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料
(1)民國檔案
近史所檔案館,外交部,《電影檢查法》,民國20年6月-25年10月,檔案編號608.225。
國史館,「國民政府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內政教育部電影檢查委員會,《內政教育部電影檢查委員會工作總報告》,出版地不詳,1934年。
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公報》,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1989年攝製。
(2)民國報刊雜誌
《大公報》,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
《中央日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
《申報》,上海:上海圖書館,1981年影印。
《晨報》,上海:上海圖書館,1985年影印。
陳湛琦責任編輯,《民國珍稀短刊斷刊─上海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7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琦編輯,《民國畫報匯編─上海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7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琦編輯,《中國早期電影畫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4年,收入以下電影雜誌:
《文藝電影》,上海:上海文藝電影出版社,1935年。
《現代電影》,上海:上海現代電影雜誌社,1933年。
《影戲雜誌》,上海:中國影戲研究會,1920年。
《電影雜誌》,上海:上海晨社總辦事處編輯,1924年。
《電影月報》,上海:上海六合影片營業公司,1928年。
《新銀星》,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28年。
《影戲雜誌》,上海:上海聯合編譯廣告公司,1929年。
《電影生活》,上海:上海電影圖書出版社,1935年。
《電影新聞》,上海:上海現象圖書刊行社,1935年。
《時代電影》,上海:上海時代圖書公司,1936年。
《青青電影》,上海:上海青青畫報社,1934年。
良友印刷公司出版部編輯,《良友》畫報,上海:良友圖書,1926年。
上海銀行旅行部編輯,《旅行雜誌》,上海:上海銀行旅行部,1927年。
嚴獨鶴主編,《紅玫瑰》,上海:上海書局,1924年。
上海前鋒周報社編,《前鋒周報》,上海:前鋒周報社,1930年。
林語堂主編,《人間世》,上海:良友圖書,1934年。
徐朗西主編,《朔望半月刊》,上海:朔望半月社,1933年。
國際譯報社編輯,《國際譯報》,上海:國際譯報社編,1945年。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世界知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34年。
(3)方志、文史資料、年鑑、索引
《20世紀上海文史資料庫》,北京:北京世紀超星公司,2000年。
《上海財政稅務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財政稅務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5年。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通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上海電影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電影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上海市年鑑委員會編纂,《上海市年鑑─民國26年》,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複印,1980年。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編,《中國電影年鑑》,上海:中國教育電影協會,1936年。
申報索引編輯委員會編,《申報索引:1919-1949》,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08年4月。
李永樸等編,《全國各級政協文史資料篇目索引(1960-1990)》,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年。
《上海市靜安區文史資料選輯》,收藏於中研院近史所電子資料庫,北京:北京世紀超星公司,2000年。
《上海文史資料選輯》,收藏於中研院近史所電子資料庫,北京:北京世紀超星公司,2000年。
《文史苑》,收藏於中研院近史所電子資料庫,北京:北京世紀超星公司,2000年。
《盧灣史話》,收藏於中研院近史所電子資料庫,北京:北京世紀超星公司,2000年) 。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楊敏時,《電影院經營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屠詩聘主編,《上海市大觀》,上海:中國圖書編譯館,1948年。
電聲周刊社編,《影戲年鑑》,上海:電聲周刊社,1934年。
(4)文集
田漢,《影事追懷錄》,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
洪深,《洪深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
施蟄存,《沙灘上的腳跡》,瀋陽:遼寧教育,1995年。
程季華主編,夏衍著,《夏衍電影文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年。
夏衍,《懶尋舊夢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2年。
劉吶鷗,《劉吶鷗全集:電影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穆時英,《穆時英全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藝,2008年。
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黨史資料徵集工作領導小組、中國電影藝術硏究中心編選,陳播主編,《王塵無電影評論選集:紀念左翼電影運動60年》,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年。
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黨史資料徵集工作領導小組、中國電影藝術硏究中心編,《三十年代中國電影評論文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年。
2.中文專書
丁亞萍主編,《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1897-2001》,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于醒民、唐繼無,《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6月。
