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Beerkens, L. (2012). The Artist Interview - for 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Guidelines & Practice: Jap Sam Books.
Eckert, C., Sanchez, C., & Smith, J. (2014). The Smithsonian Interview Project: Questions on Technical Standards in the Care of Time-Based and Digital Art Ten Insights from Artists and Experts in the Field.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ation
Hansen, M. B. (2004). New philosophy for new media.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Manovich, L. (2002).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Mediamatic. (1994). Doors of Perception 1, CD-ROM. Amsterdam: Mediamatic.
Noordegraaf, J., Saba, C. G., Le Maître, B., & Hediger, V. (2013). Preserving and exhibiting media art :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Rindhart, R., & Ippolito, J. (2014). Re-Collectio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Scholte, T., & Wharton, G. (2011). Inside Installation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are of Complex Artworks.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AIC(1994). Code of Ethics and Guidelines for Practice. American. Washington, DC:AIC.
Assche, C. V.(2005)。 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歷史與博物館面向。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1965-2005(16-37頁)。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任西娜˙尹晟(2015)。策展簡史(原作者:Obrist, H. U.)。臺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原作2008年出版)
Lewis, G(2001)。博物館專業倫理。博物館的專業主義-2001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柏偉(2015)。媒介與媒體「啟示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展中的機制問題。臺北市:藝術家,485,217-221頁。王嵩山(2003)。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市: 稻鄉出版社。
王嘉驥(2004)。臺灣媒體藝術發展評述。漫遊者: 數位媒體的行進與未來國際論壇峰會。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中華民國總統府(2015)。博物館法。臺北市:總統府。
中華民國文化部(2015)。博物館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文化部。
吳介祥(2008)。科技藝術的經濟與權利面向。錄像藝術學術研討會—身體、社會與科技。臺北市:鳳甲美術館。
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和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61(3),105-111頁。孟樊(2009)。論文寫作方法與格式。臺北市:威仕曼文化。
岩素芬(2012)。「文物保存」的邊界與跨界。博物館與文化,3,65-84頁。林志明(2005)。新媒體藝術之「新」的藝術向度。哲學與文化,32(12),125-136頁。林志明(2012)。檔案潮-概念與批判。美術館的文獻保存與再利用 (130-143頁)。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林佩淳、吳佩芬(2002)。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藝術學報,70,43-58頁。
林怡秀(2015)。自我複訪的譯作者。典藏今藝術,278,88-91頁。
林珮淳、劉明昇(2002)。網路藝術特性與類別之探討。藝術學報,71,33-43頁。林會承(2011)。導論。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9-28頁)。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潔盈(譯)(2007)。博物館的藏品管理。博物館行政(原作者:Hugh H,G. & Lynne M, I.)。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原作2003年出版)
邱誌勇(2010b)。從白色方塊到黑盒子及其超越:論新媒體藝術的策展現實。ACT藝術觀點,43,47-55頁。姚瑞中(2007)。台灣新媒體藝術發展回顧1984-2006。藝術認證,12,24-31頁。
姜國輝(主持)(2003)。電子檔案長期保存技術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譽騰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原作者:Burcaw, G. E.)。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原作1997年出版)
洪培馨(2015)。錄像藝術的收藏、典藏與展示。art plus,50,40-41頁。
孫松榮(2015)。重構歷史-當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不曾發生。藝術家,485,200-221頁。秦裕傑(1996)。現代博物館。臺北市: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
高子衿(2015)。複刻的解放動力。典藏今藝術,278,58頁。
高文萱、張至維(譯)(2006)。非物質性之神話-談新媒體的展示與保存(原作:Christiane, P.)。臺灣美術,66,4-17頁。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3)。當代藝術保存維護研習營。活動手冊。臺北市: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美術館(2015)。集新求變-新媒體藝術典藏保存與維護國際研討會。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張世賢(1990)。如何做好預防性文物保存。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宇樑、吳樎椒(譯)(2011)。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原作者: John Creswell)。臺北市:學富文化。(原作2008年出版)
