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內政部戶政司(民101)。一百零二年度老人福利機構評鑑實施計畫。
尤智倩(民91)。國中音樂教師在職進修相關問題之研究。臺灣師大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方德信(民92)。國民中小學教師透過網路在職進修動機與學習成效。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日文文部科學省(民94)。中央教育審議會『今後教師培育及免許制度的做法』期中審議報告。
王如哲(民89)。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五南。
王秀雲(民88)。學校本位的教師進修策略。現代教育論壇,81-86。
王秋絨、湯維玲、顏慶祥(民89)。建立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研究案。
王誌鴻(民8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麗雲、甄曉蘭(民96)。臺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古馨穎(民97)。桃園縣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拆開等等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史詩琪(民91)。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任立誠(民85)。花蓮縣推動國小教師在職教育現況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敬先(民89)。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朱筱麗(民82)。行政院暨所屬中央機關公務人員訓練成效之探討。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民100)。行政院研考會網站,2011年6月25日,
取自: http://www.rdec.gov.tw
行政院(民85)。國民小學教師基本能力研究報告。58-59。
何希慧(民93)。國民中學畢業生免試入學高級中等學校之研究-師資培育與進修(4)。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號﹕NAER-93-22-A-1-01-04-2-04)。
吳友欽(民100)。補校成人學習者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臺北:麗文文化事業。
吳竺諭(民102)。基隆市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教學信念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美麗(民86)。國小教師對參與學士後進修之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婉瑜(民101)。宜蘭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式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吳清山(民90)。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發表於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教育局主辦,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承辦。
吳清山(民90)。教師發展研究。臺北:元照。
吳清基(民79)。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民84)。教師與進修(初版三刷)。臺北:師大書苑。
吳慧玲(民9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不同在職進修方式與其專業成長和比較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慧貞(民103)。國小教師對樂樂棒球專業知能與進修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體育科碩士論文。吳鴻松(民97)。科技大學成人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呂孟育(民94)。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網路遊戲與學習上的自我效能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巫鐘琳(民95)。幼稚園本位在職進修與幼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稚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巫鐘琳(民95)。幼稚園本位在職進修與幼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稚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杏煖(民89)。地方縣市教師研習中心組織與功能之研究_以新竹縣教師研習中心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佳璋(民97)。成人在職進修之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奉儒(民86)。英國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回顧與展望。發表於「輯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主編: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推廣部主主編,臺北,民86。
李泗濱(民80)。談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現況。國教輔導,30(4), 16-17。
李威使(民98)。他鄉教師的流與留。文化研究學會,19-24。
李柏圍(民97)。臺北市中小學教師參加資訊研習學習滿意度與繼續研習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淑娟(民81)。在訓練移轉之研究-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機構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詠吟(民87)。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心理。
李鴻章(民89)。國小教師參與“學校中心”在職進修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鴻章(民89)。國小教師參與「學校中心」在職進修現況與改進任務途徑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鴻章(民91)。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參與學校本位在職進修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8,75-105。
周文賢(民93)。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臺北市:智勝文化。
周伯超(民97)。國民中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障礙與未來發展研究——以宜蘭縣為例。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孟偉銘、高薰芳(民89)。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成效之評鑒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1(5),1-12。
林文正(民87)。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玉卿(民99)。以自我效能為仲介變數探討創業機會辨識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如萍(民80)。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玫姿(民96)。我國高職廣告設計科教師在職進修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林春妙(民94)。幼兒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1,55-84。
林珊如(民91)。知識管理與教育效能:圖書館應有的認識與角色在。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9(4),14-23。林清江(民85)。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惠娟(民87)。談有效的教師在職進修。師友,368,34-36。
林敬祥(民99)。教師參與進修動機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林聯喜(民99)。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在職進修之需求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柯倩俐(民100)。高雄市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柯筱榕(民97)。金門縣幼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需求與其接受創新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稚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柯筱榕(民97)。金門縣幼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需南水北調與其接受創新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稚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勝男(民102)。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洪菱蔚(民96)。偏遠地區弱勢學童問題之研究-有關健康.家庭.教育之個案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煌堯(民99)。美國教師組織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影響研究。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報告書。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胡耿賓(民97)。在職進修動機、障礙與意願之關聯研究——以國民小學老師為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徐世宗(民10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碩士論文。秦夢群(民90)。美國中小學教師檢定聘任制度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4(1),28-52。張育甄(民92)。花蓮縣國民中小學老師在職進修方式及其專業成長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民83)。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筱珊(民102)。彰化縣國小教師之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及其參與線上研習之態度與行為。明道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張繼寧(民105)。臺灣偏鄉地區的教育處境——從國中教師談起。取自:web.cc.ntnu.edu.tw/~696000216/5.pdf
教育部(民100)。99年教師在職進修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7)。邁向學習社會。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9)。教育部98年度施政計畫。2009年2月20日,取自:http:210.241.21.133/DOC/4266/PLAN_20_20090410230050328.htm
教育部(民93)。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修改)。2006年5月27日取自:http://140.111.34.69/EDU_WEB/EDU_MGT/HUMAN-AFFAIR/EDU7667001/law/law_part01/0509.htm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民88)。教育部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中程計畫。
梁茂森(民87)。國中學生自我效能量表之編制。教育學刊,14,155-191。莊壁菁(民84)。成人教學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許美珍(民91)。國中資源班學生數學科自我效能與課業尋助之相關
