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殘遊記》文本
劉鶚撰、田素蘭校訂、繆天華校閱《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1986)。
《中國近代小說全集‧第一輯‧晚清小說全集‧老殘遊記》(台北:博遠出版,1987)。
劉鶚著,嚴薇青注《老殘遊記》(台北:建安出版社,1997)。
二、 古籍
《女誡》(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1647)。
《周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大戴禮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禮記鄭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
《白虎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87)。
《說文解字》(台北:洪葉文化,1998)。
《詩經》(深坑:學海出版社,2001)。
《儀禮》(台北:三民書局,2002)。
《紅樓夢》(台北:三民書局,2004)。
《中庸》(台北:三民書局,2005)。
《孟子》(台北:三民書局,2005)。
《禮記》(台北:三民書局,2010)。
三、 書籍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
康有為《大同書》(台北:世界書局,1958)。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秋瑾集》(上海:中華書局,1961)。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4)。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永和:文海出版社,1964)。
鄭觀應《盛世危言》(台北:學生書局,1965)。
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林樂知主編《萬國公報》(台北:華文書局,1968)。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4)。
李又寧、張玉法《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台北:台北傳記文學社,1975)。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
朱執信、呂芳上《朱執信與中國革命》(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8)。
魏源《海國圖志》(台北:珪庭出版社,1978)。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
朱保炯、謝沛霖合編《明清進士題名錄索引》(永和:文海出版社,1981)。
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容閎《西學東漸記》(台北:廣文書局,1981)。
康有為著、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 中華書局,1981)。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台北:里仁書局,1982)。
劉蕙蓀《鐵雲先生年譜長編》(濟南:齊魯書社,1982)。
錢泳《履園叢話》(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台北:聯經,1983)。
陳景磐《中國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王夢鷗《文藝論談》(台北:學英文化,1984)。
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1984~1986)。
沈雲龍主編、新民社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永和: 文海出版社,1985)。
阿英《小說閒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劉德隆、朱禧、劉德平等編《劉鶚及老殘遊記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1986)。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1986)。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1987)。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台北:台灣商務,1987)。
劉德隆、朱禧、劉德平著《劉鶚小傳》(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石雲、章義和《柔腸寸斷愁千縷:中國古代婦女的貞節觀》(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李小江主編,呂美頤、鄭永福著《中國婦女運動1840~1921》(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永和:文海出版社,1990)。
時萌《晚清小說》(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北京市:新華書店,1990)。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研究室編《中國近代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
林語堂《論孔子的幽默》(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1)。
姜躍濱《中國妻妾》(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唐達、嚴建平、趙人俊著《文化傳統與婚姻演變:對中國婚姻文化軌跡的探尋》(上海:文匯出版社,1991)。
張友漁、高潮主編《中華律令集成‧清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羅惇曧等撰《庚子國變記》(上海:上海書店,1991)。
王學鈞《劉鶚與老殘遊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
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葉孝信主編《中國民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板橋:稻鄉出版社,1993)。
李中清、郭松義主編《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中國夥伴關係研究小組著、閔家胤主編《陽剛與陰柔的變奏:兩性關係和社會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1995)。
史革新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杜芳琴《發現婦女的歷史—中國婦女史論集》(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
阿英《晚清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1996)。
方寶川編《太谷學派遺書》(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
段昌國、林滿紅、吳振漢、蔡相煇編著《現代化與近代中國的變遷》(蘆洲:國立空中大學,1997)。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凱西‧戴維斯著、張君玫譯《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巨流圖書,1997)。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卷二)(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劉德隆《劉鶚散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
