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今日的研究是建立在昨日的研究之上」(W.LawrenceNeuman著,朱柔若譯,2000:174)
「警察壓力增加,心理障礙多」,中華心理教育網,2007年7月8日,http://www.xinli110.com/hangye/jcxl/200708/47602.html。
http://gaj.daqing.gov.cn/news.)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htm.)
于永生(2009)。美國警察管理體制及警務運行模式的探究與思考。山東法制報,12,頁12-14。
中國警察學會編(1998)。警務管理縱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頁57。
尹偉巍、劉博、鄭熠(2006)。談公安派出所在消防監督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遼寧警專學報,3,頁42-44。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編(2002)。改革和加強公安派出所工作文件彙編。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公維友,王蓓(2008)。新公共管理視野下的警務改革理念轉變與價值取向選擇。公安教育,2,頁6-8。
方圓(2011)。我國顧客導向型警務績效評估機制的構建。福建警察學院學報,3,頁32-35。
王大偉(2006)。歐美警察科學原理—世界警務革命向何處去。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頁443。
王大偉(2011)。中國警務改革的新模式。公安學刋—浙江警察學院學報,1,頁11。
王世卿、徐志豪(2011)。河南警務改革研究。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11(2),頁67-71。
王立科、寧民、何平(2011)。優化城市治安防範體系、創新警務管理模式—大連市社會管理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遼寧警專學報,3,頁1-7。
王光、魏永忠(2000)。二十一世紀警察素質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王岩濤(2004)。巡邏勤務記錄制度及其作用分析。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6(2),頁54-57。
王前勇(2008)。我國公安派出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3),頁41-46。
王彥吉、余淩雲(2005)。當前英國警務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其對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5,頁1-6。
王英平、黃海波(2006)。淺談對勤務制度改革的幾點看法。公安研究,11,頁26-29。
王海峰(2010年,11月9日)。漸入佳境的警務體制改革。河南法制報,第6版。
王善茂(2002)。中共公安派出所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央警察大學,桃園。王殿璽(2011)。當代警務理念變革與公安服務模式創新。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1(4),頁17-20。
王寬宏、朱金池(2001)。警察行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慶利(2000)。紅色行囊—解讀中國警務。北京:群眾出版社。
王慶利、齊曉凡(2002)。我國警務模式改革之思辯。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頁12。
王慶鋒(2004)。試論警察績效示標的基本內涵和相互關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5,頁26。
王慶鋒(2007)。論警察績效評估主體的多元化問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頁77。
王蘇醒(2011)。淺析警務體制改革背景下的社區警務室建設。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頁125-128。
代孟良(2010)。當前巡邏勤務存在的問題及幾點建議。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2),頁144-146。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文南出版社。
石明雄(2009)。公安執法規範化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向池山(2010)。中國社會主義現代警務機制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向黨(2010)編。中國警務改革戰略。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安政(2009)。中國警察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
朱旭東、於子建(2011)。新中國警察制度現代化進程述評。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頁21-28。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圖書公司。
江亮演(1997)。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余淩雲(2007)。警察行政強制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吳文俊、袁媛(2005)。公安派出所職能演變及其定位——兼論加入WTO後公安派出所職能轉變。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報,3,頁20-24。
吳芝儀、廖梅花(2002)。質性研究入門。台北:濤石文化出版社。
吳益中(2006)。談公安基層基礎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公安學刋—浙江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4,頁52-54。
吳瑞、李彬(2010)。警務機制現代化:基本理念和關鍵問題。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5(1),頁152-158。
吳劍(2008)。我國現代警務機制建設的法治化缺失及其完善。公安研究,9,頁11-17。
吳興春(2010)。淺析加強公安派出所打防控一體化的現狀與對策。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6),頁102-104。