張婉真(2008)。論博物館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張賜福(2013)。數位藝術作品保存維護研究。臺北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張譽騰(2000)。如何解讀博物館 (Vol. 1)。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譽騰(2004)。中文導讀。論博物物館學:理論─德語系世界的觀點 (14-15頁)。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原作1999年出版)
張譽騰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原作者:Burcaw, G. E.)。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原作1997年出版)
張譽騰(審訂)(2004a)。論博物物館學:理論─德語系世界的觀點(理論)。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原作1999年出版)
張譽騰(審訂)(2004b)。論博物物館學:實務─德語系世界的觀點(實務)。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原作1999年出版)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陳永賢(2010)。錄像藝術啟示錄。臺北市:藝術家雜誌社。
陳永賢(2015a)。新媒體藝術作品典藏現況與策略之探討-以國立臺灣美術館為例(未出版之研討會論文)。集新求變-新媒體藝術作品典藏保存與維護國際研討會。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陳永賢(2015b)。新媒體藝術作品保存原則與事務。藝術家,487,352-354頁。陳會安(2013)。程式語言的種類。程式邏輯與Visual Basic程式設計(頁1:1-1:2)。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達芬(2015)。寶庫解密-典藏保存維護特展。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陳韻如(2008)從科技藝術探討當代跨領域創作之發展。SIGGRAPH TAIPEI 2008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類發表。臺北市:臺灣藝術大學。
曾芷筠(2015)。復刻的真實性,數位複製時代的影像。典藏今藝術,278,85-91頁。
曾建霖(2010)。當代藝術的美術館創作機制—以法國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部門做延伸思索(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原作者:Benjamin, W.)。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出版。(原作1931、1935年出版)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鈕則謙、陳榮政(譯)(2011)。基礎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原作者:Neuman, W. L.)。臺北市:學富文化。(原作2007年出版)
馮馨(2015)。新媒體策展的開端「發光的城市」。臺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228-243頁)。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黃文勇(2013)。開創新視野-當代影像媒材運用暨美術館典藏的要求與管理。藝術認證,52,22-25頁。
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 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葉謹睿(2008)。野薑花與塑膠玫瑰-談數位藝術作品之典藏、保存與市場。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148-165頁)。臺北市:藝術家雜誌社。
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臺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
歐陽崇榮(主持)(2002)。電子媒體類檔案管理制度及保存技術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潘能煌、何珮琪、吳明哲、林嘉信(2007)。選擇流程控制。Visual C++ 2005 學習範本(4:2-4:26頁)。臺北市:松崗。
蔡閔惠(2014)。高美館裝置藝術品典藏管理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蔡雅婷(2015)。盒子裡外-錄像藝術的收藏與展示。art plus,50,32-48頁。
鄭元智(2006)。典藏背後-新媒體藝術的典藏與展出策略。現代美術,126,4-15頁。鄭元智(2015)。數位藝術經濟模式的再思考。藝術家,487,148-149頁。盧玉涵(2010)。未來的備忘錄: 新媒體藝術典藏的展示預備(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駱麗真(2011)。臺灣新媒體藝術教育與創作發展間之相互影響(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薛燕玲(2006)。美術館當代藝術作品典藏的新思維與難題(研討會論文)。博物館典藏政策及其現代性研討會,臺中市。
嚴儀華(2007)。臺灣公立美術館典藏政策與執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取自國家圖書館。蘇麗英(譯)(1998)。博物館與複製品-是一種倫理問題?(原作者:Dubus, E.)。博物館學季刊,12(2),61-66頁。(原作1991年出版)
網路資料
CASS, S. (2016). The 2016 Top Programming Languages.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6. from http://spectrum.ieee.org/computing/software/the-2016-top-programming-languages
Coleman, D. S. (2016).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ssive Storage Systems and Technology (MSST 2017) May 15 — 19, 2017. Retrieved October 23, 2016 from http://storageconference.us/
Coughlin, T. (2014). Keeping Data For A Long Time.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6. from http://www.forbes.com/sites/tomcoughlin/2014/06/29/keeping-data-for-a-long-time/#4ad32995fab2
Dover, C. (2016). How the Guggenheim and NYU Are Conserving Computer-Based Art—Part 1.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6. from https://www.guggenheim.org/blogs/checklist/how-the-guggenheim-and-nyu-are-conserving-computer-based-art-part-1
Hordijk, R., & ARTtube (Producer). (2016). Digital Art: Who Cares? [Documentary]. Retrieved December 02, 2016. from https://vimeo.com/155936727
