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仇小屏(2003)。小學「限制式寫作」之設計與實作。臺北市:萬卷樓。
仇小屏(2003)。論小學階段限制式寫作。人文及社會科學科教學通訊,14(3),121-145。
仇小屏(2005)。限制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萬卷樓
王秀美(2003)。先秦諸子寓言中教育課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王玟晴(2010)。情境作文教學。國文天地,26(7),26-35。王嘉陵(2004)。行動研究-課程改革的「解藥」或「安慰劑」。課程與教學季刊,7(1),139-152。石佩玉(2012)。國中七年級限制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石映竹(2010)。限制式寫作運用於國中學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成虹飛(2001)。行動研究中閱讀/看的問題:一篇重寫的稿子。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175-198)。臺北:揚智。
考選部(2002)。國家考試國文科專案研究報告。2013.8.9.引自http://moex.com.tw/pdf/pa0052.pdf
吳春山(2006)。寓言的基本手法與情節的虛實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1-24。
吳錦釵(1997)。兒童寫作修改歷程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呂宜幸(2009)。限制式寫作教學方案增進國小學童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呂秋蓉(2008)。寓言寫作教學-以〈鷸蚌相爭〉為創造思考的實作練習。國文天地,281,15 -21。呂秋蓉(2009)。創造思考與國中寓言寫作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娟娟(2008)。國小實施限制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李娟娟(2008)。國小實施限制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阮惠琨(2010)。限制式寫作之寫作檔案的歷程與探討─以國民小學五年級國語教科書為寫作材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林天祐(2005)。教師行動研究準則:普及化的基石。學校行政雙月刊,35,1-16。林玉真(2008)。繪本融入限制式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寫作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林佩玲(2008)。寓言結構概念模組教學-以歐陽脩<賣油翁>為例。國文天地,24(5),22-28。林佩璇(2003)。課程行動研究-從「專業成長」剖析教師角色轉化的困境。課程與教學季刊,5(2),81-96。林佩璇(2007)。台灣教學行動研究運動-走入鴻流,走出泥淖,邁向新視野。課程與教學季刊,10(2),35-52。林明進(2003)。理解與分析的寫作。臺北市:國語日報社
林桂楨(2010)。莊子寓言在讀者劇場中的運用。
林素珍(2009)。歷屆學測國文新型寫作題析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9,11-50林淑媛(2007)。國中國文教師設計讀寫課程慎思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詩韻(2009)。限制式寫作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韋志成(1996)。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徐秀華(2004)。寓言在國小語文教學之應用研究-以先秦寓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高博銓(2008)。教師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中華教育,60(2),32-46。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13)。國中基測寫作測驗正式試題。2013.8.9.引自http://www.bctest.ntnu.edu.tw
張莉卿(2012)。國中仿寫作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凱雯(2009)。社會互動的限制式寫作修改教學對國小學童修改能力及寫作品質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繼安(2009)。 限制式寫作運用於提昇國小二年級寫作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張徳銳、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33-66。
教育部(2005)。教育施政主軸行動方案。2013.6.21引自www.edu.tw/userfiles/url/20120921103912/a940816.doc
教育部(2012)。國民中學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3.8.11引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許齡之(2011)。寓言應用於限制式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國中七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素貞(2002)。明代詼諧寓言與高中國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志哲(2003)。小學「限制式寫作」情境式命題教學探究-以第二階段兒童為實施對象(下)。國文天地,18(12),73-77。陳志哲(2003)。小學「限制式寫作」情境式命題教學探究-以第二階段兒童為實施對象(上)。國文天地,18(11),85-88。陳彥君(2007)。文章結構作文教學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限制式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春秀(2002)。課程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與教學季刊,5(4),37-56。陳秋瑤(2004)。作文新題型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瑞堂(2006)。中學生有效寫作教學的認知與策略。師友月刊,473,68-72。陳滿銘(1994)。作文教學指導。臺北:萬卷樓
陳滿銘(2007)。新編作文教學指導。臺北:萬卷樓
陳滿銘、范曉雯、郭美美、陳智弘、黃金玉(2001)。新型作文瞭望台。臺北:萬卷樓
陳滿銘編(2001)。新型作文瞭望臺。臺北:萬卷樓
陳蒲清(1992)。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
陳蒲清(2005)。論寓言的文化地位。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3(2),61-65
陳靜玲(2008)。國中閱讀寫作式作文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曾素珍(2008)。國中引導式寫作教學之研究──以情景、論敘、凡目、今昔等章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曾慧禎(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寫作歷程中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馮永敏(2010)。體驗交流、參與互動的作文教學走向-從命題與批改談作文教學的更新與轉型。北市大語文學報,5,147-167。黃久倖、黃紋萍、徐萱玫(2009)。限制式寫作教學。師友月刊,499,77-80。
黃順發(2010)。仿寫在國中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廖俞雲(2009)。國中國文讀寫結合教學設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市:高教。
劉秀瑩(2008)。寓言寫作教學-以劉基〈良桐〉為例。國文天地,281,10 -14。劉秀瑩(2009)。劉基寓言與高中國文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祐彰(2007)。中小學教師進行課程行動研究的困境與省思。中華教育,58(6),22-35。
劉錫麒(1997)。數學思考教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易璇(2009)。無字圖畫書融入國小二年級限制式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蔡旻靜(2005)。寓言及其在國小語文教學上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蔡清田(201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鄭孝國(2010)。國中學生新型作文之教學研究以苗栗縣立○○國中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鄭佳宜(2010)。《戰國策》寓言故事應用於國小品徳教育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博真(2003)。寫作修改:模式、教學與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7(2),248-250。賴慶雄、楊慧文(1997)。作文新題型。臺北市:螢火蟲出版社
鍾宗憲(2010)。中國寓言的開展及其教育意義。國文新天地,22,68-75。
顏瑞芳(2007)。論明末清初傳華的歐洲寓言。《長河一脈:不盡奔流華夏情》:2007海峽兩岸華語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25
羅念生、王煥文、陳洪文、馮文華(1981)。伊索寓言。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二、外文部分
Bruce, J. H. (1998). Using action research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QJER, (14). Retrieved from http://www.iier.org.au/qjer/qjer14/howden.html.
Bandura, A. (1978). The self system in reciprocal determin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33(4), 344-358
Dick, B. (2002).Action research: action and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www.aral.com.au/resources/aandr.html
Flower, L. & Hayes, J.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4), 365-387
Nystrand, M. & Himley, M. (1984). Written text as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23, 198
Stenhouse, L. (1976).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