大衛‧鮑得書爾、諾埃爾‧卡羅爾主編,《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上海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電影家協會編,《銀色印記─上海影人理論文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山本喜久男,郭二民等譯,《日美歐比較電影史─外國電影對日本的影響》,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年。
卡溫 Kawin B. F,李顯立等譯,《解讀電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3年8月。
王振輝,《中國民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興起:清末民初知識份子的困境與抉擇》,台北:韋柏文化,1999年。
方汶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6年5月。
王亮衡主編,《電影學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一九二0年代的中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等合編,《上海革命文化大事記 1919.5-1937.7 》,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1995年。
朱劍、汪朝光編,《民國影壇》,江蘇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朱錦翔、呂凌柯,《中國報業史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5月。
史密斯普萊德富,王世憲譯,《美國人的性格和文化》,台北:華國出版社,民國47年10月初版 。艾曉明,《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7年。
西村,《美國電影的腳步》,加州:睦生國際出版社,2007年,初版。
江蘇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南通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文海星光:南通文化名人》, 南京: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出版,1998年。
林年同,《中國電影美學》,台北:允晨文化,1991年。
杜雲之,《中國電影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杜雲之,《中國的電影》,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 。
杜雲之,《美國電影史》,台北︰文星書店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
李歐梵,毛尖譯,《上海摩登:一個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出版社,1999年。
李恆基、王漢川、岳曉湄、田川流主編,《中外影視名作辭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3年 。
李達義,《好萊塢電影夢工廠》,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道新,《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李孝悌,《戀戀紅塵 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台北:一方出版,2002年
李彬,《中國新聞社會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8年7月 。
沈寂編,《上海電影》,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年。
沈芸,《中國電影產業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12月 。
巫仁恕、康豹、林美莉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
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 1927-1937 ─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
台北:學生書局出版社,2002年,初版 。
胡克、尤飛主編,《美國電影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2007年。
胡克,《中國電影理論史評》,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12月。
高福進,《「洋娛樂」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庫辛思 Cousins, Mark ,《電影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
馬森,《電影中國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馬克思 Carl, Marx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許秦蓁,《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 1905-1940 》,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 。
袁昶超,《中國報業小史》,香港:新聞天地出版社,1957年7月。
高瑞泉,山口久和主編,《中國的現代性與城市知識份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4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
倫德爾‧卡德 Calder, Lendol ,嚴忠志譯,《融資美國夢:消費信貸文化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雲夢主編,《中國電影無聲史》, 北京︰新華書店,1996年12月。
秦喜清,《歐美電影與中國早期電影,1920-1930》,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4月。
陸潤棠,《電影與文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陸漢文,《現代性與生活世界的變遷: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會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
理查德‧麥特白 Maltby, Richard 編,《好萊塢電影─1891年以來的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吳菁、何建平、劉輝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 。
