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王明雯(民87)。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暨禪修對兩者的影響歷程之研究──以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卡普樂(民74)。禪-西方的黎明。台北:志文出版社。
石敏光(民80)。靜坐技術(Meditation Skill)與組織壓力管理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文慈(民 86)。情緒智力(EQ)意涵的再分析。諮商與輔導,136,2-8。朱嘉華(民90)。運動與褪黑激素。中華體育,15(1),85-93。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民84)。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
何琦瑜(民 92)。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287,42-47。
何慧芬(民89)。禪坐經驗、空性領悟與心理療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水丕、何敬之、周乙郎與林佳慧(民88)。坐禪對企業員工壓力紓解及組織行為的影響。發表於第三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梵大學: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發表於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吳水丕、何敬之與應國卿(民86)。坐禪對於腦α波的效應。發表於第二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梵大學: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發表於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二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
吳盈瑩(民89)。情緒教學融入國語科之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淵(民92.05.01-07)。冥想促進身心健康。大世元時報,10版。
吳毓瑩(民86)。詭異的EQ。教育資料與研究,19,11-17。
巫淑蓉(民87)。課前靜坐對兒童學習與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安德〈民81〉。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嗣涔與張揚全(民80)。電腦α波所定義的兩種氣功。中國醫藥學刊,2,30-46。
李德高(民79)。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青珊(民86)。事前靜坐對壓力之短期效果-去自動化效益之探討。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杜正治(民84)。靜坐法對智能障礙學生的適應行為、學習特徵及學習態度之影響。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19-37。周美麗、吳水丕與謝吟佩〈民92〉。靜坐訓練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
周翌與何立民〈民85〉。神奇的褪黑激素。台北:方智出版社。
林佳慧(民88)。坐禪的心理歷程及其對情緒智力之效應台北。私立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幸台(民71)。大腦半球功能之研究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30-33。
林幸台與王木榮(民7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幸台與王木榮(民88)。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榮春(民84)。靜坐對企業員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懷瑾(民73)。靜坐修養與長生不老。台北:考古文化出版社。
春山茂雄(民85)。腦內革命(魏珠恩譯)。台北:創意力出版。(原著出版於1995年)
段干木(民72)。談靜坐。台北:人文出版社。
美野田啟二(民87)。爬蟲類的機關槍 活用自然腦(原始腦)的高EQ生命態度(郭淑娟譯)。台北:水平世紀出版。(原著出版於1997年)
胡錦蕉(民84)。靜坐訓練對國小學生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范姜郁美(民84)。禪坐訓練方案對國小學生注意力與生活適應的影響。台北市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孫翠芬(民91.10.19)。練習呼吸吐納減壓安眠。中國時報,33版。
布倫菲德(民64)。超越冥想─改變人性的書(孫慶餘與王溢嘉譯)。台北:景象。張春興(民89)。張氏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素珠(民91)。不同身體獲動量與靜坐者睡眠品質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素珠(民84)。冥想技術的理論探討及其效果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偉(民82)。靜坐對人體經穴電訊的影響。國立陽明醫學院傳統醫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郭有遹(民89)。創造性的問題解決。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志攀(民85)。心與生命。台北:眾生出版社。
陳慧劍(民80)。靜坐三昧集。台北,天華出版社。
JONAS,G.(民84)。禪與內臟學習 (鄭石岩與陳宏仁譯)。台北:遠流出版社。曾煥仁(民92.04.17-23)。免疫學專家談SARS,封莉莉教您自保之道。大世紀時報,7版。
黃天枝(民88)。高工建築科學生專業創造能力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佑宗〈2001〉。生理時鐘與健康。喜馬拉雅聖者傳承出版社
黃邦助(民90)。人類價值教育月刊。13,1。
楊美珍(民91.09.19)。禪修治頭痛,靜坐治焦慮。民生報,33版
詹求孚(民76)。開發你的腦力(陳芳智譯)。台北:遠流。
鈴木大拙與佛洛姆(民62)。心理分析與禪(徐進夫譯)。幼獅期刊叢書。
鄔佩麗(民82)。禪坐時間及省察度與個人自我覺知、自主性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輔導與諮商學報。1,79-98。
蔣維喬(民79)。因是子靜坐法。台北:圓明出版社。
鄭石岩(民76)。禪悟與實現。台北:遠流。
鄭石岩(民82)。禪 生命的微笑。台北:遠流。
鄭石岩(民83)。覺 教導的智慧。台北:遠流。
