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王榮春(2001),「部屬對主管領導行為知覺、相關情境因素二者與部屬對主管反及工作行為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3.王雅君(2002),「營養師職業承諾極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石計生、羅清俊、曾淑芬、邱曉婷、黃慧琦合著(2003),社會科學研究與SPSS料分析。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5.司徒達賢(1999),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台北市立圖書館及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8),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實務粹要,台北市立圖書館。
7.江綺雯(2001),「志工—新世紀的資產」。收錄於國際志工協會第十六屆世界年會成果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8.宋世雯(2000) ,「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9.李法琳(2001),「大台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0.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原著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英出版社。
11.李盈憲(2002),「青年志願組織運作之研究—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2.李興茂、余伯泉譯,Aronson原著 (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13.李佳倫(2002),「主管與員工認知、溝通風格之相似性對員工溝通滿足、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4.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岡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15.吳嘉玲(2006),「非營利組織中志工的工作動機對工作表現的影響-以北美館與故宮博物院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6.沈哲生(2003),「組織變革工作再設計下員工工作特性、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台電公司電力調度自動化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7.車龍淵(2001),「非營利組織中員工工作動機、薪酬滿足、組織文化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8.周學雯(2002),「大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19.林億萬、林振春(1993),現行公務機關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林宛瑩(1995),「文化中心組織義工承諾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21.林禹廷(2004),「公工部門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區公所志工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2. 洪英正(1987),「工作團隊中工作者的A型人格、主管領導型態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及工作投入的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3.洪紹榮(2003),「組織認同、領導風格與海外派遣員工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24.胡幼慧主編(199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和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5.施麗娟(1984),「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26.孫本初、盧偉斯、黃新福等著(1995),「我國非營利組織管理的初步探討:台北市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的經驗」。行政與政策論文集,第253-303頁。
27.馬慧君(1996),「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8.梁芷菁(2004),「國營事業民營化對員工組織承諾的影響研究—以台鐵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9.張月芬(2003),「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0.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31.陳正沛(1983),「研究人員之工作投入」。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2.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公司。
33.陳金貴(2002),「退休公務人員參與志願服務之探討」。人事月刊,第34卷,第4期,第42-47頁。34.陳定銘(1999),「非營利組織志工招募與甄選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第128-141頁35.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南華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6.陳景堂編著(2003),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入門與應用第四版。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37.陳順泰(2003),「組織政治知覺的類型及其對工作投入與工作壓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8.許世雨(1992),「非營利部門對公共行政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39.陸光(1994),「我國志願服務推展之過去、現在及未來」。社區發展季刊,第65期,第4-10頁。40.郭紫薇(2004),「基隆市國民小學工友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1.黃蒂(1988),「生命線志願工作者的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42.黃永明(1999),「大學生參與少年福利志願服務機構之選擇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3.黃翠蓮(1999),「公務機關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動機、領導型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志工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4.黃國光編著(2001),SPSS與統計原理剖析。台北:松岡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45.黃新福、盧偉斯(2006),非營利組織與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46.黃良傑(2007),「證券業資訊人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專搬碩士論文。47.曾華源、郭靜晃(2001),設置地方志工中心可行性之研究。行政青年輔導委員會。
48.溫世頌編著(2006),心理學辭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9.楊東震(1999),「志工參與非營利組織共同合產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50.楊淑尹、楊淑君、孫筱婷、朝彥禎(2003),「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者的參與動機與工作士氣之研究—以台北市社福基金會為例」。私立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畢業專題。
51.詹火生(1986),運用社會資源從事社會福利工作的途徑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中華民國社區發展訓練中心。
52.蔡佳雯(2001),「非營利組織中的女性志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53.蔡美蓉(2001),「志願工作者之組織社會化歷程及其關鍵影響因素:以一家宗教慈善組織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4.蔡佳螢(2001),「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5.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四版)。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56.鄧欣怡(2000),「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7.劉兆明(2000),「工作動機的整合模式:概念架構的發展與初步分析」。中華心理學研究,第43卷,第2期,第189-206頁。
58.賴玫凰(2002),「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9.蕭新煌主編(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60.謝文亮(2002),「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1.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自知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2.嚴幸文(1993),「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1. Blood, M.R. and C.L. Hulin (1967), “Alienatio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Workers Respons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51, No. 3, pp.284-290.
2. Blau, G. J. (1985), “The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Career Commitmen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No.58, pp.277-288.
3. Brudney, J. L. (1993), “Volunteers inThe Delivery of Public Services,” Public Productivity & Management Review, No.3, pp.255-268.
4. Brown, E. & College. P. (1993), “Assessing The Value of Volunteer Activity, ”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Vol.28,No.1, pp.3-17.
5. Duncombe, S. (1986),“Volunteers in City Government:Getting More Then Your Money’s Worth,” National Civic Review,Vol.75,No.5, pp.291-301.
6. Ellis, S. J., & Noyes, K. K. (1990), By Thole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 as Volunteers(revise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7. Jerry D. Marx, J. D. (1999),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Volunteers,”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Vo1.23,No.1, pp.51-56.
8. Kanungo, R. N. (1979), “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llentin,Vol.86,No.1, pp.119-138.
9. Kanungo, R. N. (1982),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67, No.3, pp.341-349.
10. Keller, R. T. (1997),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s Longitudinal Predictors of Job Performance: A Stud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82, No.4, pp.539-545
11. Lawler, E. E, &Hall, D. T. (1970), “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istics to Job Involvement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54, No.4, pp.305-312.
12. Lodahl, T. M., & Kejner, M. (1965),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49,No.1, pp.24-33.
13. Maslow, A.H., (1957)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y Review, pp.370-396
14. Pearce, J.L. (1993),Volunteers: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of Unpaid worker, London: Routledge.
15. Pully, I. M., Alliger, G. M., & Stone-Romero, E. F. (1994),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Two Instruments Designed to Measures Job Involvement and Work Central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79, No.3, pp.224-228.
16. Rabinowtiz, S., & Hall, D. T. (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84, No.2, pp.265-288.
17. Reitz, H. J. & L. N. Jewell. (1979). “Sex, Locus of Control, and Job Involvement: A Six-Country Investig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No.22, pp.72-80.
18. Saleh,W.R., & Hosek, J.(1976), “ Job involvement: Concepts and mmeasurements.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19,No.6, pp.213-224.
19. Stenzel, A. K. , & Feenet, H M. (1976), Volunteer Training and Develop: A Manual (revised ed.), New York: The Seabury Press
20. Smith, D. H.(1989), “Altruism, Volunteers, and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search,Vol.10, No.1,pp.21-23.
21. Vroom, V. 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ley Co.
22. Wolf, T.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 Y.:Simon & Shuster.
三、網路資源
1. http://www.unitedway.org.tw
2. http:// www.goh.org.tw/chinese/about/servyuc1.asp
3. http://www.104.com.tw/volunteer
4. http://www.sw.tpc.gov.tw/conven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