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郭為藩,《自我心理學》,台南市:開山,1972。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William),朱生豪譯,《皆大歡喜》,台北市:世界,1981。
柏格(Berger, P.),黃樹仁、劉雅靈譯,《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臺北市:巨流,1982。
鄭瑞澤,《社會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1982。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89。
柏格(Berger, John),陳志梧譯,《看的方法-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台北:明文書局,1991。
高夫門(Goffman, Erving),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桂冠,1992。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上)》,台北:巨流,1993。
黃意舒,《幼稚園教師角色認同及踐行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諾克林 (Nochlin, Linda),游惠貞譯,《女性,藝術與權力》,臺北市:遠流,1995。
Basow, Susan A.,劉秀娟、林明寬譯,《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文化,1996。
胡幼慧主編,《質性硏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硏究實例》,臺北市:巨流,1996。
宋鎮照,《社會學》,台北市:五南,1997。
布羅德(Broude, Norma)、葛拉德(Garrard, Mary D.)編,陳香君、謝鴻鈞等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 : 擴充論述Ⅱ》,臺北市:遠流,1998。
林珮淳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女書,1998。
Stein, Muray,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1999。
史密斯、麥基(Smith, Eliot R. & Mackie, Diane M.),莊耀嘉、王重鳴譯,《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2001。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2002。
胡永芬,《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慾望•禁忌》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姚瑞中,《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臺北市:遠流,2003。
賴幸琴,《一九九0年代台灣女性藝術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簡瑛瑛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臺北市 : 女書文化, 2003。
薛懷琦,《1990年代吳天章作品中的女性寓意》,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姚瑞中,《台灣裝置藝術》,臺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2004。
雷雅淳,《女性身體之幻化―辛蒂‧雪曼藝術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劉瑞琪,《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臺北市:遠流,2004。
祖菲(Zuffi, Stefano)著,郭菀玲譯,《林布蘭》,臺北市:貓頭鷹出版,2004。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30年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陳曼華,《在隱匿與現身之間:解嚴後台灣女性藝術的身體書寫》,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組碩士論文,2005年。張儷,《台灣當代女性藝術中的女性身體意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珮芸,《後現代攝影對西方繪畫正典的擬仿與顛覆性—以辛蒂雪曼與森村泰昌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Pultz, John著,李文吉譯,《攝影與人體》,臺北市:遠流,2005。
Jenkins, Richard,王志弘、許妍飛譯,《社會認同》,台北市:巨流,2006。
蔡淑雅,《女體逾越:論台灣女性藝術家攝影影像之女性身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6。李鳳鳴,〈玩弄角色錯位新戲法-談陳擎耀作品(2001-2007)〉,《宅語錄》,台北:索卡藝術中心,2007。
吳家綺,《郭維國暴喜圖系列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所,2007。
許如婷,《台灣當代女性主義視覺藝術的再現與傳播方式》,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詹話字,《創傷過後-辛蒂雪曼的小丑系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吳垠慧,〈扮裝惡搞浮世繪,白雪公主化身女戰士〉,《扮相樂園》,台北:索卡藝術中心,2008。
簡伯如,《1840-1880年間法國攝影師的自拍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張暉明、廖祈羽,《Mimilucy-Never Give Up》,台北:張暉明、廖祈羽,2010。
(二)期刊
黃寶萍,〈有關香蕉的詩尚未寫出來-看侯淑姿的「窺」個展〉,《藝術家》265期,1997年6月,頁302。黃海鳴,〈滲出艷麗、慾望及記憶的洞口〉,《山藝術》90期,1997年8月,頁104-106。
傅嘉琿,〈自我與身體的辨證過程─論侯淑姿女性主義之攝影作品〉,《山藝術》90期,1997年8月,頁107-109。陳香君,〈吳天章:笑畫批判家國的史詩〉,《典藏今藝術》124期,2003年1月,頁110-114。張筱珍,〈身分的表明或掩飾--談西方繪畫人物的寫真扮裝〉,《典藏今藝術》166期,2006年7月,頁114-119。游崴,〈以他人的身體前進-臺灣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扮裝與擬仿〉,《典藏今藝術》167期,2006年8月,頁134-141。高子衿,〈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景觀〉,《典藏今藝術》194期,2008年11月,頁180。