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
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1996年。
陳墨,《百年電影閃回》,台北:風雲時代出版,2006年。
陳山編,《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理論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9月。
陳播主編,《中國左翼電影運動》,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年。
張專,《西方電影藝術史略》,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2004年。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主版社,1990年。
張玉瓖主編,《電影學引論》,銀川:寧夏人民大出版社,1988年。
張廣智,《影視史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張英進,《電影的世紀末懷舊─好萊塢、老上海、新 台北》,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張偉,《談影小集─中國現代影壇的塵封一隅》, 台北:秀威 資訊科技公司,2009年》。
彭象吉,《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台北:淑馨出版,1995年,第二版。
彭驕雪,《民國時期教育電影發展簡史》,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
黃仁編,《世界電影名導演集》,台北:聯經出版,1979年,初版。
傅葆石,劉輝譯,《雙城故事─中國早期電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
隋曉明,《積習 中國人和美國人觀念與心態對比》,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詹明信 Jameson, Federic ,陳清橋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7年。
愛德華‧薩伊德 Said, Edward ,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9年。
愛德華‧薩依德 Said, Edward ,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2001年。
樓家軍,《上海城市娛樂研究》,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年。
鄭洞天編,《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導演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年9月 。
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Aumon, Jacques t and Marie, Michel ,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1996年。
藍愛國,《好萊塢主義:影像民間及其工業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劉川鄂,《中國自由主義文學論稿》, 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
劉緒貽,《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史論叢》,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5月,版1。
劉藝,《奧斯卡五十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
鍾大豐、舒曉鳴,《中國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
賽謬爾‧亨廷頓 Samuel P. Huntingtion ,成克雄譯,《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挑戰》,北京:新華公司,2005年。
戴錦華,《性別中國》,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11月。
酈蘇元、胡菊彬,《中國無聲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12月。 王曉漁,《知識分子的“內戰”─現代上海的文化場域 1927-193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Bourget, Jean-Loup,嚴敏等譯,《好萊塢,歐洲電影人之夢》,上海:世紀初版,2009年3月。
Bywater, Tim and Sobchack, Thomas,李顯立譯,《電影批評面面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
Ferro, Marc,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Gray, John,蔡英文譯,《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台北:巨流出版,2002年。
Hobsbawn, Eric J,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
Jacobs, Lewis,劉宗錕等譯,《美國電影的興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8月。
McDonald, Paul,馬斌、鄒念祖譯,《明星夢工廠─炒作好萊塢流行人物》,台北:書林出版,2003年。
Schatz, Thomas,李亞梅譯,《好萊塢類型電影》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
3.期刊論文
王丹,〈蘇聯及好萊塢對中國早期電影的影響〉,《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期6,2007年,頁99-100。
王宜文,〈中國早期電影中來自美國影響初探〉,《文藝研究》,2003年增刊。
王瑞,〈美國早期電影對中國早期電影的影響─中美電影比較初探〉,《當代電影》,期6,2006年,頁88-94。
王瑞勇搜集整理,〈上海影院變遷錄〉,《上海電影史料》,第五輯,1994年。
王遠義,〈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台大歷史學報》,期28,2001年。王霞等,〈1930年代大蕭條下美國電影的資本結構與產業格局〉,《當代電影》,
期4,2009年。
米蓮姆‧布拉圖‧漢森著,包衛紅譯,〈墮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視野:試論
作為白話現代主義的上海無聲電影〉,《當代電影》,期1,2004年。