鄭振源、林建彰(民88)。坐禪對決策行為之影響。第三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
鄭鴻祺(民89)。清心靜坐。上網日期:民89年3月10日。網址:http//www.glotus.com.tw/Chinese/giotus.htm
盧兆麟(民 76)。訓練右腦培養天才兒童。台北:創意力出版。
蕭天石(民46)。靜坐法輯要。台中:自由出版社。
薛淑德(民91.10.19)。調息靜坐平衡自律神經。中國時報,33版。
羅芝芸(民88)。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蘇昌信(民91)。右腦潛能智慧與陰陽調和飲食對抗癌症。發表於2002生命教育與終身學習研究會(生命能科學)論文集。發表於台北商業學業學術研討會,台北。
釋見碧(民82)。常見的禪坐姿勢及要領。普門雜誌,174,112-113。
釋聖嚴(民68)。禪 。中國佛教文化館印行。
釋聖嚴(民85)。聖嚴法師教禪坐。台北:東初出版社。
釋聖嚴(民69)。禪的體驗。台北:東初出版社。
釋聖嚴(民80)。禪與悟。台北:東初出版社。
釋聖嚴 (民88 )。坐禪的功能。台北:法鼓農禪寺。
二、 西文部份
Carrington, P. (1982). Meditation techniques in clinical practices. In .E.Alt&E.R. Staurat(Eds.), The newer therapies: A source book, N. Y.: Van Nostr and Reinhold Co.
Cowger, E. L., & Torrance E. F. (1982).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quality of change in creative functioning resulting from meditation (Zazen) training. Creative Child and Adult Quarterly, 7(4), 211-217.
Goleman, D. (1971). Meditation as meta-therapy: Hypotheses toward a proposed fifth state of conciousness. The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 2, 1-25.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Gowan, J. C. (1978). The facilitation of creativity through meditation procedure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3), 156-160.
Hendrick, G. (1982). Transpersonal approaches to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Denver: Cove publishing Company.
Herron, R. E. (1993). The impact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practice on medical expenditures (meditatio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haris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AAC 9310427).
Kasamatsu, A. & Hirai, T. (1966). An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tudy of the Zen Meditation-Zezon, Folia Psychatrica et Neurologia Japonica, 20, 315-316.
Maslow, A. H. (19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Y.: Penguin Books.
Mayer,J. D. & Sola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olavey & D. J. Sluyt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Murrhy, M., & Donouan, S. (1988). A bibliography of meditation —theory and reasearch: 1931-1988. The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20, 38-54
Otis, L. (1984). Adverse effects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In R. Walsh & D. Shapiro〈Eds〉. In meditation: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New York: Aldine.
Reese, W. L. (1980).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Ins.
Richardson, G. A. (1997). Simply being awar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the experience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Shapiro, D. H. (1980). Meditation: Self-regulation and Altered State of Coniousness. New York: Aldine.
Travis, F. (1979).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echnique and creativ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rnel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3(3), 169-180.
Travis, F. & Wallace, R. (1997). Autonomic makers during respiratory suspensions: possible makers of 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 Psychophysiology, 34, 39-46
Wallace , R. K. & Benson , H. (1973). The physiology of meditation. In R. E. Ornstein(Ed.), The Natur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 book of Readings. (PP. 256-267).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