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研一(2006)。創新者的思考。臺北市:商周。
中華創意發展協會(2011)。InnoSchool 2011全國學校經營創新KDP國際認證獎。2011年7月22日,取自 http://163.21.236.197/~principal/innoschool2011/index.htm
王如哲(2002a)。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行政新方向。南投文教,17,10-15。王如哲(2002b)。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2002)。知識經濟時代下知教育省思。現代教育論壇,7,56-66。王家瑞(2007)。屏東縣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惠芝、林震岩、陳玉台、楊嘉麗(2005)。21世紀的終身學習。臺北市:心理。
田福連(2009)。學校創新經營影響因素及其評量指標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艾淑美(2002)。學習型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吳佩珊(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明清(2001)。談組織效能之提昇與校長角色。教師天地,46,48
吳明清(2004)。知變、應變、求變:課程改革能力與教師專業化的初步架構 。台灣教育,630,41-49。吳俊憲(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三化取向理念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思華(2002)。從製造臺灣到知識台灣。載於應小端(譯),創新,1-10。臺北市:天下文化。
吳思華(2004)。知識經濟要以創新為引擎。天下雜誌,315,40。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5)。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教師資料與研究,19,33-43。吳清山(1997)。有效能學校之特徵、發展和研究方法。載於吳清山等著:有效能的學校。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2007)。學校效能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4-26。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佑(2000)。知識經濟。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0。
吳清山、林天佑(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吳清基(2005)。建構優質學校教育環境。飛揚,36,3-8。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宋雯榮(2008)。高雄市國小校長競值領導行為、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玉美(2009)。新竹地區國民中學學校創新經營、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李志輝(2009)。臺北縣市完全中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芳茹(2006)。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冠霖(2010)。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李健慧(2009)。學校組織創新管理、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嘉彰(2007)。雲嘉南地區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辛武男(2003)。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模式(SEM)-精通LISREL。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07)。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帕深思(T. Parsons)、莫頓(R. Merton)等著,黃瑞祺譯,1981,《現代社會學結構功能論選讀》。臺北市:巨流。
林天佑(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教育資料與研究,19,28-32。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生傳(1993)。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虹妙(2005)。臺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林政宏(2004)。學校組織變革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可行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1,70-76。林桂垣(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內涵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淑儀(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林朝隆(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新發、邱國隆、王秀玲(2004)。學習型組織在國民中小學之應用。國民教育,44(3),62-79。林錦杏(2000)。國民小學校長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知識經濟、網絡社會與新治理模式之探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文字資料】。 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2/511
邱皓政(2006)。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用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
侯志偉(2008)。學校創新經營與教師工作投入之關係研究-以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服務品質及教師專業成長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洪經綸(2010)。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小型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范熾文、周昌伯(2006)。學校經營需要創新的思維與行動。師友月刊,10,43-47。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孫國華、蔡培村(1995,5月)。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之實證分析。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舉辦「中小學教師分級制度研討會」,高雄市。徐玉珊(2007)。國內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組織、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徐俊祺(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高希均(2000)。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知識經濟之路,1-25。臺北市:天下。
張仁家、林明德(2004)。因應知識經濟時代學校創新經營的策略。師說,183,12-16。張明輝(2003)。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策略與執行措施。收錄於《臺北市中小學精緻教育在台北研討會專輯》(10-26頁)。臺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張明輝(2006)。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45,41-49。張素貞(2004)。課程變革與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1(2),63-72。張清濱(1997)。學校教育改革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4(1),10-17。張新基(2008)。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潤書(1998)。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張輝政、洪榮昭(2003)。從高級中學學校經營創新策略談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以國立三重高中游泳池為例。第二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1-170,臺北市。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教育部編印。2011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5093
曹玉福(2006)。國民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莊家萱(2010)。高雄市國民中學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佑民(2008)。台南縣國民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月刊,461,12-16。陳志明(2006)。國小教師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陳香(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俐君(2006)。國民小學在職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陳淑華(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鈞泓(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科技領導、組織學習、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燕嬌(200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陳麗秋、林佳宜(2006)。魚骨圖在學校創新經營的應用。國教新知,53(3),42-52。傅如瑛(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彭琬珺(2007)。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童鳳嬌(2009)。國中校長卓越領導、行動智慧與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芳銘(2006)。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東華。