尹鴻,〈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當代》,期156,2000年8月,頁32-47。尹鴻、蕭志偉,〈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與中國電影的發展〉,《當代電影》,期4,2001年。尹鴻、蕭志偉,〈美國第一份中國電影市場的官方調查報告與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電影藝術》,期1,2002年。尹興,〈民國電影檢查制度起源初探〉,《電影評介》,期1,2008年,頁31。
尹興,〈中美早期電影檢查制度比較〉,《電影評介》,期9,2008年,頁7。
仇華飛,〈美國電影在中國〉,《檔案與史學》,期2,1997年4月,頁67-71。
沈西城,〈上海的電影事業〉,《大成》,期51,1978年2月,頁55-68。汪朝光,〈民國年間美國電影在華市場研究〉,《電影藝術》,期1,1998年,頁57-65。
汪朝光,〈好萊塢的沉浮-民國年間美國電影在華境遇研究〉,《美國研究》,期2,1998年,頁113-127。
汪朝光,〈三十年代初期的國民黨電影檢查制度〉,《電影藝術》,期1,1998年,頁60-66。
汪朝光,〈民國電影檢查制度之濫觴〉,《近代史研究》,期3,2001年,頁203-226。
汪朝光,〈二十年代漢口法租界電影檢查風波〉,《百年潮》,期10,2001年,頁74-77。
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_關于民國時期電影史研究的回顧与前瞻〉,《歷史研究》,期3,2001年,頁109-119。
汪朝光,〈早期上海電影業與上海的現代化進程〉,《檔案與史學》,期3,2003年,頁28-35。
汪朝光,〈檢察、控制與導向——上海市電影檢查委員會研究〉,《近代史研究》,期6,2004年,頁87-121。
汪朝光,〈影藝的影響:一九三○年代中期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研究〉,《歷史研究》,期2,2006年,頁62-78。
汪朝光,〈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電影與上海〉,《電影藝術》,期5,2006年,頁37-41。
汪朝光,〈泛政治化的觀照:中國影評中的美國電影(1895-1949)〉,收錄在陶文釗、梁碧瑩主編,《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頁397-409。
李今,〈新感覺派和二三十年代好萊塢電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期3,1997年。
李今,〈從〝硬性電影〞和〝軟性電影〞之爭看新感覺派的文藝觀〉,《中國縣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期3,1998年。
李亦中,〈好萊塢影響力探究〉,《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期50,1998年12月。
李克強,〈三十年代上海男性的摩登型像〉,《二十一世紀》,期2,2008年。
李道新,〈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期4,2001年,頁42-50。
李道新,〈民國報紙與中國早期電影的歷史敘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期4,2001年,頁24-32。
李道新,〈中國的好萊塢夢想-中國早期電影接受史裡的好萊塢〉,《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5,2006年,頁35-40。
李道新,〈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獨特處境及歷史命運〉,《當代電影》,期6,2006年,頁85-88。
李道新,〈中國早期電影史:類型研究的引入與墾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期2,2003年。
李道新,〈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科歌唱片,以30-40年代周璇主演的影片為例兼與同期好萊塢歌舞片相比較〉,《當代電影》,期6,2000年。
李道新,〈人生的歡樂面,它國的愛與恨─中國早期電影接受史的哈羅德‧勞埃德〉,《電影藝術》,期331,2010年。
李喜所,〈中國人最早怎麼看美國〉,《歷史知識》,期4,1988年。
里克‧屈爾,〈上海〝手勢〞:好萊塢全球市場輸出與〝扭曲〞的中國形象〉,
《上海大學學報》,期2,2008年。
周慧玲,〈「性感野貓」之革命造型:創作、行銷、電影女演員與中國電現代性的想像,1933-1935〉,《近代中國婦女研究》,期9,2001年8月,頁5-62。周慧玲,〈投射好萊塢、想像熱女郎:1930年代好萊塢與中國電影「女明星論述」的文化互設〉,收入於羅久蓉, 呂妙芬主編,《無聲之聲(III):近代中國婦女與文化(1600-1950)》,(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2003年)
胡克,〈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社會理論〉,《電影藝術》,期1,1996年,頁14-19。
胡克,〈卓別林喜劇電影對中國早期電影觀念的影響〉,《當代電影》,期5,
2009年。
胡平生,〈左翼電影《漁光曲》及其相關史事〉,《台大歷史學報》,期39,2007年9月,頁233-313。姜玢,〈凝視現代性:三四十年代上海電影文化與好萊塢因素〉,《史林》,期3,2002年。
姜智芹,〈愛情禁忌與拯救神話: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男人與中國女人〉,《濟南大學學報(社科版)》,期6,2008年。
徐昌霖,〈早期中國銀幕上的民族特色〉,《中國電影研究》,卷1,1983年12月。
姚小婷,〈從電影誕生到電影成為藝術─試析格里菲斯電影敘事的確立〉,《電影文學》,期5,2007年。
唐佳琳,〈〝歐化〞語意的歷史演變和心理成因─對二三十年代電影語境的一種考察〉,《當代電影》,期6,2009年。
孫紹誼,〈敘述的政治:左翼電影與好萊塢的上海想像〉,《當代電影》,期6,2005年。
孫建三,〈關于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部分史料〉,《電影藝術》,期4,2004年,頁107-108。
孫建業,〈淺論格里菲斯對電影語言的探索〉,《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期2,2009年。
袁慶豐,〈左翼電影的藝術特徵、敘事策略的市場化轉軌及其與新市民電影的內在聯繫〉,《湖南大學學報》,期3,2008年。
郭海燕,〈羅明佑與〝國片復興運動〞再認識〉,《當代電影》,期2,2009年。
張偉,〈20世纪前期好萊塢影片的漢譯傳播〉,《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5,2006年,頁41-46。