吳錦良(2001)。政府改革與第三部門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躍文(2011)。邁向整合型:「整體政府」視域下我國基層公安行政改革問題研究。廣西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廣西師範學院,廣西。
吳躍文(2011)。整體治理:現代警務機制創新的必然邏輯。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頁13-17。
吳躍文、曾維和(2010)。「整體政府」視野下我國現代警務改革初探。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頁95-98。
李冰洋(2011)。建立公安機關現代警務評價機制的若干思考。公安研究,7,頁80-84。
李佑標(2010)。「人民武裝警察法」若干問題評析。武警學院學報,26(1),頁36-38。
李亞芯(2011)。「警力下沈」式警務改革述評—以河南警務改革為樣本的分析。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3(5),頁81-88。
李宗勳(2011)。安全管理。台北:智勝文化出版。
李明(2010)。日本警察機構設置與中國警務管理體制思考。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頁44-46。
李虎成、楊萬東、李力(2010)。警務改革的深度佈局。河南日報,10.29
李哲宇(2007)。我國公安派出所的發展與改革。公安研究,11,頁84-88。
李娜(2010)。我國未來警務模式的選擇。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頁105-107。
李海月、廖偉嬪(2006)。現代美國警察服務職能的發展。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頁69-72。
李朝暉(2011)。美國警察的管理體制及其警務工作借鑒。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3),頁31-36。
李棟、曹學林(2006)。基層派出所勤務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公安研究,5,頁35-40。
李湧清(2001)。論當代民主社會中警察的角色與功能。臺北:五南書局。李斌(2010)。公安派出所履行消防監督檢查職能研究。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3,頁37-41。
李斌傑(2004)。公安派出所警務工作。北京:群眾出版社。
李想才、林小龍(2009)。我國派出所改革和社區警務的關係。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頁26-29。
李溫(2010)。當代英國警察改革研究綜述—以2002年「警察改革法」為視角。法學雜誌,6,頁114-117。
李溫(2011)。當前西方警務模式改革及其發展趨勢。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頁57-63。
李德全(2010)。新型社區警務工作的若干思考。公安研究,5,頁24-30。
李鋒(2011)。構建我國有限警察權的困境及對策。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6(2),頁146-149。
杜育群(2008)。警察巡邏綜合執法的必要性探討。湖北警官學院學報,3,頁75-81。
沈志(2001)。治安管理學教程。北京:群眾出版社。
沈培菊(2008)。論公安派出所體制模式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創新。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4,頁100-103。
汪勇(2003年,4月3日)。第五次警務革命—國家警察與社會警察並存。人民公安報,第7版。
汪勇(2010)。中國近代警察勤務制度的早期探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13。
佟志偉(2011)。論公安機關扁平化改革的意義和模式。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5,頁78-80。
周文欽(2001)。研究方法與概論。台北:空中大學。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桂琴(2008)。論公安派出所基礎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8(2),頁14-16。
周培雙(2008)。管理理論對公安派出所警務改革的啟示。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6(2),頁59-61。
孟建柱(2009)。公安機關要著力提高五個方面的能力。黨政幹部文摘,6,頁16-18。
孟華(2006)。政府績效評估—美國的經驗與中國的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佩璇(2002)。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林海文(2011)。西方警務私有化與我國警務社會化之比較研究。甘肅警察職業學院學報,9(3),頁36-40。
林淑簪(2008)。論公安派出所現有職能的問題及立法考慮因素。法制與社會,11,頁172。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武雁萍(2010)。基層治安工作改革之我見。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1,頁130-133。
竺海娟、陳三江(2002)。社會治安及警務工作研究論文選集。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
承弘(2008)。公安派出所警務改革研究—以浦東公安分局派出所為例。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第7期,頁113-127。金誠(2007)。轉型期中國警務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金誠(2010)。社會管理機制創新語境下的警務戰略與選擇。公安學刊,5,頁25-31。
姜南(2007)。組織行為學視野中的公安派出所改革。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頁33-36。
姚傳章(2003)。公安派出所執法。北京:群眾出版社。
段媛媛、馮宣雲(2010)。基層派出所民警在犯罪預防中的地位和作用。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頁112-114。
胡建剛(2004)。中國警務五十年實踐的回溯及改革前瞻。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16(2),頁76-80。
