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王金國、張新仁(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1,53-26。王瑩琪(201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以一所偏遠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杜紹萍(1998)。合作學習對成人英語學習成就、行為、及滿意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李維(譯)(1998)。行為主義(原著者:Watson John Broadus)。臺北市:桂冠。(原著年代:1913)
李淑芬(2012)。以行動科技結合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何青芳(2004)。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認字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何琦瑜、林玉珮(2007)。政府一國多制,家長自立救濟(2007年6月15日)。天下雜誌,2013年9月10日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9284
吳素娟(2008)。國小教師與家長對學生管教行為認知差異之研究 -以台北縣某大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吳淑敏(2013)。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吳蕙怡(2003)。利用網路教學平台之同步討論功能─探討群組特質與群組大小對合作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坤燦(1996)。合作學習方案的認識與實施。國教園地,55/56,17-21。林佩璇(199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清山、林天祐(2000)。合作學習。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8月25日。網址:
http://www.nmh.gov.tw/edu/basis3/13/gm8.htm
林穎(2011)。數位遊戲融入數學科線對稱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聰明(2010)。英語力仍是國際化的重要關鍵。英語力迎向全球,36,42-45。
邱裕惠(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室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施玉惠(1999)。國小英語教學的未來規劃方向。現代教育論壇,4,150-158。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時新英(2004)。溝通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中英語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秦翠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英語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桃園縣政府(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課程綱要。桃園縣:作者。
陳兩達(2005)。高中職學校電腦教室空間使用現況滿意度之調查-以雲林縣公立高中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映秀(2004)。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師對於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看法與實施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佳韻(2005)。台中市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陳進忠(2012)。以小組積分競賽進行合作學習教學在「乘法公式」單元對八年級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靜瑤(2013)。探討以影片為基礎的情境感知暨無所不在學習系統對合作式英語聽力理解之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許靜怡(2003)。我國小學教師資格檢定制度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網站: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張仁傑(2006)。班群教室空間對國小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一所開放空間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正仁(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張杏如(2013)。國小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瞭解與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縣。張芳全(2012)。統計就是要這樣跑。臺北市:心理。
張武昌(2011)。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29-144。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清濱(1994)。合作學習的正用與誤用。研習資訊,12(4),1-7。張湘君(2007)。國小英語 New Wow English 7 。臺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雅雯(2003)。合作學習對於高職英語學習成就、動機、及社會技巧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慧淳(2012)。探究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對五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數與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游雅筑(2012)。桃園縣英語向下延伸之初探性研究:現今國小英語老師的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梁彩玲(2003)。英語教學七大迷思。臺北市:經典傳訊。
梁彩玲(2006)。透過合作學習培養英語溝通能力。載於黃政傑、吳俊憲(主編),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157-199。臺北市:五南。
傅明俐(2001)。國民小學數學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玉珮(1999)。跨越廿一世紀國小英語教學的理念與策略。現代教育論壇,4,194-197。
黃瑾瑜(2002)。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楊愛嬋(2009)。雲林縣國民小學英語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蔡洧君(2006)。運用合作學習於國小英語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蔡聖珠(1997)。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孟芳(2006)。國小高年級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青欣(2003)。國小英語教學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劉岳靆(2013)。 桃園縣D國中學生合作學習對品格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劉國平(2007)。運用輔助合作學習軟體輔助小學英語字彙合作學習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盧富美(1992)。談合作學習及其教學流程。教師之友,33(4),3-8。賴銳霞(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謝玉姿(2005)。合作學習介入融合式體育對智能障礙學童師生與同儕互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謝君琳(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戴維揚(2003)。多元智慧與英語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鍾靜、丁惠琪(2006)。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科之探究。載於黃政傑、吳俊憲(主編),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335-383。臺北市:五南。
顏郁欣(2001)。台北市立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室空間與設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羅瑞玉(1993)。班都拉(Albert Bandura)社會學習論及其在生活教育上之涵義。高市文教,49,15-21。二、英文部分
Allport, G.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MA: Addison-Wesley.
Blaney, N. T., Stephan, S., Rosenfield, D., Aronson, E., & Sikes, J. (1977).
Interdependence in the classroom: A field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9(2), 121-128.
Brown, D. (2002).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2nd Ed.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Brown, J. (1988).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L., Johnson, D, Johnson, R., & Wilderson, F. (1980). Effects of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experiences o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mong heterogeneous peer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11, 243-252.
Hendrix, J. C. (1996). Cooperative learning: Building a democratic community. Clearing House, 69(6), 333-336.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Boston: Allyn & Bacon.
Johnson, D.W., & Johnson, R. T. (1984). Circles of learning. Washington, DC: ASCD.
Kagan, S.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San Juan Capistrano, CA: Kagan Cooperative Learning Company.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 Row.
Oishi, S. (1983). Effects of team assisted individualization in mathematics on cross-race interac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lavin, R. E. (1982). Cooperative learning: Students.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teache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22489 )
Slavin, R. E. (1985). Coperative learning: Applying contact theory in desegregated school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1(3), 45-61.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lavin, R. E. (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NY: Longma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