Laurenson, P. (2004).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stallations Incorporating Time-Based Media: Gary Hill’s Between Cinema and a Hard Place. Tate Papers, no.1.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6. from http://www.tate.org.uk/research/publications/tate-papers/01/developing-strategies-for-the-conservation-of-installations-incorporating-time-based-media-gary-hills-between-cinema-and-a-hard-place
Laurenson, P. (2005). The Management of Display Equipment in Time-based Media Installations. Tate Papers.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6. from http://www.tate.org.uk/download/file/fid/7344
MURAWSKI, M. (2016). THE URGENCY OF EMPATHY & SOCIAL IMPACT IN MUSEUMS.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16. from https://artmuseumteaching.com/2016/07/11/the-urgency-of-empathy-social-impact-in-museums/
Phillips, J. (2014). What Is “Time-Based Media”?: A Q&A with Guggenheim Conservator Joanna Phillips. In C. DOVER (Ed.):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6. from https://www.guggenheim.org/blogs/checklist/what-is-time-based-media-a-q-and-a-with-guggenheim-conservator-joanna-phillips
Seeing Double Emul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2004). Retrieved November 21, 2016. from http://www.variablemedia.net/e/seeingdouble/
Ward, P. (1986). The Nature of Conservation: A Race against Time. The Getty Conservayion Institute. Retrieved July 20, 2016. from
http://hdl.handle.net/10020/gci_pubs/nature_of_conservation_english
Electronic Arts Intermix(n.d.). JODI. Retrieved July 26, 2016. from http://www.eai.org/artistTitles.htm?id=9852
CYCLING '74(n.d.). About Max. Retrieved December 05, 2016. from https://cycling74.com/products/max/#.WFCodLJ96Uk
INCCA: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Retrieved December 05, 2016. from https://www.incca.org/
INCCA-AP. Retrieved December 05, 2016. from http://www.incca-ap.org/
VOCA: Voice in Contemporary Art. Retrieved December 05, 2016. from http://www.voca.network/
Vimeo. VOCA. Retrieved November 25, 2016. from https://vimeo.com/user41336163
DOCAM: Document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Media Arts Heritage. Retrieved December 05, 2016. from http://www.docam.ca/en.html
IMAP: Independent Media Arts Preserv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05, 2016. from http://www.imappreserve.org/
EMG(AIC):Electronic Media Group. Retrieved December 05, 2016. from http://cool.conservation-us.org/coolaic/sg/emg/index.html
TBMK: The Time-Based Media and Digital Art Working Group. Retrieved December 05, 2016. from https://www.si.edu/TBMA
SBMK: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Retrieved December 05, 2016. from http://www.sbmk.nl/
Matters in Media Art. Retrieved December 05, 2016. from http://mattersinmediaart.org/
Microsoft。對舊版Internet Explorer的支援將於2016年1月12日結束。2016年12月14日,取自 https://www.microsoft.com/zh-tw/WindowsForBusiness/End-of-IE-support
iTune App Store。Pokémon GO。2016年12月14日。取自https://itunes.apple.com/tw/app/pokemon-go/id1094591345?mt=8
有為空間(2012)。什麼是 FLOSS + ART ?。2016年8月25日,取自:http://action4space.blogspot.tw/2012/05/floss-art.html
邱誌勇(2010a)。在混沌與眾聲喧嘩下的臺灣新媒體藝術發展。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2016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Article_Content.aspx?n=79F2E0580B85E800&t=C9838640EBDEBC9C&s=CB399EFE87477977
阮明淑(2012)。資訊生命週期。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6年7月11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188/
郝岫音(2011)。歐美「時基新媒體藝術」收藏與保存的發展狀況。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2016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Column_Content.aspx?n=42B9A64DC480BC01&p=E612E6F6E4C14DCF&s=19152D89504E6CB6
胡慧如(2012)。曾御欽微觀心靈風景。MOT TIME明日誌。2016年11月02日,取自http://www.mottimes.com/cht/interview_detail.php?serial=46