張英進,〈中國電影中的民族性與國家話語〉,《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期第44,1997年12月,頁74-84。張英進,〈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期第60,2000年8月,頁99-106。張英進,〈娼妓文化、都市想像與中國電影〉,《當代》,期137,1999年1月,頁30-43。張英進,〈都市的線條-三十年代中國現代派筆下的上海〉,《聯合文學》,期151,1997年5月,頁36-45。張英進,〈審視中國:評五本中國電影研究的英文書籍〉,《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期37,1996年,頁106-116。張英進,〈三部無聲片中上海現代女性的構形〉;李歐梵,〈「批評空間」的開創─從《申報》「自由談」談起〉,收入於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張寧,〈是運動還是賭博?:跑狗論述與現代上海的成型,1927-1933〉,《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集刊》,期42,2003年12月,頁73-124。張寧,〈評樓家軍《上海城市娛樂研究(1930-193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66 ,2009年12月,頁219-233。
黃仁,〈中國電影技術理論的先驅─重申30年代台灣人劉吶鷗對中國電影的貢獻〉,發表於94年9月17-18日,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主辦之劉吶鷗國際研討會。
黃德泉,〈電影初到上海考〉,《電影藝術》,期3,2007年。
黃獻文,〈對三十年代〝軟性電影論爭〞的重新檢視〉,《電影藝術》,期3,2002年。
葛飛,〈市場與政治:1930年代的左翼電影運動〉,《文藝理論與批評》,期5,2005年。
葛聰敏,〈格里菲斯與中國〉,《當代電影》,期3,2005年。
秦喜清,〈劉別謙與洪琛早期電影的得失〉,《當代電影》,期6,2008年。
楊菊,〈左翼電影與它的話語權〉,《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期1,2009年。
陳娟娟、樓嘉軍,〈上海電影院空間布局演變及影響因素分析〉,《電影藝術》,
期5,2009年。
陳儒修,〈文化研究與電影研究〉,《傳播研究簡訊》,期21,2000年3月,頁4-6。
陳儒修,〈好萊塢觀看的中國〉,《電影欣賞》,期103,2000年9月,頁89-93。陳建華,〈格里菲斯與中國早期電影〉,《當代電影》,期5,2006年。
陳禎穎,〈看見與看懂─格里菲斯與鄭正秋比較研究〉,《電影藝術》,期1,1998年。
馮建三,〈巴黎、紐約、好萊塢 淺談電影「全球化」的過程與後果>,《當代》,期139,1999年3月,頁14-17。萬傳法,〈早期中國電影類型的生成〉,《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期3,1999年。
瑪麗‧坎伯著,汪朝光譯,〈上海繁華夢─1949年前中國最大城市中的美國電影〉,《電影藝術》,期2,1999年。
愛德華 T. 霍爾,〈語境和意義〉,收入于拉里 A. 薩默瓦, 理查德 E. 波特主编,麻爭旗等譯,《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齊隆壬,〈好萊塢:電影與政治〉,《當代》,期139,1999年3月,頁18-23。劉揚,〈1937年前中國電影製片業的梳理與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期3,2009年。
劉小磊,〈從傳入途徑與方式看中國電影早期發展格局〉,《電影藝術》,期2,2007年。
蕭知緯,〈三十年代「左翼電影」的神話〉,《二十世紀雙月刊》,總期103期,2007年10月號,頁42-52。蕭知緯,〈電影使史外史─從民國時期對電影的抗議看民間社會與公共空間的消長〉,《當代電影》,期2,2008年。
潘衛、何文杰,〈美國歷史與美國電影〉,《雲南教育學院學報》,卷14期1,1998年2月,頁35-40。
謝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美電影引發的思考〉,《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6,2006年,頁6-7。
龍錦,〈早期中國電影企業類型及經營模式〉,《電影藝術》,期4,2004年,頁31-38。
戴錦華等,〈陸潔:早期中國電影的〝五四〞記憶中的精神與電影〉,《電影藝術》,期3,2009年。
魏昀,〈好萊塢過台灣:一段電影殖民史的開端〉,《當代》,期139,1999年3月,頁24-43。
酈蘇元,〈關于中國早期電影理論〉,《當代電影》,期4,1994年,頁22-34。
酈蘇元,〈關于早期電影的敘述模式〉,《當代電影》,期6,1993年。
讓─路易‧鮑德利(Jean-Louis Baudry),〈基本電影機器的意識形態效果〉,收入於,麥茨等著,吳琼編,《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倪文尖,〈“軟性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的表意實踐─以張愛玲為中心的討論〉,
收入於高瑞泉,山口久和(日)主編,《中國的現代性與城市知識分子》,
(上海:上海股輯出版社,2004年3月)
山口久和,〈「每日電影」與姚蘇鳳〉,收入於高瑞泉,山口久和(日)主編,《中
國的現代性與城市知識分子》,(上海:上海股輯出版社,2004年3月)
4.學位論文
黃相文,〈好萊塢電影與中國:30年代的電影文化想像〉,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陳慧縈,〈「滑稽大王」在中國,上海報刊中的卓別林明星形象,1914-1929〉,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趙偉清,〈上海公共租借電影審查制度(1927-1937)〉,上海:上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王艷云,〈早期中國電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上海:上海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葉宇,〈1930年代好萊塢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北京:北京大學藝術學博士論文,2008年。
馮俊鋒,〈國民黨當局在大陸時期對電影的管理與控制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博士論文,2006年。
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認同與中國早期電影的確立〉,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學博士論文,2006年。
高小健,〈重論1930年代的中國電影〉,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學博士論文,2006年。
楊燕,《國民黨政府官營電影發展考略》,重慶:西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英文資料
(1)報紙
New York Times,收入於近史所電子資料庫。
The Washington Post,收入於近史所電子資料庫。
(2)學位論文
Xiao, Zhiwen, Film Censorship in China, 1927-1937.Ph.D. Dissen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994.
(3)書籍
Abel, Richard ed. Silent Film. N.J.: Rute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6.
