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研究:「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為焦點。課程與教學季刊,17(1),209-232。孔祥英(2012)。花蓮縣國小英語教育的實施困境、解決策略及相關措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王麗雲、王貿(2014)。中央與地方課程權限劃分與協作:以國小英語教學為例。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31(5),51-60。
江哲光、盧燕君(2009年5月)。優質學校改進計畫小學數學老師跨校學習社群:教師學習和教師轉變。第三屆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夥伴協作」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澳門,中國。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cthk/paper/paper_2009.html
江嘉杰(2014)。臺灣地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位論文之分析。學校行政,91,159-180。doi: 10.3966/160683002014050091008
江蕙伶、張繼寧(2011)。精進教學計畫。臺灣師資培育電子報,23。取自https://teacher.edu.tw/web/epaper/others/dictionary_23.pdf
何福生(2003)。澎湖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何縕琪、張景媛(2003)。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對國小教師的教學知識與信念以及社群關係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4(2),157-178。doi: 10.6251/BEP.20020625吳俊憲(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社群與議題。臺北市:五南。
吳俊憲、蔡淑芬、吳錦惠(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再聚焦、續深化」的精進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129-145。
吳美賢(2009年5月)。小學英文科跨校學習社群:一個學校發展主任的記錄與反思。第三屆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夥伴協作」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澳門,中國。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cthk/paper/paper_2009.html
吳清山(2010)。從教師MP3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營造。教師天地,169,12-19。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1997)。教育名詞─學習型組織。教育資料與研究,18,16。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吳嚴雪虹(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教育計畫之實施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文瑞(2007)。初探臺灣英語教育之現況與困境。語文與國際研究,4,95-107。李麗霞(2009)。「跨校教師社群行動學習」對小班小校教師的重要性之研究:從苗栗縣偏遠地區語文策略聯盟實作經驗出發。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主編),地方教育發展研究(167-210頁)。臺北市:師大出版。
林志隆、楊乃靜(2013)。以整合性科技接受理論探討屏東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師利用網路社群進行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5(3),1-23。doi: 10.3966/2071260X2013070503001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林政逸(2004)。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執行相關問題之研究。學校行政,34,150-164。
林紀穎(2014)。一個跨校數學教師社群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雍智(2015)。教師領導的實踐與發展:從教師「同僚性」談起。教育研究月刊,256,70-88。doi: 10.3966/168063602015080256006
邱敏榮(2015)。一所學校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作者:S. M. Roberts & E. Z. Pruitt)。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黃孟玉(2014)。三個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無日期)。優質學校改進計畫。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qsip/activity_learning_circle.html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6,5-18。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孫清柳(2012)。臺東縣偏遠原住民小學英語課程與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doi: 10.6249/SE.2008.59.4.01
張武昌(2006)。臺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69, 129-144。張武昌、陳秋蘭(2012)。中小學英語課程綱要整合型研究期末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AER-100-12-A-1-02-00-3-02)。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5935,c1115-1.php?Lang=zh-tw
張雅鈺(2013)。高中體育教師跨校專業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王瓊珠(2011)。臺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教育研究月刊,201,5-27。張德銳(2010)。喚醒沈睡的巨人-論教師領導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81-110。doi: 10.6336/JUTe/2010.41(2)4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doi: 10.6336/JUTe/2010.41(1)3
張慶勳(2015)。以校長領導轉化為教師領導的思維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256,12-24。doi: 10.3966/168063602015080256002教育部(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取自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2090&Index=8&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部(2003)。國小英語師資國家標準草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英語文學習領域向下延伸至小三英語教學問卷分析結果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教育部補助辦理精進課堂教學能力要點修正規定。臺北市:作者。取自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3248/ch05/type2/gov40/num23/Eg.htm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 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0)。教育部補助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要點。臺北市:作者。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0567&KeyWordHL=
教育部(2011a)。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b)。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作者。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UpLoad/Book/511/%E6%95%99%E5%B8%AB%E5%B0%88%E6%A5%AD%E5%AD%B8%E7%BF%92%E7%A4%BE%E7%BE%A4_%E9%A0%98%E9%A0%AD%E7%BE%8A%E8%91%B5%E8%8A%B1%E5%AF%B6%E5%85%B8.pdf
教育部(2012)。教育部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教學品質要點。臺北市:作者。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History.aspx?id=FL041262
教育部(2014)。教育部103年度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報告。臺北市:作者。取自http://www.tc.edu.tw/docs/download/id/9942
教育部(2015)。104-107年提升國民中小學英語文教學成效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6a)。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臺北市:作者。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7834/45668/d4f269e3-96cf-4eac-b038-9a9cda8912f2.pdf
教育部(2016b)。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國民中學活化教學作業要點。臺北市:作者。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1529&KeyWordHL=%E7%A4%BE%E7%BE%A4
教育部(無日期)。九年一貫課程之修訂背景過程及特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7.php
梁岫雲(2007)。花蓮縣國小英語政策執行問題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梁靜旻(2011)。國小教師運作英語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以臺中市快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郭進隆(譯)(200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原作者:Peter M. Senge)。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衣屏(2006)。由互動模式探討國小教師在英語社群中之專業成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佩英(2015)。結構縫隙、社群連結與教育學想像的實踐。中等教育,66(1),58-78。doi: 10.6249/SE.2015.66.1.04
陳素津(2008)。臺北縣國小低年級實施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陳淑玲(2011)。新竹縣原住民地區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尖石鄉與五峰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盛賢、王雅茵(2011)。邁向國小英語教學專業化。師友月刊,530,15-19。馮莉雅、張新仁(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與挑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8(1),5-12。