邱誌勇(2014)。從曼諾維奇(Lev Manovich)的觀點看演化中的新媒體。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2016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Column_Content.aspx?n=42B9A64DC480BC01&p=E612E6F6E4C14DCF&s=A809E843B99255FC
曹筱玥(2007)。臺灣數位藝術發展史。美術丹露專題網站。2016年8月25日,取自http://taiwaneseart.ntmofa.gov.tw/thesis/5%E5%8F%B0%E7%81%A3%E6%95%B8%E4%BD%8D%E8%97%9D%E8%A1%93%E7%99%BC%E5%B1%95%E5%8F%B2_%E4%B8%AD_.pdf
國立臺灣美術館a。本館簡介。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s://www.ntmofa.gov.tw/content_1026.html
國立臺灣美術館b。典藏之美。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collectionweb.ntmofa.gov.tw/tw2/
國立臺灣美術館c。數位藝術方舟。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digiark.ntmofa.gov.tw/web2/main.aspx
國立臺灣美術館d。集新求變-新媒體藝術作品典藏保存與維護國際研討會臉書專頁。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tmofasymposium/
國立臺灣美術館青年藝術家作品購藏計畫網站。計畫說明。2016年12月05日,取自http://youngweb.ntmofa.gov.tw/Main.aspx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a。典藏作品。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collection.kdmofa.tnua.edu.tw/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b。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REWIND_ Video Art in Taiwan 1983-1999。2016年12月05日,取自http://www.kdmofa.tnua.edu.tw/index.php?REQUEST_ID=bW9kPWV4JnBhZ2U9ZGV0YWlsJllZPTIwMTUmRUlEPTIxMQ==
臺北市立美術館a。關於我們。2016年7月25日,取自 http://www.tfam.museum/Common/editor.aspx?id=78&ddlLang=zh-tw
臺北市立美術館b。典藏品查詢。2016年7月25日,取自 http://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List.aspx?sopen=1&menu=41&ddlLang=zh-tw#Search=%257B%2522JJMethod%2522%253A%2522GetCollectionList%2522%252C%2522pg_num%2522%253A1%252C%2522pg_size%2522%253A20%257D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關於我們。2016年7月25日,取自 http://www.dac.tw/about
高雄市立美術館。認識高美館。2016年7月25日。取自 http://www.kmfa.gov.tw/home02.aspx?ID=$2005&IDK=2&EXEC=L
高雄市立美術館數位典藏。典藏查詢。2016年7月25日,取自 http://collection.kmfa.gov.tw/kmfa/search.asp
鳳甲美術館。關於鳳甲。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hong-gah.org.tw/about
國立臺灣博物館。認識臺博。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ntm.gov.tw/tw/public/public.aspx?no=63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文物保護中心網站。文物保護工作本質。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art.tnnua.edu.tw/ciococr/homepage.html?refresh=1
周宇若(2013)。Windows 7 使用超級終端機連接RS232 COM1 PORT的3種方法。2016年12月02日,取自 http://s90304a123.pixnet.net/blog/post/38498867-windows7終端機連接rs232
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在地實驗。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ArtIst_Content.aspx?n=845AD906BBDC5204&s=1102B03C060AA176&t=F74361D93C5F14DA&tn=E98DD1A08F0B4D7DE704A83DB44823F9
維基百科。模擬器。2016年7月26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B%BF%E7%9C%9F%E5%99%A8
維基百科。Siri。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Siri
維基百科。AlphaGo。2016年7月2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AlphaGo
維基百科。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2016年11月21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4%E6%9E%81%E5%B0%84%E7%BA%BF%E7%AE%A1
維基百科。Processing。2016年11月23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Processing
維基百科。Pure Data。2016年11月23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Pure_Data
維基百科。RS-232。2016年12月02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RS-232
維基百科。電容器。2016年11月17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B5%E5%AE%B9%E5%99%A8
維基百科。pseudocode。2016年11月17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AA%E4%BB%A3%E7%A0%81
維基百科。版本控制。2016年11月17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88%E6%9C%AC%E6%8E%A7%E5%88%B6
維基百科。電子元件。2016年11月2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B%E5%AD%90%E5%85%83%E4%BB%B6
維基百科。材料。2016年12月28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90%E6%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