秦雅君,〈一種不自然、不搭,或是ㄎㄟˊㄎㄟˊ的感覺〉,《藝術收藏+設計》26期,2009年11月,頁116-119。
張正霖,〈蠕動在時光中的旅行者〉,《今藝術》208期,2010年1月,頁84-86。
(三)報紙資料
吳垠慧,〈探討女性特質 何孟娟公主變戰士〉,《中國時報》,2008年4月13日。
鄭乃銘,〈誰窺誰?評侯淑姿個展〉,《自由時報》,1997年4月21日,第35版。
(四)網路及其他資料
劉瑞琪,〈逃逸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萬一一2003-05年攝影中的性別迷藏〉,萬一一部落格http://yiyiwan.blogspot.com/
中時電子報,〈「無菌女」援交 竹科男吃好相報〉,2008年5月5號http://blog.udn.com/alexandroslee/1840735。
侯怡亭個人網站http://houiting.com/
胡朝聖,〈白雪公主的溫柔鬥爭與鏡像演化〉,胡朝聖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chao_sheng1008/archives/6668869.html
葉怡利創作自述,百藝畫廊提供。
張禮豪,〈穿梭夢的多重時態之特技練習〉,夏可喜畫廊提供。
二、西文文獻
(一)專書
Allport, G. W.,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Y.: Holt, 1961.
Barthes, Roland,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1.
Biddle, B. J., Role Theory: expectation,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Biddle, B. J. & Thomas, E. J. Eds., Role Theory: Concepts and Research, N. Y.: John Wiley, 1966.
Cuzin, Jean Pierre, Jean-Honore Fragonard: Life and Work: Complete Catalogue of the Oil Paintings, New York: Abrams, 1988.
Doane, Mary Ann, “Film and Masquerade: Theorizing the Female Spectator,” in Femmes fatales: feminism, film theory,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Giddens, A.,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 1991.
Hall, Stuart,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in Questions of Culture Identity, Hall, S. and du Gay P. eds., London: Sage, 1996.
Marien, Mary Warner, Photography: A Cultural Histor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6.
McCall, G. J. and Simmons, J. L., Identity and Interactions, N. Y.: The Free Press, 1966.
Panofsky, Erwin,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2.
Parsons, Talcott, “An Outline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Talcott Parsons Eds., Theories of Society: Foundations of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N. Y. Free Press, 1961.
Riviere, Joan, “Womanliness as a Masquerade,” in Victor Burgin, James Donald, and Cora Kaplan ed., Formations of Fantasy, New York : Methuen, 1986.
Russo, Mary, The Female Grotesque: Risk, Excess, and Modernit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4.
Sarbin, Theodore R., “Role,”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 Y.: MacMillan & The Free Press, 1968, vol. 13.
Stryker, Sheldon,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 Social Structural Version, Menlo Park, Calif.: Benjamin/Cummings Pub. Co., 1980.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Worchel, S. & Austin, W. G. 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Hall, 1968.
(二)期刊
Ashforth, B. E.& Mael, 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 i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1989): 20-39.
Burke, P. J. and Reitze, D. C., “The Link Between Identity and Role Performance,” i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44, No.2 (1981): 83-92.
Mulvey, Laura, “A Phantasmagoria of the Female Body: The Work of Cindy Sherman,” in New Left Review (1991, July/August): 136-150.
Riley, A. and Burke, P. J., “Identities and Self-verification in the Small Group,” i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58, No.2 (1995): 61-73.
Stryker S., “Identity Salience and Rol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13, No. 4 (1968): 558-564.
(三)網路資料
Encyclopedia Americana Online,http://go.grolier.com/
Web Gallery of Art,http://www.wga.hu/index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