馮錦寶(2015)。臺南市國小英語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黃建翔、吳清山(2013)。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可行策略探究:「資料導向決定」觀點。教育研究學報,47(1),39-58。doi: 10.3966/199044282013044701003黃政傑(無日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特質與推動策略。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BLOG/Article/ArticleDetail.aspx?proid=24&aid=109
黃道遠、吳婷婷(2012)。從教學文化看教師領導之困難與因應策略:以新竹縣一所國小為例。學校行政,77,46-62。
黃鈺婷(2012)。國民小學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嘉莉、楊深坑(2011)。各國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比較分析。載於黃嘉莉、楊深坑(主編),師資培育制度與教師素質之現況(353-401頁)。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www.edu.tw/FileUpload/1052-16928%5CDocuments/%E5%90%84%E5%9C%8B%E5%B8%AB%E8%B3%87%E5%9F%B9%E8%82%B2%E5%88%B6%E5%BA%A6%E8%88%87%E6%95%99%E5%B8%AB%E7%B4%A0%E8%B3%AA%E7%8F%BE%E6%B3%81.pdf
楊佩文、卯靜儒(2015)。教育改革中構築的主體、意義與關係:臺北市跨校教師共同備課之經驗分享。中等教育,66(1),153-171。doi:10.6249/SE.2015.66.1.08
楊振富(譯)(2002)。第五項修練:學習型學校(上)(原作者:Peter M. Senge等)。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詹盛如(2013)。個案研究法。載於蔡清田(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1-25頁)。臺北市:五南。
詹餘靜(2004)。教師、教學、評量與教材─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英語教學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167-196。取自http://academic.ntue.edu.tw/ezfiles/7/1007/img/41/17-1-7.pdf
趙玉真(2015)。國小教師數學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與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劉咨廷(2012)。衣帶漸寬終不悔 ~「快樂總鋪師」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創新教學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劉玲芳(2000)。我國小學英語師資培育課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勇柳(2011)。數學教師社群專業成長運作歷程之研究─以對話式形成性評量實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潘慧玲(2004)。緒論:轉變中的教育研究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師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1-34頁)。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蔡英文、陳建仁競選辦公室(2016)。2016總統大選教育政策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取自http://iing.tw/posts/358
蔡進雄(2015)。新世紀的教師領導:專訪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署長吳清山。教育研究月刊,256,5-11。doi: 10.3966/168063602015080256001鄧怡、蘇錦麗(2014)。大學教師專業社群實施現況之研究-以M大學為例。高教評鑑與發展,8(1),175-206。doi: 10.3966/231225522014080801006
鄭楓琳(2000)。臺南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蕭舜文(201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召集人領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賴志峰(2009)。教師領導的理論及實踐之探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3),113-143。賴映秀、陳錫珍(2014)。大學教師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以某私立大學為例。學校行政,93,112-131。doi: 10.3966/160683002014090093007
錢文成(1998)。如何成為一位理想的國小英語教師。國教天地,127,39-46。應尹甄(2013)。高中英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社會網絡形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戴邑玲(2010)。桃園縣偏遠地區國小英語教學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戴邑玲(2012)。國小英語師資探討。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9(1),61-66。簡杏娟、賴志峰(2014)。國民小學教師領導促進專業學習社群建構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90,172-193。doi: 10.3966/160683002014030090009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DuFour, R. (2004). What is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6-11.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N: National Education Service.
DuFour, R., DuFour, R., & Eaker, R. (2008). Revisi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New insights for improving schools (10th ed.).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Elbousty, M. Y., & Bratt, K. (2010). Continuous inquiry meets continued critique: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in practice and the resistance of (un)willing participants. Academic Leadership, 8(2), 1-5.
Hairon, S., & Dimmock, C. (2012). Singapore schools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leadership in an Asian hierarchical system. Educational Review, 64(4), 405-424. doi: 10.1080/00131911.2011.625111
Hord, S. M. (Ed.).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ord, S. M. (Ed.). (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Katzenmeyer, M., & Moller, G. (2001). Awakening the sleeping giant: Helping teachers develop as leader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Louis, K. S., Marks, H. M., & Kruse, S. (1996).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4), 757-798. doi: 10.3102/00028312033004757
Lujan, N., & Day, B. (2010).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vercoming the roadblocks. The Delta Kappa Gamma Bulletin, 76(2), 10-17.
Muijs, D., & Harris, A. (2007). Teacher leadership in action: Three case studies of contrasting school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35(1), 111-134. doi: 10.1177/1741143207071387
Padwad, A., & Dixit, K. K. (2008). Impact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n teachers’ thinking about classroom problems. TESL-EJ, 12(3), 1-11.
Rahman, S. (2011).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 on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cultur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e case of Bangladesh. Asia-Pacific Forum on Science Learning & Teaching, 12(1), 1-22.
Richmond, G., & Manokore, V. (2011). Identifying elements critical for functional and sustainabl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Science Education, 95, 543-570. doi: 10.1002/sce.20430
Robertson, J., & Timperley, H. (Eds.). (2011).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doi: 10.4135/9781446288931
Stoll, L., & Louis, K. S. (200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Elaborating new approaches. In L. Stoll & K. S. Louis (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Divergence, depth, and dilemmas (pp. 1-14). Berkshire,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Wells, C. M., & Feun, L. (2008). What has changed? A study of three year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ork. Planning and Changing, 39(1-2), 42-66.
Wenger, E., McDermott, R. A., & Snyder, W. (2002).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Yeh, H. C. (2014). Fostering teache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EFL elementary teachers, prospective teachers, and a teacher educator. Spectrum: Studies in Languag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11,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