/,(瀏覽日期:2013年3月1日)。
16.邵宗海 (2008),《馬英九的中國情懷與台灣情結》。香港明報,http://www.mingpaonews.com/,(瀏覽日期:2013年3月30日)。
17.柳英 (2008),《台灣方面鬆綁兩岸政策刺激經濟發展》。新華澳報,http://www.waou.com.mo/,(瀏覽日期:2013年4月1日)。
18.高朗 (2002),《一邊一國,壓縮兩岸和平的空間》。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C-091-301.htm/,(瀏覽日期:2013年1月21日)。
19.陳競新 (2008),《陸客自由行設限,澳門賭場冷颼颼》。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4526299.shtml/,(瀏覽日期:2013年5月1日)。
20.富權 (2008),《馬英九兩岸政策及個人特質成研討會熱點》。《新華澳報》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14882/,(瀏覽日期:2013年3月21日)。
21.曾志超 (2012),《開放陸客四週年的檢討與展望》。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2/11089/,(瀏覽日期:2013年4月11日)。
22.董立文(2008),《研讀「謝長廷、馬英九大陸政策的基本比較》。和平論壇,http://www.peaceforum.org.tw/,(瀏覽日期:2013年3月21日)。
23.蔡宏明 (2010),《兩岸投資協議,促進雙向投資》。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2/8591/,(瀏覽日期:2013年4月9日)。
24.鄧岱賢 (2008),《解除40%投資上限,吸引台商回臺上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1/4139/,(瀏覽日期:2013年4月11日)。
25.盧素梅 (2008),《祭政策利多,政院通過五大兩岸金融鬆綁措施》。中時電子報,http://sso.chinatimes.com/,(瀏覽日期:2013年4月1日)。
26.謝明瑞 (2013),《大陸白領來了》。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1/12092/,(瀏覽日期:2013年5月16日)。
27.羅懷家 (2012),《兩岸投資及人身安全保障與合作-碁盤永固,兩岸合作,共創新局》。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5/9233,(瀏覽日期:2013年5月1日)。
28.譚瑾瑜 (2008),《兩岸週末包機現況及開放兩岸直航對總體經濟影響評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4591,(瀏覽日期:2013年5月1日)。
29.譚瑾瑜 (2012),《期盼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儘速完成簽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1/10882/,(瀏覽日期:2013年3月21日)。
30.大紀元 (2012),《前進大陸 台灣金融業者莫當冒險家》。大紀元,2012年02月23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2/2/23/n3521152.htm/,(瀏覽日期:2013年4月1日)。
31.中文網 (2011),《馬英九:堅持九二共識和三不政策》,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1/08/110828_taiwan_ma_china.shtml/,(瀏覽日期:2013年4月11日)。
32.中央社 (2012),《日商白皮書:台灣人才流失大陸》,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121102_1_3gn19/,(瀏覽日期:2013年5月16日)。
33.中央通信社 (2013),http://www.cna.com.tw/News/NewsTopic/201304280011-1.aspx/, (瀏覽日期:2013年5月2日)。
34.中時電子報 (2012),《馬英九:九二共識上拓展國際空間》,http://news.chinatimes.com/,(瀏覽日期:2013年2月14日)。
35.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http://www.immigration.gov.tw/,(瀏覽日期:2013年4月15日)。
36.台灣立報 (2012),《社論:馬英九的兩岸歷史定位》,2012年12月31日。
37.交通部觀光局,http://www.tbroc.gov.tw/。
38.行政院,http://www.ey.gov.tw/。
39.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08)。《中華民國政府對現階段開展兩岸協商之政策說明》。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48194&ctNode=6396&mp=1/,(瀏覽日期:2013年4月2日)。
40.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4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2011),《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文本》,http://www.ecfa.org.tw/EcfaAttachment/ECFADoc/04.pdf/,(瀏覽日期:2013年2月10日)。
42.金管會,http://www.fsc.gov.tw/。
43.海峽兩岸關係協會,http://www.arats.com.cn/。
44.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
45.財政部網站,http://www.mof.gov.tw/。
46.財政部網站,http://www.mof.gov.tw/。
47.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6),《連主席「和平之旅」報告》。http://npf.org.tw/post/5/20/,(瀏覽日期:2013年3月20日)。
48.國際貿易局 (2012),http://www.trade.gov.tw/。
49.陸委會 (2013),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240期,http://www.mac.gov.tw/,(瀏覽日期:2013年3月21日)。
50.陸委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239期,http://www.mac.gov.tw/,(瀏覽日期:2013年2月21日)。
51.勞委會,http://www.cla.gov.tw/。
52.經濟日報社論 (2013),《誰來關注台灣的總體風險》。經濟日報,http://www.udn.com/,(瀏覽日期:2013年4月11日)。
53.經濟部,http://www.moea.gov.tw/。
54.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http://www.moeaic.gov.tw/。
55.總統府公報 (2008)。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就職演說。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paper.php4?issueDate=&issueYY=97&issueMM=5&issueDD=20&title=&content=&NumberVol=&category=&_section=6&_pieceLen=50&_orderBy=numberVol%2Ccategory+asc&_desc=1&_recNo=0/,(瀏覽日期:2013年3月3日)。
二、英文部分
1.Arnol Wolfers (1952),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ous Symbo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67, No.2, p.67.
2.Arnold 1, Wolfers (1979),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150.
3.Charles Wolf, Carl R. Neu, Jr. (1994), The Economic Dimens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Santa Monica, C. A.: RAND, p.11-12.
4.Harold Brown (1983),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Westview Press, p.4.
5.Krauce, Lawrence and Joseph Nye (1975), Reflections o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Fred Bergstern.
6.McNamara (1968), “The Essence of Secur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Vol.6, No.60, p.149.
7.Robert J. Art (1983), “A Defensible Defense: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 No.4, p.7.
8.Sameul Huntington (1993), “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 Matter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7, No.4, p72.
9.Theodore H. Moran (1993), 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and National Cecurity, New York, p.41-70.
10.Tsuneo Akaha (2002), 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in Northeast Asia and Prospect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Thinking Outside the Security Box: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n Asia: Governance,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Seminar,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p.1.
11.Vincent Cable (1995),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71, No.2, p.306-308.
12.W.F. Ilchman, N. T. Uphoff (197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