黃坤謨(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智能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黃昆輝(199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建翔(2007)。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黃瑞祺(1985)。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黃慧茹(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黃麗美(2007)。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教育大學學報,38(1),93-128。楊文達(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楊深耕(2003)。以馬濟洛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資料與研究,54,124-131。楊嘉玲(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賈馥茗(1983)。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2011年9月15,取自 http://w3.kjes.tp.edu.tw/excelsch/index.htm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劉春榮(2003)。教師在訓輔知能的專業成長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175-188。
劉創任(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劉宏鈺(2004)。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頁28)。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慧玲(2010)。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評鑑手冊。2010年8月5日,取自:http://140.111.34.34/moe/common/index.php?z=455&zzz=455&id=774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蔡德旺(2006)。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慧華(2007)。國小學童親子互動與終身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芳枝(2009)。台北市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鄭彩鳳(2001)。教育改革中校長工作滿意、校長效能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小校長之訪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7,163-180。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市:心理。
鄧美珠(2003)。精緻學校教育經營理念。20011年9月15日,取自:
http://www.msps.tp.edu.tw/homepages
盧延根(2004)。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創新經營的限制因素與解決策略之探究。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5(2),76-85。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賴振權(2008)。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謝文全(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景文。
謝詹億(2008)。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顏秀如、張明輝(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中等教育,56(3),28-52。魏惠娟(1998)。邁向學習型組織的教育行政領導。教育政策論論壇,1(1),135-173。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壹、外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 behavior, 10, 123-167. Greenwich, Connecticut: JAI Press.
Amable, T. M. (1997). Entreprenteurial creativity thr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1),18-26.
Beckhard, R. (196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model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Beer, M. (1980). Organiz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 system view strategies and models. Santa Monica, CA: Goodyear Publishing
Benveniste, G. (1987). Ptoeddions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enzie, D. (1999).Formative evaluation: Can models help to shape innovative programs?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4(3), 251-262.
Burke, P. J. (1987). Teacher Development.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
Certo, S. C. (2003). 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Daft, R. L. (1995). Organization theory & Design. New York: West.
Darling-Hammond, L. (1990). Teachers and teaching: Signs of a changing profession. In W. R. Houst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sucation (pp.267-290). New York: Macmillan.
Davis, G. A., &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Drucker, P. F. (1986).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Edmonds, R. R. (1979). Effective school for the urban po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7, 15-27.
French, W. (1969). Organization dvelopment: Objectives, assumption, and strategi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2(2), 23-34.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orporated.
Hage, J. H. (1999).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597-622.
Hall, R. H.(1983).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and proces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Hoy, W. K., & Miskel, C. 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7th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Levine, D. U.,&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g, P. Y. (2000). Strategic innovation: constantinos markides o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4(3), 43-45.
OECD (1996).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urkey, S., & Smith, M. (1985).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 427-452.
Redding, J. (1997). Enhancing team performance. Academ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AHR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March, 6-9.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wan, B. (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R. M. J. Kyle(ed.),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 source book (pp.99-116). Washington D.C.: U.S. Govermment Printing Office.
Sehumpeter, J. 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nge, P. 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enge, P.M. (1993).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Tucker, R. B. (2004). Driving 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Inc.
Tushman, M. L., & Nadler, D. A. (1986).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3), 74-92.
Williams, J. M. (1985). A study of profession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part-time instructors at selected leaguages for innovation community colleges (ERIC ED 269093).
Young, D. J. (1998).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