胡建剛(2005)。論我國警察制度再次創新的理論支點及實現途徑。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頁5-9。
胡祖俊(2008)。論新形勢下的公安派出所建設。公安研究,11,頁82-86。
胡雪(2009)。社區警務理念下的公安派出所改革初探。社科緃橫,24(1),頁72-73。
胡雲秋(2009)。我國警察體制改革研究與思考。法制與社會,1,頁165-166。
韋瑞墀(1936)。中國警管區制的理論與實際。中華書局,頁6。
倪義福(2011)。公安派出所綜合警務改革探析。福建警察學院學報,6,頁14-19。
夏吉春、新鄉(2010年,8月29日)。“一減一加”破解警務體制改革難題。人民公安報,第3版。
夏菲(2005)。論美國警政的發展與特點。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頁12-15。
夏菲(2010)。論英國警察的職能。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0(2),頁54-57。
孫先偉(2011)。論「最小作戰單元」警務模式—以北京市公安局警力配置改革為例。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頁121-124。
孫娟(2008)。警察的溝通藝術。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孫萍(2010)。美國警察執法規範與監督制約探討。公安研究,12,頁70-74。
孫衛華(2011)。警察勤務社區化模式與河南警務機制改革—基於日本交番與駐在所制度的考察。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3),頁17-20。
孫衛華(2011)。警察勤務社區化模式與河南警務機制改革—基於日本交番與駐在所制度的考察。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3),頁17-20。
孫錦連(2011)。關於公安機關派出所績效評估改革的思考—以美國行政機構績效評估的經驗為借鑒。遼寧警專學報,1,頁90-93。
師索(2011)。西方公共行政理論對我國警務改革的啟示—以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之比較為視角。公安研究,5,頁83-87。
師索(2011)。英德警務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對我國的啟示。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1(6),頁88-93。
師索(2011)。誤區與規避:我國警務改革的理性反思—兼對西方公共理論的本土警務適用批判。福建警察學院學報,1,頁24-30。
徐甲(2011)。中國警務社會化的理論與實踐。遼寧警專學報,3,頁75-79。
徐志豪(2011)。河南新型警務模式的學理探析。公安學刋—浙江警察學院學報,1,頁42-45。
秦劍平(2005)。對警務運行機制改革的幾點認識。公安研究,7,頁80-83。
郝宏奎(2010年,7月25日)。數位化時代偵查工作應把握好十個統籌。人民公安報,第5版。
馬愛國(2011)。簡論警務改革對警察行政手段的影響。湖北警官學院學報,5,頁34-35。
馬業雄(1994)。關於西方國家警察制度分類的幾個問題。河南公安專科學校學報,6,頁66。
馬曉偉(2007)。進一步完善人民警察巡邏體制的思考。公安研究,4,頁45-48。
馬競(2008)。對公安機關執法勤務機構警員職務設置的探討。遼寧警專學報,6,頁19-20。
高哲翰等著(2003)。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大解構。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崔磊(2011)。英國警務改革考察及其對我國警務改革的啟示。公安研究,2,頁80-87。
康健、楊大越(2011)。對河南省警務體改革的觀察與思考。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頁62-64。
張子榮(2009)。我國警務模式選擇與實現路徑探討。中國行政管理,3,頁21-24。
張立榮、曾維和(2008)。當代西方”整體政府”公共服務模式及其借鑒。中國行政管理,7,頁110。
張光(2011)。公安機關警務機制改革的理論解讀。公安研究,6,頁80-83。
張傑,趙國宇.河南推行“新鄉模式”:一名警察四種執法權[2010-09-01]
張景華(2010)。關於推進公安機關執法規範化建設的幾點意見。公安學刋—浙江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6,頁6-9。
張曾元(2011)。當前公安警務改革的走向及構想。政法學刋,28(4),頁121-124。
張伸(2007年)。論公安派出所的職能。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張薇(2006)。社會轉型時期城市社區治安綜合治理研究。汕頭:汕頭大學行政管理系。
張雪(2010)。論公安派出所職能的困境及出路。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張躍進(2007)。公安勤務制度改革方向與路徑探討。公安研究,8,頁36-42。
黃英田(2010)。兩岸警察制度之比較研究。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東華大學,花蓮。曹立偉(2008)。無增長改善是我國警務改革的優選之路。公安研究,8,頁24-27。
曹立偉(2010-12-23)。弘揚大慶精神深化改革創新積極構建適應科學發展要求的警務模式。
曹詠(2008)。西方警務革命對我國警務改革之啟示。湖北警官學院學報,5,頁98-101。
許福生(2011)。論風險社會與私人警務之興起。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8期,頁1-19。
郭新磊(2010年,11月9日)。河南警改新政—分局成歷史。民主與法制時報,第6版。
陳小璐(2010)。論三項建設中公安派出所的改革。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陳占旭(2005)。警務研究與實踐。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文南出版社。
陳真、陳和權(2008)。世界警察概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陳萬淇(1995)。個案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驤君(2010)。關於公安派出所改革的思考。法制與社會,5,頁164。
陸偉(2010)。新時期服務型警務建設的困境與出路。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6),頁106-108。
陸晶(2005)。現代警務行為的理與法。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章光明(2000)。警察業務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405
