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9)。 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王怡又(2000)。祖父母照顧的幼兒如何表達情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與對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台中市西屯國小(2015)。教育部鼓勵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專案-學校進行團體輔導之效能研究。計畫主持人:賴如足老師、曾愛玲老師研究員:張靜惠老師、呂筱晴老師、李麗玉老師
何琦瑜(2010)。陪伴,從出生開始。親子天下,15,24。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 66-79。呂玉瑕 (2000)。台灣社會變遷中女性的工作與家庭地位。「東西文化中的家庭教育」研討會, 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文盛(2007)。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
李昱德(2003)。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傾向與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新北市。李柏燕(2014)。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生氣表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李美枝 (1984)。 社會心理學。 台北市 :大洋出版社.
李雪禎(1996)。 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瑞萍(201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李翠煌(2012)。幼兒依附關係影響其人際關係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吟珀(2010)。親子互動歷程中獨生幼兒情緒表達與規則之習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林孟涵(2007)。國小資優班學生情緒能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林芳宜(2011)。教師協助學生調適悲傷情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林倩瑜(2008)。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林鳳琴(2009)。發展遲緩兒童情緒能力與父母管教態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林憶芝(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邱文仁(2003)。ELLE 雜誌,145,202-208 。 。
金清文 (2002)。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敏珍(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正向情緒致力與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洪儷瑜(2009)。「我的孩子有情緒困擾嗎?」,親子天下,5, 192-197。
郎肇芳(2005)。國小學童人際智能、學習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涂妙如(2003)。影響家庭嬰幼兒照顧方式決策之相關因素研究。家政教育學報,95¬-120。秦夢群(1992)。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高淑芬、李明濱,「哀傷與傷慟的身心醫學觀」,當代醫學。18(4), 89-94。張志銨(2002 )。高職新課程實施後汽車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張怡筠(2000 )。張怡筠談優質情緖, 34。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 253。
張美惠(譯)(1996)。情緒商數(Goleman, D.著),時報文化,21。 (原著出版年:1994)
張麗瓶(2016)新北市蘆洲區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曹中瑋(2006 )。「從情緒的功能與情緒的特性了解情緒」,中等教育,57(3), 94-103。
莊小玲、葉昭幸,「概念分析-哀傷」,長庚護理,11(1), 44-49。莊珮芳(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莊雪芳(2013)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許文凌(2008)。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郭靖晃(2009 )。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揚志文化。
陳孝慈(2005)。情緒管理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陳秀娟(2009)。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陳秀娟(2009)。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秀慧(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親子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正向情緒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春秀(2001)。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陳雲蘭(2011)。 國小低年級學童悲傷情緒調適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陳瑞洲(2002)。我國高中職汽車科多元入學管道學生實習課程學習態度、學習困擾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鴻銘(譯)(1995)。床下有怪物!如何因應孩子的恐懼感(Garber、Spizman 著),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12。(原著出版年:1991)
曾娉妍(2011)。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生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黃志成、王淑芬、陳玉玟(2008)。幼兒發展。新北市:揚志文化。
黃珮吟(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情緒調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黃鳳英(1998 )。「喪親家屬之悲傷與悲傷輔導」,安寧療護, 10 , 69-83。楊俐容(2006 )。提升親子 EQ三部曲。台北市:台視文化。
楊俐容(2009)。情緒教育教養,從家庭開始 高EQ,是父母教出來的。臺北市:天下雜誌。
葉玉珠、高原令、修慧蘭、陳世芬、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2010)。教育心理學(第二版)。
葉雅馨(1998)。測驗學刊,55(3),509-533 .
葉碧玲、葉玉珠(2000)。國中生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2(2),45-70。葛惠、陳若琳(2011)。祖母和幼兒母親的教養參與及兩代共教養之相關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7(1),131-147。
劉秀娟(2005)。兒童情緒表達規則之理解、家庭情緒氣氛與人際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蔡佳曄(2013)。國民小學學生知覺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學習態度與其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鄧之華(2010)。青少年的情緒表達與生活適應不同情境與社會關係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鄭克琳(2011)。國小班級學習社群氣氛與學童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教育大學,台北市。黎樂山、 程景琳、 簡淑真(2008)。教育心理學報。40(2),283-302 。
盧瑩榕(2009)。小一新生的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情緒表達為焦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賴佳伶(2003)。青少年親子依附關係及情緒因應方式、情緒因應能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賴怡君(2007)。樂觀/悲觀、因應與正負向情緒關係之探討-日記研究法之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賴欣卉(2010)。國中生知覺的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賴俐雯、金瑞芝(2011)。父親後設情緒理念與幼兒情緒表達關係—以生氣情緒為例。應用心理研究。 51 , 41-77 。靜芬(2003)。童年經驗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依附關係兒童的基石。 取自:(2009)http://blog.udn.com/chingfen1010/2905147蒙特梭利雜誌社,84,20-22。
謝麗華(201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之研究-以激勵因子為干擾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鍾武龍(2006) 。技職體系五年制護專生臨床實習之學習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市。
顏名儀(2000)。大台北地區高職餐飲科導師領導風格對班級氣氛及學習態度之探討-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顏麗芬(2013)。 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負向情緒表達之影響- 以台中市 國小四年級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蘇建文、黃迺毓(1998)。幼兒與母親間依附關係與其學校社會能力表現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26,23-51。蘇莎莉(2010)。親師管教方式的異同對小六生學習態度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蘇絢慧(2003)。請容許我悲傷,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205。
貳、外文部分
Bornstein, J. C., Costa, M. & Grider, J. R (2004) Enteric motor and interneuronal circuits controlling motility.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16: 34–38. doi: 10.1111/j.1743-3150.2004.00472.x Author Information 1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University of 2.
Carson & Parke, (1996) Harsh Parenting in Relation to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ggression,Carson JL, Parke 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ui,Conger,Bryant & Elder (2002) Parental Behavior and the Quality of Adolescent Friend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 3), 676–689.
Denham, S. A., Mckiney, M., Couchoud, E.A., & Ho1t, R. (1991).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challenging peer situations. Paper present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al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ERIC No.ED337251).
Goldstein, K. M. , & Blackman, S. (1978), Cognitive style: Five approaches and relevant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Hartup, W. W. (1989) , 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of children''s friendships.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nes, Abbey, & Cumberland (1998)The Development of Display Rule Knowledge Linkages with Family Expressive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Child Development,69( 4) ,1209~1222.
Lewis, M. ,& Michalson, L.(1983) Children’s emotions and moods. New York:Plenum. Lewis, M., & Miller, S. (Eds.).
Morrell, P. D. , & Lederman, N. G. (1998)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 and classroom science: are they independent phenomena?,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 98(2), 76-83.
Plenum Press. Matsumoto, D. (1990).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display rule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4, 195-214.
Plutchik &H. Kellerman (eds.),Emotion Theory, 3-33.
Plutchik, R. (1980). A general psychoevolutionary theory of emotion. In R
SanDiego: Academic Press Psychology, 51, 1061-1086.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O’connor, G. (1987). Emotion 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061-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