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丁崇寶、吳和堂(2008)。高雄市國小學校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學實
施領域為例,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6,27-48。
王亭惠(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江毓琪(2012)。桃園縣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利一奇(2002)。國小教師實施同儕教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余成堯(2003)。同儕視導對教師教學語言行為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俊德(2005)。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同儕視導之研究—以兩位教師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7)。教育名詞—同儕視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6,189-190。
吳敏雄(2005)。國中數學領域教師同儕視導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吳婉甄(2011)。新北市、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詩芸(2009)。國民小學教師運用同儕教學輔導提昇教學效能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讚原(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
五南。
邱錦昌(2002)。教育視導—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呂木琳(2010)。教學視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五南。
李佩芬、陳念怡(2010)。你家也有「慣寶寶」嗎?。2013年9月25日取自
http://www.wretch.cc/blog/st861313/2080540
李梅雪(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知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順銓(2007)。同儕視導在教學專業發展的再概念化。北縣教育,59,31-35。李燕靜(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對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沈欣雲(2008)。透過同儕視導促進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緯茜(2009)。基隆市國小教師認知教練實施歷程知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佳瑩、陳信木(2010)。從調控勞動參與行為分析少子化我國人口依賴關係及因
應對策。2013年9月25日取自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5053
林淑涵(2012)。臺東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學
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進材(1998)。對教師有效教學的建議。師友,378,27-30。
林惠煌(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憶菁(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林瓊珠(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月麗(2005)。同儕視導對國小教師閱讀指導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玉玲(2007)。以同儕視導落實討論式數學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文馨(2008)。教師評鑑試辦政策下的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清濱(2005)。教學視導與評鑑。臺北市:五南。
張淑華(2008)。基隆市國小教師實施同儕視導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德銳(2000)。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1)。共譜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樂章—談同儕教練。中等教育,52,
134-143。
張德銳(2004)。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檔案對教學省思與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2-2413-H133-002)。
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張德銳、張素偵 (2012)。臺北市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研
究,市北教育學刊,41,59-97。
張馨方(2009)。少子化趨勢對國民小學的衝擊與因應策略-以一所小學為例。學
校行政雙月刊,63,47-66。
許馨瑩(2009)。國民小學教學視導模式、運作機制與視導功能之研究。教育實踐
與研究,22,41-80。
許籐繼(2010)。教師專業發展網絡及其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99,78-91。
孫志麟(2009)。 建立信心—教師自我效能七部曲。臺北市:學富。
陳木金(1997)。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木金(2006)。從教師效能來塑造良師典範的師道精神。師友月刊,463,8-16。陳俊雄(2010)。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氣候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文三、沈碩彬(2012)。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
市國中教師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5,161-188。
黃呈媛(2010)。屏東縣國小教師同儕視導與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曾敬棠(2009)。基隆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素秋、陳益壯、王為國(2012)。中區技專校院教師對教學視導模式與運作機制
看法之調查研究。技術與職業教育學報,4,81-114。
楊宜涓(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教學效能與參與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所,臺東市。
劉益麟(2002)。同儕視導的實踐與反省-台北市安安國小教學現場實錄(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蔡孟辰(2009)。少子化現象中家庭教養方式對國小低年級教師班級經營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縣。
湯豔鳳(2013)。臺北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又慈、吳和堂(2007)。國民小學教師自我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
行政與評鑑月刊,4,25-48。
萬榮輝(2002)。國小資深教師實施同儕視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廖美芬(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淑妙(2010)。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宜媺(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歐用生(1993)。落實課程與教學視導。研習資訊,10,1-6。鐘添騰(2002)。同儕視導在教學層面上的應用與研究。研習資訊,19,51-61。
羅清水(2000)。教學視導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7,1-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1966)。關於教師地位建議書。2013年9月25日取自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6/001604/160495c.pdf
二、英文部份
Alfonso, R. J., & Goldsberry, L. (1982). Collegueship in supervision. In T. J.
Sergiovanni (ed.), Supervision of teaching, 1982 Yearbook. Alexandria, Va.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llinder, R. M. (1995).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efficacy and
curriculum-based measurement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6, 247-254.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orich, G. D. (1986). Paradigms of effective teaching: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ncept of
effective teaching.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8, 143-167.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Brandt, R. S. (1986). On the expert teacher: A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Berlin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 4-9.
Buskist, W. (2002). Effective teaching: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from division two 2
and 4 years awardees. Teaching of Psychology, 29, 188-194.
Carnegie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1986). A nation prepared: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Carnegie Corp.
Cogan, M. L. (1973). Clinical supervis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and
Winston.
Galbraith, P., & Anstron, K. (1995). Peer coaching: An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model for educators of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4 300)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569-582.
Glatthorn, A. A. (1984). P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45401, 1-3.
Gray, J. (2000). Teachers at the center—A memoir of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Berkeley: 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Corporation.
Guskey, T. R. (1988). Teacher efficacy, self-concept,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
63-69.
Huston, T., & Weaver, C. L. (2008). Peer coach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xperienced faculty,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3, 5-20.
Joyce, B., & Showers, B. (1980). Improving inservice training: The messages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 57-61.
Marczely B (2001). Supervision in education: A differentiated approach
with legal perspectives. Gaithersburg, MD: Aspen Publishers.
McGreal, T. "Successful Teacher Evaluation" Alexandria, Va.(1983).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dley, D. (1979).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In P. Peterson and H. Walberg (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pp. 11-26).Berkeley, CA: McCutchan.
Modaff, W. M.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audit teacher behaviors. Philadelphia, MO: University of Missouri.
Money, S. M. (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51056)
Ross, J. A. (1992). Teacher efficacy and the effects of coaching on student achieve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7, 51-65.
Ryan, D. W. (1986). Developing a new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Ryan, K., & Phillips, D. H. (1982).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In H. E. Mitzel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869-1875). NY: Free.
Showers, B. (1984). Peer coaching and its effects on transfer of training. Eugene, OR:
University of Oregon Center for Educational Policy and Management.
Sullivan, S., & Glanz, J. (2005). Supervision that improves teaching :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Valentine, J. W. (199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effective teacher evalu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