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大學,桃園縣。王美宜(2010)。心智圖法教學運用於國中九年級原住民學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開府(2007)。概念模組在語文思考教學評量之運用 ── 以心智圖為例。國文學報,43,263-296。
王綿綿(2012) 。國小四年級學童心智圖教學活動在社會學習領域之成效評估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王豐緒(2000)。網路教材與適性教學之技術探討。2000網路學習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67-74。
田耐青(譯)(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原著者:Harvey F.Silver,Richard W.Strong,Matthew J.Perini)。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0)
XMind推廣服務中心(2008)。XMind–數位心智圖法最佳工具軟體 。2013年7月8日取自:http://actsmind.com/blog/xmind/introduction
何明瑾(2012)。運用動態幾何軟體融入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國二學生幾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
余學敏(2002) 。以心智繪圖應用於創新教學之初探。中等教育,53(4),49-52。
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院,臺中市。吳武雄(2007)。多元智能。資優教育簡訊,13,2-3。
吳國江(2004)。應用心智管理軟體在生活科技之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8-58。
呂學書(2011)。利用數位心智圖軟體於國小潮間帶生態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宋志聰(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網路搜尋行為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平(譯)(1997)。Armstrong,Thomas(1997)。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臺北市:遠流。
李虹秋(2008)。心智圖教學融入社會領域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花花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李雪菱(2012)。電子書包遊戲式學習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國一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蕙珍(2011,12月6日)。Xmind心智圖融入教學。臺南市政府教育局資訊中心。2013年7月15日取自:http://ceag.tn.edu.tw/modules/ceag/teach.php?TeamID=16&NewsID=471
沈冠君(2005)。國小資優生心智繪圖教學之成效研究-以社會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周玉霜(2001)。國中教師與學生思考風格及其教學互動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6,41-94。林立斌(2006)。國小電腦課程數位學習與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伯彥(2012)。以心智圖為基礎的電子互動式教學媒體對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林欣慧(2007)。學習風格融入心智圖在國小社會領域報告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慧珍(2012)。芬蘭教室上我身。臺北市教育e週報,580。
林憶潔(2009)。心智圖結合資訊融入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林麗寬(譯)(1997)。學習革命(原著者:Vos,J.& Dryden,G.)。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原著出版年:1994)
侯成洲(2011)。數位心智圖應用於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嘉義縣。胡翠茵(2012)。心智圖法融入英語閱讀教學方案之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孫易新(2002)。心智圖法Mind Mapping進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新北市:耶魯文化。
孫易新(2003)。心智圖Mind Map思考法。臺北市:浩域企管。
孫易新(2010)。培養孩子的思考力與學習力。臺北市:浩域企管。
孫易新(2007)。Tony Buzan,& Barry Buzan(2004)。心智圖聖經/心智圖法理論與實務篇 (The Mind Map Book) 。新北市:耶魯文化。
高松景(2012)。「全方位」專業教師--北政「全人學習」的活化教學。教師天地,177,59-62 。
張文昌(2010,10月6日)。從「不要輸在起跑點」到「沒有資優班」的省思。臺灣立報,9。
張文華(2004)。同步網路合作學習中學習風格對國小學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時報。
張新仁(2002)。當代教學統整新趨勢:建構多元而適配的整體學習環境。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8,43-64。許芳菊(2010)。搶救國中生─失落的國中三年。天下雜誌,15。2013年6月18日引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 =5028166&pag e=1
許素甘(2004)。展現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圖法的運用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
郭美貝(2012)。美容系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嘉義某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郭重吉(1987a)。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2,2-8。郭重吉(1987b)。評介學習風格之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念南(2001)。贏在數位時代。臺北市:書泉。
陳明慧(2008)。施行WebQuest教學策略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奕安(2012,2月13日)。活用典藏資源與歷史課程教學。歷史學科中心。2013年9月10日取自:http://203.68.236.93/xoops2/modules/ 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 =499&forum=22
陳昭如(譯)(2008)。圖解心智圖,讓學習更有效率(原著者:Tony Buzan)。臺北市:新手父母。(原著出版年:2003)
陳素宜、孫易新(譯)(2007)。心智魔法師-大腦使用手冊:Use Your Head(原著者:Tony Burzan)。新北市:耶魯國際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陳資壁、盧慈偉(2010)。你的第一本心智圖操作書。新北市:耶魯國際文化。
陳資壁、盧慈偉(2010)。學生第一本心智圖練習本。新北市:耶魯國際文化。
曾揚容(2004)。老人社會大學高齡學習者學習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覃德田(2008)。科技輔助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玉琪(2006)。自然科心智圖法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黃偉凱(2011)。環境解說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國豪(2007)。結合多風格量表之適性化數位學習系統。理工研究學報,41,25-42。