譚嗣同《仁學》(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98)。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康新來《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9)。
謝逢源編《龍川李夫子年譜》,收錄於《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麥田出版,2000)。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李瑞騰《老殘夢與愛:《老殘遊記》的意象研究》(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
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1)。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方寶川、嚴薇青編《太谷學派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阿綺波德‧立德著,王成東、劉浩譯《穿藍色長袍的國度》(新竹:花神出版社,2002)。
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馮爾康、常建華《清人社會生活》(瀋陽:瀋陽出版社,2002)。
王德威著、宋偉傑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03)。
王耀生《清代中期婚姻衝突透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王紹璽《小妾史》(台北:華城圖書,2004)。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徐君、楊海《妓女史》(台北:華成圖書,2004)。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樹林:漢京文化,2004)。
艾梅蘭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2005)。
李提摩太著,李憲堂、侯林莉譯《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臺大》(台北:麥田出版, 2005)。
陳國慶主編《晚清社會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蘇精《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2008)。
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程郁《清至民國蓄妾習俗之變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樽本照雄著、陳薇監譯《清末小說研究集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
王韜《漫遊隨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陶秋英《中國婦女與文學》(北京:中國圖書館學會,2007)。
梁啟超主編《新民叢報》(北京:中華書局,2008)。
傅樂成《中國通史》(中和:弘揚圖書,200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五南圖書,2009)。
鍾彩鈞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
王韜《弢園文錄外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劉鶚著、李歐梵導讀《帝國末日的山水畫:老殘遊記》(台北:大塊文化,2010)。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11)。
鄭曦原編,李方惠、胡書源、鄭曦原譯《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7~1911)》(台北:遠流出版社,2011)。
四、 期刊
林語堂〈劉鐵雲之諷刺〉,《論語》半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1933.02.01)。
《江蘇》第七期(1903)(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湖北學生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8)。
陳獨秀〈一九一六年〉,收錄於《新青年》第一卷第五冊(1916.01.15)(東京:汲古書院,1970)。
日本與謝野晶子著、周作人譯〈貞操論〉,收錄於《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1918.05.15)(東京:汲古書院,1970)。
林麗月〈郝延平〈十九世紀中國的買辦—東西間的橋樑〉〉,《歷史學報》(1975.02)。章銘九〈從《老殘遊記》談到黑白二妞〉,《中國文選》(1975.03)。胡適〈《老殘遊記》的文學技術〉,《文學思潮》(1980.07)。廖秀真〈清末女學生在學制上的演進及女子小學教育的發展(1897~1911)〉,《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983.09)。樽本照雄〈《老殘遊記》中人物塑造的問題——關於璵姑〉,《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1985)。
周漢光〈清末的女子教育〉,收錄於《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十八期(台北:中國歷史學會,1986)。田夫〈從《列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歷史月刊》第四期(1988.05.01)。郭延禮〈新資料、新方法、新見解-「劉鶚及《老殘遊記》國際學會」總結報告摘要〉,收錄於《文訊月刊》第五十八卷九十七期(1993.11)。王子淳〈試說璵姑〉,《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一期(1994)。
周志煌〈《老殘遊記》與「太谷學派」——論近代民間思想的傳播型態及其意涵 〉,《輔大中研所學刊》(1994.06)。江淑君〈《金剛經》「無往」與「離相」觀〉,《中國文化月刊》第一八O期(1994.10)。葛正華〈《老殘遊記》中的白妞形象塑造〉,《淮關師專學報》第十六卷第四期(1994)。
嚴薇青〈「黃崖教案」余聞點滴—在劉鶚及《老殘遊記》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山東師大學報》第三期(1994)。
汪叔子〈劉鶚及太谷學派與維新運動關係〉,《明清小說研究》第三期(1998.03)。
夏曉虹〈從父母專婚到父母主婚—晚清的婚姻自由〉,《讀書》第一期(1999.01)。
林秋敏〈從不纏足運動談女性自覺的萌芽〉,《歷史月刊》(1999.04)。許曉雯〈劉鶚的淚—一個太谷學人的情感世界〉,《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十三卷第六期(2000.12)。
廖楚珍〈欲擒故縱波譎雲詭——淺析白妞的出場藝術〉,《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一期(2001.02)。
方寶川〈太谷學派《易》學發微〉,《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十五卷第二期(2002.04)。
夏春濤〈太平軍中的婚姻狀況與兩性關係探析〉,《近代史研究》第一期(2003.01)。
王學鈞〈三教歸一、天下為公—劉鶚與太谷學派思想論片〉,《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2003.02)。
李正屏《淺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體現「佛性」》,《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七期(2003.07)。李歐梵〈福爾摩斯在中國〉,《當代作家評論》第二期(2004.02)。
夏春濤〈太平天國婦女地位問題再研究〉,《清史研究》第二期(2004.02)。
楊翼風〈論金剛經的三層心—「住相生心」、「不住相生心」、「無所住生心」〉,《玄奘佛學研究》第五期(2004.07)。王子淳〈對太谷學派女性詩歌的幾點原則性看法〉,《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十七卷第六期(2004.12)。