章光明(2006)。各國警政發展歷程之簡述。中央警察大學警學論叢,6,頁1-28。
惠生武(2000)。警察法論綱。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頁82。
曾忠恕(2005)。美國警務熱點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頁78。
程漢大、李培鋒(2007)。英國司法制度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馮甦(2004)。關於城市派出所勤務運行機制改革的建議。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6,頁67-70。
黃惠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台北:韋伯出版社。
黃瑞琴(1999)。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管倖生(2006)。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出版公司。
蒙偉(2010)。公安機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職能作用的再認識。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1,頁82-93。
裴達喜、馬豔(2009)。英國警務改革新舉措—警察保障服務改良計畫。江西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頁125-128。
趙偉(2010)。日本交番制度概述及對我國公安派出所的啟示。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5,頁44-46。
趙進洋(2009)。中國社區警務實踐研究—以石家莊市社區警務改革為視角。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齊力、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安媛(2009)。評析英美警務社會化發展。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頁102。
劉伯祥(2008)。公安改革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劉杰(2010年,11月15日)。撤銷派出所的大慶警改路徑。京華時報,第3版。
劉桂玲(2008)。淺析我國警察巡邏勤務機制的完善。湖北警官學院學報,4,頁112-114。
劉國強(2005)。「四上四要」勤務制度的實踐與思考。公安學刋—浙江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頁61-64。
劉勤章、張平吾(2008)。社會學概論。台北:銘新出版社。
劉錦濤(2009)。影響公安派出所執法效能的因素探析。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5,頁42-45。
劉濤濤(2010)。關於我國警務改革中幾個問題的探討。公安法治研究,1,頁114-118。
劉蘇華(2005)。對派出所轄區治安管理職能定位的思考。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頁12-15。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蔣媛媛(2011)。社區警務背景下的公安派出所改革模式。法制與社會,2,頁216。
蔡小偉(2006年,4月6日)。福州警務改革探新路。人民日報,第5版。
閻新瑞(2006)。派出所工作。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薛典武(2010)。警務社會化探析。公安研究,1,頁31。
謝朱景(2009)。城區公安派出所組織模式探析。福建警察學院學報,1,頁9-15。
韓延龍、蘇亦工(2000)。中國近代警察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349。
顏世成(2007)。公安派出所行政執法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
魏國蘭(2006)。淺議巡邏勤務與公安能力的關係。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4(1),頁13-17。
魏蓮芳(2011)。社區民警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以深圳市公安派出所工作為視角。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2),頁54-57。
羅清俊(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如何做好研究。台北:威仕曼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西文部分
Bayley, David H. (1971), “The Police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Law & Society Review, 6(1): 39-56.
Brogden, Mike (1987), “The Emergence of the Police──the Colonial Dimension.”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7(1): 4-14.
DiMaggio, Paul & Walter W. 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147-60.
Kelling, George L. & Mark H. Moore (1988), “The Evolving Strategy of 153 Policing.” Perspectives on Policing, 4, A Pub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U. S. Department of Justice.
Nadler, David A. & Michael L. Tushman (1992), “Designing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Good Fit: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New Architectures ”, in David A. Nadler et al. ed.,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s For Changing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