許湘茹(民103)。偏鄉地區公立幼兒園混齡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郭金池(民78)。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君(民99)。國小教師參與進修學習意願之調查研究——傳統與數位進修管道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品華(民95)。技職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的動機困境與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8(1),37-50。陳思婷(民93)。三所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生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茂松(民96)。從人口少子化效應探討對幼稚教育發展可能影響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貞方(民99)。新竹縣國中教師在職進修關鍵影響因素之分析——從成人學習動機理論的觀點。中華大學碩士論文。陳惠邦(民90)。德國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寧晏(民98)。文教機構職業婦女在職進修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靜美(民91)。高中職進修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調查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靜婉(民90)。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單文經(民87)。美國教育研究-師資培育及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彭仁晃(民89)。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進修現況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曾志朗(民90)。知識經濟時代的高等教育政策。發表於「知識經濟時代的迷思與省思」,李誠主編,臺北,民90。
湯維玲、嚴慶祥、李鴻章(民90)。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現況與問題調。發表於「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楊深坑主編,臺北,民90。
舒緒緯(民90)。台泫地區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沿革。發表於「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楊深坑主編,臺北,民90。
黃元彥、劉旨峯、黃瓊葦(民101)。參與線上課業輔導之敘說探究:弱勢學生、偏鄉教育、線上課輔之經驗省思。人文社會學報,8(3),189-216。黃佑安(民81)。學習動機取向、自重感及個人變因與教育訓練自評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企管顧問公司學員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秀媛(民90)。杜拉克精選:社會篇(原著Peter drucker)。臺北:天下文化。
黃坤錦(民92)。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258。
黃怡雯(民97)。偏遠地區國中學生基測成績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8,60-75。黃金山(民91)。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黃炳煌(民83)。我對國內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一些期盼。教師天地,68,16-18。黃郁文(民83)。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39-41。黃益松(民100)。技職校院在職進修部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嶺東技術學院為例。中華大學,碩士論文。黃國彥、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民92)。教育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黃富順(民74)。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
黃富順(民74)。成人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
黃富順(民81)。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
黃榮村(民91)。人類行為的基因與歷史觀點。發表於「慶賀楊國樞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葉啓政編著, 臺北,民91。
黃謙霖(民98)。教師人格特質與進修行為對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秀慧(民95)。幼教師的在職進修與成長——一位幼教師的故事。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楊思偉、高新建、陳木金、魯先華、何金針、張淑姬(民95)。建構我國教師在職進修體系之研究。2010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ntcu.edu.tw/hsin_hong/200802dissertation/22_63.doc
楊淑娟(民95)。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公立幼稚園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楊淑娟(民95)。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公立幼稚園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深坑(民89)。迎接二十一世紀新專業主義之建構。臺北:臺灣書店。
楊深坑(民90)。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臺北:揚智文化。
楊深坑(民91)。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規劃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2),117-153。
楊深坑、楊銀興、周蓮清、黃淑玲、黃嘉莉(民91)。教育研究集刊,48(2),113-156。取自:http://www.edubook.com.tw/OAtw/File/PDf/49094.pdf
楊雅妃(民101)。偏鄉小學教師文化樣貌之研究——新北市一所偏鄉學校個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葉川榮(民102)。關懷偏鄉教育系列(二)--偏鄉教育的空間思考。2013年4月22日取自http://home.ntcu.edu.tw/~TEC/e_paper/e_paper_c.php?SID=78
葉川榮(民91)。都市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之殖民論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木水(民92)。國小教師對在職進修法制與進修內容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招芬(民99)。影響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選擇因素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素芬(民92)。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台灣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變化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詹麗玲(民96)。幼稚園經營面臨少子化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錦男(民104)。我國偏鄉地區發展困境政策問題認定:以雲林縣台西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系碩士論文。臺灣苗栗縣地圖(民104)。取自:www1.mlc.gov.tw/read/html/b/5/地圖.htm
趙柏原(民89)。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求助態度與課業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163-199。劉信雄(民81)。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政宏(民91)。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靖國(民94)。成就動機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4),96-109。
劉漢宗(民103)。國小教師性態度、性教育專業知能與性教育進修需求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用生(民85)。課程與教學革新。臺北:師大書苑。
蔡佩芳(民105)。催生見成效去年新生兒人數僅次龍年。2016年1月9日。取自:https://video.udn.com/news/423770
蔡怡貞(民96)。台中縣市私立幼稚園教師工作滿意度與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蔡明昌(民87)。中學教師繼續專業教育學習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芸(民86)。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蔡春綢(民93)。臺北縣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蔡梅英(民91)。國小教師參與 教學碩士班進修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鄧振源、曾國雄(民78)。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 13707-13724。鄧振源、曾國雄(民78)。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 27(7),13767-13870。鄭采玉(民97)。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鄭博真(民91)。我國與主要國家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資訊,39-57。餘民寧、賴姿伶、王淑懿(民91)。教師終身進修相關議題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5(下),543-584。
盧嘉誠(民97)。高雄地區進修研究生學習動機、自我導向學習與學習成效。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香如(民93)。高屏地區後期中等教育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戴維舵(民93)。在補救性訓練中內控人格、自我效能、組織承諾與人際公平知覺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間的交互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論文。謝文全(民86)。教育行政學。臺北:五南。
謝明秀(民94)。台東縣國小教師進修責問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翠芬(民97)。中高齡失業者參加職業訓練學習態度、學習遷移與學習成效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蕙娟(民97)。彰化縣幼稚園教師研習進修經驗、效能與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簡錫昌(民92)。論教師在職進修研習活動之發展模式。南投文教,19,16-21。蘇永明、李奉儒(民90)。英國英格蘭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發表於「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楊深坑主編,臺北,民90。
Adams, R. D. (1982). Teacher Development: A Look at Changes in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 across Tim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3(4), 40-43.