段江麗〈從明清小說看傳統家庭生活的階層性特徵〉,《中國文化研究》(2005.03)。
尹祚鵬〈《老殘遊記》的三個女性敘事結構比較〉,《安康師專學報》第十七卷第五期(2005.10)。
胡璟〈新舊裂變時代的女性—兼論劉鶚的女性觀〉,收錄於《長江學術》第二期(2006.02)。
夏曉虹〈晚清女性典範的多元景觀—從中外女傑傳到女報傳記欄〉,《近代文學與文化》(2006.03)。
黃遵憲〈臬憲告示〉,湘報報館編《湘報》第五十五號(北京:中華書局,2006)。
吳宇娟〈走出傳統的典範-晚清女作家小說女性蛻變的歷程〉,收錄於《東海中文學報》第十九期(2007.07)。林碧慧〈趙姨娘與賈探春的母女關係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二十期(2008.07)。江峰〈乾坤生成說:太谷學派對生命本源的探索〉,《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五期(2009.10)。
黃子文〈《老殘遊記》對女性的尊重〉,《語文天地》第八期(2009)。
張爽〈《老殘遊記》中尼姑逸雲的愛情觀〉,收錄於《邊疆經濟與文化》第二期(2010.02)。
李承貴、衛羚〈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貞節」觀〉,《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四十三卷第五期(2010.10)。
劉春芳〈用虛幻的生活拯救自己《老殘遊記‧二集》逸雲形象論析〉,《古代文學》(2010.02)。
王騻〈出世的背後-試析逸雲結局的悲劇色彩〉,《北方文學》(2011.07)。
夏曉虹〈晚清兩份《女學報》的前世今生〉,《現代中文學刊》第一期(2012.01)。
劉銘〈《老殘遊記》中的璵姑形象之原型考論〉,《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一期(2012.03)。
吳建民、唐萌〈《周易》哲學命題的文論意義〉,《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五期(2012.09)。
五、 單篇論文
宋晞〈中國早期留美學生史略〉,《中國近代史論叢‧教育‧第二輯‧第六冊》(台北:正中書局,1976)。
陳則光〈中國近代文學的社會基礎及其特徵〉,收錄於《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49~1979)‧概論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沈智〈辛亥革命前後的女子報刊〉,《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檢討〉,收錄於周陽山、楊肅獻編,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1985)。
夏志清〈《老殘遊記》新論〉,收錄於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台北:聯經,1988)。
江淑君〈《金剛經》「無往」與「離相」觀〉,《中國文化月刊》第一八O期(1994.10)。周婉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5)。
張淑香〈邂逅神女—解《老殘遊記二編》逸雲說法〉,收錄於《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96.04)。
高邁〈我國貞節堂制度的演變〉,收錄於鮑家麟《中國婦女史論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9)。
張壽安〈禮教與情欲:近代早期中國社會文化的內在衝突〉,收錄於編輯委員會編編《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
董家遵〈歷代節婦烈女的統計〉,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9)。
孔慧怡〈還以背景,還以公道—論清末民初英語偵探小說中譯〉,收錄於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張淑香〈山中傳奇—《老殘遊記》的女性敘寫〉,收錄於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
定宜庄〈從婚書契約看清代的婦女再嫁問題〉,收錄於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新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梁惠錦〈婚姻自由權的爭取及其問題(1920~1930)〉,收錄於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新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黃錦珠〈晚清小說中的性別、主體與困境〉,收錄於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朱松齡〈《老殘遊記》婦女形象及太谷學派婦女觀淺析〉,收錄於《清末小说から》第九十九期(2010.10)。
六、 學位論文
尹和重《老殘遊記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1969)。
淡島成高《劉鶚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
王瑞雪《劉鶚及其老殘遊記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
李基承《老殘遊記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
方哲桓《老殘遊記析論》(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6)。
藍承菊《五四新思潮衝擊下的婚姻觀(1915~192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3)。
戚心怡《晚清小說中女性處境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
安碧蓮《明代婦女貞節觀的強化與實踐》(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5)。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7)。
陳秀容《晚清中長篇小說中女性人物塑造之研究(1895~1911)》(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2)。
吳昭雲《老殘遊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03)。曾淑貞《晚清小說中婦女地位的研究-----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3)。柯惠玲《性別與政治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s-1920s)》(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
陳姿礽《《老殘遊記》女性人物的社會角色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4)。
朴貞愛《《老殘遊記》的語言藝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蔡文賓《劉鶚《老殘遊記》的敘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紀兆航《《老殘遊記》官吏形象設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9)。
胡琇淳《「遊與觀」:《老殘遊記》行旅者生命的外遊與內省》(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2009)。
張曉芬《天理與人欲之爭:清儒揚州學派「情理觀」探微》(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
胡琇淳《「遊與觀」:《老殘遊記》行旅者生命的外遊與內省》(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2010)。
陳幼華《太平天國婦女地位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