黃雅卿(2007)。國中地理科心智繪圖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學業成就表現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謙順、葉怡伶(2006)。以學習風格為主的學習管理系統。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舉辦之「2006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論文集(頁4-5),臺北市。
楊正誠(摘譯)(2010)學習風格理論的應用性 仍待檢驗。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2013年8月29日取自:http://www.tw.org/blog/
楊佩綸(2011)。知識問答節目閱聽人的學習風格與收視動機、行為及滿足感之研究:以《百萬小學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純雅(2009)。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心智圖教學方案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電子報小組(2013)。教育部國中適性輔導列車啟動-為學生找到生涯亮點。教育部電子報,549。2013年8月15日取自:http://epaper.edu.tw/print.aspx?print_type =topical&print_sn=766&p rint_num=549
趙健成(2009)。自由軟體心智圖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趙惠文(2002)。團隊建立訓練成效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劉佳芳(2005)。國小學童於線上環境中教材呈現順序與學習風格對其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耀明(2007)。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蔡宗彥(2012)。吳清基樹德科大開講,台灣時報。2013年8月10取自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252898
蔡維珍(2012)。心智圖融入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探究-以高雄市博博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鄭芬蘭(2000)。性向處理交互作用(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 ATI)。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年7月30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405/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鄭琇穗(2010)。心智圖結合互動式電子白板之教學模式成效探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鄭惠仁(2012,10月26日)。創新教學 解析國文 先來畫地圖。聯合新聞網。2013年9月10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20634
薛怡芬(2011)。屏東縣新住民華語文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謝美瑜(2012)。心智圖法在國中國文範文教學上的應用。載於「2012年南台灣教育論壇」(頁235-263)。
謝維展(2006)。「心智圖訓練方案」對六、七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學習遷移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羅玲妃(譯)(1997) 。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原著者:Tony Buzan&Barry Buzan)。臺北市:一智企業。(原著出版年:1993)
蘇俊吉(2007)。網路輔助教學、學習風格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國中社會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顧大維、翁嘉孜(2009)。從高等教育學門差異探究大學生學習風格與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商管學院為例。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舉辦之「2009海峽兩岸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176-184),南投縣。
龔聰莉(2012)。學習風格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對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之影響-以餐管科中式點心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二、外文部分
Bloom, B. S. (1965).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
Bonham, L. A. (1988). Learning style use: in need of persp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an omnibus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11(5), 14-19.
Buzan, T. (2000). The mind map book.UK:BBC.
Dunn, R. & Dunn, K. (1992). Teaching elementary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learning styles: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grades 3-6. Boston: Allyn and Bacon.
Felder, R. M. (1988).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r. Education.78(7), 674-681.
Felder, R. M., & Brent,R. (2005). Understanding student differences. Journal of Engineer Education, 94(1), 57-72.
Felder, R. M., & Soloman, B. A., (2000). Learning style and strategies.Retrieved September 11,2008, from http://www4.ncsu.edu/unity/lockers/users/f/felder/public/ILSdir/styles.htm .
Felder, R. M. & J. Spurlin, (2005).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 A Meta-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1(1),103-112.
Hanf, M. (1971). Mapping: A technique for Translating Reading into Thinking.Journal of Reading, 14, 225-230, 270.
Novak, J. D., Gowin, D.B. & Johnson, G. T. (1983). The use of concept mapping and knowledge mapping with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students. Science Education, 67(5) ,625-645。
Gardner, H.(1993)。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New York:BasicBooks.
Cross, J. M. (2001). Educating the visual imagination: Paradigm and process.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3936.
Keefe, J. W. (1988). Profiling and utilizing learning style. NASSP learning style series.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