Baldwin, T. T., and Ford, J. K. (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Personnel Psychology, 41, 63-105.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J: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Prentice-Hall.
Bell, B., Gilbert, J. (1994). Teacher Development as Professional,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0(5), 483 - 497.
Betz, N.E. and Hackett, G.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 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5): 339-410.
Birgitte Malm(2009).Towards a new professionalism: enhancing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35(1), 77–91.
Bob Kostera*, Jurri?n Dengerinkb, Fred Korthagenb,c and Mieke Lunenbergb(2008).Teacher educators working o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goals, activities and outcomes of a project for the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ors.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14(5-6),567–587.
Bradley Howard,1991.Staff development.London:The Falmer Press.
Brief, Arthur P. and Aldag, Ramon J.(1977). The intrinsic extrinsic dichotomy toward conceptual clarit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496-500.
Cheng, C. H., and Su, C. H. (2012). A game-based learning system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system analysis cours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1, 669-675.
Christensen,J.C.,&Fessler,R.1992.Teacher development as a career-long process.In R.Fessler&J.C.Christensen(eds.).The teacher career cycle: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1-20.Boston:Allyn and Bacon.
Corkett, J., Hatt, B., and Benevides, T. (2011). Student and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the connection to reading and writing.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4(1), 65-98.
Dahawy Bayoumi M.1992.Inservice education within Schools: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Egypt Ismailia:Suez Canal University.
Danis, C., and Tremblay, V.A.(1987). Propositions regarding autodidactic learn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Lifelong learning: An Omnibus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10(7),4-7
Dave R ed.1976.Foundations of Lifelong Education [M]. Oxford: Pergamon.
Deci , E. L. and R. M. Ryan(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 Plenum.
Erffmeyer, E. S. & Martray, C. R.(1988).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on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Association.
Esterby, S. M. (1994). 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education.Traning and Development, 276-282.
Freidson,E.1986.Professional powe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latthorn,A.1995.Terchen development.In Lorin W.Anderson(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pp.41-45).New York:Pergamon.
Hargreaves, A. & Goodson, I. F.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Aspirations and Actualities. In A. Hargreaves & I. F. Goodson (E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London: Falmer Press.
Kirkpatrick, D.L. (1959).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 13, 28-32.
Kirkpatrick, D.L.(1994).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 – The Four Levels.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an Francisco.
Lee S. Shulman.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1.
Maehr,M.L.,and Meyer,H.A.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 , 9, 371-409.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W., Clark, R. A., & Lowell, E.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ion.
Ordors, D. G. (1980). Models for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ajares, F. (1996).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4), 543-578.
Piccoli, G., R. Ahmad, and B. Ives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4), 401-426.
Pintrich, P.R. and De Groot, E.E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Pintrich,P.R.,Smith,D.A.,&Mckeachie,W.J.(1989).A am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Mich: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NCRIPTAL),School of Education.The Uni-versity Michigan.
Pintrich,P.R.,Smith,D.A.F.and McKeachie,W.J.(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Adult Education , 28 (4), 253-260.
Rubenson, K. (1977). Participation in recurrent education: Aresearch review, (12)1, 23-31, by K.Rubenson, 1977, Paperpresented at a meeting of National Delegate on Developmentin Recurrent Education.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University.
Rubenson, K.1989.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General. In C. J. Titmus(Ed.), Lifelong education for adults: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pp.507-511). Toronto: Perganmon Press.
Saleh, I., and Kim, S. (2009). A fuzzy system for evaluatio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6, 6234–6236.
Schunk, D. H. (2003). Self-efficacy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Influence of modeling, goal setting, and self-evaluation. Reading and Writing Quarterly, 19(2), 159-172.
Stipek, D.(1995).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 66 (1), 209-223.
Yarger, S. J. (1982).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H. E. Mitzel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5th ed). (pp. 234-250). NY: Free Press.
Zimmerman, M. A. (1990). Taki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ch: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and individual concep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 16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