Aitken, Roy E. “The Birth of a Nation” Story, Middleburg, Va.: Denlinger, 1965.
Baradat, Leon P. 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 N.J. : Prentice Hall, 1994.
Baughman, Judith S. ed. American Decades: 1920-1929. New York: Manly, Inc., 1996.
Berry, Sarry. Fashion and Femininity : Screen Style in 1930s Hollywood. Minneapolis :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Bordwell, David. Staiger, Janet and Kristin Thompson .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Film Style & mode of production to1960. London : Routledge, 1985.
Bolio, Tino. The American Film Industry.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Cohen, Marantz. P. Silent film and the Triumph of the American My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Cook, David A, A History of Narrative Film. New York: WW. Norton, 2004
Cripps, Thomas. Hollywood`s High Noon: Moviemaking & Society before Televis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Cripps, Thomas. Slow Fade to Black: The Negro in American Film, 1900-194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Divine, Robert A. et. America Past and Present.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68.
Eagleton, Terry. 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London: Routledge, 2002.
Eagleton, Terry.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 Verso, 1978.
Finler, Joel W. The Hollywood Story. London: Wallflowerpress Press, 2003.
Harley, John Eugene. World-wide Influences of The Cinema.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40.
Hobsbawn, Erick J.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Huntington, Samuel P. American Politics: The Promise of Disharmony.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1981.
Kristin, Thompson. Exporting Entertainment-American in the World Film Market,1907-1934.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85.
Leong, Karen J. The China Mystique : Pearl S. Buck, Anna May Wong, Mayling Soo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Orientalism. Berkeley, Calif & Lond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Lopate, Philip et. American Movie Critics: An Anthology from The Silent Until Now. New York: Library of America, 2006.
Neve, Brian. Film and Politics in America: A Social Tradit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Rosenberg, Emily S. Spreading the American Dream: Americ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pansion, 1890-1945.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2.
Schickel, Richard, D.W. Griffith and the Birth of Film. London: Pavilion, 1984.
Stacy, Jackie. Star Gazing: Hollywood Cinema and Female Spetatorship.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Strokes, Melvyn, D. W. Griffith’s The Birth of A 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Sklar, Robert. Movie-made America-A Cultural History of American Movi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4.
Yeh, Wen-hsin ed. Becoming Chinese: Passages to Modernity and Beyo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Zeitz, Joshua. Flapper: A Madcap Story of Sex, Style, Celebrity, and The Women Who Made America Modern. New York : Crown Publishers, 2006.s
Zhang, Yingjin ed. Cinema An 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 1922-1942.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Zhang, Yingjin, Chinese national cinema. New York: Routledge,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